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5月7日晚,印度发起“辛杜尔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实施了精确打击。印度此举是为了报复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对26名游客实施的屠杀。虔诚军在巴基斯坦境内设有庇护所并得到其支持。此次行动导致南亚两个核大国之间爆发了最严重的军事冲突升级。这是历史上首次,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了使用无人机、空袭以及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相互攻击。
上周由美国斡旋达成的停火协议依然脆弱,双方都宣称取得了胜利。巴基斯坦声称其已捍卫主权、抵御了印度的侵略,并进行了有效反击,迫使印度寻求和平。这项停火协议使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愿意出面斡旋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
新德里对此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印度认为,它不仅报了最近恐怖袭击之仇,也清算了过去的袭击。此次对巴基斯坦的打击在“力度、规模和深度上都更大”,展示了其军事优势和技术精准度。印度一直在寻求升级应对策略,以加强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印度没有做出任何外交让步;它既拒绝与巴基斯坦对话,也拒绝接受第三方调解。《印度河水条约》的履行仍处于暂停状态。
最近的危机迫使南亚进入了未知领域。近四十年来,新德里承受着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带来的代价,因为巴基斯坦军方训练、装备和资助的代理武装在印度各地发动袭击,而巴基斯坦方面几乎未付出任何直接的重大代价。巴基斯坦乃至全世界都认为印度会勃然大怒,但会出于对核升级的担忧而保持克制。印度过去的做法也未能改变局面:印度威胁要进行军事回应,但很少付诸实际行动。
“辛杜尔行动”重新定义了印度的战略。从今以后,印度将把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活动视为战争行为并予以回应。新德里不再仅仅停留在发出威胁,而是采取了军事升级战略,在保持对冲突主导权的同时,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印度认为,精确打击和精心策划的升级为巴基斯坦军队提供了一个退出策略,使其能够体面撤退。
然而,为了避免长期陷入僵局,印度采取了“先升级后降级”的策略,旨在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施压,迫使后者说服巴基斯坦认识到持续报复是徒劳的。如果国际社会担忧核升级,新德里便会利用这一战略风险为自己谋利。
辛杜尔行动的由来与发展
1986年12月,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辛格在会见美国国会议员斯蒂芬·索拉兹时表示:“印度已经接受了中国的核能力,并相信中国不会对印度使用核武器。但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克制却没有这样的信心,并认为印度的规模和实力优势反而会促使巴基斯坦研制和使用核武器。”
辛格的话颇具预见性。此后三十多年,巴基斯坦一直利用核武器向印度施压,包括在卡吉尔地区使用常规武器,但更多时候是通过直接协助和教唆恐怖主义。
自那时起,印度和巴基坦因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而经历了多次危机。两国还在卡吉尔地区进行了一场有限战争。但即使在2008年孟买发生可怕的恐怖袭击之后,印度仍未能对巴基斯坦构成军事惩罚的有效威胁。出于经济担忧、对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考虑,或是纯粹缺乏政治意愿,印度决策者一直不愿采取军事行动。相反,他们保持战略克制,试图通过揭露巴基斯坦的核冒险行为来促使美国和国际社会进行干预。这也对巴基斯坦有利,因为它可以继续支持恐怖主义而无需付出任何直接的重大代价。
2016年和2019年,印度确实对恐怖威胁做出了回应。2016年9月,印度特种部队对控制线对面的恐怖分子发射点进行了打击,随后在2019年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进行了空袭,这表明印度愿意进入巴基斯坦领土打击恐怖分子。然而,这些打击的力度非常有限,印度也不愿进一步升级事态。巴基斯坦在2019年进行了空袭报复,但印度并未进一步报复。
然而,“辛杜尔行动”则计划采取更严厉的升级措施,以惩罚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基础设施,并在巴基斯坦进行报复时,在陆地、空中和海上领域夺取升级主动权。
升级主动权与战略风险的操控
印度的战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印度展示了其针对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训练营和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决心。其次,印度保持了以同等甚至更大力度反击巴基斯坦回应的决心和能力,同时为巴基斯坦提供退路。第三,印度将危机升级到促使巴基斯坦寻求外部干预的程度。在之前的危机中,巴基斯坦曾利用战略风险迫使外部势力介入;而印度的意图是效仿其做法。
