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金灿荣:印度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结构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字号:

金灿荣:印度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结构改革

金灿荣:印度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结构改革
2017-11-06 10:36: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金灿荣
关键词:印度 点击: 我要评论
从文化上讲,印度的宗教因素很重,民众的世俗生活受到宗教的压抑比较大,这对其现代化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同时,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是“前现代”的。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平民主义和世俗性都不够。这是印度面临的真正问题,它需要社会改革,但这个改革实际上是很难的,未来能不能做到现在还看不清。

  印度人口众多,去年的统计数据达13.24亿,文明古老,地域面积广大,达298万平方公里,是个不可小觑的国家。近代因英国殖民的原因,印度被纳入西方体系,导致它与西方有些特殊关联。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印度在西方眼中的战略价值在上升。有相当多的西方战略家把印度视为抗衡中国的战略旗子,西方国家也在推动它往这个方向走。若印度定力不够,它会上当。

  尽管印度经济近年来增长很快,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从文化上讲,印度的宗教因素很重,民众的世俗生活受到宗教的压抑比较大,这对其现代化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同时,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是“前现代”的。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平民主义和世俗性都不够。这是印度面临的真正问题,它需要社会改革,但这个改革实际上是很难的,未来能不能做到现在还看不清。

  1印度社会结构还是“前现代”的

  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社会的统一性就很差。历史上,印度经过几个王朝的统治时期,包括孔雀王朝、萨桑王朝、莫卧儿王朝等,但都是外国人建立的,前两个是波斯人建的,后一个是蒙古人建的。也就是说,在这块土地上,统一和管理能力先天就不足。即使在三个王朝时期,南亚次大陆也没有完全统一,只是局部统一。后来英国人来了,帮助印度实现了统一。而且英国人统治的范围还超出了南亚次大陆,当时包括现在中国西藏的一部分、缅甸等都被英国纳入“英帝国”范围内。后来印度人在“圣雄”甘地的带领下,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向英国争取独立。借助一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去殖民化浪潮及二战后英国的力不从心,在1947年实现了印巴分治,印度独立。独立过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

  回头来看,因为印度的独立比较顺利,社会革命不剧烈,原有的社会结构得以保存或者说改变很小。英国殖民期间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因素,包括工业、技术知识、高等教育、法治、民主这些物质的或制度的理念,但英国人并没有改革印度的基本社会结构。加上后来在争取独立、去殖民化的过程中也没有触及,导致印度社会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是“前现代”的。印度要真正走向自主现代化之路,还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或改革。它从英国引入的“民主”制度,强调“容忍”,对印度维持其多元化的社会和国家团结是有好处的,但对其变革和现代化有负面影响。印度现在虽然有一些工业化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它高度依赖外部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南亚地区未来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印度能不能保持这个增长势头,是不是能慎重地使用自己的力量,现在还看不清。印度的经济现在还可以,现在国际资本特别看好它,引入的外资跟中国已经很接近了,中国一年是一千多亿美元,它也差不多一千亿美元了。这一千亿美元外资对它的作用很大,因为它的GDP是2.2万亿美元,中国是11.2万亿,是它的五倍多一点。附带讲一句,去年中国上海、浙江、江苏这三个省市的GDP加起来是2.4万亿美元,比印度还多2000亿,可以排全球第六位。

640 (7).webp_副本.jpg

  2过于看好印度的三个主要论据并不成立

  现在西方整个舆论特别看好印度,觉得印度很有希望。中国也有部分学者看好,甚至认为未来印度会超越中国。归纳一下,会发现所有看好印度甚至迷上印度的“印吹”,实际上推理的论据和逻辑是有问题的。这些过于看好印度者有三个观点,第一是印度人掌握英语,有利于国际化;第二是印度有民主选票制度,政治稳定;第三印度人口未来会超过中国,且比中国年轻。这三大理由都是可以质疑的,得不出其所下的结论。

  英语对于学习英美的经验是有好处,但作为一种工具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知道日本人英语是不好的,连日本人自己都说必须动手术发音才能标准,这是天生的。国际关系上有一个真实事件,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发言人是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法学双硕士,那个时候硕士是不得了的。他本人风度翩翩,英语又讲得好,他一讲完,下面掌声雷动。他讲完了是日本代表讲,没有任何掌声,因为大家听不懂。当时的会议主持人是个美国人,跟日本代表握手说“哇,你的日文讲得非常像英文啊”日本人心里想说“其实老子说的就是英文”,这是真实的事情。日本人英语普遍不太好,但并没有影响它的现代化,日本的现代化搞得很好。

