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字号:

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2017-11-07 17:34:27
来源:作者授权 作者: 张盛发
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教学参考书,最终确定了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和新定义:俄国大革命就是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始于1917年3月专制政权的倒台,终于1922年联盟国家苏联的建立,其中包括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

  二、普京头两任总统时期(2000-2008年)内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引荐下,具有克格勃背景的时任总理普京于2000年成为俄罗斯新的掌舵人。尽管普京在苏联时期也曾经是苏共党员,但在苏联解体后,他已经变身为一个具有反共倾向的保守的民族主义者。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把俄罗斯总统徽章交给普京.jpg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把俄罗斯总统徽章交给普京

  普京信奉民主价值观。2005年4月25日,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俄罗斯曾经是当然仍将是最大的欧洲国家。由欧洲文化历经磨难而提炼出来的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的理想多少世纪里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值取向。”2017年6月5日,普京告诉美国记者:“俄罗斯正在沿着民主的道路发展。[42]但是,另一方面,普京又认为:“俄罗斯作为主权国家能够并且将自主地为自己确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期限和条件。”[43]最后他的民主观演变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主权民主论。

  普京总体否定苏联历史。1999年底,普京在著名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对苏联道路的评价是批判性的:“或许主要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获得自由。而且,用意识形态的方法处理经济使我们国家注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是那么痛苦,但是,几乎在70年时期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脱离人类文明康庄大道的死胡同里。”[44]2000年2月,普京在同读者连线交流时引用当时流行的说法是:“谁要想恢复以前的苏联,谁就是没有头脑。”[45]

  另一方面,出于重建秩序和稳定考虑,同时也是为了建立个人专权和恢复苏联解体时所丧失的地缘政治利益,普京又试图寻找和借鉴他所需要的苏联时期积极正面的因素。2000年12月4日,在说明有关国家标志(国徽、国旗和国歌)法案时,普京质问:对于苏联时期,难道除了斯大林的集中营和镇压外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忆了吗?[46]在上述同读者连线交流时他引用说法的前半句是:“谁不为苏联的毁灭感到惋惜,谁就是没有良心”。也是在上面提及的2005年国情咨文中,普京悲切地指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47]

  普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决定了他对待十月革命的立场和态度。[48]究竟是革命还是政变?普京其实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普京既然总体否定苏联历史,当然,也就不会吝惜对十月革命的批判。早在2006年纪念俄国杜马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普京就认为,“1917年革命终止了经选举合法产生的代表机构的活动。对此我们不应当忘记。我们不应当忘记政治极端主义可能给我们国家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49]但是考虑到在俄罗斯社会有关苏联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论的情况下,总统的言论可能会引起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普京不想让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得到部分民众赞扬的同时,又引起另一部分民众的不满,从而加重俄罗斯社会已经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分裂。所以,普京宁愿选择具有中立色彩的“1917年革命”的术语,较少使用“十月革命”的名称,更少吐出“十月政变”的说法。

  不管如何,普京的政治立场乃是路人皆知的。尽管普京的执政方式和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比前任叶利钦更为专权和强势,但是,作为叶利钦的接班人,普京基本上没有改变叶利钦所确定的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大方向,没有打破俄罗斯民主的基本框架,换言之,没有谋求恢复旧的意识形态和试图回到昔日的苏联。

  如前所述,在叶利钦时期,诸如“十月政变”、“布尔什维克政变”等概念已经大行其道。同样,在普京头两任总统时期内,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多样化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十月政变”的术语仍然频频见诸书刊。

  2002年出版的由К·瓦利乌林和 Р·扎里波娃编写的《20世纪俄国史》高校教学参考书在“第2章 俄国命运中的1917年——历史道路的选择”中,专门设置了一节“布尔什维克准备和实施十月政变”。[50]

  2004年出版的由普京撰写序言的《俄罗斯大百科全书》俄国卷以“革命震荡时期的俄国”为通栏标题,下设二个小节:“1917年二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在后一节里该书把推翻临时政府的行动称为“政变”:“1917年10月24-26日(11月6-8日),在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在彼得格勒夺取了政权,推翻了临时政府,解散了预备议会。10月25日(11月7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政变,批准了关于政权转交苏维埃的法令,建立了由列宁担任主席的临时革命政府(人民委员会)。最高立法机构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51]

  2005年出版的А·巴尔先科夫和А·弗多温编写的《1917—2004年俄国史》高校教学参考书使用了普京通常使用的“1917年革命”的名称,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纳入其中:“第一章 俄国革命与内战——1917—1920年 1,俄国1917年革命”。[52]然而,在书中具体的描述中,仍然把十月革命说成是政变。譬如,“布尔什维克决心完全依靠无产阶级和贫农,这就加深了分裂并且把社会推向内战之路。俄国大部分政治力量把10月25-27日的事件看作是‘布尔什维克政变’,不承认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53]“此外,莫斯科杜马积极试图把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变的反对者联合起来。”[54]“十月政变不仅没有阻止而且加深了无政府工团主义的趋势。”[55]“1917年十月政变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没有得到西方的承认,他们的领导人在自己国家首都继续同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国大使交往。”[56]

  改变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现象同样无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小学教学领域。2002年出版的由Л·雅科韦尔为中学高年级和毕业生编写的《俄国史》(第六版)教学参考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书中使用的名称是:“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政变。”定义是:“十月武装政变:……10月26日夜里临时政府成员被逮捕。彼得格勒政变完成了。这是政变,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打断了国家改革的自然进程, 采用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和极权主义而不是私有经济的方针。”[57]

  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出版的由В·德米特连科等人编写的由俄教育部教学大纲和普通教育标准处推荐的《20世纪祖国史》(供11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第6版)。如同前述1996年博哈诺夫的《从古代至20世纪末俄国史》高校参考书一样,该书也使用了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和政变的术语。

  该书写道:“布尔什维克胸有成竹地实施自己的武装起义计划。10月24日晚,赤卫队武装力量和士兵开始占领桥梁、邮局、电报局和火车站。从革命的中心斯莫尔尼宫发布了给各地区、工厂和军营的明确命令。到10月25日早晨,首都已经被起义者所掌握。……10月25日晚,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面对的是布尔什维克政变胜利的既成事实。”“没有在8月止步于军人专政的俄国大革命,却在10月走向了它的反面——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专政。超过这一界限后,它(革命)继续往前发展。但是往前下去就是内战了。”[58]

  该书还在“问题与作业”部分列举了有关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各种分歧并要求学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史学家以不同的方法确定1917年十月事件的性质和意义。有人称10月是‘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小资产阶级革命’、 ‘流氓无产者和被抛弃的边缘化者的革命’、‘民族革命’。还有人称10月是‘政变’和‘犹太共济会的阴谋’。为何史学家们会有这种分歧?你们对这些事件持什么观点?请对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59]

  虽然此时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已经多样化,但是,真正对此作出实质性修改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2007—2008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事件中具有官方背景的所谓的菲利波夫教科书。2007年6月21日,在全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代表会议上讲话时,普京再次要求历史教科书应当培养青年人对自己祖国历史和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60]与此同时,教师代表会议正式推荐和介绍了两本官方授意和资助的教学用书,其中之一就是时任俄罗斯国家对外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菲利波夫主编的《俄国现代史(1945—2006年)》教师手册。书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有关斯大林时期的“政治镇压”和斯大林历史作用的评价,引起了人们很大的非议,从而产生了普京时期的第二次历史教科书事件。[61]尽管如此,菲利波夫并没有胆怯和躲避,而是与著名史学家A·丹尼洛夫和乌特金等人组成了更为强大的学术阵容,于第二年(2008年)推出了作为姊妹篇的《俄国史(1900-1945年)》教师手册。

  丹尼洛夫撰写了该书的绪论“1900—1945年俄国史研究的概念基础”。正是在这篇绪论里,丹尼洛夫就十月革命在俄国现代史上的地位、革命爆发的原因、革命的名称和定义表达了该书作者的意见和看法,并且提出了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和概念。

  作者不同意把十月革命作为俄罗斯现代史的开端:“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阐述20世纪祖国史的逻辑问题。有时听到有人建议它应当从1917年开始。作者们相信,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象以前一样,我们建议俄国现代史研究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我们教学参考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在许多方面取消把俄国历史分为1917年革命前和革命后时期这种人为的划分。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里我们国家历史道路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在本书作者们看来是不容置疑的极其重要的事实。理解这段时期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取决于对此的理解。”[62]

  作者列举了俄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重要的是把1914—1922年的事件单列出来作为俄国全国危机的时期”,而20世纪初俄国的两组矛盾和一战时的第三组矛盾合力产生了俄国大革命:“第一组矛盾包括俄国历史上几个世纪所存在的矛盾:当局和社会之间,中心地区和边疆地区之间,俄罗斯人和“异族人”之间,俄罗斯不发达的城市和农民俄国的广大地区之间。第二组矛盾产生于最初的工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它同国内保留着的传统社会的残余相联系。其中主要是沙皇专制权力,农民土地所有制,等级制度,资产阶级缺乏政治权利(它应当成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领导者),必须保障各民族代表的权利和宗教信仰,等等。这里资产阶级成分的发展并没有取消而且还增加了新的矛盾。” “这里必须指出,前两组矛盾在1914—1917年又被补充了与战争开始有关的第三组矛盾。正是它们最终导致了俄国大革命。在考察这场革命的具体事件时应当更多地注意把它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在显而易见的情况下)”[63]

