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字号: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2018-09-12 10:40:28
来源:国际论坛 作者: 李洪峰
关键词:法国 点击: 我要评论
近年来,法国智库研究中国问题的热度不断上升。法国智库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出发,关注与法国利益关系紧密的金融货币、能源环保、气候变化、和平安全等国际热点议题。法国智库的观点既带有浓厚的防备和猜疑色彩,又表现出正视中国国际角色变化的务实态度。

  安全问题也是中国令法国学者们感到担忧的一个领域。虽然中国在反恐、推动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认可,在亚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也得到肯定,但法国智库学者们对中国在亚洲安全问题中的角色有一些不同分析。在法国外交布局中,亚洲并不具有与欧盟、法美关系同等的分量,但是亚洲的安全和市场对于法国十分重要,所以法国学者在亚洲安全问题上的看法有更多对本国在亚洲安全利益的考量,部分学者表现出谨慎的乐观。对于中国是否对亚洲安全构成威胁这一问题,阿莉丝·艾克曼的看法是:“中国目前尚没有能力(机制和实际措施),也没有政治意愿,在如此面积辽阔而且情况复杂的区域上实施一个协调有致的地区政策。”在朝鲜问题上,安托万·本达兹撰文认为中国的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大的方向性改变,因为地区局势稳定有利于中国内部的发展与稳定。对于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他认为两国实现关系平衡并不容易,而且在对日问题上也难以共同进退。关于中日关系问题,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赛琳娜·帕永认为,中国虽然希望与日本保持冷静的对话,但由于中日之间在南海问题、钓鱼岛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加上安倍在华的负面形象以及日本将中国视为战争威胁的态度,中日关系会有一个冷淡期,可称之为“冷和平”。对于2012年以来一度受到热议的南海问题,法国学者大多主张国际仲裁的解决方式,认为海牙法庭的仲裁和联合国所主张的和平谈判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让-文森·布里塞认为中国拒绝接受国际仲裁,会影响其经济盟友的信任度。也有学者更为直白地表明对中国周边政策的不赞同。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中国现当代史资深专家让-吕克·杜梅纳克在访谈中称中国的中美政策、中欧政策都是积极的,但中国的周边政策是不成功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法国智库学者在中国发展和国际作用问题上务实认知与成见共存的现状。但无论如何,基于多边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多边机制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学者们普遍对法国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方式进行积极思考。

  对中法在国际事务中进行合作的思考

  《法国外交和欧洲政策白皮书2008—2020》指出,法国与新兴国家合作的重点是政治和经济合作,需要“承认它们(新兴大国)的角色,并与它们中的每一个在最有潜力的领域中进行对话与目标明确的合作,法国私营领域可以对此做出贡献”。在英国退欧、美国单边势头明显的背景下,法国更为重视自身在欧洲合作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合作。因此,法国智库学者们加强了对中国作为法国合作伙伴身份的思考,也体会到在当前格局下重新认识中国、深度了解中国的重要性。巴尔德雷米·库尔蒙、让-吕克·杜梅纳克等极力呼吁,推动人文交流,从文化上了解中国。他们认为这既是基于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调动合作资源的需要。

