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美贸易战让滥竽充数的智库露馅:关于智库的多元和智慧的提升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字号:

中美贸易战让滥竽充数的智库露馅:关于智库的多元和智慧的提升

中美贸易战让滥竽充数的智库露馅:关于智库的多元和智慧的提升
2018-08-03 14:28:13
来源:周说 作者: 周志兴
这次中美贸易战,对于智库来说,是一种警醒。有点像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三百人的合奏队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报名混了进去,因为会溜须拍马,也还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宣王驾崩,齐王继位,喜欢听独奏,于是露馅了。实际上,智库进入独奏时代,才是多元的时代,才是显示才能的时候。现在快了,也快有很多智库露馅了。

  最近,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研究的不够?为什么我们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掌握不够?为什么我们常常陷入被动,我们的智库在哪里?他们花了这么多钱,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很尖锐。网络上有个说法,说是中国的智库只有库,没有智。这句话,实际上扒掉了智库的裤,有点不留情面。在我看来,这话说的不错,只是没有考虑到国情。中国的智库有自身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很多又是不能靠自身去解决。这就是现状。

  当然,即便是在诸多困难中,也是可以做的更好,自身努力不够,也是显而易见的。

  记得很多年前,一个除夕的下午,我陪窦文涛到他的家乡石家庄,和石家庄电视台的二十几位主持人开了一个小座谈会,市委书记亲自主持。会上,有一个主持人说,你们凤凰卫视言论尺度大,所以,做节目自由度大,比我们容易做好。窦文涛回答的很出彩,他说,你们是在一个圈子里活动,不能出去,但是,要问一下,圈子里面的事情你们做好了吗?

  这个回答也适用于智库。

  五年前,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清华大学做过一次关于智库的论坛,我也去占了一个座位。那时候,中国的智库似乎刚刚起步不久。说起步不久似乎也不准确,因为像社科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及各级政府的研究室是存在了很久的。说刚刚起步,是指社会化的或者是民间的智库刚刚起步。

  其实,是说多元化的智库在起步。

  但是,五年过去了,智库越来越多,又越来越少。越来越多是指智库的数量,越来越少是说产品。如果说,作为生产智慧产品的智库,无论多少,出品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那要那么多数量干什么?

  记得曾经有一个大企业的老板来找我探讨企业建立智库的问题,我说,其实建一个智库,不如交几个智者朋友。很多智慧是可以从智者那里取得的。

  这次中美贸易战,对于智库来说,是一种警醒。有点像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三百人的合奏队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报名混了进去,因为会溜须拍马,也还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宣王驾崩,齐王继位,喜欢听独奏,于是露馅了。

  实际上,智库进入独奏时代,才是多元的时代,才是显示才能的时候。现在快了,也快有很多智库露馅了。

  下面发一篇五年前的讲稿。

TIM截图20180803114530.jpg

  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

  农业八字宪法和中国智库

  ——在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3.6.30

  说实在的,让我来讲智库,还真的不知道从何谈起,因为虽然这是在先进国家早已存在和发展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似乎还算是“新生事物”。

  所以,要从基础讲起,原因有两个:一是既然没有,就要平地而起;二是我非理论家,勉强算是实践者,只够资格从地面讲起。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和智慧似乎又和目前的地位不相称,尤其是做全球老二的智慧和经验。

  智慧人人都有,而人人都不能靠自己包打天下,最高的智慧是什么?是把最有智慧的头脑集中在一起。

  于是,有了智库。

  智库这东西,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似乎有一个从头开始的味道,尽管中国的悠久历史上,类似的机构早就有过。

  从头开始,我自然想到了种庄稼。而种庄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就先从农业八字宪法开始说。

  八字宪法,是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来的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 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

  肥 合理施肥

  水 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

  种 培育和推广良种

  密 合理密植

  保 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管 田间管理

  工 工具改革

  我们可以一条条对照一下。

  首先是土。

  中国的历史上,是曾经是有智库的,合纵连横、苏秦张仪以及战国四君子时养的那些门客们,大概都可以算作智库的雏形。之后的历史上,总是可以找到智库的踪迹的,无非不叫这个名字而已,例如清末的惜阴堂。其实,很多酝酿是在民间智库完成的。

  因为我不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所以就不多说什么了。到了近代,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智库就销声匿迹了,因为没有土壤。

  大家知道,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从现在国际上智库发展最成熟的美国看,正是如此。也就是说,智库应当是非官方的。

  新中国追求的是公有制的社会,民间没有了组织的可能,也没有了相应的财力,想要有像样的智库,是不可能的。没有土,长什么苗呢?现在不同了,中国成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以,这样的土壤正在生成。

  肥,就是营养,在智库来说,就是至今美国有近两千家智库,有些智库颇具规模,人数都在百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办公条件也很好,资金大都是来自企业的赞助,当然也有少量的政府购买。而在中国,企业对智库的赞助有多少钱呢?是企业舍不得,还是因为担心引火烧身?

