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高一丁:九十一年前的北京,如何迎接歌舞伎首次公演?
当前位置:首页 > 外交字号:

高一丁:九十一年前的北京,如何迎接歌舞伎首次公演?

高一丁:九十一年前的北京,如何迎接歌舞伎首次公演?
2017-03-01 15:15:32
来源:歌舞伎北京公演2017 作者: 高一丁
关键词:中日关系 点击: 我要评论
松竹大歌舞伎将于3月18日开始在北京进行为期3天的演出。此次演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在致辞时表示,歌舞伎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即将访华的松竹歌舞伎艺术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歌舞伎演员。他相信演出会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松竹大歌舞伎要在北京公演了。半个月来,宣传颇多,观众也非常期待,声明要飞来北京观剧的竟也不少。歌舞伎作为日本最具代表的戏剧门类,也是日本文化之精髓。在中国公演能受到如此的欢迎,也是两国文化彼此交流的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印象中,歌舞伎鲜见与国内的舞台上;但仔细研究会发现,歌舞伎和中国演员、观众的艺术交流并不算少,而最初的大规模访华,则是在九十一年前的1926年。访华公演的重头戏,自然在当时最大的艺术舞台,北京。

  看看当时北京的《顺天时报》是如何报道此次公演的吧。最初的消息,来自于著名的剧评家辻听花。辻听花是日本熊本县人,早年在中国各地考察和工作时,浸淫于京剧并结识了诸多梨园界人士,逐渐产生了研究京剧的想法。后一直在北京担任《顺天时报》的编辑,度过了长达二十年的报人和戏迷生涯。辻听花在《顺天时报》上开有戏评专栏,累积在千篇以上。日本歌舞伎将要来华演出的消息,就是在1926年5月28日的专栏里由他公布的。

  “昨夜来电,帝国剧场专属日本名伶守田勘弥、坤伶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等,计五十余人,于国历八九月间,经朝鲜满洲哈尔滨等,转历经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到处演剧,鼓吹风雅,并谋中日剧界之联络,诚可谓一番盛世矣。

  查前岁,日本名伶市川左团次,曾一来京,与梅兰芳,种种接洽,颇有所得。偶因战局切迫,人心惊惶,戏艺之事,竟未实现。为中日人士今尚极所遗憾。幸今次守田村田等,拟来华演剧,发挥日本艺术之精粹,并与中国剧界,共谋亲睦。余将诚心竭力,期其成功。

  闻守田,今年四十二岁,会生旦两角,思想崭新,声举颇隆。村田东,均三十四岁,容貌艶臆,技艺精妙,为日本坤伶界之骁将。他日各伶来华,联袂上台,从事歌舞,深受至大欢迎,不卜可知矣”

  辻听花这段小文,可谓是此次公演宣传的第一声。后事前缘,颇为详备。文中提及的此次率团来华的几位演员,守田勘弥、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尽是彼时日本歌舞伎界的当红名伶。其中最具声望的,当属守田勘弥。这位十三代目守田勘弥,也就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日本国宝级艺术家坂东玉三郎的祖父。守田勘弥在日本歌舞伎的发展史上地位很重,1924年梅兰芳访日时,也曾与守田勘弥有过合作,此次率团来华,也是再续这段艺缘。

 

  1926年公演的两位主角:梅兰芳与守田勘弥

  《顺天时报》上再次登载此次演出的消息,仍是在辻听花的专栏里,时间已经来到了7月30日。在专栏中,辻听花预报了演出的具体时间地点:

  “今幸该剧团代表山森三九郎氏,日前来京,与中日诸士,种种接洽,并与梅兰芳面商一切,略定于阳历八月廿一二三日三日间,假开明剧院,联合演剧。”

  此处提及的联合演剧的形式,与梅兰芳访日时的演出形式相同,即中日演员在同一舞台上,将中日戏剧一同演出。无论于演员还是观众而言,都是难得的艺术盛会。演出所在的开明戏院,位于北京珠市口,始建于民国二年(1912年),是中日两国商人合资而建的西式剧院。钢筋水泥结构,水磨石饰面,当年在南城地区独树一帜。剧场内的设备专门为演戏而设计,比起老戏园子要先进得多。梅兰芳、高庆奎、杨小楼、余叔岩、孟小冬等经常在这里演出;而因位置里天桥不远,这里也成为当年天桥艺人梦寐以求之大舞台。开明戏院后曾改称民主剧场、珠市口电影院等,惜于2000年被拆除。当年的风姿,怕是只能在老照片上,和电影《找乐》中寻觅了。

 

  辻听花写就此文时,演出剧团已在满洲进行演出。报章之上,关于演出的具体信息也日渐增多。7月31日的<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刊出预告短讯和具体价目:

  八月间在开明拟演之日伶守田与梅兰芳夜戏价目,定头等包厢每人十元,二等包厢每人五元,池座前排每人五元,后排每人两元。

  查陶孟和先生《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26年普通教员的月薪约是五十余元,而每月一家人吃穿住用行的支出,要占四分之三。依此度之,这次演出的票价并不算便宜。

  演出日近,北京的戏曲界也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接待事宜。8月3日的<檀板绮闻·隐侠剧谈>刊出报道:

  北京剧界宜预备欢迎日伶来京

  梅兰芳曩赴日本演剧,彼邦朝野各界人士,特别欢迎,种种优待,无微不至,厥其原因,一在尊重国交,一在仰慕梅名。自始至终,毫不怠慢,兰芳代表中国剧界全体,获斯优遇,实为中国剧界全体之光荣。

  兹日本名伶守田勘弥等,为观光京华起见,于八月廿日到北京,廿一至廿三日,在开明演剧,该伶等首次来京,且系第一次演唱,北京剧界全体,应极预备欢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尚小云等,亦宜早为发起预备欢迎会。藉敦睦谊关于两国剧界感情及联络,不得忽之矣。

  <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则介绍了梅兰芳对于此次演出的支持:

  国历八月廿一至廿三日,梅兰芳与日伶合作演唱,此三日兰芳均唱大轴,每日日伶演戏三场。并闻兰芳对于此次日伶来京,竭力赞助一切,以尽唇齿之谊云。

  由上两则可见,此次演出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梅兰芳。可以说,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后,中日两国间的戏剧交流活动进入一个高潮期。之后的1924年,梅兰芳二度访日;次年,著名旦角“绿牡丹”黄玉麟应帝国剧场之邀赴日公演;1926年,坤伶十三旦率团五十余人赴日,是为京剧坤伶的首次日本公演。几乎同时,南派名伶小杨月楼访日演出,剧团成员近120人,在日演出达数月之久,可谓是梅兰芳公演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演出活动。而这一系列中日交流活动的高潮,就是此次守田勘弥率团来华的中日联合公演。这一热潮的形成,乃至前后的组织安排,不得不说是梅兰芳之功。

  自然,梅兰芳的举动会受到媒体的关注。8月5日的《顺天时报》上,不但刊出了一帧梅兰芳的西装照,注明“不久欢迎日伶之西装梅兰芳”;辻听花在专栏“东阑雪”上还发表了<梅兰芳欢迎日伶感言>:

  日名伶守田勘弥、坤角村田嘉久子等,拟于阳历八月间来京,在开明戏院,演剧三晚,鼓吹风雅,颇惹中外士女之注目。查梅兰芳与守田村田等,夙有交谊,今次彼等将来京,颇极欢悦,日前该剧团班主山森氏到都时,兰芳虚心坦怀,欣诺与该团联袂戏荟,极力赞助,并与山森氏以至大之利便,以尽地主之谊。如兰芳者,诚可谓精神和蔼明于事理矣。

  山森氏已离京赴满,报告一切,准备来京。余亦寄柬一行,报知实情,想守田、村田等,一闻兰芳之态度如何,必应欣然喜悦,精神更大振作矣。

  兹誌数语,揭之报端,自代该剧团一行,预谢畹华之隆意云。

  声势已然造好,然而很多观众可能还并不清楚,这几位得以让梅兰芳如此热情招待的日本名演员,以及他们所要带来的歌舞伎演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为广大观众介绍和普及歌舞伎演出的文章,逐渐增多。

 

  《道威寺》剧照

  8月8日,《顺天时报》刊出歌舞伎剧照,题为“日坤伶村田东两人戏装摄影(不久在开明拟演之二人道威寺)”。

  8月9日,辻听花专栏开始连载<观日本剧须知之点点>上:舞台。

  8月10日,<檀板绮闻·隐侠剧谈>亦刊出“观日本戏须知——舞台”,所叙与辻听花大略相同,并为观众分析开明戏院的舞台适于歌舞伎演出之处。同日,辻听花专栏刊出<观日本剧须知之点点>下:场面、背景、角色。

  8月11日,<檀板绮闻·隐侠剧谈>连载“观日本戏须知——场面”,对中日戏剧进行了比较。<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则称,演出戏票已经销售大半。

  8月12日,<檀板绮闻·隐侠剧谈>继续连载“观日本戏须知——背景”,并言许多观众很怕到时看不懂,影响观剧。

  8月13日,<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刊出一则消息,称此次梅兰芳与日伶合演,“完全帮忙,不收戏费”,今人看来,亦十分钦佩,足见梅先生之品格。<檀板绮闻·隐侠剧谈>则连载最后一部分“观日本戏须知——角色”,说“日戏既不偏重主角,其配角亦必注重”,希望观众能欣赏到更全面的表演。

  8月14日,辻听花再次在其专栏内发声,称此次合演为“中国剧界之破天荒”:

  ······此事发表以来,在京日侨,雀跃异常,固勿待言,一般华人,殊如稍解日剧趣味者,或抱有普通戏癖者,种种评论,就人研究,待勘弥一行来京,不啻如旱天望云霓,于是中日两方面,先期购票者,每日每夜,陆续弗绝,大有山阴道士上不遑豳接之势。由此观之,一般坐席,先期售罄,已在思料之中矣。况且一旦开幕时,除开明戏院印有说明书临场分赠外,又于戏单里面,登出观日剧须知之点点一文,以供一般观剧者之参考。届时珠市口、开明门前,车水马龙,颇极杂沓,不卜可知矣。

  辻听花为此次公演的鼓吹可谓不遗余力,这一周以来的普及文章、以及“破天荒”的赞誉也是极大地调动起观者的热情。如其专栏中所言,演出的戏票很是热销,而演出的剧目信息也在随后得以确定:

  第一日:《镰仓三代记》、《连狮子》

  第二日:《大藏卿》、《道成寺》

  第三日:《鞍马山》(后改为《宫岛默斗》)、《六歌仙》

  如上所言,观剧的热情很高,票房大热。但对于本国的观众而言,这歌舞伎理解起来仍应是有一定难度。尽管艺术无国界,在表演程式和语言之外,戏剧的情与美是可以打动每一位用心之观众,但面对着六出大戏,了解一些相关的故事背景自然更好。于是,在各家报纸上开始刊出几出剧目的说明文章,料应都出自辻听花之手。辻听花在《顺天时报》的专栏内,自8月17日始连载六天<日剧说明书>,对公演剧目的故事梗概、表演流程、欣赏细节等做了讲解,对于当时获取信息途径并不丰富的普通观众而言,是极好的帮助。同时,合演期间中国京剧名家们的演出剧目也陆续刊出,详列如下:

  第一日:《战蒲关》(梅兰芳、王凤卿、刘景然)、《取金陵》(朱桂芳)、《变羊记》(萧长华、诸茹香)

  第二日:《金山寺》(梅兰芳、姚玉芙)、《打瓜园》(朱桂芳)、《一匹布》(萧长华、诸茹香)

  第三日:《六月雪》(梅兰芳、龚云甫)、《娘子军》(朱桂芳)、《荷珠配》(萧长华、诸茹香)

  这几出戏可谓名家荟萃,尽管后期剧目有所微调,但大体不变。其中梅兰芳的三出戏码的选择,在后文中有专门的陈述:“第一日之《战蒲关》,为梅杰作之一,最受人欢迎者。第二日之《金山寺》,在近数年,演者当以梅为首屈一指。第三日之《六月雪》,为梅所不轻演者,配以老旦泰斗龚云甫与之合演,则此戏更放异彩”。

  8月19日,《顺天时报》上的宣传报道开始进入高潮。这一天,开明戏院在第五版打出广告:“破天荒!中日合演佳剧!”,称此次演出是“中日第一名伶于一台,各显身手,开艺术界未有之大观”。第七版则开始用大篇幅报道剧团的行程、演出剧目、票价,并为四位主要演员守田勘弥、坂东秀歌、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刊出照片与个人简介,为广大的观众介绍这四位即将亮相北京舞台的日本名家。包括四位在内,此次演出团人数计有五十四人,规模不可谓不大。

 

  8月20日,《顺天时报》上特别开出了<东伶京讯>的栏目,从此中可知,彼时已经有人将此次演剧的中日演员照片印刷成册,作为礼物赠送。最为完备精美的,当属由群强报社编纂的《中日名伶合影集》,内中不仅限于参与这次演出的中日演员,更是对当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艺人做了完整的集结。珠市口西开明戏院前已经扎起彩楼彩灯,悬挂中日两国国旗,准备迎接马上到来的头场演出。当晚七点半,剧团一行由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前往车站迎接的,除梅兰芳、福芝芳夫妇外,还有梨园名家姚玉芙、尚小云、王琴侬等数十人,评剧家数人,及中日各界知名人士共百余人。随文刊出的一张梅兰芳与诸位日本演员的合影,亦见诸《北洋画报》,并附言说由于此次来演出的四位日伶都佩戴眼镜,故戏称为“眼镜团”。当晚,福芝芳还邀请村田嘉久子到梅宅用晚餐。

  8月21日首演当日下午四点,梅兰芳在大方家胡同李释戡宅召开茶会,欢迎日本演出团,除演出团有四十余人到场外,梨园名角杨小楼、余叔岩、尚小云、小翠花、王琴侬、杨小朶、姚玉芙、徐兰元等数十人、以及中日要员参加,共计二百余人。当晚,这一场宣传已久的演出在开明戏院上演。

  看看辻听花是如何记叙第一夜演出盛况的吧:

  第一夜守田等所演者,为镰仓三代记、连狮子两场。是也九时半,余出城赴院,是时正阳大街上,多数汽车马车,向前疾驰者,陆续不绝,路为之塞,以为必赴开明者,至则果然。门前车马,云合雾集,殆无隙地。门首交叉中日两国大国旗,并点燃电灯,煌耀四方,院内各处高悬各国小国旗,以壮观瞻。且该院内外,此次因临时加以修饰,故面目一新,煌煌异常,使人不觉气爽心畅。

  更转眼一望坐席,则楼上楼下,人山人海,无立锥地,颇极繁华。共有八百余人之多,华人约占其三分之二,日人约占其三分之一。欧美士女,亦交错其间。而台前所列花篮数十个,红紫争妍,灿然夺目,诚可谓近年未有之盛况矣。

  况且守田、坂东、村田、东等,均为东京第一流名伶,初次来都,偕梅兰芳联袂上台,热心献艺,极有精彩。而华人有周郎癖者固勿待言;一般人士,亦欲一度目观,窥其一斑。故在此事一传京中时,人尝啧啧,引倾待之,不啻旱天云霓,宜夫笙鼓始响,帘幕一启,座客云集,喝彩如涌,绝非偶然也。

  中国观众为之轰动,在京的日本侨民许久未曾欣赏过本国的演出,观戏时也颇受感动。第二日的演出时,日本代理公使堀氏还邀请代总理杜钖圭、各部部长及颜惠庆、王宠惠、郑天锡、沈观鼎等同去包厢看戏,同日去的还有张宗昌等。各位内阁大员看得很是兴奋,极为赞赏,本想当晚宴请演出团,后因演员时间不便,代总理杜钖圭赠送银盘一只,张宗昌潘复各赠花篮以示盛意。第三日的演出自然也是爆满,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观众中,梅兰芳弟子魏连芳连看三天,可谓如痴如醉。《顺天时报》上刊出两篇长文:<得未曾有之中日名伶大会演>和<誉满京华:已告结束之中日合同戏>,对三晚的演出盛况做了详尽报道,<檀板绮闻>、<都门菊讯>,以及特辟的<东伶京讯>三个栏目,也发布了大量台前幕后的消息新闻、长短剧评,此次公演,已然成为彼时一大艺坛盛事。

  演出团在京三日,台上自然是饱听彩声,台下也是活动频频,欢迎宴会、茶会,不曾间断。8月22日中午拜会军政大员张宗昌,并游万寿山;下午受中日实业家招待,在中央公园水榭茶会。8月23日午间,由李宣韩、冯耿光、李宣威、李宣倜邀请,在北京饭店参加欢迎餐会;下午在来今雨轩,则由当家演员守田勘弥和老板山森三九郎召开茶会,以茶会的形式答谢各位友好,也是同大家告别。席间守田发表演说,特意感谢梅兰芳等诸位,促成此次演出。演出三天,剧团共收入一万余元,而除却演出后台的常规开销外,梅兰芳分文不取,完全义务服务。与守田等人而言,这是莫大的情分。因而在临别时,剧团拿出五百元托付梅兰芳,以用作各项捐款,也算是一份报答。

 

  8月24日,演出团辞别北京,乘火车前往天津,如欢迎时一般,前往送站者亦有百余人。离别前,李宣倜为四位领衔演员题匾相赠,守田勘弥为“名并三山”,坂东秀歌为“玉树临风”,村田嘉久子为“姑射前身”,东日出子为“朝霞在望”。而在报章之上一直活跃的辻听花则为剧团书写了“双菊交柯”四字,以期中日戏剧艺缘常在。当时福芝芳在守田等人离京前,特意请裁缝为其做了一套中式服装相赠,车站送别时,守田勘弥和村田嘉久子等就是穿着这套华服,与众人话别。据说日后在迎接演出团返回日本时,见到的守田等人,仍是这身打扮。离京之后的演出团赶赴天津、青岛,也是大受欢迎,好评如潮。25、26日,守田、村田、山森等联名在《顺天时报》头版刊出谢辞,也为这次轰动一时的北京公演,做最后的谢幕。

 

  自此一别,日本歌舞伎再次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上,已是近三十年之后的1955年,歌舞伎大师松尾国三和市川猿之助率团访华。梅兰芳与守田勘弥这对艺缘深厚的朋友,除却1930年梅兰芳赴美途中,短暂停留日本时得以重聚外,此后也再未相逢。1932年,十三世守田勘弥病逝,而在这次公演前后尽力宣传的剧评家辻听花,则在一年之前的1931年去世,中日两国的关系,却也很快陷入了巨大的灾难。

  尽管这一场大戏出现在一个动荡混乱的时间点上,遍地狼烟下的笙歌,是那么短暂。而当我们穿越时空,透过这些报章之上的文字、影像,却也可以感受到,在那几个夏夜,西珠市口舞台上的一出出大戏,给观者带来的,艺术的享受与告慰。

责任编辑:
高一丁:九十一年前的北京,如何迎接歌舞伎首次公演?

