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英国脱欧:不能融合又当如何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字号:

英国脱欧:不能融合又当如何

英国脱欧:不能融合又当如何
2017-04-09 14:54:14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周睿睿
关键词:英国 欧盟 点击: 我要评论
英国一向自视不凡,对欧共体固然诚意不足。但另一方面的欧盟,一边声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一边对想要退出共同体的成员施以经济“惩罚”,这又有多拿对方当“自家人”呢?

  在荷兰选举结果揭晓,法国选举箭在弦上,德国选举紧锣密鼓之时,去年夏天的“深水炸弹”——英国脱欧,又一次地登上了新闻头条。对人心浮动,正在难民危机、恐怖主义遍地开花、成员国各怀鬼胎的欧盟来说,这无异于百上加斤。

  正巧,去年英国脱欧公投前后,正是国际学术会议高发的暑期。这无法避免地给我的会议之旅,提供了永远不需担心冷场的话题。我分别在脱欧公投前,公投结果揭晓,人们从震惊到接受等几个不同的时间点,在若干会议上同不同国家的不同人,包括英国学者,谈起过这个话题。简而言之,最后的最后,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脱欧是一个lose-lose(对比win-win,双赢)的选择。

  因此有趣的问题就来了:既然lose-lose(双输),怎么还会坚持选择脱欧呢?

  当然,你可以说欧美学术界普遍左倾,凡有违“融合”这种美好价值观的自然唱衰。但,可以预见这是一场英欧之间不小的摩擦。英国既需要德国领导的欧盟的庞大市场,又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即使仅仅从一个最俗的“钱”字上讲,人们对这种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后果都很难乐观。所以,哪怕你不同意学术界的“左”,也会同意我问一句:那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从脱欧公投结果重磅炸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大半年,人们的反应也从最初的“死活不能相信”,到现在的基本能接受这个不太愉快的事实。不过基本态度并无多大变化:欧洲群众被公投结果重重一耳光打在脸上,纷纷表示“我就静静地等着看你为自己的背叛痛哭流涕”。华语群众更是秉着“劝和不劝分”的传统,觉得这事真是,怎么说呢,伤和气。

  其实何止华语群众。早在去年开始公投之时,德国《图片报》就登出头版:英国别走。并以半开玩笑地口吻承诺只要英国不走,德国愿意做出许多让步,包括:不再嘲笑哈里王子的耳朵,承认1966年世界杯英国队的进球,在沙滩上不擦防晒霜来配合英国人的晒伤。

  似乎是为了告诉围观群众“你们错得太远”,英国方面的举动,并不像最初各大媒体猜测的那样一步三回头。欧盟这边,自从公投结果揭晓,也一再表示“非要走我才不稀罕”。

  这件国际大事仿佛八点档情感剧:开始似乎是一方耍小性子,以分手相威胁,不料对方爽快答应,分手成真。演着演着,发现是答应分手的一方对自己的怄气举动后悔不已,数次在公众场合给足对方面子,不惜公开喊话,试图挽回。现在剧情进行到感情因各种阴差阳错,似已覆水难收,双方都在争先表示自己才是甩了对方的那一个,一口咬定“我不需要你也过得很好”。真是各种狗血。

  在特蕾莎·梅3月28日签署启动脱欧程序的信函之后,《法兰克福汇报》刊出了“离婚是痛苦的”的标题,对英欧这对夫妻60载“钻石婚”后终于离婚表示痛惜。

  英国脱欧是对人们信奉了多年的“融合”的一记痛击。这从公投结果揭晓,人们普遍的难以置信就能看出。对欧洲来说,一体化给其他成员国带来许多方便,德国对欧盟一如既往的巨额投资,也使德国成了欧盟当仁不让的领导。这些投资虽然让德国人难免肉痛,但德国也是欧洲一体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德国一向是对“促进融合”最感兴趣的那一个。