  水,是滋润万物的又是流动性很强的,作为智库来说,需要一流的人才流动,而我们基本上没有民间智库,就算有个别也大都在清苦中度日,怎么会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呢?据我了解,美国智库,特别是顶尖智库,待遇不错,社会地位也高,美国很多政府高官退下来就会到智库工作。我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主任易明带我敲了两个办公室的门,里面坐的都是刚退下来的部长。我的一个向导说起智库,羡慕地说,他知道有一个里面的高级研究人员,说他两个孩子都上了纽约最好的私立高中,一年光学费就要十万美元。

  种,是种子。没有土,没有肥,没有水,自然也没有种子。

  智库像一棵树,也要从种子开始生长,这颗种子本身要有较高的质量。我们现在需要做播种的工作。

  密,是合理密植,从建设用材和抵御风沙的角度看,种一棵或几棵树是没用的,要有一片树林甚至森林,才能抵御风沙,才能成材。智库也是这样。中国据说目前有四五百家智库,但是,大都是官方机构,把社科院和党校、政研室都算作智库,其实,很多是不能算的。只是个写讲话稿和写总结的秘书班子而已。

  保,是指植物保护,防止病虫害。智库一旦建立起来,有了合适的条件,生长迅速的同时,也会有病虫害,所以,必要的规则是一定要有的,要以预防、惩治等各种方式保证智库的健康成长。

  管,是田间管理。这个不用多说,一旦中国允许成立智库,问题不是管不管,而是如何管。按照惯例,一定会管的没了活力,所以,如何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工,指的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很重要,当然不止是讲房子、电脑、汽车等等,而是要创造各种条件。

  前面是泛泛而谈。其实每一点展开了都是一篇大文章。

  因为时间原因,微展开讲的稍,也是最重要的,是土和肥。

  按说,种子也很重要,但是,其实现在不缺,据我了解,很多人在跃跃欲试,希望建立智库,希望集中各方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出力。这些都是种子。然而,我们现在缺的是土壤和肥料。

  土壤是什么?

  一是允许建立。

  不准许播种的土壤,其实就不是土壤。而中国一直就没有放开民间NGO组织的注册,最近开了一点口子,在四个类别上可以注册民间非企业机构,但是,涉及政治的、舆论的、社会改革的和外交的等等,都不在列,即使是规定内的类别,注册的门槛也相当高。

  这件事情,要一点一点来,我赞成,但是,慢也有限度,不能以稳妥为借口来故意迟滞,这不是好办法。就像一个大坝要决堤了,要开口泄洪,一下子刨个大口子固然危险,慢慢来同样危险,尺度和火候的把握,其实也需要智慧。

  这是说,要允许在土壤上播种。不播种,就长不出苗,更不要说参天大树。

  二是允许探讨。

  光是成立了这样的智库机构不够,还要适当程度的松绑,要允许和支持智库的研究工作。这种许可应当是有详细条文规定的,哪些是可以讨论研究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不是凭主管机关或某位官员的主观判断。

  正如最近政治局会议上,对领导干部的住房、用车、办公面积等,都详细规定了,这是一个榜样。当然,说起来,这些规定本来就有,无非执行不力。而对于智库的管理,也应当有明确的章程。在章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研究和探讨。

  三是政府采购。

  为了支持民间智库的生存和成长,政府要适当采购民间智库的成果,像对待农民一样。收购劳动成果才能维持在生产。应当规定,政府采购的智力产品,有多少数量是来自民间智库的。

  这种采购,有的是订单式的,即政府委托智库研究某个项目,有的是随机的。

  当然,政府采购有一定要求,这就迫使民间智库作更多的努力。

  四是对外交流。

  政府应当支持民间智库的对外交流活动,提供机会,给予适当条件,使得中国的民间智库加快和世界的接轨。

  肥是什么?

  肥是养分,智库如果能够如愿破土而出,养分很重要。现在的问题是,一旦智库有了,钱从哪里来?