  气候问题是法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试图发挥领头作用的领域,而法国也深深意识到一己之力并不足以应对。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后,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相关论述逐步深入。弗朗索瓦兹·尼古拉在发表言论时强调中国“污染者”的身份,指出中国煤炭发电以及在其他国家帮助建造火电站导致的减排困难,但是同时肯定了中国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马克-安托万·艾尔玛泽卡和蒂博·沃伊塔认为,中国在气候治理中扮演的领导者角色越来越突出,中国与各大国的合作在加强;但是中国在减排方面还需付出努力,也需要增加在国际合作中的投入;法国有自身的优势,中法可以共同扮演气候问题上的领导者角色。这表现出了法国借力于中国实力的务实倾向。再以中法非三方合作为例。十年前,法国智库更为关注中国对非政策的调整和布局,近年则逐渐开始重视中法非三方合作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对于中非关系的发展就高度戒备,担心影响到法非关系的牢固性。近十多年以来,法国智库对中非合作的深入进行了跟踪研究。2010年,瓦莱丽·尼盖等曾发布题为《中国在非洲:利益与实践》的研究报告,长达百页,全面阐述了中非合作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可能性也早已进入智库学者思考的范围,他们在中法非合作的理念、规范标准、法国中小企业的利益保护等问题上有很多疑虑,但也出现了积极的呼声。菲利普·于贡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对于非洲来说,中国既是机遇又是威胁;法国的确面临着竞争。但他在分析了中非合作方式和领域后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投资促进了法国企业在非洲当地的活动。在市场份额方面,真正对法国形成竞争的领域极少。法国的援助与法国企业签署的合同没有关联性。新的合作伙伴的出现并未对法国企业不利。”于贡还认为,中法非三方的创新合作计划在进行,道达尔公司有必要与中国企业一起创办合资企业。瓦莱丽·尼盖等则对中法非在安哥拉进行三方合作的个案进行观察,谨慎表示存在合作可能性。于贡等人的呼吁得到了其他智库学者的响应。法国发展与农业研究院学者让-雅克·卡巴曾在不同场合呼吁加强中法非在非洲农业发展中的合作。法国地方议员高级学院学者鲁多维克·埃玛努利强调中国是合适的合作者,并提出如果推动中法非三方合作有难度,那么可以推动中欧非共赢框架的打造。目前,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学者关于中法非合作的建设性意见尚不多见。

责任编辑: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2018-09-12 10:40:28
来源:国际论坛 作者: 李洪峰
关键词:法国 我要评论
近年来,法国智库研究中国问题的热度不断上升。法国智库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出发,关注与法国利益关系紧密的金融货币、能源环保、气候变化、和平安全等国际热点议题。法国智库的观点既带有浓厚的防备和猜疑色彩,又表现出正视中国国际角色变化的务实态度。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外国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规模和深度不断增加,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也影响着本国及他国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看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智库发展迅速,在欧洲和法语国家与地区享有一定声望。近年来,我国有学者对法国智库的发展及特点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指出法国智库与政府关系密切,对其影响政策决策的能力予以了肯定。但目前我国对法国智库中国研究具体内容的观察和分析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法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文本解读和话语分析,进一步了解法国学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立场观点。

  本文选取了法国主流国际关系类智库的研究成果作为观察对象,研究时段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前后至今,重点关注法国智库学者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对华态度立场。法国智库学者重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思考,这使得其非常关注中国在国际热点议题上采取的行动及影响;同时,基于法国自身需求,部分学者开始试图与法国学术界固有的对华成见和偏见拉开一定距离,深入探讨中国的国际角色和中法在某些共同关注领域中的合作前景。

  全球治理视角下对国际热点议题的关注

  2002年,法国总理的顾问机构——经济分析委员会发布了长达500多页的关于全球治理的报告,提出法国应该从三个方面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规则和多边机构的完善;国际层面战略的制定,并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民主合法性的考量,包括对市民社会需求的回应。由此,全球治理问题被纳入到法国外交政策当中并得到重视。

  法国学术界的研究活动与之表现出一定的呼应。法国国际关系所所长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认为,2008年后,新一代智库研究者努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全球治理,在此过程中,法国智库需要努力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努力参与国家的“学术外交”,助力法国的强大。为此,法国智库充分结合区域研究(涵盖欧洲、俄罗斯、亚洲、美国、马格里布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土耳其和中东等)和主题性国际问题研究(安全与战略事务、能源问题、空间问题、移民问题等)。其中,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国际事务参与度的加大而不断提升,在与法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金融、能源、气候、经济多边合作等领域中尤其明显。