  作者指出十月革命的主要问题是:“1917年发生了一场还是二场革命;是否应当把1917年2月的事件看作是革命,而10月的事件是政变,或者相反;1917年革命具有什么性质;何时和为何这种性质改变了;作为替代方案的改革失败的原因哪里;右翼极端和左翼极端方案是在哪些过程的影响下产生的;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在哪里?必须注意革命的年代框架。没有让任何人取消现在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名称,但是必须解释,为何在社会意识和史学研究中会形成对统一的进程进行如此绝对的划分。应当指出,存在着对于革命的各种标识日期特别是它的结束(直到1991年),并且弄清它们的基础是什么。”[64]

  对于作为俄国大革命组成部分的内战问题,作者分析了内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在研究内战材料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指出,任何革命总是孕育着内战,因为内战是革命的形式之一。可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阻止它,可以把社会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由于一系列主观原因未必能够做到。所以,应当承认夺取了政权的布尔什维克的政策是俄国大规模正面内战的主要原因,而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和政治理论的特点则是他们行动的主要原因。同时,不能允许现在为白卫运动的辩护普及化,白卫运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亲法西斯派别的可能的替代,从中完全有可能实现民族主义的发展模式,就如后来在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发生的那样。一方面,内战导致瓦解的过程和社会的分裂,但是,另一方面,内战是社会创造以及寻找政权和社会革新的动力。”[65]

  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对正义的追求保障了它在内战中的胜利:“重要的还应指出,人类为争取解放和正义进行斗争的思想是1917年革命以及其后的多年时期的主要思想之一。正是这种追求正义和新制度的愿望保障了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了胜利,并且成为30年代现代化进程的动力。”[66]

  作者还分析了民众对于内战中红白两方的态度以及布尔什维克获胜的具体原因:“重要的是关于民众在内战中支持对立双方的根源问题。应当承认,大部分民众对红白斗争的态度并不具有倾向性,尤其并不遵循他们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方面的方针。人们很少能从不可避免的两恶中进行选择。但是,在这里白方呼吁的是一种让民众将其同以前生活相联系的‘秩序’,而红方的定位是社会变革,他们提出了民众完全能够赞同的口号。1919年是国内农民转向布尔什维克的转折点。苏维埃政权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承认农村土地革命的结果。布尔什维克在农民问题上灵活和实用的政策有助于他们在内战中获胜。由此就可以再次回到这个问题上:1917—1922年在许多方面是农民革命。”[67]

  由此,十月革命成了1917—1922年俄国大革命的组成部分,而这场大革命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革命。这样,该书在总体上承认十月革命的正义追求时,对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作出了重大修改。可以说,这是继十年前博哈诺夫一书之后对俄国大革命概念和性质较为完整的阐释。鉴于此书写作团队的特殊背景,书中有关俄国大革命的概念和观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的立场和态度。当普京第三次就任总统并于2013年提出编写统一的历史教科书任务后,在激烈的专家讨论和社会争论中俄国大革命的概念最终得到了认可和采用。之后,在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又得到广泛的使用和进一步的阐述。

责任编辑:昀舒
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2017-11-07 17:34:27
来源:作者授权 作者: 张盛发
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教学参考书,最终确定了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和新定义:俄国大革命就是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始于1917年3月专制政权的倒台,终于1922年联盟国家苏联的建立,其中包括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者授权“钝角网”发布。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执政的新俄罗斯,始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填补历史“空白点”的热潮继续高涨。在历史教科书和工具书中,对于十月革命开始出现了许多替代性的名称和定义,诸如俄国1917年革命、俄国大革命、十月政变等。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后,大多使用具有中立色彩的俄国1917年革命的名称,但是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多样化进程仍在发展。在普京第三任总统时期内,于2013-2014年通过制定历史文化标准和俄国史新教学法概念,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一并纳入俄国大革命的范畴。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教学参考书,最终确定了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和新定义:俄国大革命就是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始于1917年3月专制政权的倒台,终于1922年联盟国家苏联的建立,其中包括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动机是缓和左右两翼在“革命”和“政变”名称上的争论,在反思和总结十月革命历史的基础上,达到实现民族和解与社会和谐的目标。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可以就此一统天下了。相反,随着新名称的引入,更大的争论也就开始了。

  〖关键词〗十月革命 俄国大革命 普京

10月2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外墙亮起红色灯光,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新华社发.jpg

10月2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外墙亮起红色灯光,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新华社发

  十月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正在俄罗斯大地上紧张热烈地进行着。因为100年前历史事件对当代俄罗斯的重要性,学术会议和社会讨论其实前几年就已经陆续开始了。但是,正式拉开纪念活动帷幕的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6年12月19日签署的《关于筹备和实施俄国1917年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总统令》:“建议俄罗斯历史协会组建一个筹备和实施有关俄国1917年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组织委员会。”[1] 总统令甫出,俄罗斯国家杜马前主席、现任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局长、俄罗斯历史协会主席С·纳雷什金立即衔命而动,于12月27日主持召开了俄罗斯历史协会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会上讨论了执行总统令问题,决定成立负责纪念活动的组织委员会。[2]2017年1月23日,组委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题为《俄国1917年革命主要纪念活动计划》。[3]

  人们发现,无论是普京的总统令还是组委会的计划,使用的都是似曾相识的“俄国1917年革命”,而不是耳熟能详的“十月革命”,更不是庄严神圣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如此,在俄罗斯外长С·拉夫罗夫、俄罗斯历史协会主席С·纳雷什金、俄罗斯文化部长В·梅金斯基等官员的文章和讲话中,使用的也是“1917年革命”或“俄国革命”的名称。[4]

  与此同时,在俄罗斯报刊杂志以及网站上100周年纪念专栏中,十月革命的名称也大多不见踪影,而是诸如“俄国1917年革命”、“俄国革命”和“俄国大革命”等名称。譬如,俄新社的专栏名称是俄国大革命[5];《生意人报》——1917年革命周年[6],《俄罗斯报》——1917年革命[7];塔斯社——1917年:陷入深渊[8];《俄国史》杂志——1917年革命100周年[9];《近现代史》杂志——1917年俄国革命100周年[10];《历史档案》杂志——俄国1917年革命100周年[11];《论据与事实》杂志——“俄国革命100周年”[12];俄罗斯历史协会网站——1917年革命100周年[13];俄罗斯文化网——1917年革命100周年——详尽的历史[14]。仅有少数媒体继续沿用他们习惯和喜欢的名称,比如,信息分析中心网站的专栏虽然只有单篇文章支撑版面,但是其标题却却也显得严肃认真: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昨天、今天和明天[15] 。社会政治网站《突破》使用的标题同样展现了革命者独有的自信风格:“坚冰已经打破,路途已经开辟,道路已经指明:伟大的十月革命100周年”[16]。

  在苏联解体后的当代俄罗斯,“十月革命”通常被认为是左派使用的名称,与之对立的则是“十月政变”的术语,而“1917年革命”、“俄国革命”的概念则具有中立色彩。总体而言,今天在俄罗斯官方有关1917年历史事件的叙事中,不仅“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名称已经销声匿迹,而且“十月革命”一词也很少使用,后者已经同1917年的二月革命一起被纳入了官方认可的“俄国大革命”或“俄国革命”的更大范畴。也就是说,曾经让人肃然起敬的十月革命的名称虽然没有绝迹,但在当局的操作下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历史舞台。

  鉴于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改变所包含的重大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本文将考察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在苏联解体后的演变过程,分析名称和定义改变的客观原因和俄罗斯当局促成这种改变的主观动机。

戈尔巴乔夫(左)和叶利钦在1991年俄联邦议会.jpg

戈尔巴乔夫(左)和叶利钦在1991年俄联邦议会

  一、 叶利钦时期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篡改”

  俄罗斯联邦首任叶利钦的反共立场和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在共产主义的废墟上,面对着社会分裂和人心涣散的乱象,叶利钦非常急切地想要结束过去和开辟未来,以实现俄罗斯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国家的根本转变,同时在此过程中实现民族和解和社会团结。但是,布尔什维克先辈们所创造的革命历史在苏联解体后变成了新俄罗斯的沉重遗产,引起了社会各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激烈争论,影响了俄罗斯社会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所以,重新考察和评价苏联时期的复杂历史也就成了新俄罗斯重建和发展的必然之需。

  事实上,重评苏联历史的过程早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填补历史“空白点”的热潮中就已经开始了,其时,随着大量档案文献的公开和披露,苏联民众第一次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国家的真实历史。诸如30年代“政治镇压”、二战前夕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和1979年苏军秘密出兵阿富汗等以前官方讳莫如深的重要事实都已大白天下。作为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结果,1989年,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专门决定“谴责同德国签订秘密附加议定书和其他秘密协议”,认为当年出兵阿富汗的决定应当受到道义和政治谴责。[17] 1991年,俄罗斯联邦先后制定了《关于为被镇压民族平反的法律》和《关于为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法律》,前者规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有遭到镇压的民族进行平反,承认对这些民族的镇压行为是非法的和犯罪的。”[18];后者确定了“政治镇压”概念的含义[19],并且根据此法规定每年10月30日为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

  苏联解体后,在艰难前行的道路上继续清理和评价历史特别是开创苏联国家的十月革命历史以及随后的苏联发展模式,对于首任总统叶利钦来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当务之急。1993年6月,在俄罗斯联邦宪法会议上解释“总统版本”的俄罗斯联邦新宪法草案时,叶利钦把它与十月革命联系起来进行解释:“随着宪法的通过,俄国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建立就将完成。命运要让这个过程延宕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共和国是在1917年9月1日通过临时政府的法令宣布成立的。它的建立立即就被十月革命打断了,十月革命宣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现在,新的共和国——俄国各民族的联邦制的民主国家诞生了。”[20]

