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王晋:回忆我的导师——宫少朋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王晋:回忆我的导师——宫少朋

王晋:回忆我的导师——宫少朋
2017-01-12 09:27:18
来源:钝角网 作者: 王晋
关键词:中东 人物 点击: 我要评论
笔者本来想跟着宫老师做博士生,但是2010年末到2011年初的一些事,让人无奈更让人感嘅。随后的几年,作为国内中东研究的领军人物,宫老师却因为“莫须有”的事件而身份尴尬,身陷纠纷,相关机构也相互推诿,不愿担责,让人唏嘘,让人寒心。

QQ图片20170112093603.jpg

  2017年一月十一日,自己在电脑前书写一个中东反恐的文章,劵累之际,拿出手机,却发现微信群里有人说出某位宫姓国际关系教授去世的消息。自己心头一紧,再细看时,发现自己的导师,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宫少朋教授,由于突发疾病,于家中去世,享年64岁。一刹那间,泪如雨下。

  宫少朋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我至今学术和生活的榜样。最早见到宫少朋老师,是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解说节目中,当时宫少朋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经常对中东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和详尽的分析。后来我在宫少朋老师的家中,还看到过一个由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邀评论员奖杯”。而那时候我刚刚上高中,每日却已经被这位电视中的“学者明星”的魅力所征服,心中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外交学院,跟随宫少朋老师学习,成为他门下弟子。

  时光荏苒,本科毕业后,我报考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东方向的硕士生,并顺利的通过了笔试,有机会在北京外交学院参加面试。面试那天,我进入面试房间,让我吃惊不小的是,其中一位面试官正是自己心中的“偶像”宫少朋老师。至今仍然记得宫少朋老师提问自己的两个问题,第一个让我试着说说以色列犹太人和美国犹太人之间的不同,我自己读书很少,只得“打太极”,回答说以色列国内犹太人群体太多,彼此之间差异都很大,更何况美国犹太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第二个问题,宫老师直接让我用英语分析下未来美国和中国关系(当时奥巴马刚刚上台),于是自己也就囫囵吞枣的说个大概。面试下来,自己心潮澎湃,却又担心不已:会不会因为自己答题太滑头,而让宫老师印象不佳?

  半个月后,成绩揭晓,自己有幸进入外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而自己千万遍的祈祷也终于实现,宫少朋成为了我的导师!记得开学第一天,我和同门其他五位同学,在宫少朋老师的办公室——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齐聚。宫老师给我们的要求就是:老实做学问,扎实搞研究。当时我激动之余,拿出自己崭新的笔记本,希望宫老师能够给自己签名留念,宫老师摆摆手说:“这签名就算了,要记得,将来我给你毕业论文考核上的签名,那才是最重要的!”

  入学之后,和宫老师的接触也多了起来。总的来说,宫老师在我们心中就一个印象:严!后来曾经和师兄师姐们聊天,大家的印象都是,在宫老师的课堂上,“大气都不敢喘”。宫老师对我们是小课教学,每一堂课,宫老师都会给每一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课题作业,要求我们下一次上课之前,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和书写的文章,拿到课堂上向他汇报。每次找材料分析问题,自己和其他同门都小心翼翼,因为如果做不好,宫老师会当堂严厉批评,不留情面的指出存在的问题。而被批评的学生也往往羞愧的面红耳赤,恨不得当时找个地缝钻下去。于是每当布置作业,大家都战战兢兢的钻图书馆,去自习室,到阅览室,查找资料,摘抄笔记;每当新的一堂课来临之时,大家都小心翼翼的汇报,偷偷观看宫老师的脸色,生怕出任何差错而受到批评。

  宫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涉及范围广,而且问题类型多样,不仅限于中东热点问题,而且也涉及宗教、经济、社会、历史,甚至还包括国际关系理论。那是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还很差,宫老师要求我们在一个学期内要读下来一本英文学术原著,并且最后向他汇报。于是每天自己也不得不抽出时间,带着字典,在抓耳挠腮中,生拉硬拽的将英文原著读完。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才猛然发现,自己对于中东研究的知识,已经提高了不少。

  宫老师性格直率,虽然当时年已六旬,但是仍然耿直如故,对于一些人甚至是领导,往往敢于顶撞,对于别人不敢批评的事儿,也往往敢于直说。比如在发表于2009年《西亚非洲》的文章《新中国中东研究六十年》的原稿中,宫老师毫不讳言,指出国内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学生录取、考核方面受到的来自于行政方面的干扰,大力呼吁学者们要勇于坚守底线,努力做好研究。又比如,某位领导写了一篇文章草件,其中有“伊拉克战争证明,美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敌人”这样的结论。宫老师立刻指出:“没有逻辑……美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敌人,而中国总说自己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是不是美国是中国的敌人?作为一个外交部的领导,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很不合适?”