  首先,在金融合作方面,中国推动对外投资的发展,并且积极探索金融投资领域的新型国际合作形式。2013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2015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克洛德·麦耶、阿莉丝·艾克曼、弗朗索瓦兹·尼古拉等多位学者对此有所著述,其研究各有侧重。克洛德·麦耶致力于探讨中国在金融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能够大步伐前进的深层次原因,2010年出版了《中国与日本谁是亚洲领袖?》一书,2014年又出版了《中国——世界银行家》。他认为中国金融实力和对外投资主要依托的是中国家庭的巨额储蓄和外汇储备,而依托外汇储备,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这导致了中美之间的共生依存关系;他承认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给予了欧洲很大帮助,但认为美国从中国储蓄中的获利远多于欧洲。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阿莉丝·艾克曼研究中美在亚太的竞争时认为,人民币与美元在亚洲的竞争是中美对峙的一部分,而中国正试图确立人民币作为主导货币的地位。弗朗索瓦兹·尼古拉则认为,中国政府为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提供便利,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视为迈向国际货币新体系的第一步。

  她通过对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活动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积极争取世界经济治理工具的调整变化(有时候是极端的变化),但是并不打算创立新的秩序来取代现行体系。”关于中国的海外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法国智库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果,他们注重分析中国在世界投资的布局,并注意到中国在该领域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努力。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巴尔德雷米·库尔蒙指出,中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建立与中国推出“中国理论”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在研究中提及中国所强调的“合作型的多极化”,称“北京打算在这一经济与战略利益密切相关的游戏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其次,在能源资源方面,法国学者关注中国的发展需求及投资能力的国际影响。以下两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约翰·希曼认为中国不会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和贸易的新规则,并肯定了中国的积极作用。他称:“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促进了其能源和资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有助于解决需求问题,也使各国消费者能够获益;而中国企业在某些情况下,促进了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运行,而且中国企业也并不总是把原材料直接运回中国加工,所以,认为中国是封闭式‘制造者—消费者’资源使用模式的观点并不正确,而且中国决策者们越来越接受通过市场原则来保障资源安全的主张。”关于中国在其具有优势的资源领域中如何影响国际合作的问题,战略研究基金会学者瓦莱丽·尼盖以稀土资源为例,分析了21世纪头十年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认为中国借助于近乎垄断的地位,强化国企地位,推动国际技术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争端,“需要更好地与国际体系进行融合”。

  再次,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法国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中国能源消耗状况和环保问题逐渐转向中国在该问题上的国际责任。舒瓦泽尔研究院学者让-保罗·马雷夏尔2011年出版的《中国—美国:气候问题》一书,注重分析两大国在能源消耗、绿色科技方面的现状,分析国际气候会议遭遇的困境。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前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更多思考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能力以及中法合作的意义。会议前夕,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布了研究报告《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时代的到来———巴黎的适时机遇?》。该报告肯定了中国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科技开发问题上的积极态度,认为中国在未来的气候变化应对中将扮演积极角色,这也为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报告虽然也指出了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和障碍,但也较充分地体现出法国学者对于中国在气候问题上作用的正视态度。2016年12月,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学者埃曼纽埃尔·阿谢发表研究报告《中国是否会掌握国际气候问题的领导权》,分析了中国面临的气候问题和相关国际活动,认为中国试图在全球推行自己的理念,将其视为“融入国际体系并推动全球治理发生变化”的一种努力。

  最后,在世界和平与安全合作方面,法国智库对于中国角色的研究集中在联合国维和行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中国贡献的认可。2015年,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朱丽叶特·热内瓦兹在法国顶级国际关系期刊《外交政策》发表文章,较系统地梳理了自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认为中国军队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并分析了中国的经济能力、在安全事务中的责任感和对主权原则的坚持。同时,中国开始向维和任务区派遣作战部队的新做法(如2013年在马里),也引发了讨论。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学者爱德华·普弗里姆林对此的解释是:“对中国来说,面对世界安全问题的挑战,支持维和就是支持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主义。而且,参与维和增加了中国影响力的砝码,北京可以让人了解其维和观点,还可以发挥决策作用。此外,中国能借此在联合国体系中得到更大关注,带动其外交目标在其他领域的实现。”