  再举一个反例,津巴布韦属于英联邦53个成员之一,受英国统治,基本上是全民讲英文,因为当地土著语言太落后了,无法适合现代生活。而在印度天天讲英文的也就是一亿多人,比例并不高。大部分印度人一半讲印地语,一半讲其他语言。由于印度历史上统一性很差,导致语言也没有统一,是多语种的。卢比上有15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都是有人讲的。而根据印度官方划定,印度有106种语言。在印度,语言交流的成本是很高的。基本上全部讲英文的津巴布韦的确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就是它的通货膨胀率是世界第一,结果现在已经没有津元了,用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作为国家货币。津巴布韦废掉津元的那一刻通货膨胀到什么程度?一美元等于3000万亿津元,这是个奇迹。津巴布韦英文好,但经济搞得不行;而日本英文不好,经济搞得很好。因此,会英语不是一个看好印度未来的关键变量,这个因素应该可以排除。

  这些过于看好印度者的另一个依据是说印度有选票制度。英国的历史对此展现的脉络很清楚,现代民主是这么来的:古代英国有贵族,但没有选票,民主是工业化之后的产物。英国先有工业化,人口汇聚在一起,汇集在工厂里。以前生产都是一家一户,在自己的院子里,以家庭作坊为主,后来才有工厂,因为有了大机器,出现劳动密集,跟着就有了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之后,人口汇集在一起,投票的成本才降低,才有了民主选举。农耕时代、家庭作坊时代是玩不转民主的。而印度是反过来,先是被英国殖民,是从外移植了现代民主和法治,但它的工业化、城市化还在进行中,结果是印度的选票制度对它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反而构成阻碍。沃尔玛这家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想进印度市场都进不去,印度的选票制度导致其地方保护主义迟迟得不到拆解。

  过于看好印度者的第三个论据是印度未来人口会比中国多。印度人口未来超过中国是可以肯定的,但有一个问题,人口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对于一个现代的人口大国来讲,立身资本是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由“工业人口”而不是绝对人口数决定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本本岛就6000万人,中国是5亿,人口对比8:1,但是中国打不赢日本。印度的一大挑战就是让其新兴人口适合现代工业。第一,首先人得有上进心,要有“workingdesire”,工作的愿望;第二,要有“workingskill”,工作的技能,因为现在工作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精细,必须能交流、懂技术、会管理;第三,要有“workingdisci-pline”,工作纪律。人类的“现代化”就是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效率提高有两个路径,一个是科技创新,另一个就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要求接受分工的人要守纪律。

  印度未来能不能把它的年轻人变成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劳动力很难说。它的宗教因素很重,跟信奉一神教的西方不一样,印度是多神教,有人夸张地说有3.6亿个神。他们信生死循环,能忍耐,对追求“现代化”并不着急。工业化以前的文明大致分三个取向:一个是环地中海文明圈,信奉一神教,拥有一个完满的人格,注重未来;第二是南亚文明圈,信奉多神教,向过去看,讲究循环;还有一个就是中华文明圈,是看现在的,所以中国人不会吃亏,你打我,我肯定要报复你。中国人的上进心太强了,“workingdesire”(工作愿望)太强了,现在搞胎教,实际上是小朋友从妈妈肚子里面就开始竞争了。另外中国的“workingskill”(工作技能)也没有问题,中华文化圈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在世界上除了犹太文明没有谁可以比。只要是中华文明覆盖的地方,都有学区房,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都是这样的。现在越南也有了,尽管是一样的房子,只隔了一个街区,但只要是好学区,就会贵一倍。这看上去是个经济现象,其实是个文化现象。

  印度现在的文盲率很高,而且脱盲标准非常可笑,卢比上有15种文字,你能用任何一种文字写出自己的名字,就算脱盲了。即使这样,印度还有45%的成年人是文盲。怎么让新生劳动力有“workingskill”(工作技能)是一个大挑战。总之,解决“workingdesire”(工作愿望)的问题,就要跟宗教博弈解决“workingskill”(工作技能)就要改善教育体系解决“workingdiscipline”(工作纪律)就要克服散漫的传统。如果印度未来新增的劳动力不能够解决这三个问题,那所谓的人口优势就是负担,而不是财富。