在5月7日之后的每一次交火中,印度都主导着升级进程。最具侵入性和打击力的攻击发生在5月9日夜间,当时印度使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袭击了巴基斯坦各地的主要空军基地。此举是对巴基斯坦不断使用无人机袭击印度军事和民用设施的回应。这些无人机群也被认为是试探印度防空系统的战术,以便后续通过导弹和空袭将其摧毁。作为回应,巴基斯坦发动了“牢不可破的墙”行动,对印度空军基地、后勤中心和武器库实施了空袭、导弹袭击以及无人机群攻击。作为回应,印度进一步袭击了巴基斯坦的更多空军基地。
印度在升级局势中的主导地位确实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巨大压力。巡航导弹的密集攻击不仅威胁到巴基斯坦空军行动的持续性,也暴露了其核资产和指挥控制系统的脆弱性。如果印度能够肆无忌惮地攻击努尔汗空军基地,那么它也能够瞄准管理巴基斯坦核武库的战略计划部。
正是这种脆弱性迫使巴基斯坦寻求美国的调解。巴基斯坦正是在美国“指着鼻子”的压力下寻求调解的。如果没有美国的调解,巴基斯坦将被迫进一步升级事态,甚至可能诉诸核武。就在前一天,巴基斯坦副总统J.D. 万斯还坚称这场危机“与我们无关”,但他随后致电莫迪总理寻求停火。周六晚,双方同意停止敌对行动。
在这个阶段,印度享有显著的军事优势,尽管一开始损失的飞机数量不明。印度对巴基斯坦空军基地的导弹轰炸严重打乱了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节奏,并威胁到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甚至巴基斯坦的弹道导弹也遭到了印度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印度海军已准备好在北阿拉伯海采取前沿威慑态势,从而扼杀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印度就越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民众的决心对巴基斯坦施加更大的压力。
辛多尔行动的成果
如果目标是为帕哈尔加姆的袭击复仇,那么印度就成功了。如果辛多尔行动的目标是威慑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那么这一点根本无法确保。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威慑也十分困难,因为它取决于对手的成本效益考量。尽管实力不对称,但一个意志坚定的对手仍然可以选择诉诸武力。巴基斯坦的修正主义目标、意识形态思维、高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军方的主导地位,使其尤其难以被威慑,尤其是在它拥有多种攻击手段——无论是常规攻击、代理攻击还是核武器——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并非一个“正常”国家——它对使用武力后果的认知与其他国家不同。
首先,印度在巴基斯坦核红线下方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以便发起和执行惩罚性军事行动。过去,巴基斯坦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成本较低,因为它无需为此付出重大代价。但从印度的军事报复来看,巴基斯坦从事恐怖主义的成本将持续增加。考虑到印度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印度比巴基斯坦更能承受人员和物资损失。巡飞弹和巡航导弹等新技术提供了强大的防区外打击能力,能够深入巴基斯坦境内。此外,印度不断增强的空中和太空监视能力,为战场空间提供了清晰的图像。
其次,尽管能力不足,莫迪政府还是对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划定了新的政治和军事红线。印度将把下一次恐怖袭击视为“战争行为”,直接打击巴基斯坦军队,而不仅仅是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如此之高,以至于其他政党和领导人很难再不采取行动。但更重要的是,新德里首次将战略风险转化为自身优势。它希望巴基斯坦要么出于自身考量,要么迫于国际压力停止敌对行动。而最终,它做到了。
辛多尔行动的代价与影响
即使被视为强硬派,莫迪也足够理性,能够控制印度升级冲突的力度,持续为巴基斯坦提供退路,并在巴基斯坦提出请求时同意停止敌对行动。否则,巴基斯坦将不得不打一场必败的战争,或升级到核战争。如果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将军是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而不是一名宗教狂热分子,巴基斯坦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战争。
巴基斯坦的国家性质和结构使其难以完全放弃恐怖主义。事实上,这场危机或许至少暂时进一步巩固了穆尼尔将军在巴基斯坦政坛本就岌岌可危的地位。巴基斯坦军队已经成功构建了胜利的叙事。数十年来,巴基斯坦民众在意识形态的长期灌输下,对军方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