  但是,欧洲利益(或者说某些情况下的德国利益)高于英国利益,显然不是英国想要的。德国有报纸刊文感叹,英国的体量相当于20个小国家的体量,英国这一脱欧,约等于欧盟一下子失掉了20个小国。话虽然势利,但现代国与国之间又何时毫不势利。同某些必须依靠德国的调动和援助的小国相比,英国的自主力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2016年德国顶着排山倒海的反对,在已经出现难民危机的情况下,依然执意要求欧盟各国接受一定数量的难民,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如果说有些小国在当时只能敢怒不敢言的话,那么到了英国那里,就成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当然,英国一向自视不凡,对欧共体固然诚意不足。但另一方面的欧盟,一边声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一边对想要退出共同体的成员施以经济“惩罚”,这又有多拿对方当“自家人”呢?在法国主导下,欧盟委员会给英国开出600亿欧元的“分手费”,费用之高的合理性,目前并不能从法律方面得到很好的解释。两年时间会很快过去。对英国来说,本国利益要保护,同欧洲大陆间的便捷通行也不能丢,自然希望两边好处一边不落。但满腹怨气的欧盟又怎能让英国轻易如愿,当然是要坚持先把天价“分手费”谈妥,再谈“分手”后的关系。

责任编辑:
英国脱欧:不能融合又当如何

英国脱欧:不能融合又当如何

2017-04-09 14:54:14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周睿睿
英国一向自视不凡,对欧共体固然诚意不足。但另一方面的欧盟,一边声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一边对想要退出共同体的成员施以经济“惩罚”,这又有多拿对方当“自家人”呢?

  在荷兰选举结果揭晓,法国选举箭在弦上,德国选举紧锣密鼓之时,去年夏天的“深水炸弹”——英国脱欧,又一次地登上了新闻头条。对人心浮动,正在难民危机、恐怖主义遍地开花、成员国各怀鬼胎的欧盟来说,这无异于百上加斤。

  正巧,去年英国脱欧公投前后,正是国际学术会议高发的暑期。这无法避免地给我的会议之旅,提供了永远不需担心冷场的话题。我分别在脱欧公投前,公投结果揭晓,人们从震惊到接受等几个不同的时间点,在若干会议上同不同国家的不同人,包括英国学者,谈起过这个话题。简而言之,最后的最后,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脱欧是一个lose-lose(对比win-win,双赢)的选择。

  因此有趣的问题就来了:既然lose-lose(双输),怎么还会坚持选择脱欧呢?

  当然,你可以说欧美学术界普遍左倾,凡有违“融合”这种美好价值观的自然唱衰。但,可以预见这是一场英欧之间不小的摩擦。英国既需要德国领导的欧盟的庞大市场,又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即使仅仅从一个最俗的“钱”字上讲,人们对这种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后果都很难乐观。所以,哪怕你不同意学术界的“左”,也会同意我问一句:那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从脱欧公投结果重磅炸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大半年,人们的反应也从最初的“死活不能相信”,到现在的基本能接受这个不太愉快的事实。不过基本态度并无多大变化:欧洲群众被公投结果重重一耳光打在脸上,纷纷表示“我就静静地等着看你为自己的背叛痛哭流涕”。华语群众更是秉着“劝和不劝分”的传统,觉得这事真是,怎么说呢,伤和气。

  其实何止华语群众。早在去年开始公投之时,德国《图片报》就登出头版:英国别走。并以半开玩笑地口吻承诺只要英国不走,德国愿意做出许多让步,包括:不再嘲笑哈里王子的耳朵,承认1966年世界杯英国队的进球,在沙滩上不擦防晒霜来配合英国人的晒伤。

  似乎是为了告诉围观群众“你们错得太远”,英国方面的举动,并不像最初各大媒体猜测的那样一步三回头。欧盟这边,自从公投结果揭晓,也一再表示“非要走我才不稀罕”。

  这件国际大事仿佛八点档情感剧:开始似乎是一方耍小性子,以分手相威胁,不料对方爽快答应,分手成真。演着演着,发现是答应分手的一方对自己的怄气举动后悔不已,数次在公众场合给足对方面子,不惜公开喊话,试图挽回。现在剧情进行到感情因各种阴差阳错,似已覆水难收,双方都在争先表示自己才是甩了对方的那一个,一口咬定“我不需要你也过得很好”。真是各种狗血。

  在特蕾莎·梅3月28日签署启动脱欧程序的信函之后,《法兰克福汇报》刊出了“离婚是痛苦的”的标题,对英欧这对夫妻60载“钻石婚”后终于离婚表示痛惜。

  英国脱欧是对人们信奉了多年的“融合”的一记痛击。这从公投结果揭晓,人们普遍的难以置信就能看出。对欧洲来说,一体化给其他成员国带来许多方便,德国对欧盟一如既往的巨额投资,也使德国成了欧盟当仁不让的领导。这些投资虽然让德国人难免肉痛,但德国也是欧洲一体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德国一向是对“促进融合”最感兴趣的那一个。

