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温哥华会议后的朝核问题:主观不善但客观有利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字号:

温哥华会议后的朝核问题:主观不善但客观有利中国

温哥华会议后的朝核问题:主观不善但客观有利中国
2018-01-20 13:41:46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王鹏
中国坚持“不战不乱”立场,在客观上就对朝鲜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只是朝鲜认为中国持有该立场并非主观上为朝鲜着想,而只是为了本国的安全利益,所以在以“搭便车”的形式免费享受到中国并非自愿地提供的“保护伞”的同时,也从不对中国表示感激或尊重,甚至享受这种“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还要和我一起建设伟大主体思想拥核大国的样子”。

  可是,为了不使中朝关系发生断崖式崩盘,中国还是需要修复、或者至少稳定中朝关系——这似乎仍为中国之刚需。尽管中国和国际社会仍然将“无核化”作为在半岛问题上的最终目标,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孔铉佑在1月15日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所坦言的:“半岛问题非常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半岛的冷战坚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各方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保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这意味着,在真正实现“半岛无核化”之前,中国等所有相关国家都必须学会如何和一个实际拥核的朝鲜打交道。

  在上述前提下,中国要想以不向平壤屈服、维系大国尊严的方式修复或者至少稳住两国关系,不使其进一步断崖式下跌,那么可行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方面维持现行对朝政策不变,即,既不因任何国家的外部压力而增加对朝制裁,也不要在朝方服软、让步之前主动去求和;同时另一方面,乐见(甚至主动创造条件去促成)朝鲜与美国、日本等其他相关国家关系的恶化。

  这个原理在于,我们常说的“关系”/“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相对的(relative)、关系性的(relational)概念,而非绝对(absolute)。这个原理意味着,如果中国有能力恶化朝鲜和其他所有国家的关系,使它们都远远险恶于中朝关系,那么这就等于实质上用有尊严的方式(而非低三下四恳求朝方)提升、修复了中朝关系。影视剧里胤禛训斥年羹尧时说:“不要东头一片云,西头一片云!什么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记住,你头顶上永远只有一片云,那就是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朝鲜知道自己指望不上其他任何国家时,对中国的态度就自然趋于缓和。

  退一步讲,如果无法达到上述程度,那么,只要中国能牢牢确保朝鲜同美、日等关键国家的双边关系始终远远险恶于中朝关系,那也是好事——至少能够确保朝鲜的第一、第二、第三敌人都不是中国。这意味着,即便朝鲜装备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弹,其瞄准目标也是华盛顿、东京,而非北京、上海。由此,中国可望获得“相对安全”。

  至于“绝对安全”,即彻底消除朝鲜的核武器,现在看来该战略选项已经不再现实,而属于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笔者赞同著名核战略专家朱峰教授的判断:“权力体制的特殊性使得‘拥核自保’和‘拥核自重’成为朝鲜维持政权的唯一法宝。”类似地,笔者也多次强调,核武器在朝鲜承载着捍卫国家安全、政权安全、家族安全和最高领导人生存与权威的四重使命。所以,要想对朝鲜“去核”,除了武力别无他法;而制裁、封锁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限核”、“冻核”就已属万幸了。

  然而,从技术和军事的角度讲,国际社会对朝鲜以军事打击手段实现“去核”的窗口期已经过去。最佳时机是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其次是2006年朝鲜第一次成功核爆前后。现在朝核羽翼已丰。国际社会要以武力对其去核,即便能够成功,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必然要付出无比惨重、乃至不可承受的代价——而且,这个代价,绝大部分要由中韩两国来承担。正是这种可怕的前景使得韩国始终对朝鲜有所忌惮,甚至不惜以冬奥会来“绥靖”之。“绥靖”固然不是好事,但站在韩国的立场上,似乎也别无他法。中国有类似的顾虑,似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进一步推导,如果没有办法对朝去核,即彻底实现半岛的无核化,那么剩余的现实选择就是考虑以何种条件、接受一个怎样的有核的朝鲜。对中国而言,有核朝鲜能够存在且被接受的最低底线就是,它的核武器不能瞄准中国。