印度惩罚性打击带来的预期负担,将在未来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国内政治成本。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和强硬派已经宣称,停火意味着印度在即将对巴基斯坦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放弃了战术优势。就连印度国民大会党等中左翼政党也嘲笑总理没有像1971年的英迪拉·甘地那样,在面对美国压力时坚决反击。
此次军事行动将产生自身的动态效应。对恐怖营地和军事设施的精准打击表明,印度或许能够在不引发核反击的情况下威胁巴基斯坦的核能力——至少是指挥和控制能力。这也意味着印度在空中和太空的监视能力将显著提升。
印度防空反导系统性能强劲——据报道,成功拦截“法塔赫-2”弹道导弹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将进一步加剧巴基斯坦对印度先发制人打击的担忧。南亚各国应该做好准备,应对巴基斯坦可能进行的大规模核扩张。巴基斯坦无力对印度进行实质性打击,也将迫使其大力研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导弹,包括巡航导弹。
最后,美国的孤立主义倾向和新兴的多极化趋势将使下一场危机的谈判更加困难。印度或许希望世界更加多极化,但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利益和影响力的相对下降。操控战略风险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需要一个良性且具有盟友性质的霸权提供助力。缺乏适当能力和盟友支持的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谈判领域,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敌对大国在印度周边崛起的情况下。
作者简介:哈什·V·潘特(Harsh V. Pant)教授是新德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与外交政策副总裁。他是伦敦国王学院印度研究所国际关系教授,同时也是德里大学德里跨国事务学院荣誉院长。潘特教授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亚洲安全问题。约格什·乔希(Yogesh Joshi)博士是印度社区捐赠助理教授兼印度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重点是新兴大国之间的军事技术扩散、常规军事与核战略以及联盟政治,并以印度、南亚和印太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加入中佛罗里达大学之前,乔希博士曾领导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项目。
5月7日晚,印度发起“辛杜尔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实施了精确打击。印度此举是为了报复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对26名游客实施的屠杀。虔诚军在巴基斯坦境内设有庇护所并得到其支持。此次行动导致南亚两个核大国之间爆发了最严重的军事冲突升级。这是历史上首次,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了使用无人机、空袭以及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相互攻击。
上周由美国斡旋达成的停火协议依然脆弱,双方都宣称取得了胜利。巴基斯坦声称其已捍卫主权、抵御了印度的侵略,并进行了有效反击,迫使印度寻求和平。这项停火协议使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愿意出面斡旋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
新德里对此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印度认为,它不仅报了最近恐怖袭击之仇,也清算了过去的袭击。此次对巴基斯坦的打击在“力度、规模和深度上都更大”,展示了其军事优势和技术精准度。印度一直在寻求升级应对策略,以加强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印度没有做出任何外交让步;它既拒绝与巴基斯坦对话,也拒绝接受第三方调解。《印度河水条约》的履行仍处于暂停状态。
最近的危机迫使南亚进入了未知领域。近四十年来,新德里承受着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带来的代价,因为巴基斯坦军方训练、装备和资助的代理武装在印度各地发动袭击,而巴基斯坦方面几乎未付出任何直接的重大代价。巴基斯坦乃至全世界都认为印度会勃然大怒,但会出于对核升级的担忧而保持克制。印度过去的做法也未能改变局面:印度威胁要进行军事回应,但很少付诸实际行动。
“辛杜尔行动”重新定义了印度的战略。从今以后,印度将把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活动视为战争行为并予以回应。新德里不再仅仅停留在发出威胁,而是采取了军事升级战略,在保持对冲突主导权的同时,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印度认为,精确打击和精心策划的升级为巴基斯坦军队提供了一个退出策略,使其能够体面撤退。