  叶利钦还认为在制宪问题上同他对抗的由反对派控制的最高苏维埃是非法的:“苏维埃在1918年驱散了立宪会议,而它是在民主的选举过程中产生的。现在的代表机构是在苏联选举法基础上选举出来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是通过暴力夺来的政权的继承者。在民主体制里他们是不合法的。”[21]

  在同年10月通过炮打白宫解决总统与议会的矛盾并且完成了新宪法制定工作后,叶利钦在电视讲话中证明新宪法优越时再次回顾了苏联时期的历史:“我们需要秩序,但不是斯大林集中营那种可怕的镇压秩序。不是‘铁腕’而是民主的国家政权才能保障公民达到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实现统一和完整的俄罗斯的繁荣。”[22]

  1996年2月,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论述了十月革命道路给俄国带来的结果:“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缺乏民主传统决定了俄国革命过程的激进主义以及从二月到十月的迅速崩溃。就是因为这种‘打个落花流水’的破坏性激进主义,在摧毁以前的基础过程中,使革命前俄国在文化、经济、法律领域和社会政治发展中的许多成就丧失了。”[23]

  叶利钦极其严厉地批判苏联的发展模式:“布尔什维克把共产主义的学说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对时代的挑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结果就是出现了极其僵硬的动员型发展模式,它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由一党控制的国家手里。公民社会、民主萌芽和私有制都被摧毁了。把俄国转变为强大的军事工业强国使得人民筋疲力尽,付出的是巨大的人员损失的代价。”[24]

  然后,叶利钦告诫俄罗斯人民:“重要的是要完全认识到,共产主义实验的悲剧性后果是必然的。当然,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温和一点。但是,总体而言,大规模镇压,严酷的政治垄断,阶级清洗,对文化的全面的意识形态‘修剪’,与外部世界的隔离,维持敌意和恐惧气氛,所有这一切都是极权主义体制相同的特征。现在,新世纪前夕,已经很清楚了,镇压自由的国家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已经对那些依靠暴力和欺骗实行统治的人作出了裁决。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走回头路那是一条导致俄国必然灭亡的历史绝路。”[25]

  叶利钦的上述观点和立场清楚地表明,作为最高领导人他已经对千年俄罗斯联历史上的苏联时期进行了梳理和了断,痛定思痛和正本清源之后,他决心带领俄罗斯人民开创民主建设的新天地。这样,在叶利钦设定俄罗斯未来新的航向并且坚决否定十月革命以及之后苏联发展道路的情况下,清除十月革命的象征,改革十月革命的名称,重评十月革命的历史,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是势所必然的。

  首先,叶利钦通过法律手段处理十月革命的象征——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苏联解体后,虽然官方已经不再举行革命节的庆祝活动,但是节日本身并没有取消,只是把原有的11月7-8日两天节假日变成了一天(11月7日)。1996年11月7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命令,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由此改成了和谐和解日。[26]虽然它仍是国定休假日,但是,几十年来苏联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并且在革命节日中高居榜首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随着它所依附的苏联国家主体的消亡而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昔日雷打不动的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也开始转向多元多义了。1987年十月革命70周年时出版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百科全书》中十月革命辞条的释义还是遵循苏联时期的一贯名称和定义:“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在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前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完成的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名称来自10月25日(新历为11月7日)的日期,那一天俄国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转折性事件,它确定了世界发展的总方向和基本趋势,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进程——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苏共纲领,1986,第7页)”[27] 当时,正值戈尔巴乔夫改革热潮翻滚之际,在公开性和填补历史“空白点”的口号下,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重大历史问题已经开始遭到质疑。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本人和苏共中央重申忠于十月革命的原则,所以,官方出版物有关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一仍其旧,继续保持着苏联时期的原貌原样。现在,在已经改变旗号的叶利钦执政的新俄罗斯,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就难以为继了。

  1993年由Н·鲍里索夫等人编写的《祖国历史解答》(中学应届生参考书)出现了“十月政变”的概念。书中写道(请注意黑体字——引注,下同):“1918年1月5日,在其第一次会议上拒绝支持十月政变的立宪会议被解散,之后,举行了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十月政变之前,布尔什维克就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非市场化的指令型经济,它没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全面的‘社会化’,它的经济联系不是以商品货币关系而是以单一中心的产品的行政分配原则为基础的。”[28]

  1994年出版的《祖国历史中有争议的问题(第二版)》(应届中学生高校入学自学用书)专门设置了“共产主义极权主义社会形成”一节,该节写道:“1917年十月政变奠定其基础的那个时期的基本(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就是建立极权主义国家。”[29]1995年出版的《20世纪俄国历史儿童百科全书》在给孩子们介绍1917年10月事件时给出的辞条居然也是政变:“十月政变……十月政变的活动家……”[30]

  1996年出版的由А·博哈诺夫等编写的高校历史专业教学参考书《从古代至20世纪末俄国史》(由俄罗斯教育部推荐)有关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章 俄国大革命

  1,危险的转向 革命是历史运动的特殊形式。在比较狭小的时间范围内一系列事件加速发展到极限,产生了昨天还在沉睡的力量,洗涤和摧毁了已经陈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它以号召、呼吁和诅咒的轰隆声使周围的一切受到震动。1917-1920年俄国革命就其规模和震荡的范围而言,在历史上已知的一系列革命中是创记录的……

  2, 二月的界限 ……十月政变(10月24-25日)胸有成竹地在彼得格勒实施了。临时政府政权垮台了。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左翼激进派(右翼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退出了会场)以自己的权威使布尔什维克的武装行动神圣化,它把所有权力转交给中央苏维埃和地方苏维埃。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执掌了政府领导权。俄国大革命越过了自己的下一个重要界限,但它不是最后的。

  俄国大革命这起突出的悲剧性历史事件在国内外的书籍中都有反映。在学术研究、文件集和回忆录中都描述了涉及国家主要地区的革命历程、全俄和各地政党和组织的活动、主要阶级和众多社会团体以及领袖和群众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有时矛盾的有关解读革命的态度都暴露出来了。每一个思想派别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真相’、客观性和完整的事件反映。然而,每个史学研究阶段和断面都对理解革命这种极其复杂的多面的和动态的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统一的连续的祖国和世界历史的背景下,革命之后的几十年使得日益增多的新的平面越来越清楚了。……3,十月,苏维埃,布尔什维克……4,内战阶段……5,结束语……”[31]

  这里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名称:变成了俄国大革命;二,定义:变成了悲剧性的十月政变;三,时间:变成了1917-1920年,内战划入了俄国大革命范畴。名称和定义的改变当然也就引起了对十月革命评价由肯定到否定的根本变化。

  1997年,十月革命80周年之际,А·奥尔洛夫等人撰写的教科书《从古到今的俄国史》使用了“俄国1917年革命”的名称,其中包括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且对十月革命作出了负面评价。书中的章节是:“第31章 俄国1917年革命……二月革命……从二月到十月……十月革命……”。作出的评价是:“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打断了俄国民主化的进程,打断了逐渐转向欧洲类型议会制共和国的进程。”[32]

  同年出版的由Ш·蒙恰耶夫和В·乌斯季诺夫编写的《俄国史》高校教科书(由俄罗斯联邦普通和职业教育部推荐)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十月革命的名称,但是,却对十月革命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与原有官方版本完全不同的分析。

  关于十月革命的名称。该书基本上沿袭不变,只是在其中一处称其为“事件”: “第三部分 俄国历史上的苏联时期 第9章 1917年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 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0月25-26日(11月7-8日)事件……”[33]

  关于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该书提出了严重的质疑:“我们的史学研究在几十年里都在证明,1917年,人民大多数都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所吸引,而十月革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这样吗?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典型产物。因此,它不可能在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的许多方面别具一格的非西方国家里得到广泛传播。这类学说的自然的社会基础是工厂的无产阶级,而1917年在俄国只有300万人,也就是2%的居民。可是,工人阶级也远非完全赞成这些思想。”

  该书认为,“至于布尔什维主义(此处政治意义上基本上与十月革命同义——引注),那么它是一种由俄国的特征和多结构性决定的更为复杂的政治现象。看来,这与其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物莫不如说是它的俄国变种——由列宁创建的列宁主义。构成列宁主义基础的就是列宁有关新型政党……有关党不仅要为经济改革而且更要为工人阶级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理论学说。”

  该书强调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没有关联:“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理论聚合了俄国现实的各种倾向:工人阶级中的反资本主义的情绪,与村社有联系的农民群众中的反私有制情绪,身处经济崩溃和战时贫困的千百万人向往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植根于集体主义传统的平等和公正,大多数民众对西方的那种民主的不理解,等等” [34]

  关于十月革命的定义,该书指出了定义多样化的情况:“就在不久前,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评价不仅不能争论,甚至都不能提出一点批评。它(评价)具有公理的性质,被党和国家的权威神圣化了,不仅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且远在其之外都占据统治地位。现在,这种评价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了,虽然史学家们(至少其中的大多数)仍然被这种评价所吸引。与此同时,今天流行的是完全不同的十月革命的定义:军事政变,布尔什维克阴谋,流氓无产者暴动等。许多史学家不愿认真地重新分析十月(革命)的原因和实际过程,社会政治作品则使用非常尖锐的形容词,所有这些都证明,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不能不带偏见和有说服力地回答非常重要的问题:1917年的俄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35]

