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关系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关系
2019-06-10 09:47:27
来源:回族在线 作者: 单眼皮的猫
关键词:伊斯兰 宗教 点击: 我要评论
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却说自己就是穆斯林,这真是一种悲哀。

   长期以来,在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的回族大众几乎没有解本民族的知识的途径,因此无论一些舆论对我们民族做出怎样的诠释和宣传(如把回族等同与穆斯林),民间很少又人去真正的思考和质疑。零散分布在各地的回族大众,多数为了生活忙于奔波和劳作,在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不自觉的接受着任人摆布的命运。关于回族的历史、文化种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宣传基本满足了宗派特权阶层和旧时的统治者的意愿,错误的、含糊其词的宣传直接导致了让回族人在社会上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误解。不仅其他兄弟民族对回族产生了各种混乱的认识,很多回族人对此也是一头雾水,假如在大街上找位做生意或田里耕作地回族人,然后问他什么是回族?什么是穆斯林?十有八九得到地回答是“回族就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回族啊。”如果你在单问他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可能就回答不上来了。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却说自己就是穆斯林,这真是一种悲哀。那种愚弄和奴役大众的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得不承认,至今回族还并未完全解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相关知识太缺乏了解,因此在如今这个比较开放和民主的时代,我们回族大众和各民族兄弟应该去积极的了解和探讨这些问题。

images (1).jpg

  什么是伊斯兰教、什么是穆斯林?

  历史上的亚洲中、西部是很多宗教的发源地,先后涌现了拜火教、犹太教、拜星教、拜月教、太阳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等等,伊斯兰教就是继这些宗教后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建,后把原安放在麦加神殿上一块长约三十公分的陨石供信徒朝拜。“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即伊斯兰教教徒。伊斯兰教经过各种争斗在亚洲西部的部分阿拉伯人中传播开来后,又以战争的方式把触角伸向了东方的古波斯、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地、史国等昭武九姓各小邦和吐厥各部落,这些小国和部落所处就是后来的回回国花拉子模区域,即今日伊朗、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等所处区域。当时这些地带的国家和民众的信仰主要是拜火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佛教、犹太教等,阿拉伯军队入侵后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推行伊斯兰教,并实行各种压迫制度。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构成统治阶层,改信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称为“Mawali”,汉语音译“满喇”,通指“被释放者”、“被管理者”)和阿拉伯人订立顺服契约,保持自己原有信仰的非穆斯林(称为“迪米”)以及大量的奴隶,构成被统治群体。波斯人被与驴和狗相提并论,毫无尊严。如果一个骑马的波斯人见到步行的阿拉伯人,他必须立即下马,把马让给阿拉伯人骑。在许多场合,波斯人不得与阿拉伯人并肩而立或并排行走。随后其他相继被阿拉伯侵略的诸回回国属地居民遭遇也基本类似。阿拉伯人对于高度发达的波斯和亚细亚文化采取了完全毁灭的破坏性态度。无数精致的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被销毁熔化,铸造成钱币。很多壮丽的宫殿和城市被毁为瓦砾和废墟,无数的文学、歌舞音乐、科技文化等书籍被焚毁,通行于波斯帝国和部分中亚国家的波斯语被禁用,代之以阿拉伯语。以残暴著称的总督哈查只屠杀了成千上万名坚持使用巴列维语的波斯人,并折磨那些颂扬波斯文化的人,所有这些民族、国家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和文化成就都被划到了阿拉伯穆斯林的名下,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文明。因此,在这期间有很多波斯和中亚各族人为了逃避阿拉伯穆斯林军团的迫害,东来进入大唐,是比较早期的回族先民,在长安和洛阳等地建立了大量的景教和拜火教等寺庙,围寺而居,以经营酒店餐饮业为主,形成较早时期的回坊。

  “穆斯林”并不是某一民族的称呼,而是对任何民族中的伊斯兰教信徒的统称,和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是一种性质的称谓。穆斯林和其他宗教徒的区别是要履行伊斯兰教的五功,也就是五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功课,即:念经、礼拜、斋戒、天课、朝觐。

  第一条的念,起码要念阿拉伯语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第二条的礼拜,是伊斯兰教信徒(穆斯林)功课的主要部分。每天礼五次拜,在礼拜前必须先做净礼,包括大净小净等步骤。拜功的仪式主要由端立、诵念礼拜经文、鞠躬、抬手、叩头、跪坐等动作组成。每天的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

  第三条的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的斋月里,必须实行斋戒。斋戒是指在斋月内每天从拂晓至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吸烟以及房事等。

  第四条的天课是穆斯林每年财产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时,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给宗教组织。

