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孩子在国外长大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孩子在国外长大

孩子在国外长大
2017-10-03 10:07:51
来源:钝角网 作者: 宗蕾
关键词:美国 教育 点击: 我要评论
那天地理课上学了中国和印度,他担心按照两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印度很快就要赶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即便知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他仍戆直地希望中国不要轻易丢了这个第一。

      因为先生的工作性质,我们一直在国外生活。儿子12岁了,这些年来,他也跟着我们四海为家。他5岁那年,我们搬到了纽约。不管住在哪里,我们每年都回国,我们希望孩子跟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家有连接。

  儿子最先学会的是上海话,现在他一周多次跟外公外婆用上海话视频。我和先生都是上海人,但我们在家里都说普通话。刚在美国上学不久,儿子开始在家里说英语,但立刻被我们禁止了。现在回国时,他完全能在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切换自如,没有人能听出他其实一直生活在国外。

timg (2).jpg

  不知从何时起,儿子有了“中国人”这个概念。记得他三岁那年,我们回国途中到乌鲁木齐转机,在当地一家饭店和其他客人坐电梯时,人家问他:小朋友,你是哪里人?他大声回答:中国人!这个对儿子来说似乎再自然不过的回答却把那位客人搞糊涂了。

  三岁这一年,他跟着外婆学会了那首唱响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歌唱祖国》。这首歌很快成为他在我们与中国朋友聚会上的保留曲目。那时胖嘟嘟的他会爬到椅子上,有模有样地把这首歌从头到尾字正腔圆地唱完,鞠躬后也使劲儿给自己鼓掌。

  他最珍爱的玩具是外婆外公送给他的神州六号模型。这个模型多次被他带到学校向同学展示,他也一心想成为一名也能坐神舟飞船去太空的宇航员。暑期参加科技夏令营,他的第一个3D打印作品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而他的未来畅想则是要建一座连接纽约和上海的高速越洋大桥,单程行车只需两小时。后来得知设计这座桥是因为这小子惦记着上海的年夜饭、鞭炮和压岁钱,因为自从他上学后,我们就再没能回国过春节。

  儿子上三年级时,有一天回家后忧心忡忡。那天地理课上学了中国和印度,他担心按照两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印度很快就要赶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即便知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他仍戆直地希望中国不要轻易丢了这个第一。

  不过,这个心向中国的小子每年回国时,也经常会有不满,会有牢骚。因为国情和文化差异使一些问题凸显,给他带来不适。

  最普遍的问题是国内的转弯车辆无视过路行人,多年生活在美国,他认为车让人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今年暑假到上海,这一情况虽已大有改善,但是助动车、自行车逆向行驶、无视红灯的情况仍很普遍。每每此时,他恨不得把他们一一拦下,就安全问题跟他们理论一番。

timg (3).jpg

  他看到国内的司机没等乘客站稳就急速启动离站时,问我,为什么国外的司机和乘客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上车时互相问好,下车时向司机道谢?他不明白为什么摩拜单车上明明写着车篮里不能坐人,还会有人偏偏让个子挺大的孩子坐在篮子里。他能习惯国内的拥挤,但不能接受在相对宽敞的空间里,别人不小心触碰到他后,连个招呼也不打。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吃面,我去买面,他找座位。等我找到他,发现对面还坐着一个年轻人,而儿子则是满脸不悦。他轻声用英语向我抱怨,那个小伙子在坐下来之前根本没征询他的意见。“怎么可以这样呢?这完全是没有礼貌!”

  我们给儿子解释了很多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中国人口多资源少,比如国内对个人空间的意识不像国外那么强,再比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习惯等等。我们也告诉他,中国的发展是级数式的,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跟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有着天壤之别,而到了他们这一代,很多中国孩子的生活条件甚至反超了美国。我们还告诉他,有一些东西却不是用一代人的时间就能改变的。当然,这些道理对儿子来说也许有些深奥,他毕竟才12岁。

  不过,或许他也已开始明白,有些东西没有对错,只需入乡随俗。刚回到上海那几天,每次听到外婆在餐桌上打饱嗝,儿子总要婉转地责怪一下。没过几天,他不也毫无顾忌地打嗝吗?他不也享受呼噜噜喝汤的畅快了吗?

  每次回上海的日子,都让他吃够他最爱的小馄饨和粢饭团,和他一起去那家我当年怀着他时经常光顾的生煎铺子。再带他去少年宫走“勇敢者的道路”,去乒乓房挥汗打一场球······到了国外,对“家”的情感是要靠这些味道和记忆维系的。所以在国外,我们也常包馄饨,做葱油饼,还自制酒酿。也尽量让日子过得有点仪式感:中秋吃月饼,大年三十邀大伙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给孩子包红包。家的味道就是这样传承的。

  现在最让我们头疼的是这小子不喜欢学中文。他的中文是在学校的课后班上的,每周一次一小时。对于中文课文,哪怕读得再磕巴,他也只愿意读一遍,他的造句永远是最“扼要”的。对于老师没有布置的作业,他坚决不做。所以这个暑期为了让他写一篇短文,我们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帮助他克服了畏难情绪。不过,这次回国,他迷恋上了连续剧《西游记》,看完电视,竟独立念完了小学简易版《西游记》。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思考:也许在海外,学中文不一定要按部就班,而是应该尝试能激发兴趣的创新的方式。

  在国内度假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回到纽约的第二天,大家都在昏昏沉沉倒时差。儿子一大清早爬起来,呆坐了一会说:我想上海的家了。先生赶紧来了一句:要不,咱们一起读会儿中文?