高一丁:九十一年前的北京,如何迎接歌舞伎首次公演?

2017-03-01 15:15:32
来源:歌舞伎北京公演2017 作者: 高一丁
松竹大歌舞伎将于3月18日开始在北京进行为期3天的演出。此次演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在致辞时表示,歌舞伎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即将访华的松竹歌舞伎艺术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歌舞伎演员。他相信演出会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松竹大歌舞伎要在北京公演了。半个月来,宣传颇多,观众也非常期待,声明要飞来北京观剧的竟也不少。歌舞伎作为日本最具代表的戏剧门类,也是日本文化之精髓。在中国公演能受到如此的欢迎,也是两国文化彼此交流的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印象中,歌舞伎鲜见与国内的舞台上;但仔细研究会发现,歌舞伎和中国演员、观众的艺术交流并不算少,而最初的大规模访华,则是在九十一年前的1926年。访华公演的重头戏,自然在当时最大的艺术舞台,北京。

  看看当时北京的《顺天时报》是如何报道此次公演的吧。最初的消息,来自于著名的剧评家辻听花。辻听花是日本熊本县人,早年在中国各地考察和工作时,浸淫于京剧并结识了诸多梨园界人士,逐渐产生了研究京剧的想法。后一直在北京担任《顺天时报》的编辑,度过了长达二十年的报人和戏迷生涯。辻听花在《顺天时报》上开有戏评专栏,累积在千篇以上。日本歌舞伎将要来华演出的消息,就是在1926年5月28日的专栏里由他公布的。

  “昨夜来电,帝国剧场专属日本名伶守田勘弥、坤伶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等,计五十余人,于国历八九月间,经朝鲜满洲哈尔滨等,转历经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到处演剧,鼓吹风雅,并谋中日剧界之联络,诚可谓一番盛世矣。

  查前岁,日本名伶市川左团次,曾一来京,与梅兰芳,种种接洽,颇有所得。偶因战局切迫,人心惊惶,戏艺之事,竟未实现。为中日人士今尚极所遗憾。幸今次守田村田等,拟来华演剧,发挥日本艺术之精粹,并与中国剧界,共谋亲睦。余将诚心竭力,期其成功。

  闻守田,今年四十二岁,会生旦两角,思想崭新,声举颇隆。村田东,均三十四岁,容貌艶臆,技艺精妙,为日本坤伶界之骁将。他日各伶来华,联袂上台,从事歌舞,深受至大欢迎,不卜可知矣”

  辻听花这段小文,可谓是此次公演宣传的第一声。后事前缘,颇为详备。文中提及的此次率团来华的几位演员,守田勘弥、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尽是彼时日本歌舞伎界的当红名伶。其中最具声望的,当属守田勘弥。这位十三代目守田勘弥,也就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日本国宝级艺术家坂东玉三郎的祖父。守田勘弥在日本歌舞伎的发展史上地位很重,1924年梅兰芳访日时,也曾与守田勘弥有过合作,此次率团来华,也是再续这段艺缘。

 

  1926年公演的两位主角:梅兰芳与守田勘弥

  《顺天时报》上再次登载此次演出的消息,仍是在辻听花的专栏里,时间已经来到了7月30日。在专栏中,辻听花预报了演出的具体时间地点:

  “今幸该剧团代表山森三九郎氏,日前来京,与中日诸士,种种接洽,并与梅兰芳面商一切,略定于阳历八月廿一二三日三日间,假开明剧院,联合演剧。”

  此处提及的联合演剧的形式,与梅兰芳访日时的演出形式相同,即中日演员在同一舞台上,将中日戏剧一同演出。无论于演员还是观众而言,都是难得的艺术盛会。演出所在的开明戏院,位于北京珠市口,始建于民国二年(1912年),是中日两国商人合资而建的西式剧院。钢筋水泥结构,水磨石饰面,当年在南城地区独树一帜。剧场内的设备专门为演戏而设计,比起老戏园子要先进得多。梅兰芳、高庆奎、杨小楼、余叔岩、孟小冬等经常在这里演出;而因位置里天桥不远,这里也成为当年天桥艺人梦寐以求之大舞台。开明戏院后曾改称民主剧场、珠市口电影院等,惜于2000年被拆除。当年的风姿,怕是只能在老照片上,和电影《找乐》中寻觅了。

 

  辻听花写就此文时,演出剧团已在满洲进行演出。报章之上,关于演出的具体信息也日渐增多。7月31日的<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刊出预告短讯和具体价目:

  八月间在开明拟演之日伶守田与梅兰芳夜戏价目,定头等包厢每人十元,二等包厢每人五元,池座前排每人五元,后排每人两元。

  查陶孟和先生《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26年普通教员的月薪约是五十余元,而每月一家人吃穿住用行的支出,要占四分之三。依此度之,这次演出的票价并不算便宜。