  总体看,在热点主题的研究中,近年法国学者非常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的“所为”,包括中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内容。这说明法国智库深入了解中国的意愿在加强,在中国问题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在增加。

  对中国影响力的认知:务实认知与成见共存

  在法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国家间实力对比转变的大背景下,法国学者在中国研究方面需要探讨中国对于现有秩序、对于欧洲和法国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需要回应政府和民众关于中国“意欲何为”的担忧。在法国智库研究中,“中国威胁论”仍然存在,西方传统的对华成见仍然存在,“威胁”、“恐惧”、“危险”等词在文章标题和言论中出现的频率仍然较高。但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是不是威胁”、“中国是否会称霸”的探讨中,部分法国智库学者们表现出了相对冷静和理性的态度。他们之所以认为中国不会破坏全球格局稳定,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中国的能力尚不全面,这降低了其威胁世界的可能性。法国学者们在研究中指出,中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比如资源能源短缺、对西方的技术依赖、对外国市场的依赖等。2007年,舒瓦泽尔研究院院长巴斯卡尔·洛罗曾出版《中国的世纪》,认为中国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中国同时要面对自身的短板,这至今还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法国学者的观点。中国国内发展形势也被视为一个重要因素。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在2017年的一次访谈中被问及中国的国际关系及中国政治时称,中国崛起是21世纪的大事件,但不能忽视中国国内政治仍然存在不稳定性。战略研究基金会学者、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安托万·本达兹则从中国如何界定“国家利益”的角度参与关于中国影响力的讨论。他分析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学者的讨论,梳理了王缉思、阎学通等学者的言论和成果,认为中国对于国家利益的定义与其他国家并没有不同,在中国政治中,中国共产党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虽然他并未明确架构中国国家利益的定义与中国崛起的关联性,但是指出在国家利益定位上各国并无不同,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西方人对中国政体的接纳。

  第二,从中国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图看,克洛德·麦耶表示,现在的中国并不像西方人通常所以为的那样抱着统治世界的目的,而是务实地发展经济。弗朗索瓦兹·尼古拉也认为中国当前的姿态是务实的,并没有过多企图。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让-文森·布里塞则认为,中国想在亚洲地区恢复其历史上曾经的霸主地位,但是中国却不一定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实际上中国只是不愿意被外部强加任何事情。

  第三,从世界的整体格局看,法国智库普遍支持世界多极发展趋势加强的观点,认为两极世界不会回归。2010年,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波波·洛与原子能委员会(CEA)合作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大国在发挥领导作用时所受到的制约会越来越大。法国智库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基本与这一论断相似。在中美关系方面,2001年,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弗朗索瓦·高德蒙主编出版论文集《怀疑与实用之间的中美关系》,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怀疑”与“实用”至今仍然可以用于概括法国智库学者的主要观点。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法国智库言论仍强调中美既有矛盾又互相需要的关系。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引发了法国智库学者对中国问题的又一轮讨论,瓦莱丽·尼盖等学者表示,中国需要外国市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仍旧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总体看,对多边格局的信心和对互相依赖、互相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法国智库的疑虑。