然而,为了避免长期陷入僵局,印度采取了“先升级后降级”的策略,旨在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施压,迫使后者说服巴基斯坦认识到持续报复是徒劳的。如果国际社会担忧核升级,新德里便会利用这一战略风险为自己谋利。
辛杜尔行动的由来与发展
1986年12月,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辛格在会见美国国会议员斯蒂芬·索拉兹时表示:“印度已经接受了中国的核能力,并相信中国不会对印度使用核武器。但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克制却没有这样的信心,并认为印度的规模和实力优势反而会促使巴基斯坦研制和使用核武器。”
辛格的话颇具预见性。此后三十多年,巴基斯坦一直利用核武器向印度施压,包括在卡吉尔地区使用常规武器,但更多时候是通过直接协助和教唆恐怖主义。
自那时起,印度和巴基坦因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而经历了多次危机。两国还在卡吉尔地区进行了一场有限战争。但即使在2008年孟买发生可怕的恐怖袭击之后,印度仍未能对巴基斯坦构成军事惩罚的有效威胁。出于经济担忧、对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考虑,或是纯粹缺乏政治意愿,印度决策者一直不愿采取军事行动。相反,他们保持战略克制,试图通过揭露巴基斯坦的核冒险行为来促使美国和国际社会进行干预。这也对巴基斯坦有利,因为它可以继续支持恐怖主义而无需付出任何直接的重大代价。
2016年和2019年,印度确实对恐怖威胁做出了回应。2016年9月,印度特种部队对控制线对面的恐怖分子发射点进行了打击,随后在2019年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进行了空袭,这表明印度愿意进入巴基斯坦领土打击恐怖分子。然而,这些打击的力度非常有限,印度也不愿进一步升级事态。巴基斯坦在2019年进行了空袭报复,但印度并未进一步报复。
然而,“辛杜尔行动”则计划采取更严厉的升级措施,以惩罚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基础设施,并在巴基斯坦进行报复时,在陆地、空中和海上领域夺取升级主动权。
升级主动权与战略风险的操控
印度的战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印度展示了其针对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训练营和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决心。其次,印度保持了以同等甚至更大力度反击巴基斯坦回应的决心和能力,同时为巴基斯坦提供退路。第三,印度将危机升级到促使巴基斯坦寻求外部干预的程度。在之前的危机中,巴基斯坦曾利用战略风险迫使外部势力介入;而印度的意图是效仿其做法。
在5月7日之后的每一次交火中,印度都主导着升级进程。最具侵入性和打击力的攻击发生在5月9日夜间,当时印度使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袭击了巴基斯坦各地的主要空军基地。此举是对巴基斯坦不断使用无人机袭击印度军事和民用设施的回应。这些无人机群也被认为是试探印度防空系统的战术,以便后续通过导弹和空袭将其摧毁。作为回应,巴基斯坦发动了“牢不可破的墙”行动,对印度空军基地、后勤中心和武器库实施了空袭、导弹袭击以及无人机群攻击。作为回应,印度进一步袭击了巴基斯坦的更多空军基地。
印度在升级局势中的主导地位确实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巨大压力。巡航导弹的密集攻击不仅威胁到巴基斯坦空军行动的持续性,也暴露了其核资产和指挥控制系统的脆弱性。如果印度能够肆无忌惮地攻击努尔汗空军基地,那么它也能够瞄准管理巴基斯坦核武库的战略计划部。
正是这种脆弱性迫使巴基斯坦寻求美国的调解。巴基斯坦正是在美国“指着鼻子”的压力下寻求调解的。如果没有美国的调解,巴基斯坦将被迫进一步升级事态,甚至可能诉诸核武。就在前一天,巴基斯坦副总统J.D. 万斯还坚称这场危机“与我们无关”,但他随后致电莫迪总理寻求停火。周六晚,双方同意停止敌对行动。
在这个阶段,印度享有显著的军事优势,尽管一开始损失的飞机数量不明。印度对巴基斯坦空军基地的导弹轰炸严重打乱了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节奏,并威胁到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甚至巴基斯坦的弹道导弹也遭到了印度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印度海军已准备好在北阿拉伯海采取前沿威慑态势,从而扼杀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印度就越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民众的决心对巴基斯坦施加更大的压力。
辛多尔行动的成果
如果目标是为帕哈尔加姆的袭击复仇,那么印度就成功了。如果辛多尔行动的目标是威慑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那么这一点根本无法确保。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威慑也十分困难,因为它取决于对手的成本效益考量。尽管实力不对称,但一个意志坚定的对手仍然可以选择诉诸武力。巴基斯坦的修正主义目标、意识形态思维、高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军方的主导地位,使其尤其难以被威慑,尤其是在它拥有多种攻击手段——无论是常规攻击、代理攻击还是核武器——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并非一个“正常”国家——它对使用武力后果的认知与其他国家不同。