  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向。国际资本首先会往发达国家跑,因为其市场成熟透明开放,第二就是往东亚国家跑,别的地方不怎么去的。非洲拉美中东还有南亚,年轻人很多,那么多便宜的劳动力,国际资本为什么不去?因为只在发达国家和东亚能赚到钱,证明这地方的制度和劳动力素质很高。光靠英语好、有民主、年轻人多,是不足以证明印度的未来就一片大好的。

640 (7).webp (1)_副本.jpg

  3印度国力尚不足以支撑其战略野心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很好,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的GDP增速都超过中国。而西方评级机构也把印度未来10年的预期增长率调高了,甚至认为未来会超过中国。加上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搞得不错,军力增长很快,原来主要军备来自俄罗斯,现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也开始帮它。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在自己也开始生产一些武器了。这些都是其信心的来源。

  印度现在战略野心很大,天然地认为继承了英帝国在南亚大陆的全部权利。极端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对巴基斯坦的存在都不予承认。像曾经存在的“人民党”的很多人就认为,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国家在法理上就不应该存在。这种心态就导致它有点欺负南亚其他国家,包括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国、尼泊尔等。1975年,它还吞并过一个国家锡金。它对中国的藏南地区也有非法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比较讽刺的是,印度努力了多年,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却又认为可以继承英国在该地区的殖民权利,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种战略野心其实是值得印度人自身警惕的,印度目前的国力实际上不足以支撑它的战略野心。但它现在战略野心又很强,这就带来了矛盾,也导致了它与巴基斯坦的矛盾,进而导致与中国的竞争。从印度的国家利益来说,把现有领域内的地盘经营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推进自主工业化,把民众的生活水平提上去,并与中国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才是它真正应该做的,也是符合印度民众利益的。

  现在看到一种危险就是,它有想当然的霸权野心,使得它会夸张其主张的合理性,夸大自己的国力,进而在西方国家的拉拢下,变成西方国家对付中国的一颗棋子。二战后,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既不倒向西方,也不倒向东方。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的.但现在印度的这种战略野心是否会导致其失去战略定力,这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
金灿荣:印度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结构改革

金灿荣:印度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结构改革

2017-11-06 10:36: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金灿荣
关键词:印度 我要评论
从文化上讲,印度的宗教因素很重,民众的世俗生活受到宗教的压抑比较大,这对其现代化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同时,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是“前现代”的。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平民主义和世俗性都不够。这是印度面临的真正问题,它需要社会改革,但这个改革实际上是很难的,未来能不能做到现在还看不清。

  印度人口众多,去年的统计数据达13.24亿,文明古老,地域面积广大,达298万平方公里,是个不可小觑的国家。近代因英国殖民的原因,印度被纳入西方体系,导致它与西方有些特殊关联。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印度在西方眼中的战略价值在上升。有相当多的西方战略家把印度视为抗衡中国的战略旗子,西方国家也在推动它往这个方向走。若印度定力不够,它会上当。

  尽管印度经济近年来增长很快,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从文化上讲,印度的宗教因素很重,民众的世俗生活受到宗教的压抑比较大,这对其现代化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同时,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是“前现代”的。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平民主义和世俗性都不够。这是印度面临的真正问题,它需要社会改革,但这个改革实际上是很难的,未来能不能做到现在还看不清。

  1印度社会结构还是“前现代”的

  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社会的统一性就很差。历史上,印度经过几个王朝的统治时期,包括孔雀王朝、萨桑王朝、莫卧儿王朝等,但都是外国人建立的,前两个是波斯人建的,后一个是蒙古人建的。也就是说,在这块土地上,统一和管理能力先天就不足。即使在三个王朝时期,南亚次大陆也没有完全统一,只是局部统一。后来英国人来了,帮助印度实现了统一。而且英国人统治的范围还超出了南亚次大陆,当时包括现在中国西藏的一部分、缅甸等都被英国纳入“英帝国”范围内。后来印度人在“圣雄”甘地的带领下,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向英国争取独立。借助一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去殖民化浪潮及二战后英国的力不从心,在1947年实现了印巴分治,印度独立。独立过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