  关于十月革命的意义,该书实际上缩小它的范围和贬低它的影响:“1917年10月25-26日(11月7-8日)事件翻开了俄国各民族历史上的新篇章。”[36]

  该书的要害就在于,在维持十月革命原有名称的同时,彻底“阉割”了十月革命的本质和内容,实质性地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原有定义和内涵。

  1998年由В·茹拉夫廖夫为责编的《俄国政治史》也使用了当时已经非常流行的“十月政变”的名称:“第三阶段——从十月政变到立宪会议被驱散,团结社会的努力最终破产,作为一党政策工具的苏维埃政权确立。”[37]

  1999年出版的由Б·伊万诺夫等编写的历史工具书《祖国历史百科辞典》多处以十月政变指代十月革命:“自由主义:……1917年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试图实行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它们被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政变打断了。”“孟什维克:……1917年10月,他们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变,认为俄国没有成熟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十月政变,布尔什维克党暴力推翻临时政府和执掌政权,它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开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38]

  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十月政变的说法,史学家В·科日诺夫惊呼:“今天有关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布尔什维克政变的观点占据了上风,说它是一次毁灭了俄国国家的致命行动,导致了从国家解体开始的各种极其严重的结果。但是,这分明是不对的,虽然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都曾经和正在一本正经地谈论它。”[39]

  尽管十月政变或者布尔什维克政变等概念愈益流行,不过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并没有就此消失,因为在相对多元的俄罗斯社会里,原有的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有关苏联历史的观点体系并没有被强行铲除。

  1993年出版的由А·普罗霍罗夫主编的《大百科辞典》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立场和风格:“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0月,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在广大劳动群众支持下,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的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结果使资产阶级和地主在俄国失去了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了苏维埃国家。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40]

  1996年出版的《祖国史学生手册》同样保留了传统的十月革命辞条:“十月武装起义(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0月24日,忠于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军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军事设施。10月25日早晨,首都已经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中,而《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41]

  概括而言,随着苏共消失和苏联解体,由于曾经身为苏联党政要员的叶利钦总统对苏共和苏联国家历史采取严厉否定和批判态度,并且决心脱胎换骨让俄罗斯另走西方式民主政治道路,这样,作为建立苏维埃国家的十月革命在批判声浪中遭到清算和重评,包括名称被变更,定义被“篡改”,乃是不可避免的。

  二、普京头两任总统时期(2000-2008年)内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引荐下,具有克格勃背景的时任总理普京于2000年成为俄罗斯新的掌舵人。尽管普京在苏联时期也曾经是苏共党员,但在苏联解体后,他已经变身为一个具有反共倾向的保守的民族主义者。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把俄罗斯总统徽章交给普京.jpg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把俄罗斯总统徽章交给普京

  普京信奉民主价值观。2005年4月25日,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俄罗斯曾经是当然仍将是最大的欧洲国家。由欧洲文化历经磨难而提炼出来的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的理想多少世纪里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值取向。”2017年6月5日,普京告诉美国记者:“俄罗斯正在沿着民主的道路发展。[42]但是,另一方面,普京又认为:“俄罗斯作为主权国家能够并且将自主地为自己确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期限和条件。”[43]最后他的民主观演变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主权民主论。

  普京总体否定苏联历史。1999年底,普京在著名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对苏联道路的评价是批判性的:“或许主要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获得自由。而且,用意识形态的方法处理经济使我们国家注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是那么痛苦,但是,几乎在70年时期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脱离人类文明康庄大道的死胡同里。”[44]2000年2月,普京在同读者连线交流时引用当时流行的说法是:“谁要想恢复以前的苏联,谁就是没有头脑。”[45]

  另一方面,出于重建秩序和稳定考虑,同时也是为了建立个人专权和恢复苏联解体时所丧失的地缘政治利益,普京又试图寻找和借鉴他所需要的苏联时期积极正面的因素。2000年12月4日,在说明有关国家标志(国徽、国旗和国歌)法案时,普京质问:对于苏联时期,难道除了斯大林的集中营和镇压外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忆了吗?[46]在上述同读者连线交流时他引用说法的前半句是:“谁不为苏联的毁灭感到惋惜,谁就是没有良心”。也是在上面提及的2005年国情咨文中,普京悲切地指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47]

  普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决定了他对待十月革命的立场和态度。[48]究竟是革命还是政变?普京其实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普京既然总体否定苏联历史,当然,也就不会吝惜对十月革命的批判。早在2006年纪念俄国杜马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普京就认为,“1917年革命终止了经选举合法产生的代表机构的活动。对此我们不应当忘记。我们不应当忘记政治极端主义可能给我们国家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49]但是考虑到在俄罗斯社会有关苏联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论的情况下,总统的言论可能会引起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普京不想让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得到部分民众赞扬的同时,又引起另一部分民众的不满,从而加重俄罗斯社会已经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分裂。所以,普京宁愿选择具有中立色彩的“1917年革命”的术语,较少使用“十月革命”的名称,更少吐出“十月政变”的说法。

  不管如何,普京的政治立场乃是路人皆知的。尽管普京的执政方式和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比前任叶利钦更为专权和强势,但是,作为叶利钦的接班人,普京基本上没有改变叶利钦所确定的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大方向,没有打破俄罗斯民主的基本框架,换言之,没有谋求恢复旧的意识形态和试图回到昔日的苏联。

  如前所述,在叶利钦时期,诸如“十月政变”、“布尔什维克政变”等概念已经大行其道。同样,在普京头两任总统时期内,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多样化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十月政变”的术语仍然频频见诸书刊。

  2002年出版的由К·瓦利乌林和 Р·扎里波娃编写的《20世纪俄国史》高校教学参考书在“第2章 俄国命运中的1917年——历史道路的选择”中,专门设置了一节“布尔什维克准备和实施十月政变”。[50]

  2004年出版的由普京撰写序言的《俄罗斯大百科全书》俄国卷以“革命震荡时期的俄国”为通栏标题,下设二个小节:“1917年二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在后一节里该书把推翻临时政府的行动称为“政变”:“1917年10月24-26日(11月6-8日),在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在彼得格勒夺取了政权,推翻了临时政府,解散了预备议会。10月25日(11月7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政变,批准了关于政权转交苏维埃的法令,建立了由列宁担任主席的临时革命政府(人民委员会)。最高立法机构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51]

  2005年出版的А·巴尔先科夫和А·弗多温编写的《1917—2004年俄国史》高校教学参考书使用了普京通常使用的“1917年革命”的名称,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纳入其中:“第一章 俄国革命与内战——1917—1920年 1,俄国1917年革命”。[52]然而,在书中具体的描述中,仍然把十月革命说成是政变。譬如,“布尔什维克决心完全依靠无产阶级和贫农,这就加深了分裂并且把社会推向内战之路。俄国大部分政治力量把10月25-27日的事件看作是‘布尔什维克政变’,不承认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53]“此外,莫斯科杜马积极试图把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变的反对者联合起来。”[54]“十月政变不仅没有阻止而且加深了无政府工团主义的趋势。”[55]“1917年十月政变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没有得到西方的承认,他们的领导人在自己国家首都继续同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国大使交往。”[56]

  改变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现象同样无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小学教学领域。2002年出版的由Л·雅科韦尔为中学高年级和毕业生编写的《俄国史》(第六版)教学参考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书中使用的名称是:“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政变。”定义是:“十月武装政变:……10月26日夜里临时政府成员被逮捕。彼得格勒政变完成了。这是政变,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打断了国家改革的自然进程, 采用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和极权主义而不是私有经济的方针。”[57]

  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出版的由В·德米特连科等人编写的由俄教育部教学大纲和普通教育标准处推荐的《20世纪祖国史》(供11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第6版)。如同前述1996年博哈诺夫的《从古代至20世纪末俄国史》高校参考书一样,该书也使用了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和政变的术语。

  该书写道:“布尔什维克胸有成竹地实施自己的武装起义计划。10月24日晚,赤卫队武装力量和士兵开始占领桥梁、邮局、电报局和火车站。从革命的中心斯莫尔尼宫发布了给各地区、工厂和军营的明确命令。到10月25日早晨,首都已经被起义者所掌握。……10月25日晚,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面对的是布尔什维克政变胜利的既成事实。”“没有在8月止步于军人专政的俄国大革命,却在10月走向了它的反面——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专政。超过这一界限后,它(革命)继续往前发展。但是往前下去就是内战了。”[58]

  该书还在“问题与作业”部分列举了有关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各种分歧并要求学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史学家以不同的方法确定1917年十月事件的性质和意义。有人称10月是‘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小资产阶级革命’、 ‘流氓无产者和被抛弃的边缘化者的革命’、‘民族革命’。还有人称10月是‘政变’和‘犹太共济会的阴谋’。为何史学家们会有这种分歧?你们对这些事件持什么观点?请对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59]

  虽然此时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已经多样化,但是,真正对此作出实质性修改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2007—2008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事件中具有官方背景的所谓的菲利波夫教科书。2007年6月21日,在全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代表会议上讲话时,普京再次要求历史教科书应当培养青年人对自己祖国历史和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60]与此同时,教师代表会议正式推荐和介绍了两本官方授意和资助的教学用书,其中之一就是时任俄罗斯国家对外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菲利波夫主编的《俄国现代史(1945—2006年)》教师手册。书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有关斯大林时期的“政治镇压”和斯大林历史作用的评价,引起了人们很大的非议,从而产生了普京时期的第二次历史教科书事件。[61]尽管如此,菲利波夫并没有胆怯和躲避,而是与著名史学家A·丹尼洛夫和乌特金等人组成了更为强大的学术阵容,于第二年(2008年)推出了作为姊妹篇的《俄国史(1900-1945年)》教师手册。