  然而,不论是亚投行,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创议对全球治理模式和各行为主体的关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对此,法国学者在展望未来国际多边合作时表现出了观望和戒备。巴尔德雷米·库尔蒙认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目的在于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占有市场,他认为中国是真诚的,然而又是精于计算的。克洛德·麦耶提出的问题则更为犀利:“2030年前后,中国的GDP将比美国或者欧盟多出三分之一。工业、贸易、金融领域,也许还包括科技,中国都将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军事和战略能力可能也会大幅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满足于获得一个‘应有的地位’,即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还是会像历史上其他强国那样谋求霸主地位?”部分学者对于中美实力对比及其导致的国际力量关系变化有一些担忧。2017年10月,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巴斯卡尔·博尼法斯称:中国并不打算破坏由美国代表的现行秩序,但可能会取而代之。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则表示,中国已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竞争的大国,中美将形成两极态势,欧洲如果把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就会犯错误。阿莉丝·艾克曼则在《回声报》发文称:“法国和欧洲必须加强对多边机制的投入,打造一个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国战略的防卫型的全球治理模式。”这些言论都表现出法国智库对于中国崛起可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防备心理。

  安全问题也是中国令法国学者们感到担忧的一个领域。虽然中国在反恐、推动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认可,在亚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也得到肯定,但法国智库学者们对中国在亚洲安全问题中的角色有一些不同分析。在法国外交布局中,亚洲并不具有与欧盟、法美关系同等的分量,但是亚洲的安全和市场对于法国十分重要,所以法国学者在亚洲安全问题上的看法有更多对本国在亚洲安全利益的考量,部分学者表现出谨慎的乐观。对于中国是否对亚洲安全构成威胁这一问题,阿莉丝·艾克曼的看法是:“中国目前尚没有能力(机制和实际措施),也没有政治意愿,在如此面积辽阔而且情况复杂的区域上实施一个协调有致的地区政策。”在朝鲜问题上,安托万·本达兹撰文认为中国的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大的方向性改变,因为地区局势稳定有利于中国内部的发展与稳定。对于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他认为两国实现关系平衡并不容易,而且在对日问题上也难以共同进退。关于中日关系问题,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赛琳娜·帕永认为,中国虽然希望与日本保持冷静的对话,但由于中日之间在南海问题、钓鱼岛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加上安倍在华的负面形象以及日本将中国视为战争威胁的态度,中日关系会有一个冷淡期,可称之为“冷和平”。对于2012年以来一度受到热议的南海问题,法国学者大多主张国际仲裁的解决方式,认为海牙法庭的仲裁和联合国所主张的和平谈判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让-文森·布里塞认为中国拒绝接受国际仲裁,会影响其经济盟友的信任度。也有学者更为直白地表明对中国周边政策的不赞同。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中国现当代史资深专家让-吕克·杜梅纳克在访谈中称中国的中美政策、中欧政策都是积极的,但中国的周边政策是不成功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法国智库学者在中国发展和国际作用问题上务实认知与成见共存的现状。但无论如何,基于多边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多边机制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学者们普遍对法国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方式进行积极思考。

  对中法在国际事务中进行合作的思考

  《法国外交和欧洲政策白皮书2008—2020》指出,法国与新兴国家合作的重点是政治和经济合作,需要“承认它们(新兴大国)的角色,并与它们中的每一个在最有潜力的领域中进行对话与目标明确的合作,法国私营领域可以对此做出贡献”。在英国退欧、美国单边势头明显的背景下,法国更为重视自身在欧洲合作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合作。因此,法国智库学者们加强了对中国作为法国合作伙伴身份的思考,也体会到在当前格局下重新认识中国、深度了解中国的重要性。巴尔德雷米·库尔蒙、让-吕克·杜梅纳克等极力呼吁,推动人文交流,从文化上了解中国。他们认为这既是基于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调动合作资源的需要。