  回头来看,因为印度的独立比较顺利,社会革命不剧烈,原有的社会结构得以保存或者说改变很小。英国殖民期间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因素,包括工业、技术知识、高等教育、法治、民主这些物质的或制度的理念,但英国人并没有改革印度的基本社会结构。加上后来在争取独立、去殖民化的过程中也没有触及,导致印度社会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是“前现代”的。印度要真正走向自主现代化之路,还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或改革。它从英国引入的“民主”制度,强调“容忍”,对印度维持其多元化的社会和国家团结是有好处的,但对其变革和现代化有负面影响。印度现在虽然有一些工业化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它高度依赖外部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南亚地区未来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印度能不能保持这个增长势头,是不是能慎重地使用自己的力量,现在还看不清。印度的经济现在还可以,现在国际资本特别看好它,引入的外资跟中国已经很接近了,中国一年是一千多亿美元,它也差不多一千亿美元了。这一千亿美元外资对它的作用很大,因为它的GDP是2.2万亿美元,中国是11.2万亿,是它的五倍多一点。附带讲一句,去年中国上海、浙江、江苏这三个省市的GDP加起来是2.4万亿美元,比印度还多2000亿,可以排全球第六位。

640 (7).webp_副本.jpg

  2过于看好印度的三个主要论据并不成立

  现在西方整个舆论特别看好印度,觉得印度很有希望。中国也有部分学者看好,甚至认为未来印度会超越中国。归纳一下,会发现所有看好印度甚至迷上印度的“印吹”,实际上推理的论据和逻辑是有问题的。这些过于看好印度者有三个观点,第一是印度人掌握英语,有利于国际化;第二是印度有民主选票制度,政治稳定;第三印度人口未来会超过中国,且比中国年轻。这三大理由都是可以质疑的,得不出其所下的结论。

  英语对于学习英美的经验是有好处,但作为一种工具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知道日本人英语是不好的,连日本人自己都说必须动手术发音才能标准,这是天生的。国际关系上有一个真实事件,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发言人是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法学双硕士,那个时候硕士是不得了的。他本人风度翩翩,英语又讲得好,他一讲完,下面掌声雷动。他讲完了是日本代表讲,没有任何掌声,因为大家听不懂。当时的会议主持人是个美国人,跟日本代表握手说“哇,你的日文讲得非常像英文啊”日本人心里想说“其实老子说的就是英文”,这是真实的事情。日本人英语普遍不太好,但并没有影响它的现代化,日本的现代化搞得很好。

  再举一个反例,津巴布韦属于英联邦53个成员之一,受英国统治,基本上是全民讲英文,因为当地土著语言太落后了,无法适合现代生活。而在印度天天讲英文的也就是一亿多人,比例并不高。大部分印度人一半讲印地语,一半讲其他语言。由于印度历史上统一性很差,导致语言也没有统一,是多语种的。卢比上有15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都是有人讲的。而根据印度官方划定,印度有106种语言。在印度,语言交流的成本是很高的。基本上全部讲英文的津巴布韦的确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就是它的通货膨胀率是世界第一,结果现在已经没有津元了,用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作为国家货币。津巴布韦废掉津元的那一刻通货膨胀到什么程度?一美元等于3000万亿津元,这是个奇迹。津巴布韦英文好,但经济搞得不行;而日本英文不好,经济搞得很好。因此,会英语不是一个看好印度未来的关键变量,这个因素应该可以排除。

  这些过于看好印度者的另一个依据是说印度有选票制度。英国的历史对此展现的脉络很清楚,现代民主是这么来的:古代英国有贵族,但没有选票,民主是工业化之后的产物。英国先有工业化,人口汇聚在一起,汇集在工厂里。以前生产都是一家一户,在自己的院子里,以家庭作坊为主,后来才有工厂,因为有了大机器,出现劳动密集,跟着就有了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之后,人口汇集在一起,投票的成本才降低,才有了民主选举。农耕时代、家庭作坊时代是玩不转民主的。而印度是反过来,先是被英国殖民,是从外移植了现代民主和法治,但它的工业化、城市化还在进行中,结果是印度的选票制度对它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反而构成阻碍。沃尔玛这家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想进印度市场都进不去,印度的选票制度导致其地方保护主义迟迟得不到拆解。