  丹尼洛夫撰写了该书的绪论“1900—1945年俄国史研究的概念基础”。正是在这篇绪论里,丹尼洛夫就十月革命在俄国现代史上的地位、革命爆发的原因、革命的名称和定义表达了该书作者的意见和看法,并且提出了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和概念。

  作者不同意把十月革命作为俄罗斯现代史的开端:“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阐述20世纪祖国史的逻辑问题。有时听到有人建议它应当从1917年开始。作者们相信,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象以前一样,我们建议俄国现代史研究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我们教学参考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在许多方面取消把俄国历史分为1917年革命前和革命后时期这种人为的划分。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里我们国家历史道路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在本书作者们看来是不容置疑的极其重要的事实。理解这段时期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取决于对此的理解。”[62]

  作者列举了俄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重要的是把1914—1922年的事件单列出来作为俄国全国危机的时期”,而20世纪初俄国的两组矛盾和一战时的第三组矛盾合力产生了俄国大革命:“第一组矛盾包括俄国历史上几个世纪所存在的矛盾:当局和社会之间,中心地区和边疆地区之间,俄罗斯人和“异族人”之间,俄罗斯不发达的城市和农民俄国的广大地区之间。第二组矛盾产生于最初的工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它同国内保留着的传统社会的残余相联系。其中主要是沙皇专制权力,农民土地所有制,等级制度,资产阶级缺乏政治权利(它应当成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领导者),必须保障各民族代表的权利和宗教信仰,等等。这里资产阶级成分的发展并没有取消而且还增加了新的矛盾。” “这里必须指出,前两组矛盾在1914—1917年又被补充了与战争开始有关的第三组矛盾。正是它们最终导致了俄国大革命。在考察这场革命的具体事件时应当更多地注意把它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在显而易见的情况下)”[63]

  作者指出十月革命的主要问题是:“1917年发生了一场还是二场革命;是否应当把1917年2月的事件看作是革命,而10月的事件是政变,或者相反;1917年革命具有什么性质;何时和为何这种性质改变了;作为替代方案的改革失败的原因哪里;右翼极端和左翼极端方案是在哪些过程的影响下产生的;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在哪里?必须注意革命的年代框架。没有让任何人取消现在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名称,但是必须解释,为何在社会意识和史学研究中会形成对统一的进程进行如此绝对的划分。应当指出,存在着对于革命的各种标识日期特别是它的结束(直到1991年),并且弄清它们的基础是什么。”[64]

  对于作为俄国大革命组成部分的内战问题,作者分析了内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在研究内战材料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指出,任何革命总是孕育着内战,因为内战是革命的形式之一。可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阻止它,可以把社会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由于一系列主观原因未必能够做到。所以,应当承认夺取了政权的布尔什维克的政策是俄国大规模正面内战的主要原因,而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和政治理论的特点则是他们行动的主要原因。同时,不能允许现在为白卫运动的辩护普及化,白卫运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亲法西斯派别的可能的替代,从中完全有可能实现民族主义的发展模式,就如后来在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发生的那样。一方面,内战导致瓦解的过程和社会的分裂,但是,另一方面,内战是社会创造以及寻找政权和社会革新的动力。”[65]

  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对正义的追求保障了它在内战中的胜利:“重要的还应指出,人类为争取解放和正义进行斗争的思想是1917年革命以及其后的多年时期的主要思想之一。正是这种追求正义和新制度的愿望保障了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了胜利,并且成为30年代现代化进程的动力。”[66]

  作者还分析了民众对于内战中红白两方的态度以及布尔什维克获胜的具体原因:“重要的是关于民众在内战中支持对立双方的根源问题。应当承认,大部分民众对红白斗争的态度并不具有倾向性,尤其并不遵循他们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方面的方针。人们很少能从不可避免的两恶中进行选择。但是,在这里白方呼吁的是一种让民众将其同以前生活相联系的‘秩序’,而红方的定位是社会变革,他们提出了民众完全能够赞同的口号。1919年是国内农民转向布尔什维克的转折点。苏维埃政权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承认农村土地革命的结果。布尔什维克在农民问题上灵活和实用的政策有助于他们在内战中获胜。由此就可以再次回到这个问题上:1917—1922年在许多方面是农民革命。”[67]

  由此,十月革命成了1917—1922年俄国大革命的组成部分,而这场大革命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革命。这样,该书在总体上承认十月革命的正义追求时,对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作出了重大修改。可以说,这是继十年前博哈诺夫一书之后对俄国大革命概念和性质较为完整的阐释。鉴于此书写作团队的特殊背景,书中有关俄国大革命的概念和观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的立场和态度。当普京第三次就任总统并于2013年提出编写统一的历史教科书任务后,在激烈的专家讨论和社会争论中俄国大革命的概念最终得到了认可和采用。之后,在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又得到广泛的使用和进一步的阐述。

  三、普京第三任总统时期内(2012年至今)十月革命变成了俄国大革命

  2012年5月普京第三次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一向为普京所重视并且在其头两个任期内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再次受到他的关注。[68]2013年2月19日,在民族关系委员会会议上,普京建议要考虑制定供中学使用的统一的历史教科书。[69]按照普京讲话要求,4月5日,俄罗斯历史协会成立了制定祖国史新教学法工作小组,组长为时任国家杜马主席和俄罗斯历史协会主席С·纳雷什金,副组长是教育部长Д·利瓦诺夫,文化部长、俄罗斯军事历史协会主席В·梅金斯基。工作小组学术领导人是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所长А·丘巴里扬院士。参加工作小组的有著名的历史学者、教学参考书作者、教育团体代表和社会活动家。[70]

梅德韦杰夫与普京.jpg

梅德韦杰夫与普京

  4月23日,普京又委托政府在12月前“确保制定用于普通教育的俄罗斯历史课程的统一的概念”。[71]4月25日,普京在同网民对话节目中再次向公众阐述了自己有关统一的历史教科书的立场:“我认为,应当有这种教科书的统一概念,它可以向我们揭示大事年表及其正式的评价。没有正式的评价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我们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和过去几十年里所发生的事情。”[72]十月革命理所当然位列普京所说的“正式的评价”范围内。

  7月2日,公布了历史文化标准草案供社会讨论,其内容包括从古至今的俄罗斯历史时期的概念、术语、人物和事件名称。

  有关十月革命的名称,草案中出现了矛盾的表述。在《第五部分 苏维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里,草案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使政治危机尖锐化并且导致专制制度崩溃的强大的革命化因素。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后,发生了同胞残杀的国内战争、经济崩溃和1921年饥荒。”这里,十月革命的名称未变。

  但是,在该部分的“革命与内战,1917-1921年”一节中,却出现了十月政变的提法:“1917年:从2月至10月。共和国成立。两个政权。军队瓦解。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政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执政与立宪会议解散。革命危机的政治上可供的选择。”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变成了十月政变。

  然而,在后面的“事件/日期”中,居然又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0月25-26日(11月7-8日)。”[73]

  这样,草案中有关十月革命的名称一变再变,先后出现了三个名称:十月革命,十月政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0月3日,在俄罗斯历史门户网站上公布了第二版历史文化标准草案,它的名称已经改为祖国史新教学法概念草案(含历史文化标准)。

  第二版标准草案在有关十月革命的名称和表述上都有重要修改。首先是标题的变化,原来的《第五部分 苏维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变成了《第五部分 “大动荡年代”的俄国。1917-1921年》。其次是十月革命连同二月革命一起消失了,新的表述是:“1914-1921年在俄国和世界历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它是与从根本上动摇以前的世界秩序的战争与革命相联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理由被认为是时代的分界线:新的历史时期是随着一战的结束而开始的。1917年发生的俄国大革命以及在1917年10月开始的‘苏维埃实验’因其对世界进程的影响而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事件之一。”这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合二为一,归并到俄国大革命的更大范畴里。

  后面,十月革命的名称皆为俄国大革命的概念所吞灭。在该部分专门设置了一节:“1917年俄国大革命”(Вели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在所附的“事件/日期”中列有:“1917年2月-11月——俄国大革命”。同时又不忘提醒:“1917年10月25-26日(公历11月7-8日)——十月(布尔什维克)政变”。[74]根据这个大事年表,所谓的俄国大革命里又含有十月政变。

  10月30日,在俄罗斯历史协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批准了以历史文化标准为基础的祖国史教学法新概念。新的历史文化标准(概念草案)得到批准并送交联邦总统。[75]

  第二天,参与历史文化标准草案撰写工作的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副所长С·茹拉夫廖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新通过的概念中有关十月革命名称的情况。

  他说起初确定的任务是,否定十月革命是“伟大的”和“社会主义的”的。同时,许多公民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提到它。“结果在教科书里讲的是俄国大革命,它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括弧:包括十月革命)。没有‘伟大的’一词,也没有“社会主义的”一词。”

  他指出俄国大革命的术语大致同法国人谈论自己的革命是一样的:“有法国大革命,我们则有1917年俄国大革命,它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2月事件(以前称为二月革命),10月事件(以前称为十月革命),作为革命继续的内战。”