  按照美国的经验,智库的钱,除了政府有些采购经费外,主要的来自大企业大财团和基金的支持,中国会有吗?

  中国有有钱的企业,中国也有愿意做公益的企业,但是,如果拿出钱来资助智库,他们敢吗?因为有可能智库研究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政府的胃口,甚至和政府唱反调,会不会株连到企业?

  所以,问题回到原点,政府要给予支持。可以规定,只要是经过政府批准成立的智库,企业资助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而且资助的钱与具体项目无关。就是说,退一万步讲,智库的研究成果真的出现了问题,和资助方无关。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医院里抢救了一个危重病人,结果他出院后去偷东西了,医院没有责任。

  当然,更为科学的做法也许是成立智库研究基金,企业和财团的钱注入基金,由基金资助智库的研究。每个企业和每笔资金和具体的研究课题并不挂钩,这样,就不存在上面所说的风险。

  有一个美国学者告诉我,美国的智库没有用,政府不听他们的。但是,他接着说,政府不听,智库就不断地说,终于会有一天,政府认为智库说的有道理,反过头来会再找智库咨询。如此往复,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智库不出小主意,是从宏观的战略角度来分析形势,从长远的角度影响政府。

  这样,智库就是一株树,而不是一棵玉米,要长时间生长。养分愈加要跟得上。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智库也会渐渐成熟起来。这棵大树,一定会参天。

  我在美国看智库,有的智库是把自己的创始人、历来的负责人和赞助人的画像都挂在墙上以示尊敬的。中国会不会有这一天呢,我认为也会。

  最后,我想说,一定会有人不同意,说,我们早就有智库,而且是世界上智库第二多的国家。我不想争论这个问题,也许,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要建立一些像是民间(但实际上是披着民间外衣),实际上,政府有编制,有拨款甚至有级别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是,在民间智库没有的情况下,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无奈选择。而且,中国的民间和官方没有旋转门,民间永远是民间,所以相对来说价值低一些。

  但是,正因为没有旋转门,中国民间的声音和官方声音的不同,远远大于美国,所以,一定有存在的价值。

  万事开头难,对于民间智库来说,我们不想一口吃个胖子,这是老话了,现在是坚决不想成为胖子。我的意思是说,开了头,稳步走。这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昀舒
中美贸易战让滥竽充数的智库露馅:关于智库的多元和智慧的提升

中美贸易战让滥竽充数的智库露馅:关于智库的多元和智慧的提升

2018-08-03 14:28:13
来源:周说 作者: 周志兴
这次中美贸易战,对于智库来说,是一种警醒。有点像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三百人的合奏队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报名混了进去,因为会溜须拍马,也还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宣王驾崩,齐王继位,喜欢听独奏,于是露馅了。实际上,智库进入独奏时代,才是多元的时代,才是显示才能的时候。现在快了,也快有很多智库露馅了。

  最近,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研究的不够?为什么我们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掌握不够?为什么我们常常陷入被动,我们的智库在哪里?他们花了这么多钱,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很尖锐。网络上有个说法,说是中国的智库只有库,没有智。这句话,实际上扒掉了智库的裤,有点不留情面。在我看来,这话说的不错,只是没有考虑到国情。中国的智库有自身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很多又是不能靠自身去解决。这就是现状。

  当然,即便是在诸多困难中,也是可以做的更好,自身努力不够,也是显而易见的。

  记得很多年前,一个除夕的下午,我陪窦文涛到他的家乡石家庄,和石家庄电视台的二十几位主持人开了一个小座谈会,市委书记亲自主持。会上,有一个主持人说,你们凤凰卫视言论尺度大,所以,做节目自由度大,比我们容易做好。窦文涛回答的很出彩,他说,你们是在一个圈子里活动,不能出去,但是,要问一下,圈子里面的事情你们做好了吗?

  这个回答也适用于智库。

  五年前,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清华大学做过一次关于智库的论坛,我也去占了一个座位。那时候,中国的智库似乎刚刚起步不久。说起步不久似乎也不准确,因为像社科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及各级政府的研究室是存在了很久的。说刚刚起步,是指社会化的或者是民间的智库刚刚起步。

  其实,是说多元化的智库在起步。

  但是,五年过去了,智库越来越多,又越来越少。越来越多是指智库的数量,越来越少是说产品。如果说,作为生产智慧产品的智库,无论多少,出品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那要那么多数量干什么?

