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国际周评
读书
当前位置:
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苏联
金雁:一部关心俄罗斯命运的人不得不读的书
索尔仁尼琴的一生见证了整个苏联崛起与毁灭,正是在他的笔下,苏联在全世界的道义形象瞬间崩塌,因此有人评价说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俄罗斯报纸对他的盖棺定论是:“俄罗斯在20世纪最后的1/3是在索尔仁尼琴的旗帜下走过的,并且结束在索尔仁尼琴的音符上”...
【详细】
2021-02-20
林辉:永不过时的苏联笑话与20万“笑话犯”
在其他国家,所谓的政治笑话往往只是以政治内容作为引子,最后的笑点多以性、种族、酒鬼、丈母娘、乡下人、跨文化比较等传统题材为主;苏联笑话却与之相反,开头处往往还是传统题材,结尾的“神转折”却总能拉回到政治上来。可以说,苏联的政治笑话往往折射的是苏联真实、...
【详细】
2020-12-31
张光明:陈独秀是如何看待苏联的?
列宁晚年,不得不对他深恶痛绝、却又眼看着不断蔓延的官僚化 、特权现象做斗争。为此他尖锐地批评苏联的国家体制,不断呼吁改变现在“实际上是 十几个杰出人物在领导”的状况,扩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列宁的最后斗争”持 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但客观地说收效...
【详细】
2020-12-17
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斯大林模式
在这个体制下,全部科学今后的目的似乎都是证明党和领袖的一贯英明正确,甚至连自然科学也被区分成社会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则连篇累犊地在那里歌功颂德,对人和事物的深人描写、细腻的艺术感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无原则吹捧。...
【详细】
2020-12-15
金雁:文学的重负
从人类历史的教训来看,“走倒退的路,从人回到肮脏、可怜、失去名字和自由,变成牲口,只需几天的功夫,而从动物到人的路,却走了几百万年”。任何民族要清理自己身上的痼疾和弱点,要从文明的时空观审视历史,自觉地建立起纠错机制,都不会是一个简单而容易的过程,这中间要经历...
【详细】
2020-11-23
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斯大林时代的革命家
斯大林时期的残酷统治下,因为涉及政治斗争被处死的人数超过85万。各种判刑、劳改之类的「镇压」人数将近2000万。对一个人口1.9亿的国家,不是一个小数目。死于古格拉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详细】
2020-11-09
金雁:苏联二战时期的官僚体制
格罗斯曼深刻地指出,“官僚主义并不是国家身上的赘疣,赘疣是可以割掉的,这种官僚制度所以特别可怕,因为官僚制度就是国家”。...
【详细】
2020-11-03
苏联,如何让一个人主动认罪?
关于大审判的目的,斯大林想通过这次审判在苏共党内彻底消除布哈林等人的影响,让所有人都知道“布哈林等人从来就不是列宁的亲密战友,而是列宁最凶恶的敌人”,只有他才是列宁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唯一继承人。...
【详细】
2020-10-09
沈志华: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模式对立,意识形态对立是表面文章
美国是个两党政治,苏联是一党制,美国是两种声音,苏联是一种声音。苏联报纸上说的,就代表了政府,而美国不是,舆论和国会都有不同的说法,有反对苏联、要求遏制苏联的,但是也有支持善待苏联的。而苏联的宣传往往起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作用,打击了自己的支持者,却给反对自己...
【详细】
2020-09-27
钱跃君:白俄罗斯大选风波的现状与背景
普京如果不救卢卡申科,卢卡申科很可能倒台,新上任的民选总统以及白俄罗斯民众,通常都会倾向于欧盟,甚至加入北约,使俄国更为孤立。作为中和之道,当欧盟轮值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8月18日打电话给普京、要求俄国不能出兵白俄罗斯时,普京答应了,但声明欧盟也不得参与白俄...
【详细】
2020-09-21
郑异凡:斯大林时期镇压了多少人?
以国事罪被正式判刑的人数在450万左右,其中被枪毙的约85万左右。这数字不包括在集中营中的死亡人数、集体化中被当作“富农”消灭的人数、大饥荒中死亡的人数。...
【详细】
2020-09-10
赫布斯特:卢卡申科倒台之际,普京会出兵白俄罗斯吗?
若俄罗斯入侵以支持卢卡申科,或者扶正卢卡申科的副手,那将会改变白俄罗斯人民对其的态度。莫斯科对克里米亚的占领和对顿巴斯的侵略,巩固了乌克兰反抗克里姆林宫侵略的国家意识,白俄罗斯也会受到类似的影响。尽管普京不希望看到独裁领导人因示威游行而被迫下台,但在...
【详细】
2020-08-25
陋兰:斯大林的驭人之道——子弹加香肠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子弹加香肠”的驭人之道非常成功,他使得那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整体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详细】
2020-08-24
变革在明斯克街头发生:为何卢卡申科的倒台如此突然?
接下来的形势仍然充满挑战。受到卢卡申科军队的威胁,蒂哈诺夫斯卡娅逃到了立陶宛,并在那里继续领导(至少是口头上)着这场革命。如果卢卡申科真的要垮台,那么权力真空将出现。维亚科尔卡认为,除非及时掌握政权,否则将被俄罗斯攫取——俄罗斯当然可以在不进行军事入侵...
【详细】
2020-08-18
丁学良:苏联为何遭遇体系性失败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米高扬等人相互指控:为什么你当年不提反对意见?为什么看到错误不提出来?二三十年以前你在哪儿?他们回答时都说:不敢讲话,私下都不敢讲,因为所有人都被监听,包括决策层。即使斯大林死后肉体消灭得到控制,但党内官员还是不敢讲真话,还是所有人被监...