  他强调,统一历史教科书概念中所有的措辞和人物,都是社会共识的结果。“在第一个标准草案公布的时候,社会讨论就开始了。我们会见了老兵和老工人、各地的活动家、学校教师和家长们。从事准备工作的工作小组甚至还会见了学生们。”[76]

  同一天,在接受《生意人报》采访时,工作小组的学术领导人А·丘巴里扬披露了最终采用“俄国大革命”名称的缘由。丘巴里扬说:“革命是制定标准时的难点问题。在这之前,至少我认为,对于这些事件不可能有争论。但是争论发生了。当时我们决定放弃‘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术语。因为一些人认为这些事件是革命,另一些人认为是政变。而我们的任务是达成共识。结果,我认为我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俄国大革命’。”丘巴里扬承认这样做是“参照了法国革命”,他说:“ 1917年开始的俄国大革命有二月阶段,有十月阶段,有内战阶段,内战于1921年结束。”[77]

  当俄共听说新版概念内容里十月革命名称已被修改后,他们怒不可遏地对当局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俄共中央副主席В·拉什金对记者说,“当局已经改变和偷走所有可能的东西。现在他们偷走了我们的历史。”他强调,必须尊重历史,无论是沙皇时期的还是苏联时期的历史。这个历史时期正是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闻名全世界的。[78]

  对于上述情况,普京当然了如指掌。2014年1月16日,在会见参与制定俄国史新教学法概念制定的专家学者时,普京肯定和赞扬了他们所做的工作。А·丘巴里扬对“俄国大革命”的概念作了解释。他说:“我们提出了1917年革命的某种新定义,称其为‘俄国大革命’,指的是二月、十月和内战——把它们放在一起,因为在其他国家对待其他革命就是这样的。我应当说,我们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今天还把革命和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作为崇拜对象的人,总体上都接受了这种观点。”普京在最后讲话中感谢专家们所做的工作,并且希望专家们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下继续进行这项工作。[79]这次会见其实就是专家们向总统汇报他们在制定统一的历史文化标准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并且得到了总统的肯定。

  2014年5月,概念草案在俄罗斯历史协会会议上得到最后的批准。2015年8月24日在网上公布了最后版本的祖国史新教学法概念。在最后公布的版本中又有一些重要的修改。该版保留了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和论述,废除了十月政变的提法,同时又以非常奇怪的方式提到了十月革命:“10月25日(新历11月7日):临时政府被推翻和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十月革命’)”。[80] 昔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现在被打上引号后装进了括弧里。

  这样,在制定统一的历史教科书过程中,通过历史文化标准和俄国史新教学法概念,完成了由十月革命名称到俄国大革命概念的重大变换。把十月革命变成俄国大革命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根据普京总统的意愿并且在他的关注下完成的。但是鉴于社会各界在十月革命问题上分裂立场,这项工作并不是由政府机关出面主持的,而是由俄罗斯政要把持的半官方的社会团体俄罗斯历史协会具体操办的。所以,尽管有关草案的讨论和辩论是非常激烈的,当局对十月革命名称的改变并没有大肆声张。

  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根据普京2016年12月19日总统令,俄罗斯历史协会成立了1917年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委员会。1月23日,组委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组委会组成人员是著名的史学家、学术界代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教育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领导人。经纳雷什金提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院长А·托尔库诺夫担任组委会主席。学术性原则是组委会的基础,它的出发点是:必须客观地全面地理解20世纪初的事件。[81]

  1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俄罗斯历史协会主席纳雷什金在讲话中对“俄国大革命”的名称进行了解释。他说:“我们对1917革命的论题已经准备好了。在各种场合,在制定学校祖国史教学概念的框架里,都对它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当时就已经提出了把俄国大革命作为一个复杂和戏剧性过程进行考察的建议,这个过程包括相互关联的一些阶段。1917年2月和10月事件,君主制崩溃和共和国建立,立宪会议选举和科尔尼洛夫叛乱,苏维埃政权建立和流血的内战。”[82]

  5月2日,俄罗斯历史协会网站上刊登了著名史学家А·舒宾撰写的教学参考书《俄国大革命的10个问题》。网站的按语对该书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俄国大革命,这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论题,因为它对俄国和全世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何正确地讲述祖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篇章的一页?能否‘正确地’讲述1917年革命?参考书《俄国大革命的10个问题》是由俄罗斯学院通史研究所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历史中心领导人亚历山大·舒宾编写的,这是想要客观地理解100年前的事件并且供普通中小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之用的。这本参考书是在1917年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框架内根据俄罗斯历史协会的倡议而编写的,它提交给了《中学历史教学战略》会议,来自俄罗斯各地的历史和社会学教师们在会上讨论了祖国史教学方法特别是有‘问题’的历史教学方法。”[83]

  在《俄国大革命10个问题》的第3个问题“什么是俄国大革命?这个概念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什么关联?”中,舒宾对俄国大革命的概念作出了详尽的阐述:

  “以1917年2月23日-3月2日二月革命而闻名的事件是更为持久深入的进程——1917-1922年俄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

  俄国大革命,这是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它始于1917年3月专制政权的倒台……

  俄罗斯帝国制度的毁灭始于1917年2月初-3月。革命事件持续到1922年,苏联建立和祖国历史——苏联历史——新时期的开始就是革命结束的日期。此时,革命的基本问题(政权问题、土地问题、工人问题和民族问题)某种程度上已经解决,产生了国家形式、新的合法性、新的游戏规则和行事规则。

  社会政治革命通常是一个多年的过程,但是在革命中有一些也被当代人一致称为革命的事件。这样,1917年2月(3月)俄国大革命开始了,其中有二场社会政治转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然而,革命的变革时期是在1917年5月和1918年。革命不能被归结为这两场转折,这是一个更为长久的过程。

  俄国大革命在自己的发展中经历了一系列阶段,其中的一些传统上也被称为革命:

  • 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2月23日-3月2日);

  •在临时政府时期革命的发展(1917年3月2日-10月25日);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建立(1917年10月25日-1918年5月);

  •大规模内战与干涉(1918年5月-1920年11月)

  ‘第三次革命’的尝试,内战、干涉和革命的结束(1920年秋天-1922年12月30日)。

  存在着其他的革命日期。有时候人们把革命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内战。但是,革命毕竟没有停留在1917年2月-10月,它持续到1917年之后。这样,就譬如1918年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起义和1921年喀琅施塔得起义——这些都是持续革命的现象。这里同经典的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是合适的。它经历了一系列阶段包括几次政权更换和内战。但是,这仍然是一场革命。”[84]

  在第6个问题“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十月政变?”中,舒宾写道:

  “在苏联时期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被认为是1917年的关键事件。今天这样的解释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如果把1917年秋天的事件看作是俄国大革命的一个阶段,那么我们应当明白:这个阶段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十月政变和革命的十月阶段(‘十月革命’)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十月政变是1917年10月24-26日在彼得格勒发生的。在这些事件中起重大作用的是一些主观情势,临时政府政策的已经完全成熟的危机如何解决就取决于这些情势。

  彼得格勒的十月政变奠定了俄国大革命新阶段的基础,这个阶段传统上称作‘十月革命’。在这个阶段里(它的时间较长——一直到1918年春天),在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施了早期的改革。

  10月24-25日,由布尔什维克控制的部队占领了首都的一些关键设施。列宁来到了斯莫尔尼宫,在那里建立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是一次武装政变……

  10月26日深夜,起义者进入冬宫,逮捕了留在那里的临时政府部长们。军事政变获得成功,但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与其说是在冬宫不如说是在斯莫尔尼宫,在那里举行了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它把政权转交给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委员会,选举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后者是苏维埃政权临时代表机构。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前者宣布土地转交农民而无需任何赎金,后者宣布准备立即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为此同德国及其盟国进行和谈。俄国的盟国也被邀请参加谈判。苏维埃政权支持者立即表示愿意全力着手去解决国家的基本问题。可是,在这些早期的苏维埃政权法令中,没有什么社会主义的内容。革命的新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它执行的更多的是右翼政党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而不是布尔什维克提出的任务。第一个与社会主义有关的措施是11月14日通过的工人监督条例,它是非常温和的。”[85]

  “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准备改造时,没有找到民主措施和反资本主义措施的最佳结合。1918年5月,布尔什维克作出了选择,他们采取了旨在没收农民粮食的决定性反市场的强力措施。1918年5月13日,通过了粮食专政法令。这项措施被认为是快速通向共产主义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阶段结束了,但是,它不是被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是被大规模的内战所取代。”[86]

  按照舒宾上述教学参考书的观点,俄国大革命就是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始于1917年3月专制政权的倒台,终于1922年苏联建立,其中包括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个阶段。同时,该书也明确回答并再次确认了“十月政变”的概念:布尔什维克及其支持者占领首都的关键设施和冬宫并且逮捕临时政府成员就是军事政变。

  鉴于舒宾此书是根据俄罗斯历史协会倡议编写的并且此书出版属于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这本只有46页的小薄册的份量却是非常厚重的,它以间接的方式反映了官方对十月革命的立场和态度。

  这样,从2008年菲利波夫教科书团队编写的《俄国史(1900-1945年)》教师手册,到2013年制定统一的历史文化标准和俄国史新教学法概念,再到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推出《俄国大革命的十个问题》,终于完成了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修改工作,“俄国大革命”新名称和新概念就此正式登场。在这前后,一批以俄国大革命或俄罗斯大革命为书名的著作也相继问世。[87]