  宫老师在学术指导上,留给我最大的两个财富,一个是要“甘于做小问题”,一个是“慎用大理论”。宫老师指导的几乎所有的硕博生,其毕业论文都是“小问题”,比如“苏丹和南苏丹的阿布耶伊问题”,“以色列的黑犹太人问题”,以及笔者硕士论文关注的“以色列德鲁兹人问题”。宫老师认为,小问题搞清楚了,大问题才明了;小问题糊里糊涂,大问题才只剩下“喊口号”。作为学者,应该敢于做“小问题”。在“大理论”方面,宫老师始终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结合案例时要慎重,尤其是要避免那种将世界和地区国家“统一化”的思想,而要努力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内部的情况,避免“将非洲国家不加区分的看待,将中东国家不加区分的看待”。时至今日,我仍然谨记这两条,所写论文所发文章,都是关于“小问题”,而且在套用理论时,慎之又慎。

  宫老师言行一致,不仅学术做的出色,生活中也堪称模范。宫老师常说,学生不易。因此在招生中,宫老师完全按照学生的成绩排名来决定是否录取,那些所谓的“人情”“关系”,在宫老师眼中无法容忍。在私生活方面,宫老师自己就说过,高校里有一些老师私生活不检点,因此他招学生的一个标准就是“漂亮的女生不招”。宫老师一辈子单身,对于爱情的忠贞、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让他不愿意去沾惹那些花边新闻,而他刚直的性格和正派的作风,也让几乎所有与他有过接触的学者,都由衷的赞叹和佩服。

  如果说宫老师有什么爱好,那么一个是书,一个是烟。宫少朋老师的家,坐落在三环一个普通的小区。进入家中,简单的陈设,各式各样的书籍堆积如山,让人目不暇接。即使在退休之后,宫老师仍然每天阅读各类书籍,对于国际关系学科和中东研究的方向和前沿了如指掌。除了书,宫老师喜欢抽烟。我们也曾经劝过宫老师要“少抽烟”,但是宫老师却给了一个“歪理”:“很多领导人,不戒烟的时候身体很健康,一旦戒烟,就很快生病,因为身体失去了平衡,所以我还是继续抽烟吧。”

  自己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宫老师的帮助下,前往以色列攻读博士学位。每次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儿就是给宫老师打电话,前往宫老师家附近一起吃饭。也都会给宫老师带过去自己购买的骆驼牌香烟。而这时,宫老师已经“退休”。尽管宫老师心中积郁,但是宫老师总会关心的询问自己在以色列的见闻和自己最近读的书。临别之际,总会免不了一番鼓励和告诫:“好好学英语,英文写文章!”宫老师的英文水平是极高的。他自己坦言,当年作为第一批赴澳大利亚留学的新中国学生,他当时非常努力的学习英语,每天坚持收听英语新闻。那是国内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英语教学刚刚复苏,学习英语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力。宫老师回忆道,在到达澳大利亚后,自己甚至能够一字不落的听懂所有当地电台和广播,让使馆的翻译也大吃一惊。宫老师之所以重视英语写作,是因为他明白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中仍然太过封闭,需要“多发英文文章”,来打破外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学者的误解和轻慢,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宫老师刚毅正直,敢说真话,对于学生严格要求,是国内国际关系研究界和中东研究界难能可贵的学者和名家。笔者本来想跟着宫老师做博士生,但是2010年末到2011年初的一些事,让人无奈更让人感嘅。随后的几年,作为国内中东研究的领军人物,宫老师却因为“莫须有”的事件而身份尴尬,身陷纠纷,相关机构也相互推诿,不愿担责,让人唏嘘,让人寒心。

  宫老师离去,很是突然。中国失去了一个敢讲真话、专心研究的中东研究名家,而一些事也随着宫老师的离去,似乎也将永远尘封。我会永远记得宫老师,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学者,一位敢于仗义执言的猛士,一位我心中永远铭记的榜样。