  演出日近,北京的戏曲界也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接待事宜。8月3日的<檀板绮闻·隐侠剧谈>刊出报道:

  北京剧界宜预备欢迎日伶来京

  梅兰芳曩赴日本演剧,彼邦朝野各界人士,特别欢迎,种种优待,无微不至,厥其原因,一在尊重国交,一在仰慕梅名。自始至终,毫不怠慢,兰芳代表中国剧界全体,获斯优遇,实为中国剧界全体之光荣。

  兹日本名伶守田勘弥等,为观光京华起见,于八月廿日到北京,廿一至廿三日,在开明演剧,该伶等首次来京,且系第一次演唱,北京剧界全体,应极预备欢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尚小云等,亦宜早为发起预备欢迎会。藉敦睦谊关于两国剧界感情及联络,不得忽之矣。

  <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则介绍了梅兰芳对于此次演出的支持:

  国历八月廿一至廿三日,梅兰芳与日伶合作演唱,此三日兰芳均唱大轴,每日日伶演戏三场。并闻兰芳对于此次日伶来京,竭力赞助一切,以尽唇齿之谊云。

  由上两则可见,此次演出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梅兰芳。可以说,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后,中日两国间的戏剧交流活动进入一个高潮期。之后的1924年,梅兰芳二度访日;次年,著名旦角“绿牡丹”黄玉麟应帝国剧场之邀赴日公演;1926年,坤伶十三旦率团五十余人赴日,是为京剧坤伶的首次日本公演。几乎同时,南派名伶小杨月楼访日演出,剧团成员近120人,在日演出达数月之久,可谓是梅兰芳公演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演出活动。而这一系列中日交流活动的高潮,就是此次守田勘弥率团来华的中日联合公演。这一热潮的形成,乃至前后的组织安排,不得不说是梅兰芳之功。

  自然,梅兰芳的举动会受到媒体的关注。8月5日的《顺天时报》上,不但刊出了一帧梅兰芳的西装照,注明“不久欢迎日伶之西装梅兰芳”;辻听花在专栏“东阑雪”上还发表了<梅兰芳欢迎日伶感言>:

  日名伶守田勘弥、坤角村田嘉久子等,拟于阳历八月间来京,在开明戏院,演剧三晚,鼓吹风雅,颇惹中外士女之注目。查梅兰芳与守田村田等,夙有交谊,今次彼等将来京,颇极欢悦,日前该剧团班主山森氏到都时,兰芳虚心坦怀,欣诺与该团联袂戏荟,极力赞助,并与山森氏以至大之利便,以尽地主之谊。如兰芳者,诚可谓精神和蔼明于事理矣。

  山森氏已离京赴满,报告一切,准备来京。余亦寄柬一行,报知实情,想守田、村田等,一闻兰芳之态度如何,必应欣然喜悦,精神更大振作矣。

  兹誌数语,揭之报端,自代该剧团一行,预谢畹华之隆意云。

  声势已然造好,然而很多观众可能还并不清楚,这几位得以让梅兰芳如此热情招待的日本名演员,以及他们所要带来的歌舞伎演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为广大观众介绍和普及歌舞伎演出的文章,逐渐增多。

 

  《道威寺》剧照

  8月8日,《顺天时报》刊出歌舞伎剧照,题为“日坤伶村田东两人戏装摄影(不久在开明拟演之二人道威寺)”。

  8月9日,辻听花专栏开始连载<观日本剧须知之点点>上:舞台。

  8月10日,<檀板绮闻·隐侠剧谈>亦刊出“观日本戏须知——舞台”,所叙与辻听花大略相同,并为观众分析开明戏院的舞台适于歌舞伎演出之处。同日,辻听花专栏刊出<观日本剧须知之点点>下:场面、背景、角色。

  8月11日,<檀板绮闻·隐侠剧谈>连载“观日本戏须知——场面”,对中日戏剧进行了比较。<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则称,演出戏票已经销售大半。

  8月12日,<檀板绮闻·隐侠剧谈>继续连载“观日本戏须知——背景”,并言许多观众很怕到时看不懂,影响观剧。

  8月13日,<都门菊讯·剧界消息>刊出一则消息,称此次梅兰芳与日伶合演,“完全帮忙,不收戏费”,今人看来,亦十分钦佩,足见梅先生之品格。<檀板绮闻·隐侠剧谈>则连载最后一部分“观日本戏须知——角色”,说“日戏既不偏重主角,其配角亦必注重”,希望观众能欣赏到更全面的表演。

  8月14日,辻听花再次在其专栏内发声,称此次合演为“中国剧界之破天荒”:

  ······此事发表以来,在京日侨,雀跃异常,固勿待言,一般华人,殊如稍解日剧趣味者,或抱有普通戏癖者,种种评论,就人研究,待勘弥一行来京,不啻如旱天望云霓,于是中日两方面,先期购票者,每日每夜,陆续弗绝,大有山阴道士上不遑豳接之势。由此观之,一般坐席,先期售罄,已在思料之中矣。况且一旦开幕时,除开明戏院印有说明书临场分赠外,又于戏单里面,登出观日剧须知之点点一文,以供一般观剧者之参考。届时珠市口、开明门前,车水马龙,颇极杂沓,不卜可知矣。

  辻听花为此次公演的鼓吹可谓不遗余力,这一周以来的普及文章、以及“破天荒”的赞誉也是极大地调动起观者的热情。如其专栏中所言,演出的戏票很是热销,而演出的剧目信息也在随后得以确定:

  第一日:《镰仓三代记》、《连狮子》

  第二日:《大藏卿》、《道成寺》

  第三日:《鞍马山》(后改为《宫岛默斗》)、《六歌仙》

  如上所言,观剧的热情很高,票房大热。但对于本国的观众而言,这歌舞伎理解起来仍应是有一定难度。尽管艺术无国界,在表演程式和语言之外,戏剧的情与美是可以打动每一位用心之观众,但面对着六出大戏,了解一些相关的故事背景自然更好。于是,在各家报纸上开始刊出几出剧目的说明文章,料应都出自辻听花之手。辻听花在《顺天时报》的专栏内,自8月17日始连载六天<日剧说明书>,对公演剧目的故事梗概、表演流程、欣赏细节等做了讲解,对于当时获取信息途径并不丰富的普通观众而言,是极好的帮助。同时,合演期间中国京剧名家们的演出剧目也陆续刊出,详列如下:

  第一日:《战蒲关》(梅兰芳、王凤卿、刘景然)、《取金陵》(朱桂芳)、《变羊记》(萧长华、诸茹香)

  第二日:《金山寺》(梅兰芳、姚玉芙)、《打瓜园》(朱桂芳)、《一匹布》(萧长华、诸茹香)

  第三日:《六月雪》(梅兰芳、龚云甫)、《娘子军》(朱桂芳)、《荷珠配》(萧长华、诸茹香)

  这几出戏可谓名家荟萃,尽管后期剧目有所微调,但大体不变。其中梅兰芳的三出戏码的选择,在后文中有专门的陈述:“第一日之《战蒲关》,为梅杰作之一,最受人欢迎者。第二日之《金山寺》,在近数年,演者当以梅为首屈一指。第三日之《六月雪》,为梅所不轻演者,配以老旦泰斗龚云甫与之合演,则此戏更放异彩”。

  8月19日,《顺天时报》上的宣传报道开始进入高潮。这一天,开明戏院在第五版打出广告:“破天荒!中日合演佳剧!”,称此次演出是“中日第一名伶于一台,各显身手,开艺术界未有之大观”。第七版则开始用大篇幅报道剧团的行程、演出剧目、票价,并为四位主要演员守田勘弥、坂东秀歌、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刊出照片与个人简介,为广大的观众介绍这四位即将亮相北京舞台的日本名家。包括四位在内,此次演出团人数计有五十四人,规模不可谓不大。

 

  8月20日,《顺天时报》上特别开出了<东伶京讯>的栏目,从此中可知,彼时已经有人将此次演剧的中日演员照片印刷成册,作为礼物赠送。最为完备精美的,当属由群强报社编纂的《中日名伶合影集》,内中不仅限于参与这次演出的中日演员,更是对当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艺人做了完整的集结。珠市口西开明戏院前已经扎起彩楼彩灯,悬挂中日两国国旗,准备迎接马上到来的头场演出。当晚七点半,剧团一行由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前往车站迎接的,除梅兰芳、福芝芳夫妇外,还有梨园名家姚玉芙、尚小云、王琴侬等数十人,评剧家数人,及中日各界知名人士共百余人。随文刊出的一张梅兰芳与诸位日本演员的合影,亦见诸《北洋画报》,并附言说由于此次来演出的四位日伶都佩戴眼镜,故戏称为“眼镜团”。当晚,福芝芳还邀请村田嘉久子到梅宅用晚餐。

  8月21日首演当日下午四点,梅兰芳在大方家胡同李释戡宅召开茶会,欢迎日本演出团,除演出团有四十余人到场外,梨园名角杨小楼、余叔岩、尚小云、小翠花、王琴侬、杨小朶、姚玉芙、徐兰元等数十人、以及中日要员参加,共计二百余人。当晚,这一场宣传已久的演出在开明戏院上演。

  看看辻听花是如何记叙第一夜演出盛况的吧:

  第一夜守田等所演者,为镰仓三代记、连狮子两场。是也九时半,余出城赴院,是时正阳大街上,多数汽车马车,向前疾驰者,陆续不绝,路为之塞,以为必赴开明者,至则果然。门前车马,云合雾集,殆无隙地。门首交叉中日两国大国旗,并点燃电灯,煌耀四方,院内各处高悬各国小国旗,以壮观瞻。且该院内外,此次因临时加以修饰,故面目一新,煌煌异常,使人不觉气爽心畅。

  更转眼一望坐席,则楼上楼下,人山人海,无立锥地,颇极繁华。共有八百余人之多,华人约占其三分之二,日人约占其三分之一。欧美士女,亦交错其间。而台前所列花篮数十个,红紫争妍,灿然夺目,诚可谓近年未有之盛况矣。

  况且守田、坂东、村田、东等,均为东京第一流名伶,初次来都,偕梅兰芳联袂上台,热心献艺,极有精彩。而华人有周郎癖者固勿待言;一般人士,亦欲一度目观,窥其一斑。故在此事一传京中时,人尝啧啧,引倾待之,不啻旱天云霓,宜夫笙鼓始响,帘幕一启,座客云集,喝彩如涌,绝非偶然也。

  中国观众为之轰动,在京的日本侨民许久未曾欣赏过本国的演出,观戏时也颇受感动。第二日的演出时,日本代理公使堀氏还邀请代总理杜钖圭、各部部长及颜惠庆、王宠惠、郑天锡、沈观鼎等同去包厢看戏,同日去的还有张宗昌等。各位内阁大员看得很是兴奋,极为赞赏,本想当晚宴请演出团,后因演员时间不便,代总理杜钖圭赠送银盘一只,张宗昌潘复各赠花篮以示盛意。第三日的演出自然也是爆满,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观众中,梅兰芳弟子魏连芳连看三天,可谓如痴如醉。《顺天时报》上刊出两篇长文:<得未曾有之中日名伶大会演>和<誉满京华:已告结束之中日合同戏>,对三晚的演出盛况做了详尽报道,<檀板绮闻>、<都门菊讯>,以及特辟的<东伶京讯>三个栏目,也发布了大量台前幕后的消息新闻、长短剧评,此次公演,已然成为彼时一大艺坛盛事。

  演出团在京三日,台上自然是饱听彩声,台下也是活动频频,欢迎宴会、茶会,不曾间断。8月22日中午拜会军政大员张宗昌,并游万寿山;下午受中日实业家招待,在中央公园水榭茶会。8月23日午间,由李宣韩、冯耿光、李宣威、李宣倜邀请,在北京饭店参加欢迎餐会;下午在来今雨轩,则由当家演员守田勘弥和老板山森三九郎召开茶会,以茶会的形式答谢各位友好,也是同大家告别。席间守田发表演说,特意感谢梅兰芳等诸位,促成此次演出。演出三天,剧团共收入一万余元,而除却演出后台的常规开销外,梅兰芳分文不取,完全义务服务。与守田等人而言,这是莫大的情分。因而在临别时,剧团拿出五百元托付梅兰芳,以用作各项捐款,也算是一份报答。

 

  8月24日,演出团辞别北京,乘火车前往天津,如欢迎时一般,前往送站者亦有百余人。离别前,李宣倜为四位领衔演员题匾相赠,守田勘弥为“名并三山”,坂东秀歌为“玉树临风”,村田嘉久子为“姑射前身”,东日出子为“朝霞在望”。而在报章之上一直活跃的辻听花则为剧团书写了“双菊交柯”四字,以期中日戏剧艺缘常在。当时福芝芳在守田等人离京前,特意请裁缝为其做了一套中式服装相赠,车站送别时,守田勘弥和村田嘉久子等就是穿着这套华服,与众人话别。据说日后在迎接演出团返回日本时,见到的守田等人,仍是这身打扮。离京之后的演出团赶赴天津、青岛,也是大受欢迎,好评如潮。25、26日,守田、村田、山森等联名在《顺天时报》头版刊出谢辞,也为这次轰动一时的北京公演,做最后的谢幕。

 

  自此一别,日本歌舞伎再次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上,已是近三十年之后的1955年,歌舞伎大师松尾国三和市川猿之助率团访华。梅兰芳与守田勘弥这对艺缘深厚的朋友,除却1930年梅兰芳赴美途中,短暂停留日本时得以重聚外,此后也再未相逢。1932年,十三世守田勘弥病逝,而在这次公演前后尽力宣传的剧评家辻听花,则在一年之前的1931年去世,中日两国的关系,却也很快陷入了巨大的灾难。

  尽管这一场大戏出现在一个动荡混乱的时间点上,遍地狼烟下的笙歌,是那么短暂。而当我们穿越时空,透过这些报章之上的文字、影像,却也可以感受到,在那几个夏夜,西珠市口舞台上的一出出大戏,给观者带来的,艺术的享受与告慰。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高一丁:九十一年前的北京,如何迎接歌舞伎首次公演?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