  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可以就此一统天下了。相反,随着新名称的引入,更大的争论也就开始了。就如《俄罗斯人民路线报》记者在2017年4月13日有关彼得格勒史学家讨论新术语的报道中所写的那样:“新的术语已经悄悄地从统一的历史教科书转到学术和媒体,成为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各界引起了争论,这种争论在俄国历史划时代转折100周年的时候激烈起来了。”[88]

名叫“悲伤墙”的巨型青铜雕塑描绘了一群在前苏联时代遭到斯大林等当权者迫害的人的样子。据悉,为这些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建造纪念碑的想法,早在苏联末代领袖戈尔巴乔夫(Mihail Gorbachov)主政时期就有所讨论,但直至今日才得以实现。图为普京在媒体前默哀.jpg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30日出席了首个国家受政治迫害者纪念碑的揭幕仪式。“悲伤墙”巨型青铜雕塑描绘了一群在前苏联时代遭到斯大林等当权者迫害的人的样子。据悉,为这些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建造纪念碑的想法,早在苏联末代领袖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就有所讨论,但直至今日才得以实现。图为普京在媒体前默哀

  联想与思考

  从客观上看,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问题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已经消亡的旧苏联和新生的俄罗斯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苏联废墟上产生的新俄罗斯本身就是对由十月革命奠定基础的苏联国家的否定,它们在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方面没有继承性。脱胎于旧苏联的新俄罗斯为了辩明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必然要清理和总结联时期的历史,从中吸取它认为应有的历史教训。

  如前所术,重新考察和评价苏联历史早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填补历史“空白点”的热潮中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对斯大林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结论,譬如,前面所指出的,1989年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谴责当年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和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决议;1991年俄罗斯联邦先后制定的《关于为被镇压民族平反的法律》和《关于为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法律》。这一切实际上反映了俄罗斯纠正苏联时期在对外关系、民族问题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犯历史错误的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重评历史的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沿着斯大林主义的足迹摸到了列宁主义的身上并对此提出质疑。譬如,1989年,哲学博士А·齐普科在他的系列文章《斯大林主义的根源》第三部分——“幻想家的利己主义”中,指责列宁派布尔什维主义者“反市民主义”、“反资产阶级”和“反消费主义”、不喜欢“舒适的西方市民生活方式”、创造性的发动革命。他意有所指地地认为,“批判斯大林主义不达到批判革命的极端主义,那是没有什么结果的。”[89]只是由于当时戈尔巴乔夫重申坚持列宁主义并且认为他的改革就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和创新,追究列宁主义的过程才没有轰轰烈烈地展开,但是由改革所造成的质疑和否定苏联历史的势头则日趋强烈。

  在苏联解体之后的新俄罗斯,始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反思和批判苏联历史的过程自然得到延伸和继续。在探索国家新的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整个苏联时期的历史都被彻底翻转,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自然不能幸免。正是对作为苏联历史开端的十月革命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导致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最终修改。

  从主观上看,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动机始则与首任总统叶利钦继而与后任总统普京密切相关,实际上体现和反映了他们个人的意图和愿望。他们都对十月革命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如前所述,叶利钦认为,布尔什维克执政后,“公民社会、民主萌芽和私有制都被摧毁了。把俄国转变为强大的军事工业强国使得人民筋疲力尽,付出的是巨大的人员损失的代价。”普京认为,“1917年革命终止了经选举合法产生的代表机构的活动”“我们不应当忘记政治极端主义可能给我们国家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都希望在反思和总结历史的过程中消除社会怨恨和仇视,实现社会和谐与团结。叶利钦在1996年把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改成了和谐和解日就是这种愿望的直观反映。普京在2016年更是明确要求100周年纪念活动“应当使事情走向和解,互相靠近,而不是破裂和紧张”。所以,普京支持推出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把十月革命转换为俄国大革命,希望以这种妥协的方法,缓和左右两翼在“革命”和“政变”名称上的争论,促成社会在十月革命历史问题上达成更多的共识和一致,从而走向社会团结与和谐。正是在叶利钦和普京执政时期,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开始了多元和多义的过程,直到最后在官方叙事、大众传媒和学术研究中普遍出现了1917年革命和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和新概念。

  还应当指出的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最后过程确实烙有普京总统个人的深刻印记。正是普京对十月革命的否定立场和态度,正是普京坚持使用1917年革命名称并且时而有意无意地暗指“十月政变”,才使深谙普京意愿的俄国史新教学法概念工作小组和1917年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最终推出了“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并且同时又保留了“十月政变”的提法。

  虽然普京通过半官方的手段推出了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但是这并不能消除社会各界在十月革命评价问题上的尖锐分歧,因为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首先乃是俄罗斯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仍然信仰共产主义的左派当然坚信十月革命就是一场正确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反共信念的右翼则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非法手段推翻合法政府的政变,并且使俄国走上错误的道路。左右两翼的立场水火不容,确实难以调和,也就是价值观造成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无解矛盾。也如普京所说,“我们这里有人对过去事件和发展前景持较为自由主义的观点,有人则持较为保守的传统观点。我们总是有本土派和西方派。”[9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分歧甚至存在于负责100周年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内部。在组委会1月23日第一次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就出现了。组委会主席、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院长А·托尔库诺夫强调俄国国家的继承性和苏联历史的积极面,譬如战胜法西斯主义,而与俄罗斯东正教有联系的政治学家和史学家Н·那罗奇尼茨卡娅重点放在布尔什维克对宗教的仇视,她反复强调自己以前的观点,即,国家的继承性只是在战胜第三帝国后才得到恢复。前政府总理和前联邦安全局局长С·斯捷帕申也强调,布尔什维克“对俄国东正教进行种族灭绝”。 [91]

  所以,尽管当局假借组委会之手推出了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但是,新的名称既无法掩盖俄罗斯社会在十月革命评价问题上的尖锐分歧,也不能平息各派因分歧而产生的激烈争论。但是,从学术角度讲,俄国大革命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以及由此对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联早期历史的新阐述无疑将进一步丰富和推进苏联历史以及相关的世界历史的研究。

  注释

  [1]Распоряж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19.12.2016 г. № 412-рп. О подготовке и проведении мероприятий, посвященных 100-летию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в России. 19 декабря 2016 года. http://www.kremlin.ru/acts/bank/41498.

  [2] С.Е. Нарышкин: «Юбилей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необходим для извлечения уроков», 29 декабря 2016. http://rushistory.org/proekty/100-letie-revolyutsii-1917-goda/s-e-naryshkin-yubilej-revolyutsii-1917-goda-neobkhodim-dlya-izvlecheniya-urokov.html.

  [3]План основных мероприятий, связанных со 100-летием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в России. http://rushistory.org/images/documents/plan100letrevolution.pdf.

  [4]Лавров назвал «тяжелейшей трагедией» революцию 1917 года, 3 марта 2016, https://regnum.ru/news/polit/2091117.html; Нарышкин считает столетие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поводом извлечь уроки, 27.12.2016, https://ria.ru/society/20161227/1484741774.html;Мединский считает необходимым глубоко изучать причины революции, 18.02.2017, https://ria.ru/society/20170218/1488291892.html.

  [5]Вели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https://ria.ru/revolution/.

  [6]Юбилей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https://www.kommersant.ru/theme/2716?utm_source=kommersant&utm_medium=all&utm_campaign=doc.

  [7]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ода, https://rg.ru/sujet/5513/.

  [8] 1917—Столкновение с бездной, https://1917.tass.ru/.

  [9]http://yspu.org/%D0%A0%D0%BE%D1%81%D1%81%D0%B8%D0%B9%D1%81%D0%BA%D0%B0%D1%8F_%D0%B8%D1%81%D1%82%D0%BE%D1%80%D0%B8%D1%8F_2017-021%82%D0%BE%D1%80%D0%B8%D1%8F_2017-02.

  [10]К 100-летию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http://modern-current-history.igh.ru/archive/2017/3/.

  [11]http://yspu.org/%D0%98%D1%81%D1%82%D0%BE%D1%80%D0%B8%D1%87%D0%B5%D1%81%D0%BA%D0%B8%D0%B9_%D0%B0%D1%80%D1%85%D0%B8%D0%B2_2017-02.

  [12] 100 лет революции в России, http://www.aif.ru/society/history/trend_2734.

  [13] 100-летие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http://rushistory.org/proekty/100-letie-revolyutsii-1917-goda.html.

  [14] 100-летие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история в деталях, https://www.culture.ru/news/209430/100-letie-revolyutsii-1917-goda-istoriya-v-detalyah.

  [15]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 вчера, сегодня, завтра…, http://inance.ru/2016/11/1917-revolution-2017/.

  [16] «Лед сломан, путь открыт, дорога показана» .К 100-летию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http://www.proriv.ru/articles.shtml/guests?led_100_let.

  [17]ПОСТАНОВЛЕНИЯ съезда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СССР. http://www.agitclub.ru/vybory/gor89/post1.htm.

  [18]Закон РСФСР от 26.04.1991 N 1107-1 (ред. от 01.07.1993) "О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репрессированных народов". http://legalacts.ru/doc/zakon-rsfsr-ot-26041991-n-1107-1-o/

  [19]Закон РФ от 18.10.1991 N 1761-1 (ред. от 30.11.2011) "О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 http://www.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122496/.

  [20]Б.Н.Ельцин, О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россий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и и проекте новой Конституции, Обозреватель –Observer, 1993а. № 15. с. 4.

  [21] Там же.