【详细】
2020-08-05
金雁:俄波“口水战”背后,剧变后的波兰为何赶紧向西靠
过去在剧变前,波党党史就抱怨过战前共产党人为了逃避本国统治者的镇压和迫害而大批流亡苏联,结果在国内坐“反动派”牢的没死,逃到“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去避难的同志却惨遭毒手。剧变后的史书则说得更为惊人:原来有些波共骨干并不是在国内被追捕而到苏联避难,而是苏...
【详细】
2020-07-22
周有光:残暴的专制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赫鲁晓夫的儿子,过了60岁之后,申请移民美国,在入籍考试的20个题目中,答对了19个,可是1个答错了:他不知道美国是“三权分立”,闹了笑话。这不能怪赫鲁晓夫的儿子,要怪苏联的政治教科书上不许谈“三权分立”。...
【详细】
2020-07-02
于洪君:苏联出兵阿富汗内幕
出兵阿富汗给苏联造成的灾难,不仅表现在外交方面,而且表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在这场持续10年的战争中,苏联派出了总共90余万军人,付出了死亡1.33万人、受伤3万人、失踪311人的沉重代价。就连不承认苏联输掉了阿富汗战争的克留奇科夫也不能不说,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历史...
【详细】
2020-06-22
金雁:俄国宗教改革与“告密法”
分裂运动是解开俄国思想史的一把钥匙。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宗教礼仪引起的争端,仅仅理解为是“两个指头画十字,还是三个指头画十字”那就大错特错了。这背后不但有深远的历史缘由,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
【详细】
2020-05-13
“父亲国”:斯大林时代的“人民感恩”
在斯大林的专制极权下,人们即使不愿意甚至厌恶这种崇拜,也照样得假装出崇拜的样子。真的东西——真实、真相、真情——是极权专制所敌视的,因为它们都对专制的虚假、虚伪和谎言构成了威胁。虚假的危害不只是掩盖了真实,而且在于,一旦人们习惯了虚假,也就失去了辨别真...
【详细】
2020-05-13
四个最著名的苏联谎言
在一个连食品都长期缺乏的国家,老百姓还能有什么幸福?除了斯大林,不管普通百姓还是大小官员,基本人权都无法保障,长期生活于惊恐之中,随时可能因为政治迫害死于非命。即使斯大林本人也没有享受到什么幸福与快乐,为了维护自己的终身权力而作恶多端、杀人如麻,他害怕别...
【详细】
2020-05-11
金雁:“是时候了,十二月党人”
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失败从此结束了贵族阶层的政治作用,这个阶层的一些优秀人物被流放越过了乌拉尔山,另一些则由于对统治者专制和下层愚昧的失望,纷纷选择出国“自我流放”。...
【详细】
2020-05-07
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
如果戈尔巴乔夫是美国总统,他几乎不可能被这么蒙蔽。别的不用,他打开电视看看CNN就行了。记者们早就像苍蝇似的扑在这件事上了。当然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不实之词,但是他肯定会意识到:情况没那么简单。...
【详细】
2020-04-29
勃涅日列夫的“复辟” ——静悄悄的斯大林主义
勃涅日列夫统治的时期,是苏联历史上极为黑暗的时光,仅次于斯大林的肃反恐怖。好在他执政的时间没有超过前任,而且就在他亡故之后,国际风云发生了骤变,酝酿了改革的因素。这一切都是在他之前倒行逆施的统治中被催逼出来的反抗力量,终于在十年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详细】
2020-04-08
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排行榜
三天
七天
一月
苏联解体时刻:中南海的抉择
秦晖:“帝国后遗症”
曹辛:世界经济和技术的中美两极化开始,“三个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张琏瑰:在宦海波涛中沉没的一位朝鲜将军
丹尼尔·汉密尔顿:“中国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宗研:好事多磨,东京奥运会还能如期举办吗?...
东欧六国行:抛开意识形态的枷锁
曹辛:中美关系进入以对抗性矛盾为主的新时代,只靠喊话难以转好...
重返 1979 伊朗革命现场:这不是一场伊斯兰革命...
苏联解体时刻:中南海的抉择
保罗·史密斯:从两种接触类型的结果判断美国是否需要继续对华接触...
韩国:把全国“最牛”男人送去坐牢
伟达:邓小平的“折中务实”与中国发展
夏新民:我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
余智:全面评判特朗普的对华遏制战略,如何看待外压与中国改革的关系...
程东金:躲在缅甸政变背后的实际操控者, 到底是谁?...
格雷厄姆·艾利森、胡祖六:接触政策失败了吗?拜登需要现实的对华...
资深外交官谈:为什么“中巴经济走廊”不可行?...
王缉思:中美双方越了解,越反感?关键是了解的思想深度需要大力挖掘...
可预见的缅甸军事政变:“没有人能掌控接下来发生的事”...
曹辛:从“更长的电报”到拜登的演说,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核心是什么?...
拉菲克·多萨尼:中印在拉达克对峙是基于战略分歧,冲突仍会爆发...
热门关键词
美国
中美关系
中国外交
中美经贸关系
日本
特朗普
朝鲜
社会万象
朝鲜半岛
日本文化
朝核问题
美国经济
中美贸易战
美国外交
世界历史
俄罗斯
全球化
韩国
美国大选
中国
印度
苏联
全球经济
欧洲
中东
中日关系
文明
德国
一带一路
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