首先,印度在巴基斯坦核红线下方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以便发起和执行惩罚性军事行动。过去,巴基斯坦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成本较低,因为它无需为此付出重大代价。但从印度的军事报复来看,巴基斯坦从事恐怖主义的成本将持续增加。考虑到印度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印度比巴基斯坦更能承受人员和物资损失。巡飞弹和巡航导弹等新技术提供了强大的防区外打击能力,能够深入巴基斯坦境内。此外,印度不断增强的空中和太空监视能力,为战场空间提供了清晰的图像。
其次,尽管能力不足,莫迪政府还是对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划定了新的政治和军事红线。印度将把下一次恐怖袭击视为“战争行为”,直接打击巴基斯坦军队,而不仅仅是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如此之高,以至于其他政党和领导人很难再不采取行动。但更重要的是,新德里首次将战略风险转化为自身优势。它希望巴基斯坦要么出于自身考量,要么迫于国际压力停止敌对行动。而最终,它做到了。
辛多尔行动的代价与影响
即使被视为强硬派,莫迪也足够理性,能够控制印度升级冲突的力度,持续为巴基斯坦提供退路,并在巴基斯坦提出请求时同意停止敌对行动。否则,巴基斯坦将不得不打一场必败的战争,或升级到核战争。如果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将军是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而不是一名宗教狂热分子,巴基斯坦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战争。
巴基斯坦的国家性质和结构使其难以完全放弃恐怖主义。事实上,这场危机或许至少暂时进一步巩固了穆尼尔将军在巴基斯坦政坛本就岌岌可危的地位。巴基斯坦军队已经成功构建了胜利的叙事。数十年来,巴基斯坦民众在意识形态的长期灌输下,对军方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
印度惩罚性打击带来的预期负担,将在未来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国内政治成本。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和强硬派已经宣称,停火意味着印度在即将对巴基斯坦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放弃了战术优势。就连印度国民大会党等中左翼政党也嘲笑总理没有像1971年的英迪拉·甘地那样,在面对美国压力时坚决反击。
此次军事行动将产生自身的动态效应。对恐怖营地和军事设施的精准打击表明,印度或许能够在不引发核反击的情况下威胁巴基斯坦的核能力——至少是指挥和控制能力。这也意味着印度在空中和太空的监视能力将显著提升。
印度防空反导系统性能强劲——据报道,成功拦截“法塔赫-2”弹道导弹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将进一步加剧巴基斯坦对印度先发制人打击的担忧。南亚各国应该做好准备,应对巴基斯坦可能进行的大规模核扩张。巴基斯坦无力对印度进行实质性打击,也将迫使其大力研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导弹,包括巡航导弹。
最后,美国的孤立主义倾向和新兴的多极化趋势将使下一场危机的谈判更加困难。印度或许希望世界更加多极化,但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利益和影响力的相对下降。操控战略风险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需要一个良性且具有盟友性质的霸权提供助力。缺乏适当能力和盟友支持的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谈判领域,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敌对大国在印度周边崛起的情况下。
作者简介:哈什·V·潘特(Harsh V. Pant)教授是新德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与外交政策副总裁。他是伦敦国王学院印度研究所国际关系教授,同时也是德里大学德里跨国事务学院荣誉院长。潘特教授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亚洲安全问题。约格什·乔希(Yogesh Joshi)博士是印度社区捐赠助理教授兼印度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重点是新兴大国之间的军事技术扩散、常规军事与核战略以及联盟政治,并以印度、南亚和印太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加入中佛罗里达大学之前,乔希博士曾领导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