责任编辑:
孩子在国外长大

孩子在国外长大

2017-10-03 10:07:51
来源:钝角网 作者: 宗蕾
那天地理课上学了中国和印度,他担心按照两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印度很快就要赶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即便知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他仍戆直地希望中国不要轻易丢了这个第一。

      因为先生的工作性质,我们一直在国外生活。儿子12岁了,这些年来,他也跟着我们四海为家。他5岁那年,我们搬到了纽约。不管住在哪里,我们每年都回国,我们希望孩子跟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家有连接。

  儿子最先学会的是上海话,现在他一周多次跟外公外婆用上海话视频。我和先生都是上海人,但我们在家里都说普通话。刚在美国上学不久,儿子开始在家里说英语,但立刻被我们禁止了。现在回国时,他完全能在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切换自如,没有人能听出他其实一直生活在国外。

timg (2).jpg

  不知从何时起,儿子有了“中国人”这个概念。记得他三岁那年,我们回国途中到乌鲁木齐转机,在当地一家饭店和其他客人坐电梯时,人家问他:小朋友,你是哪里人?他大声回答:中国人!这个对儿子来说似乎再自然不过的回答却把那位客人搞糊涂了。

  三岁这一年,他跟着外婆学会了那首唱响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歌唱祖国》。这首歌很快成为他在我们与中国朋友聚会上的保留曲目。那时胖嘟嘟的他会爬到椅子上,有模有样地把这首歌从头到尾字正腔圆地唱完,鞠躬后也使劲儿给自己鼓掌。

  他最珍爱的玩具是外婆外公送给他的神州六号模型。这个模型多次被他带到学校向同学展示,他也一心想成为一名也能坐神舟飞船去太空的宇航员。暑期参加科技夏令营,他的第一个3D打印作品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而他的未来畅想则是要建一座连接纽约和上海的高速越洋大桥,单程行车只需两小时。后来得知设计这座桥是因为这小子惦记着上海的年夜饭、鞭炮和压岁钱,因为自从他上学后,我们就再没能回国过春节。

  儿子上三年级时,有一天回家后忧心忡忡。那天地理课上学了中国和印度,他担心按照两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印度很快就要赶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即便知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他仍戆直地希望中国不要轻易丢了这个第一。

  不过,这个心向中国的小子每年回国时,也经常会有不满,会有牢骚。因为国情和文化差异使一些问题凸显,给他带来不适。

  最普遍的问题是国内的转弯车辆无视过路行人,多年生活在美国,他认为车让人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今年暑假到上海,这一情况虽已大有改善,但是助动车、自行车逆向行驶、无视红灯的情况仍很普遍。每每此时,他恨不得把他们一一拦下,就安全问题跟他们理论一番。

timg (3).jpg

  他看到国内的司机没等乘客站稳就急速启动离站时,问我,为什么国外的司机和乘客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上车时互相问好,下车时向司机道谢?他不明白为什么摩拜单车上明明写着车篮里不能坐人,还会有人偏偏让个子挺大的孩子坐在篮子里。他能习惯国内的拥挤,但不能接受在相对宽敞的空间里,别人不小心触碰到他后,连个招呼也不打。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吃面,我去买面,他找座位。等我找到他,发现对面还坐着一个年轻人,而儿子则是满脸不悦。他轻声用英语向我抱怨,那个小伙子在坐下来之前根本没征询他的意见。“怎么可以这样呢?这完全是没有礼貌!”

  我们给儿子解释了很多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中国人口多资源少,比如国内对个人空间的意识不像国外那么强,再比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习惯等等。我们也告诉他,中国的发展是级数式的,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跟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有着天壤之别,而到了他们这一代,很多中国孩子的生活条件甚至反超了美国。我们还告诉他,有一些东西却不是用一代人的时间就能改变的。当然,这些道理对儿子来说也许有些深奥,他毕竟才12岁。

  不过,或许他也已开始明白,有些东西没有对错,只需入乡随俗。刚回到上海那几天,每次听到外婆在餐桌上打饱嗝,儿子总要婉转地责怪一下。没过几天,他不也毫无顾忌地打嗝吗?他不也享受呼噜噜喝汤的畅快了吗?

  每次回上海的日子,都让他吃够他最爱的小馄饨和粢饭团,和他一起去那家我当年怀着他时经常光顾的生煎铺子。再带他去少年宫走“勇敢者的道路”,去乒乓房挥汗打一场球······到了国外,对“家”的情感是要靠这些味道和记忆维系的。所以在国外,我们也常包馄饨,做葱油饼,还自制酒酿。也尽量让日子过得有点仪式感:中秋吃月饼,大年三十邀大伙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给孩子包红包。家的味道就是这样传承的。

  现在最让我们头疼的是这小子不喜欢学中文。他的中文是在学校的课后班上的,每周一次一小时。对于中文课文,哪怕读得再磕巴,他也只愿意读一遍,他的造句永远是最“扼要”的。对于老师没有布置的作业,他坚决不做。所以这个暑期为了让他写一篇短文,我们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帮助他克服了畏难情绪。不过,这次回国,他迷恋上了连续剧《西游记》,看完电视,竟独立念完了小学简易版《西游记》。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思考:也许在海外,学中文不一定要按部就班,而是应该尝试能激发兴趣的创新的方式。

  在国内度假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回到纽约的第二天,大家都在昏昏沉沉倒时差。儿子一大清早爬起来,呆坐了一会说:我想上海的家了。先生赶紧来了一句:要不,咱们一起读会儿中文?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孩子在国外长大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