责任编辑:
王晋:回忆我的导师——宫少朋

王晋:回忆我的导师——宫少朋

2017-01-12 09:27:18
来源:钝角网 作者: 王晋
笔者本来想跟着宫老师做博士生,但是2010年末到2011年初的一些事,让人无奈更让人感嘅。随后的几年,作为国内中东研究的领军人物,宫老师却因为“莫须有”的事件而身份尴尬,身陷纠纷,相关机构也相互推诿,不愿担责,让人唏嘘,让人寒心。

QQ图片20170112093603.jpg

  2017年一月十一日,自己在电脑前书写一个中东反恐的文章,劵累之际,拿出手机,却发现微信群里有人说出某位宫姓国际关系教授去世的消息。自己心头一紧,再细看时,发现自己的导师,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宫少朋教授,由于突发疾病,于家中去世,享年64岁。一刹那间,泪如雨下。

  宫少朋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我至今学术和生活的榜样。最早见到宫少朋老师,是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解说节目中,当时宫少朋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经常对中东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和详尽的分析。后来我在宫少朋老师的家中,还看到过一个由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邀评论员奖杯”。而那时候我刚刚上高中,每日却已经被这位电视中的“学者明星”的魅力所征服,心中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外交学院,跟随宫少朋老师学习,成为他门下弟子。

  时光荏苒,本科毕业后,我报考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东方向的硕士生,并顺利的通过了笔试,有机会在北京外交学院参加面试。面试那天,我进入面试房间,让我吃惊不小的是,其中一位面试官正是自己心中的“偶像”宫少朋老师。至今仍然记得宫少朋老师提问自己的两个问题,第一个让我试着说说以色列犹太人和美国犹太人之间的不同,我自己读书很少,只得“打太极”,回答说以色列国内犹太人群体太多,彼此之间差异都很大,更何况美国犹太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第二个问题,宫老师直接让我用英语分析下未来美国和中国关系(当时奥巴马刚刚上台),于是自己也就囫囵吞枣的说个大概。面试下来,自己心潮澎湃,却又担心不已:会不会因为自己答题太滑头,而让宫老师印象不佳?

  半个月后,成绩揭晓,自己有幸进入外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而自己千万遍的祈祷也终于实现,宫少朋成为了我的导师!记得开学第一天,我和同门其他五位同学,在宫少朋老师的办公室——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齐聚。宫老师给我们的要求就是:老实做学问,扎实搞研究。当时我激动之余,拿出自己崭新的笔记本,希望宫老师能够给自己签名留念,宫老师摆摆手说:“这签名就算了,要记得,将来我给你毕业论文考核上的签名,那才是最重要的!”

  入学之后,和宫老师的接触也多了起来。总的来说,宫老师在我们心中就一个印象:严!后来曾经和师兄师姐们聊天,大家的印象都是,在宫老师的课堂上,“大气都不敢喘”。宫老师对我们是小课教学,每一堂课,宫老师都会给每一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课题作业,要求我们下一次上课之前,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和书写的文章,拿到课堂上向他汇报。每次找材料分析问题,自己和其他同门都小心翼翼,因为如果做不好,宫老师会当堂严厉批评,不留情面的指出存在的问题。而被批评的学生也往往羞愧的面红耳赤,恨不得当时找个地缝钻下去。于是每当布置作业,大家都战战兢兢的钻图书馆,去自习室,到阅览室,查找资料,摘抄笔记;每当新的一堂课来临之时,大家都小心翼翼的汇报,偷偷观看宫老师的脸色,生怕出任何差错而受到批评。

  宫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涉及范围广,而且问题类型多样,不仅限于中东热点问题,而且也涉及宗教、经济、社会、历史,甚至还包括国际关系理论。那是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还很差,宫老师要求我们在一个学期内要读下来一本英文学术原著,并且最后向他汇报。于是每天自己也不得不抽出时间,带着字典,在抓耳挠腮中,生拉硬拽的将英文原著读完。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才猛然发现,自己对于中东研究的知识,已经提高了不少。

  宫老师性格直率,虽然当时年已六旬,但是仍然耿直如故,对于一些人甚至是领导,往往敢于顶撞,对于别人不敢批评的事儿,也往往敢于直说。比如在发表于2009年《西亚非洲》的文章《新中国中东研究六十年》的原稿中,宫老师毫不讳言,指出国内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学生录取、考核方面受到的来自于行政方面的干扰,大力呼吁学者们要勇于坚守底线,努力做好研究。又比如,某位领导写了一篇文章草件,其中有“伊拉克战争证明,美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敌人”这样的结论。宫老师立刻指出:“没有逻辑……美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敌人,而中国总说自己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是不是美国是中国的敌人?作为一个外交部的领导,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很不合适?”