  气候问题是法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试图发挥领头作用的领域,而法国也深深意识到一己之力并不足以应对。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后,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相关论述逐步深入。弗朗索瓦兹·尼古拉在发表言论时强调中国“污染者”的身份,指出中国煤炭发电以及在其他国家帮助建造火电站导致的减排困难,但是同时肯定了中国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马克-安托万·艾尔玛泽卡和蒂博·沃伊塔认为,中国在气候治理中扮演的领导者角色越来越突出,中国与各大国的合作在加强;但是中国在减排方面还需付出努力,也需要增加在国际合作中的投入;法国有自身的优势,中法可以共同扮演气候问题上的领导者角色。这表现出了法国借力于中国实力的务实倾向。再以中法非三方合作为例。十年前,法国智库更为关注中国对非政策的调整和布局,近年则逐渐开始重视中法非三方合作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对于中非关系的发展就高度戒备,担心影响到法非关系的牢固性。近十多年以来,法国智库对中非合作的深入进行了跟踪研究。2010年,瓦莱丽·尼盖等曾发布题为《中国在非洲:利益与实践》的研究报告,长达百页,全面阐述了中非合作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可能性也早已进入智库学者思考的范围,他们在中法非合作的理念、规范标准、法国中小企业的利益保护等问题上有很多疑虑,但也出现了积极的呼声。菲利普·于贡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对于非洲来说,中国既是机遇又是威胁;法国的确面临着竞争。但他在分析了中非合作方式和领域后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投资促进了法国企业在非洲当地的活动。在市场份额方面,真正对法国形成竞争的领域极少。法国的援助与法国企业签署的合同没有关联性。新的合作伙伴的出现并未对法国企业不利。”于贡还认为,中法非三方的创新合作计划在进行,道达尔公司有必要与中国企业一起创办合资企业。瓦莱丽·尼盖等则对中法非在安哥拉进行三方合作的个案进行观察,谨慎表示存在合作可能性。于贡等人的呼吁得到了其他智库学者的响应。法国发展与农业研究院学者让-雅克·卡巴曾在不同场合呼吁加强中法非在非洲农业发展中的合作。法国地方议员高级学院学者鲁多维克·埃玛努利强调中国是合适的合作者,并提出如果推动中法非三方合作有难度,那么可以推动中欧非共赢框架的打造。目前,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学者关于中法非合作的建设性意见尚不多见。

  对于中国有关国际多边合作的创议,法国智库不仅进行了细致分析,还尝试与中国开展研究合作,有意借机增加自身在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和话语权。2017年,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和中国驻法使馆就共建“一带一路”巴黎论坛签署协议,参与搭建中国驻外使领馆与欧美主流智库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建立的首个机制化交流平台。法国智库学者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进行了持续观察和阶段性总结。

  2017年2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七位学者联合发布题为《中国新丝路三年———从话语到行动》的英文报告。报告分为六个部分,题目分别为:《中国的新丝路:一个灵活的实施过程》、《“一带一路”的经济学因素:将中国利益置于首位》、《“一带一路”与能源:渐进的中国国际化战略》、《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从威胁到机遇》、《“一带一路”和土耳其向东看》、《非洲位于“一带一路”的边缘?》。该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并非一个明确的行动方案,所以作者们将重点放在呈现“一带一路”倡议进展的具体内容和引发的国际反响上。整体看,报告立场中立,集中关注基础设施、能源现实等问题和相关国家的利益关联,承认“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发展选项,表现出“从多角度思考新发展”的研究立足点。这与法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较积极态度形成了某种一致,但是报告仍保持审慎,未进一步对法国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进行阐述。

  综合来看,在全球治理的视角之下,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学者对于中法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有了更多期待,但防备之心依然存在。此外,学者们呼吁合作的同时并没有提出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建议。

  结语

  从以上观察中可以看出,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对中国的关注领域广泛,研究细致,有深入了解中国政府、企业以及民间组织在国际层面的行动方式和依据的意愿,非常重视对中国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效果的解读,在分析中的务实倾向越来越明显。其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中国的确带来竞争、威胁和风险,但法国基于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需要,必须重视对华合作。可以预见,法国智库研究的针对性在未来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法国智库在欧洲具有相当多的受众,它们重视与媒体和市民社会的交流,为法国政府各大部委、欧盟议会等机构和国际组织等提供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调研和信息服务。我国如能进一步加强与其交流合作,将有利于提升中法两国的互相理解和信任,推动西方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认知。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