  记得曾经有一个大企业的老板来找我探讨企业建立智库的问题,我说,其实建一个智库,不如交几个智者朋友。很多智慧是可以从智者那里取得的。

  这次中美贸易战,对于智库来说,是一种警醒。有点像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三百人的合奏队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报名混了进去,因为会溜须拍马,也还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宣王驾崩,齐王继位,喜欢听独奏,于是露馅了。

  实际上,智库进入独奏时代,才是多元的时代,才是显示才能的时候。现在快了,也快有很多智库露馅了。

  下面发一篇五年前的讲稿。

TIM截图20180803114530.jpg

  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

  农业八字宪法和中国智库

  ——在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3.6.30

  说实在的,让我来讲智库,还真的不知道从何谈起,因为虽然这是在先进国家早已存在和发展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似乎还算是“新生事物”。

  所以,要从基础讲起,原因有两个:一是既然没有,就要平地而起;二是我非理论家,勉强算是实践者,只够资格从地面讲起。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和智慧似乎又和目前的地位不相称,尤其是做全球老二的智慧和经验。

  智慧人人都有,而人人都不能靠自己包打天下,最高的智慧是什么?是把最有智慧的头脑集中在一起。

  于是,有了智库。

  智库这东西,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似乎有一个从头开始的味道,尽管中国的悠久历史上,类似的机构早就有过。

  从头开始,我自然想到了种庄稼。而种庄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就先从农业八字宪法开始说。

  八字宪法,是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来的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 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

  肥 合理施肥

  水 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

  种 培育和推广良种

  密 合理密植

  保 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管 田间管理

  工 工具改革

  我们可以一条条对照一下。

  首先是土。

  中国的历史上,是曾经是有智库的,合纵连横、苏秦张仪以及战国四君子时养的那些门客们,大概都可以算作智库的雏形。之后的历史上,总是可以找到智库的踪迹的,无非不叫这个名字而已,例如清末的惜阴堂。其实,很多酝酿是在民间智库完成的。

  因为我不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所以就不多说什么了。到了近代,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智库就销声匿迹了,因为没有土壤。

  大家知道,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从现在国际上智库发展最成熟的美国看,正是如此。也就是说,智库应当是非官方的。

  新中国追求的是公有制的社会,民间没有了组织的可能,也没有了相应的财力,想要有像样的智库,是不可能的。没有土,长什么苗呢?现在不同了,中国成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以,这样的土壤正在生成。

  肥,就是营养,在智库来说,就是至今美国有近两千家智库,有些智库颇具规模,人数都在百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办公条件也很好,资金大都是来自企业的赞助,当然也有少量的政府购买。而在中国,企业对智库的赞助有多少钱呢?是企业舍不得,还是因为担心引火烧身?

  水,是滋润万物的又是流动性很强的,作为智库来说,需要一流的人才流动,而我们基本上没有民间智库,就算有个别也大都在清苦中度日,怎么会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呢?据我了解,美国智库,特别是顶尖智库,待遇不错,社会地位也高,美国很多政府高官退下来就会到智库工作。我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主任易明带我敲了两个办公室的门,里面坐的都是刚退下来的部长。我的一个向导说起智库,羡慕地说,他知道有一个里面的高级研究人员,说他两个孩子都上了纽约最好的私立高中,一年光学费就要十万美元。

  种,是种子。没有土,没有肥,没有水,自然也没有种子。

  智库像一棵树,也要从种子开始生长,这颗种子本身要有较高的质量。我们现在需要做播种的工作。

  密,是合理密植,从建设用材和抵御风沙的角度看,种一棵或几棵树是没用的,要有一片树林甚至森林,才能抵御风沙,才能成材。智库也是这样。中国据说目前有四五百家智库,但是,大都是官方机构,把社科院和党校、政研室都算作智库,其实,很多是不能算的。只是个写讲话稿和写总结的秘书班子而已。

  保,是指植物保护,防止病虫害。智库一旦建立起来,有了合适的条件,生长迅速的同时,也会有病虫害,所以,必要的规则是一定要有的,要以预防、惩治等各种方式保证智库的健康成长。

  管,是田间管理。这个不用多说,一旦中国允许成立智库,问题不是管不管,而是如何管。按照惯例,一定会管的没了活力,所以,如何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工,指的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很重要,当然不止是讲房子、电脑、汽车等等,而是要创造各种条件。

  前面是泛泛而谈。其实每一点展开了都是一篇大文章。

  因为时间原因,微展开讲的稍,也是最重要的,是土和肥。

  按说,种子也很重要,但是,其实现在不缺,据我了解,很多人在跃跃欲试,希望建立智库,希望集中各方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出力。这些都是种子。然而,我们现在缺的是土壤和肥料。

  土壤是什么?