  宫老师在学术指导上,留给我最大的两个财富,一个是要“甘于做小问题”,一个是“慎用大理论”。宫老师指导的几乎所有的硕博生,其毕业论文都是“小问题”,比如“苏丹和南苏丹的阿布耶伊问题”,“以色列的黑犹太人问题”,以及笔者硕士论文关注的“以色列德鲁兹人问题”。宫老师认为,小问题搞清楚了,大问题才明了;小问题糊里糊涂,大问题才只剩下“喊口号”。作为学者,应该敢于做“小问题”。在“大理论”方面,宫老师始终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结合案例时要慎重,尤其是要避免那种将世界和地区国家“统一化”的思想,而要努力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内部的情况,避免“将非洲国家不加区分的看待,将中东国家不加区分的看待”。时至今日,我仍然谨记这两条,所写论文所发文章,都是关于“小问题”,而且在套用理论时,慎之又慎。

  宫老师言行一致,不仅学术做的出色,生活中也堪称模范。宫老师常说,学生不易。因此在招生中,宫老师完全按照学生的成绩排名来决定是否录取,那些所谓的“人情”“关系”,在宫老师眼中无法容忍。在私生活方面,宫老师自己就说过,高校里有一些老师私生活不检点,因此他招学生的一个标准就是“漂亮的女生不招”。宫老师一辈子单身,对于爱情的忠贞、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让他不愿意去沾惹那些花边新闻,而他刚直的性格和正派的作风,也让几乎所有与他有过接触的学者,都由衷的赞叹和佩服。

  如果说宫老师有什么爱好,那么一个是书,一个是烟。宫少朋老师的家,坐落在三环一个普通的小区。进入家中,简单的陈设,各式各样的书籍堆积如山,让人目不暇接。即使在退休之后,宫老师仍然每天阅读各类书籍,对于国际关系学科和中东研究的方向和前沿了如指掌。除了书,宫老师喜欢抽烟。我们也曾经劝过宫老师要“少抽烟”,但是宫老师却给了一个“歪理”:“很多领导人,不戒烟的时候身体很健康,一旦戒烟,就很快生病,因为身体失去了平衡,所以我还是继续抽烟吧。”

  自己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宫老师的帮助下,前往以色列攻读博士学位。每次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儿就是给宫老师打电话,前往宫老师家附近一起吃饭。也都会给宫老师带过去自己购买的骆驼牌香烟。而这时,宫老师已经“退休”。尽管宫老师心中积郁,但是宫老师总会关心的询问自己在以色列的见闻和自己最近读的书。临别之际,总会免不了一番鼓励和告诫:“好好学英语,英文写文章!”宫老师的英文水平是极高的。他自己坦言,当年作为第一批赴澳大利亚留学的新中国学生,他当时非常努力的学习英语,每天坚持收听英语新闻。那是国内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英语教学刚刚复苏,学习英语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力。宫老师回忆道,在到达澳大利亚后,自己甚至能够一字不落的听懂所有当地电台和广播,让使馆的翻译也大吃一惊。宫老师之所以重视英语写作,是因为他明白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中仍然太过封闭,需要“多发英文文章”,来打破外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学者的误解和轻慢,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宫老师刚毅正直,敢说真话,对于学生严格要求,是国内国际关系研究界和中东研究界难能可贵的学者和名家。笔者本来想跟着宫老师做博士生,但是2010年末到2011年初的一些事,让人无奈更让人感嘅。随后的几年,作为国内中东研究的领军人物,宫老师却因为“莫须有”的事件而身份尴尬,身陷纠纷,相关机构也相互推诿,不愿担责,让人唏嘘,让人寒心。

  宫老师离去,很是突然。中国失去了一个敢讲真话、专心研究的中东研究名家,而一些事也随着宫老师的离去,似乎也将永远尘封。我会永远记得宫老师,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学者,一位敢于仗义执言的猛士,一位我心中永远铭记的榜样。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王晋:回忆我的导师——宫少朋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