  但是,欧洲利益(或者说某些情况下的德国利益)高于英国利益,显然不是英国想要的。德国有报纸刊文感叹,英国的体量相当于20个小国家的体量,英国这一脱欧,约等于欧盟一下子失掉了20个小国。话虽然势利,但现代国与国之间又何时毫不势利。同某些必须依靠德国的调动和援助的小国相比,英国的自主力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2016年德国顶着排山倒海的反对,在已经出现难民危机的情况下,依然执意要求欧盟各国接受一定数量的难民,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如果说有些小国在当时只能敢怒不敢言的话,那么到了英国那里,就成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当然,英国一向自视不凡,对欧共体固然诚意不足。但另一方面的欧盟,一边声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一边对想要退出共同体的成员施以经济“惩罚”,这又有多拿对方当“自家人”呢?在法国主导下,欧盟委员会给英国开出600亿欧元的“分手费”,费用之高的合理性,目前并不能从法律方面得到很好的解释。两年时间会很快过去。对英国来说,本国利益要保护,同欧洲大陆间的便捷通行也不能丢,自然希望两边好处一边不落。但满腹怨气的欧盟又怎能让英国轻易如愿,当然是要坚持先把天价“分手费”谈妥,再谈“分手”后的关系。

  正如其他所有问题一样,难民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但对于陈年旧疾,一个导火索也已经足够。

  自从“全球化”从一个学术概念变成一个公共概念以来,诸如“融合”“地球村”这样的美好价值观就变得普世了。但这个普世性后面有一种尴尬:就是人们首先对为何融合,什么是融合,怎样融合缺少探讨。更多的情况是像拿“融合”当万金油使。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融合”总可以拿出来说。出了问题不知该做什么的时候,说“融合”没做好总归没错。

  自然,人类彼此没有偏见,友爱互利团结地生活在一起是一个美好图景。但缺乏细化和耐心,大而化之地只谈“融合”,就仿佛不分场合只管劝人“要做好人”一样——道理没错,但诚意欠奉。

  从煤钢同盟开始的欧盟,一度让欧洲以外的人都感到欢欣鼓舞。这多少因为,用诚意克服历史问题,携手向前实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数十年以来欧洲的稳定发展,也让更多人相信“融合”的力量,并把它作为全球化的先锋。“融合”成了一种政治思想界的政治正确,因为太美好,反而让人不敢讨论。

  但是现在,蜜月期过去,欧洲的“融合”正像其他所有美好愿景一样,面临着政治常态化后不可避免的家长里短和一地鸡毛。高歌之后,依然要回到人间。

  因此欧共体在原本的“经济共同体”之上,又加上了“政治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罗马条约高唱“社会权利的欧洲之柱”。但他们忘了啊:英美对于社会权利的理解,本来就同欧洲大陆有根本的不同。

  多事之秋,其他欧洲国家眼巴巴地盼着德国再次出手,填补第二号“冤大头”英国脱欧之后留下的经济空白。根据德国联邦经济部的预算,德国对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缴纳的费用,会在现有基础上上涨四分之一,占欧盟全体成员国整体费用的25%。这哪怕对经济强势的德国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可是为着“融合”,推出马丁 舒尔茨作为总理候选人的社会民主党,不仅把德国对欧盟的高额预算斥为假新闻,还认为德国对欧盟的投资理应比经济部的预算更高。

  然而独木难支。对强行“融合”早已酝酿的不满,随着德国不可避免的力有不逮,终于还是来临。若干国家已从“言听计从”到“阳奉阴违”,到“明面叫板”,再到甚至已有小党策划效仿英国脱欧了。就连法国和意大利也赠予默克尔“不夫人”的绰号,讽刺她反对对欧元区一体化退而求其次的提议。

  当然,你可以说,这实在是“同富贵易,共患难难”。但今日英国和欧洲的头版也许正是因为,人们在狂奔的路上忘记踩刹车想一想:暂时不能做到,又当如何?

  对英国来说,本国利益要保护,同欧洲大陆间的便捷通行也不能丢,自然希望两边好处一边不落。但满腹怨气的欧盟又怎能让英国轻易如愿,当然是要坚持先把天价“分手费”谈妥,再谈“分手”后的关系。

        作者是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讲师 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英国脱欧:不能融合又当如何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