  此前,朝鲜最高领导人多次发出声明,声称其核导弹永远只对准一个目标——“美帝国主义”,而非其他任何邻国。这项声明可信度有多高?笔者无从判断。但笔者所能确信的是,当年越南“反水”之前,也同样信誓旦旦保证,从“同志加兄弟”的中国手里所获得的武器和粮食,只会用来赶走“美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统一。

  可见,如何增强朝鲜该声明的可信度,或曰“如何在彻底实现无核化(如果真的有可能的话)之前,确保朝鲜的核武器不瞄准中国”,是北京在现阶段下思考半岛政策的基本红线。而如正如上文所分析,在中朝间互信难以重建、敌意一时间无法消弭的给定条件下,朝美、朝日、朝鲜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是能够“变相修补”中朝关系的。明确述原理后,再看看朝中社对温哥华会议的最新评述,笔者也就暂时放心了。

  总结全文,笔者的核心观点有二。首先,中国参加温哥华会议将非常尴尬,不仅无益于朝核问题的解决还将有损国家外交利益和国际威望,故而中国外交部提前沟通、稍事批判、低调缺席、规避风险的做法是非常策略、得当的。其次,尽管温哥华会议主观意图上未必利于中国,但实际客观效果却较为有利:一是强化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对朝制裁力度(如海上检查等),进一步挤压朝鲜本已有限的资源,或有助于迫使朝鲜“冻核”(‘去核’很难,暂且不提),这符合中国安全利益;二是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单方面强化了美国及其盟友与朝鲜间的敌意,因而变相地强化了中国在中朝双边关系中的地位,虽未必弥合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前由于中国切实落实联合国决议而造成的中朝关系急剧恶化的不利趋势,提升了中国在实际拥核的朝鲜威胁下的相对安全系数。

  作者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昀舒
温哥华会议后的朝核问题:主观不善但客观有利中国

温哥华会议后的朝核问题:主观不善但客观有利中国

2018-01-20 13:41:46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王鹏
中国坚持“不战不乱”立场,在客观上就对朝鲜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只是朝鲜认为中国持有该立场并非主观上为朝鲜着想,而只是为了本国的安全利益,所以在以“搭便车”的形式免费享受到中国并非自愿地提供的“保护伞”的同时,也从不对中国表示感激或尊重,甚至享受这种“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还要和我一起建设伟大主体思想拥核大国的样子”。

  据报道,由美国、加拿大共同召集举办的“朝鲜半岛安全稳定外长会议”于当地时间1月15日开始在温哥华举行。美、加邀请了17个曾于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在“联合国军”旗帜下跟随美国向半岛出兵的那些国家。

  该会议对朝核问题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的缺席究竟是祸是福?本文试做浅析。

  中国缺席是明智之举

  有媒体以《中国缺席讨论如何对朝鲜施压的加拿大会议》(China absence looms over Canada meeting on how to pressure North Korea)为标题。然而事实上,在会前,中美等国的外交人员已经有过密切的交流,并达成默契,美方不予邀请,中国也不派员参加。

  原因很简单。第一,中国对于制裁朝鲜的态度是明确而一以贯之的,就是坚决执行、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但反对任何单边制裁。

  第二,中国如果参会,将会非常尴尬。首先,中国——昔日派遣志愿军的国家,如今参加美、加等当年“联合国军”召开的会议,去商讨如何制裁朝鲜……这本身难道不意味着对历史、对几十万志愿军士兵的否定么?笔者此刻都能想象出来,届时一些媒体的标题恐怕又将改成《志愿军的后代来加讨论如何对朝鲜施压》或《毛主义的继承者:制裁朝鲜的‘联合国军’新成员》,再配上当年志愿军、毛泽东以及中朝当前抵牾的大幅插图,反讽之意跃然纸上,挑拨之势一气呵成。

  其次,当中国应邀“单刀赴会”后,又能有何作为呢?这分明是一国之“个人”对抗16国之“组织”。可能出现三种情景,恐将无一对华有利。

  情景一:假定中国在会上力排万难,使尽洪荒之力使会议无果而终,那么“并不是真心落实联合国决议”的帽子就会被扣到中国头上。而对此,朝鲜会感激、领情吗?参照上次中俄在联合国大会上抵制美国却被朝鲜反顶回去——“我国拥有核武的权利是任何国家不可剥夺的”之案例,这次领情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情景二:如果中国努力制止决议、共识的形成,但失败了,那显然更加颜面尽失。

  情景三:如果中国并没有努力制止决议,甚至主动参与共识、签署条款,那么朝鲜对中国必然怨怒更甚。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只要中国参会,不管如何表现、抉择,都是受损。所以说,中国外交部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是非常明智的——提前和美国等相关方打好招呼,低调处理,既捍卫了中国国家利益,又不至于过多地开罪美国或朝鲜任何一方。

  遗憾的是,一些中国国内媒体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过度解读“中国缺席”、“美国未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温哥华会议,对中国有利还是不利?