  一是允许建立。

  不准许播种的土壤,其实就不是土壤。而中国一直就没有放开民间NGO组织的注册,最近开了一点口子,在四个类别上可以注册民间非企业机构,但是,涉及政治的、舆论的、社会改革的和外交的等等,都不在列,即使是规定内的类别,注册的门槛也相当高。

  这件事情,要一点一点来,我赞成,但是,慢也有限度,不能以稳妥为借口来故意迟滞,这不是好办法。就像一个大坝要决堤了,要开口泄洪,一下子刨个大口子固然危险,慢慢来同样危险,尺度和火候的把握,其实也需要智慧。

  这是说,要允许在土壤上播种。不播种,就长不出苗,更不要说参天大树。

  二是允许探讨。

  光是成立了这样的智库机构不够,还要适当程度的松绑,要允许和支持智库的研究工作。这种许可应当是有详细条文规定的,哪些是可以讨论研究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不是凭主管机关或某位官员的主观判断。

  正如最近政治局会议上,对领导干部的住房、用车、办公面积等,都详细规定了,这是一个榜样。当然,说起来,这些规定本来就有,无非执行不力。而对于智库的管理,也应当有明确的章程。在章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研究和探讨。

  三是政府采购。

  为了支持民间智库的生存和成长,政府要适当采购民间智库的成果,像对待农民一样。收购劳动成果才能维持在生产。应当规定,政府采购的智力产品,有多少数量是来自民间智库的。

  这种采购,有的是订单式的,即政府委托智库研究某个项目,有的是随机的。

  当然,政府采购有一定要求,这就迫使民间智库作更多的努力。

  四是对外交流。

  政府应当支持民间智库的对外交流活动,提供机会,给予适当条件,使得中国的民间智库加快和世界的接轨。

  肥是什么?

  肥是养分,智库如果能够如愿破土而出,养分很重要。现在的问题是,一旦智库有了,钱从哪里来?

  按照美国的经验,智库的钱,除了政府有些采购经费外,主要的来自大企业大财团和基金的支持,中国会有吗?

  中国有有钱的企业,中国也有愿意做公益的企业,但是,如果拿出钱来资助智库,他们敢吗?因为有可能智库研究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政府的胃口,甚至和政府唱反调,会不会株连到企业?

  所以,问题回到原点,政府要给予支持。可以规定,只要是经过政府批准成立的智库,企业资助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而且资助的钱与具体项目无关。就是说,退一万步讲,智库的研究成果真的出现了问题,和资助方无关。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医院里抢救了一个危重病人,结果他出院后去偷东西了,医院没有责任。

  当然,更为科学的做法也许是成立智库研究基金,企业和财团的钱注入基金,由基金资助智库的研究。每个企业和每笔资金和具体的研究课题并不挂钩,这样,就不存在上面所说的风险。

  有一个美国学者告诉我,美国的智库没有用,政府不听他们的。但是,他接着说,政府不听,智库就不断地说,终于会有一天,政府认为智库说的有道理,反过头来会再找智库咨询。如此往复,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智库不出小主意,是从宏观的战略角度来分析形势,从长远的角度影响政府。

  这样,智库就是一株树,而不是一棵玉米,要长时间生长。养分愈加要跟得上。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智库也会渐渐成熟起来。这棵大树,一定会参天。

  我在美国看智库,有的智库是把自己的创始人、历来的负责人和赞助人的画像都挂在墙上以示尊敬的。中国会不会有这一天呢,我认为也会。

  最后,我想说,一定会有人不同意,说,我们早就有智库,而且是世界上智库第二多的国家。我不想争论这个问题,也许,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要建立一些像是民间(但实际上是披着民间外衣),实际上,政府有编制,有拨款甚至有级别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是,在民间智库没有的情况下,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无奈选择。而且,中国的民间和官方没有旋转门,民间永远是民间,所以相对来说价值低一些。

  但是,正因为没有旋转门,中国民间的声音和官方声音的不同,远远大于美国,所以,一定有存在的价值。

  万事开头难,对于民间智库来说,我们不想一口吃个胖子,这是老话了,现在是坚决不想成为胖子。我的意思是说,开了头,稳步走。这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中美贸易战让滥竽充数的智库露馅:关于智库的多元和智慧的提升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