  过于看好印度者的第三个论据是印度未来人口会比中国多。印度人口未来超过中国是可以肯定的,但有一个问题,人口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对于一个现代的人口大国来讲,立身资本是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由“工业人口”而不是绝对人口数决定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本本岛就6000万人,中国是5亿,人口对比8:1,但是中国打不赢日本。印度的一大挑战就是让其新兴人口适合现代工业。第一,首先人得有上进心,要有“workingdesire”,工作的愿望;第二,要有“workingskill”,工作的技能,因为现在工作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精细,必须能交流、懂技术、会管理;第三,要有“workingdisci-pline”,工作纪律。人类的“现代化”就是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效率提高有两个路径,一个是科技创新,另一个就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要求接受分工的人要守纪律。

  印度未来能不能把它的年轻人变成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劳动力很难说。它的宗教因素很重,跟信奉一神教的西方不一样,印度是多神教,有人夸张地说有3.6亿个神。他们信生死循环,能忍耐,对追求“现代化”并不着急。工业化以前的文明大致分三个取向:一个是环地中海文明圈,信奉一神教,拥有一个完满的人格,注重未来;第二是南亚文明圈,信奉多神教,向过去看,讲究循环;还有一个就是中华文明圈,是看现在的,所以中国人不会吃亏,你打我,我肯定要报复你。中国人的上进心太强了,“workingdesire”(工作愿望)太强了,现在搞胎教,实际上是小朋友从妈妈肚子里面就开始竞争了。另外中国的“workingskill”(工作技能)也没有问题,中华文化圈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在世界上除了犹太文明没有谁可以比。只要是中华文明覆盖的地方,都有学区房,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都是这样的。现在越南也有了,尽管是一样的房子,只隔了一个街区,但只要是好学区,就会贵一倍。这看上去是个经济现象,其实是个文化现象。

  印度现在的文盲率很高,而且脱盲标准非常可笑,卢比上有15种文字,你能用任何一种文字写出自己的名字,就算脱盲了。即使这样,印度还有45%的成年人是文盲。怎么让新生劳动力有“workingskill”(工作技能)是一个大挑战。总之,解决“workingdesire”(工作愿望)的问题,就要跟宗教博弈解决“workingskill”(工作技能)就要改善教育体系解决“workingdiscipline”(工作纪律)就要克服散漫的传统。如果印度未来新增的劳动力不能够解决这三个问题,那所谓的人口优势就是负担,而不是财富。

  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向。国际资本首先会往发达国家跑,因为其市场成熟透明开放,第二就是往东亚国家跑,别的地方不怎么去的。非洲拉美中东还有南亚,年轻人很多,那么多便宜的劳动力,国际资本为什么不去?因为只在发达国家和东亚能赚到钱,证明这地方的制度和劳动力素质很高。光靠英语好、有民主、年轻人多,是不足以证明印度的未来就一片大好的。

640 (7).webp (1)_副本.jpg

  3印度国力尚不足以支撑其战略野心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很好,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的GDP增速都超过中国。而西方评级机构也把印度未来10年的预期增长率调高了,甚至认为未来会超过中国。加上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搞得不错,军力增长很快,原来主要军备来自俄罗斯,现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也开始帮它。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在自己也开始生产一些武器了。这些都是其信心的来源。

  印度现在战略野心很大,天然地认为继承了英帝国在南亚大陆的全部权利。极端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对巴基斯坦的存在都不予承认。像曾经存在的“人民党”的很多人就认为,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国家在法理上就不应该存在。这种心态就导致它有点欺负南亚其他国家,包括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国、尼泊尔等。1975年,它还吞并过一个国家锡金。它对中国的藏南地区也有非法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比较讽刺的是,印度努力了多年,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却又认为可以继承英国在该地区的殖民权利,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种战略野心其实是值得印度人自身警惕的,印度目前的国力实际上不足以支撑它的战略野心。但它现在战略野心又很强,这就带来了矛盾,也导致了它与巴基斯坦的矛盾,进而导致与中国的竞争。从印度的国家利益来说,把现有领域内的地盘经营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推进自主工业化,把民众的生活水平提上去,并与中国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才是它真正应该做的,也是符合印度民众利益的。

  现在看到一种危险就是,它有想当然的霸权野心,使得它会夸张其主张的合理性,夸大自己的国力,进而在西方国家的拉拢下,变成西方国家对付中国的一颗棋子。二战后,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既不倒向西方,也不倒向东方。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的.但现在印度的这种战略野心是否会导致其失去战略定力,这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金灿荣:印度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结构改革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