  下面进一步探讨:温哥华“朝鲜半岛安全稳定外长会议”本身对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笔者的看法是,从主办方主观意图上看,该会议未必对中国持有善意;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中国。理由如下。

  首先,遏制朝鲜核企图,是中国本国的既定国策,而非外力压迫所致。且不说一个桀骜不驯却又在卧榻之侧的强硬政权在掌握日渐成熟、先进的核武器后是否会对中国构成潜在威胁,单是频繁的核试验,就已经对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构成现实威胁。所以我们才看到,近年来,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对朝压力、制裁愈加积极地参与。这并非仅仅因为美国的“劝说”或者国际社会的压力,而是有中国自身的安全需要。

  可是,第二,中国也有中国的难言之隐。地缘因素(中国是朝鲜三个陆上邻国之一且共享最长边界,朝鲜核设施又大量部署在中朝边境)使得中国在“朝鲜半岛生乱生战”一事上的脆弱性仅次于首都经济圈和三分之一人口暴露在朝鲜导弹和火炮射程之内的韩国。上述担忧是中国坚持“不战不乱”立场的主要之一。

  然而,中国坚持“不战不乱”立场,在客观上就对朝鲜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只是朝鲜认为中国持有该立场并非主观上为朝鲜着想,而只是为了本国的安全利益,所以在以“搭便车”的形式免费享受到中国并非自愿地提供的“保护伞”的同时,也从不对中国表示感激或尊重,甚至享受这种“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还要和我一起建设伟大主体思想拥核大国的样子”。

  不仅如此,有关“冷战”时期的中苏、中越关系的历史记忆也在警示当下的中国决策者:中苏分裂后,中国在1980年代与美国结成的非正式同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越南在倒向苏联后,也在南方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显然不愿看到朝鲜变成第二个越南,或者让自己变成第二个苏联。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加紧落实联合国有关制裁决议,朝鲜对中国的不满明显与日俱增。对此,不少观察人士都发出警告,希望中国慎重对待美国等国的压力,不要因他们的施压而贸然强化对朝制裁,以免引火烧身。这种担忧是中国始终在制裁朝鲜时有所顾忌和保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上所述,中国进一步加强对朝制裁将冒巨大风险,故不可行;可是,反过来问:中国此刻是否应该走回头路,放弃或主动减少对朝制裁呢?显然也不行。若如此,朝鲜不但不会领情,反而更加看扁了中国——毕竟,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软弱、没有定见的人是不值得尊重的。中国此刻放松对朝制裁,只能强化朝鲜野心、吊其胃口,使其更加有恃无恐地对中国提出更多无理要求;若不能满足,则以更强硬相对。

  可是,为了不使中朝关系发生断崖式崩盘,中国还是需要修复、或者至少稳定中朝关系——这似乎仍为中国之刚需。尽管中国和国际社会仍然将“无核化”作为在半岛问题上的最终目标,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孔铉佑在1月15日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所坦言的:“半岛问题非常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半岛的冷战坚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各方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保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这意味着,在真正实现“半岛无核化”之前,中国等所有相关国家都必须学会如何和一个实际拥核的朝鲜打交道。

  在上述前提下,中国要想以不向平壤屈服、维系大国尊严的方式修复或者至少稳住两国关系,不使其进一步断崖式下跌,那么可行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方面维持现行对朝政策不变,即,既不因任何国家的外部压力而增加对朝制裁,也不要在朝方服软、让步之前主动去求和;同时另一方面,乐见(甚至主动创造条件去促成)朝鲜与美国、日本等其他相关国家关系的恶化。