  [22]Б.Н.Ельцин, Лишь бы сила аргументов не подменялась силой оружия. Ответы на вопросы журнала «Штерн» ,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1993в, № 206 (822), 4 ноября, с.1.

  [23]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Бориса Ельцина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Ф: «Россия, за которую мы в ответе». 1996. http://yeltsin.ru/archive/paperwork/12592/.

  [24] Там же.

  [25] Там же.

  [26] http://document.kremlin.ru/doc.asp?ID=079721; День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07.11.2013, https://ria.ru/spravka/20131107/975051721.html.

  [27]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87, с.9.

  [28]Н.Борисов и др., Ключ к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а. Пособие для абитуриентов. М.: Изд-во Моск.ун-та, 1993, с.114, 116.

  [29]А.Головатенко,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порные проблемы.Изд-2. М.: Школа-Пресс, 1994, с.166.

  [30]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для детей. Т.5, Часть третья. М.: Аванта+, 1995, с.223, 231.

  [31]А.Н.Боханов и др.,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ХХ век. М.:АСТ, 1996, с.146-147, 154, 171.

  [32]А.С.Орлов и др.,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Учебник.М.: ПРОСПЕКТ, 1997, https://studfiles.net/preview/877779/.

  [33] Ш.М.Мунчаев и В.М.Устинов,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Учебник для вузов.М.:ИНФРА и М-НОРМА, 1997, с.116.(2013年,该书更新到第5版,其中笔者所引述的内容仍然没有变化。参见:Ш.М.Мунчаев и В.М.Устинов,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Учебник для вузов.5-е изд..М.: НОРМА: ИНФРА-М, 2013, с.244, 251,252.)

  [34] Там же, с.112-113.

  [35] Там же, с.116.

  [36] Там же.

  [37]В.В.Журавлев(отв.ред.),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М.: Юристь, 1998, с.389-390.

  [38]Б.Ю.Иванов и др.,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М.: БРЭ, 1999, с.266, 283, 318.

  [39]В.В.Кожинов, Россия.Век ХХ-й(1901-1939). М.: Алгоритм, 1999, с.173.

  [40]А.М. Прохоров, 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М. : СЭ, 1993, с.202.

  [41]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Справочник школьника. М.: АСТ, 1996, с.286.

  [42]Интервью американскому телеканалу NBC News, 5 июня 2017 года, http://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54688.

  [43]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5 апреля 2005 года, http://www.kremlin.ru/text/appears/2005/04/87049.shtml.

  [44]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на рубеже тысячелетий, 30.12.1999, http://www.ng.ru/politics/1999-12-30/4_millenium.html#.

  [45]Стенограмма «Прямой линии» с читателями газеты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9 февраля 2000 года, http://archive.kremlin.ru/appears/2000/02/09/0000_type146434_135717.shtml.

  [46]Заявление в связи с внесением на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Думы законопроектов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имволике, 4 декабря 2000 года, http://archive.kremlin.ru/appears/2000/12/04/0000_type63374type82634_28432.shtml.

  [47]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5 апреля 2005 года, http://www.kremlin.ru/text/appears/2005/04/87049.shtml.

  [48] 详细可参见即将发表的拙文:普京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评价。

  [49]Выступление на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м приеме, посвященном 100-летию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арламентаризма, 2006-04-27, 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23565.

  [50]К.Б.Валиуллин, Р.К.Зарипов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XX век. Часть 2: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Уфа: РИО БашГУ, 2002, с.28, 35.

  [51]Ю.С.Осипов(гл.ред.),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ом <Россия>. М.: БРС, 2004, с.367, 368.

  [52]А.Барсенков, А.Вдовин,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1917-2004: Учеб.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вузов. М.: Аспект Пресс, 2005, с.14.

  [53] Там же, с.37.

  [54] Там же, с.39.

  [55] Там же, с.55.

  [56] Там же, с.86.

  [57]Л.Яковер,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основной курс, методические рекомендации). 6-е изд. М.: ТЦ Сфера, 2002, с.19, 127, 128.

  [58]В. В.Дмитренко,В.Есаков,В.Шестаков,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 ХХ век.11 кл.Пособие для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учеб.заведений. 6-е изд. М.: Дрофа, 2002, с.106, 107.

  [59] Там же, с.109-110.

  [60]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о встрече с делегатами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х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21/06/2007,http://www.kremlin.ru/appears/2007/06/21/1702_type63376type63381type82634_135323.shtml.

  [61]有关普京前两次任内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争论,详情可参见张盛发: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缘起与发展:2003年至今,《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3期。

  [62]А.А.Данилов и А.В.Филиппов(под 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1900—1945 гг. Книга для учителя.11 класс. М.: Просвещение, 2008, с.6.

  [63] Там же, с.8-9, 12-13.

  [64]Там же, с.13.

  [65]Там же.

  [66] Там же, с.13-14.

  [67] Там же, с.14-15.

  [68]有关普京第三任总统时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详细可参见张盛发:普京重任总统后再次治理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问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3年第6期。

  [69]Заседание Совета по межнациональным отношениям, 19 февраля 2013 года, http://news.kremlin.ru/transcripts/17536.

  [70]Состав рабочей группы, Июнь 5th, 2013, http://rushistory.org/?page_id=1083.

  [71]Президент поручил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 к декабрю разработать единую концепцию школьного курса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23 Апреля 2013, http://www.mn.ru/politics_president/20130423/344859927.html.

  [72]Прямая линия с Владимиром Путиным, 25 апреля 2013, http://news.kremlin.ru/news/17976.

  [73]И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ЫЙ СТАНДАРТ, http://минобрнауки.рф/documents/3483/file/2325/13.07.01-%D0%9F%D1%80%D0%BE%D0%B5%D0%BA%D1%82_%D0%98%D1%81%D1%82%D0%BE%D1%80%D0%B8%D0%BA%D0%BE-%D0%BA%D1%83%D0%BB%D1%8C%D1%82%D1%83%D1%80%D0%BD%D0%BE%D0%B3%D0%BE_%D1%81%D1%82%D0%B0%D0%BD%D0%B4%D0%B0%D1%80%D1%82%D0%B0.pdf.

  [74]Концепция нового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 по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3 октября 2013, http://histrf.ru/ru/biblioteka/book/kontsieptsiia-novogho-uchiebno-mietodichieskogho-komplieksa-po-otiechiestviennoi-istorii.

  [75]Презентация "И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ый стандарт", http://uchitelya.com/pedagogika/63991-prezentaciya-istoriko-kulturnyy-standart.html;

  Проект единого учебника истории передали президенту, 30 октября 2013, http://www.interfax.ru/russia/337921.

  [76]Историю лишат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31 октября 2013, http://www.interfax.ru/russia/338121.

  [77]Академик Александр Чубарьян о проекте и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ого стандарта, 31.10.2013, https://www.kommersant.ru/doc/2332034.

  [78]Историю лишат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31 октября 2013, http://www.interfax.ru/russia/338121..

  [79]Встреча савторами концепции нового учебника истории, 16 января 2014 года, http://kremlin.ru/supplement/1595.

  [80]Концепция нового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 по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http://rushistory.org/images/documents/konsepsiyafinal.pdf.

  [81]Первое заседание Оргкомитета, посвященное 100-летию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 24 января 2017. http://rushistory.org/proekty/100-letie-revolyutsii-1917-goda/pervoe-zasedanie-organizatsionnogo-komiteta-po-podgotovke-i-provedeniyu-meropriyatij-posvyashchennykh-100-letiyu-revolyutsii-1917-goda.html.

  [82]Первое заседание Оргкомитета, посвященное 100-летию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 24 января 2017. http://rushistory.org/proekty/100-letie-revolyutsii-1917-goda/pervoe-zasedanie-organizatsionnogo-komiteta-po-podgotovke-i-provedeniyu-meropriyatij-posvyashchennykh-100-letiyu-revolyutsii-1917-goda.html.

  [83] Пособие «Вели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0 вопросов», 02 мая 2017, http://rushistory.org/proekty/100-letie-revolyutsii-1917-goda/velikaya-rossijskaya-revolyutsiya-10-voprosov.html.

  [84]А.В. Шубин, Вели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10 вопросов. М.:РИО, 2017, с.14-16.

  [85] Там же, с.25-26.

  [86] Там же, с.28.

  [87]В.Б.Миронов, Велик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М.: Вече, 2011; Д.Ю.Лысков, Велик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1905-1922. Изд.2-е.М.: Книжный дом «ЛИБРОКОМ», 2013; А.В.Шубин, Вели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от Февраля к Октябрю 1917 года. М.: ООО «Родина МЕДИА», 2014; В.А.Шестаков, Велик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17 г. Дискуссионные вопросы : пособие для учителей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 Организаций. М. : Просвещение, 2015.

  [88] «Велик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ли три в одном? 13.04.2017, http://ruskline.ru/news_rl/2017/04/13/velikaya_russkaya_revolyuciya_ili_tri_v_odnom.

  [89]А.Ципко, Эгоизм мечтателей, Наука и жизнь. 1989. № 1. С. 56, Цит.по :Е.А.Ктеленец, В.И.Ленин как предме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 РУДН, 1999, с.56.

  [90]Большая 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я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2016-12-23, http://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53573.

  [91]Переосмысляя революцию: столетний юбилей революций 1917 года. 9 марта 2017. http://intersectionproject.eu/ru/article/politics/pereosmyslyaya-revolyuciyu-stoletniy-yubiley-revolyuciy-1917-goda.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