  这个原理在于,我们常说的“关系”/“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相对的(relative)、关系性的(relational)概念,而非绝对(absolute)。这个原理意味着,如果中国有能力恶化朝鲜和其他所有国家的关系,使它们都远远险恶于中朝关系,那么这就等于实质上用有尊严的方式(而非低三下四恳求朝方)提升、修复了中朝关系。影视剧里胤禛训斥年羹尧时说:“不要东头一片云,西头一片云!什么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记住,你头顶上永远只有一片云,那就是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朝鲜知道自己指望不上其他任何国家时,对中国的态度就自然趋于缓和。

  退一步讲,如果无法达到上述程度,那么,只要中国能牢牢确保朝鲜同美、日等关键国家的双边关系始终远远险恶于中朝关系,那也是好事——至少能够确保朝鲜的第一、第二、第三敌人都不是中国。这意味着,即便朝鲜装备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弹,其瞄准目标也是华盛顿、东京,而非北京、上海。由此,中国可望获得“相对安全”。

  至于“绝对安全”,即彻底消除朝鲜的核武器,现在看来该战略选项已经不再现实,而属于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笔者赞同著名核战略专家朱峰教授的判断:“权力体制的特殊性使得‘拥核自保’和‘拥核自重’成为朝鲜维持政权的唯一法宝。”类似地,笔者也多次强调,核武器在朝鲜承载着捍卫国家安全、政权安全、家族安全和最高领导人生存与权威的四重使命。所以,要想对朝鲜“去核”,除了武力别无他法;而制裁、封锁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限核”、“冻核”就已属万幸了。

  然而,从技术和军事的角度讲,国际社会对朝鲜以军事打击手段实现“去核”的窗口期已经过去。最佳时机是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其次是2006年朝鲜第一次成功核爆前后。现在朝核羽翼已丰。国际社会要以武力对其去核,即便能够成功,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必然要付出无比惨重、乃至不可承受的代价——而且,这个代价,绝大部分要由中韩两国来承担。正是这种可怕的前景使得韩国始终对朝鲜有所忌惮,甚至不惜以冬奥会来“绥靖”之。“绥靖”固然不是好事,但站在韩国的立场上,似乎也别无他法。中国有类似的顾虑,似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进一步推导,如果没有办法对朝去核,即彻底实现半岛的无核化,那么剩余的现实选择就是考虑以何种条件、接受一个怎样的有核的朝鲜。对中国而言,有核朝鲜能够存在且被接受的最低底线就是,它的核武器不能瞄准中国。

  此前,朝鲜最高领导人多次发出声明,声称其核导弹永远只对准一个目标——“美帝国主义”,而非其他任何邻国。这项声明可信度有多高?笔者无从判断。但笔者所能确信的是,当年越南“反水”之前,也同样信誓旦旦保证,从“同志加兄弟”的中国手里所获得的武器和粮食,只会用来赶走“美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统一。

  可见,如何增强朝鲜该声明的可信度,或曰“如何在彻底实现无核化(如果真的有可能的话)之前,确保朝鲜的核武器不瞄准中国”,是北京在现阶段下思考半岛政策的基本红线。而如正如上文所分析,在中朝间互信难以重建、敌意一时间无法消弭的给定条件下,朝美、朝日、朝鲜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是能够“变相修补”中朝关系的。明确述原理后,再看看朝中社对温哥华会议的最新评述,笔者也就暂时放心了。

  总结全文,笔者的核心观点有二。首先,中国参加温哥华会议将非常尴尬,不仅无益于朝核问题的解决还将有损国家外交利益和国际威望,故而中国外交部提前沟通、稍事批判、低调缺席、规避风险的做法是非常策略、得当的。其次,尽管温哥华会议主观意图上未必利于中国,但实际客观效果却较为有利:一是强化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对朝制裁力度(如海上检查等),进一步挤压朝鲜本已有限的资源,或有助于迫使朝鲜“冻核”(‘去核’很难,暂且不提),这符合中国安全利益;二是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单方面强化了美国及其盟友与朝鲜间的敌意,因而变相地强化了中国在中朝双边关系中的地位,虽未必弥合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前由于中国切实落实联合国决议而造成的中朝关系急剧恶化的不利趋势,提升了中国在实际拥核的朝鲜威胁下的相对安全系数。

  作者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温哥华会议后的朝核问题:主观不善但客观有利中国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