  第五条朝觐或朝圣,凡达到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须最少去朝觐麦加圣地一次。

  按上面五条生活的人,才可以被看作穆斯林。但对与回族来说,恐怕除了很少数从事宗教职业的外,回族大众能达到这五条要求的人数用九牛一毛来形容都不夸张。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要求还有很多,涉及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精神思想等等所有人类生活的方面无微不至。要熟读古兰经和各种圣训(《塔志圣训》、《利雅德圣训》、《穆宛塔圣训》、《穆赫塔勒圣训》、《布哈里圣训》、《艾布·达吾德圣训》、《铁密济圣训》、《奈萨仪圣训》、《伊本·马哲圣训》、《米什卡体圣训》、《穆斯奈德圣训》等)并按照其中的教导去做,才是真正的穆斯林。其他各种类派各个时期不断问世的各种经典名目繁多。

  广大回族人是不是穆斯林?

  上面对穆斯林的标准有了简要的介绍,那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从古至今的回族人是不是象上述那样去生活的?和穆斯林又有多少关系?

  唐宋和之前的回族先民中基本上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所以也就谈不上有穆斯林(所谓的唐代朝廷为回族先民建立了伊斯兰教大寺,唐代蕃坊都有伊斯兰教教堂说法都被证实是错误的,事实上是景教和拜火教寺庙)。宋代是当时回回人拜火教、景教、波斯摩尼教等转为明教的时代。之后,随着又一批经商、从军回回人的入华,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格局,假如象他们所说,元代的回回都是穆斯林,那应该有大量伊斯兰教教堂存在才合理,然而元代期间整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堂屈指可数,与“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很不相称。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伊斯兰教在回族人中并没多少影响,事实上多是信仰明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回回人,就是有一些,也多属于不久前刚迫于阿拉伯入侵者的压力而接受的,实际生活中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和事前的信仰影响,很难说就真是穆斯林。明代,靠明教完成大业的明太祖认为最终的光明已经实现,从而开始禁绝崇尚与黑暗斗争的明教。并在回族人中推行他认为是“和平之教”的伊斯兰教,于是回族人的大量宗教寺庙被改称为伊斯兰教的教堂,从回族传统式样清真寺不仅有各种伊斯兰教严禁的雕饰物,其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样式也相差巨大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明教(摩尼教)的主旨“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被伊斯兰教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所替代。从明代开始,回族人历来尊重的“阿訇(波斯语大意:学者,是与伊斯兰教无关的称谓,早在拜火教时期就开始使用)”虽然继续得以保留和使用,但实际上却被换为伊斯兰教“伊吗目(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教长)”的性质。从此,回族人中的宗教人士开始了用中亚波斯语调去诵读阿拉伯语经文、回族大众开始用本民族古老的风俗传统去接触伊斯兰教的日子。

  虽然迫于统治阶级压力或引导,相当多的回族信仰了伊斯兰教,但很大程度只是名义上的。现实中,回族大众和本民族的宗教人士大多还是按照回族的民俗行事,回族宗教人士依然继承了自隋唐景教、拜火教时期的“不译经,不传教”传统。历经了清、民国直至当代回族式伊斯兰教的熏陶,传统的回族大众在各族伊斯兰教人士那里得到了“穆斯林”的美称,天长日久觉得这个名称也怪洋气,很多既不能识文也不能断字的回族人也就稀里糊涂的接受了。期间一些回族学士出于对宗教的不了解和保护回族的出发点,在某些宗派势力操控舆论的环境下顺从了回族等于穆斯林、保护伊斯兰教就是保护回族的说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真成了伊斯兰名义下的回族。

  然而世事无常,晚清以后,西北地区其他类似(不吃猪肉的,或与伊斯兰教有关联)的民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历史上西夏王国的后裔党项人(也叫河西人,回回称其为“汤屋特”,蒙古称“唐兀人”)、维族、汉、藏和西北地区回族等的部分宗教人士和军阀发动了各种层出不穷的“运动”,吸收和诱惑了大量的汉、藏、蒙、土等民族的加入,所有这些人在民国时期曾被混乱的称为过“回民”,这种含糊的称谓却成了日后他们混淆身份对回族指手画脚的资本。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历史比回族至少晚上千年,伊斯兰教化的程度很高。上述这些人中的有些宗教人士频繁的跨越中亚而出入阿拉伯等国家,带回了境外各种伊斯兰势力互相革命的讯息和纲领,有的还得到了美元的大力支持,回来后大搞各种尊经革俗,一切朝阿拉伯看齐……,一场接一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了……。远在天方的一些阿拉伯人仍不想放过曾经被他们侵略过的民族们在中国的后代,妄图靠一些见利忘义的狗腿子继续奴役他们的精神,让认欺压过他们先民的强盗和骗子为祖宗。于是,一些狗腿子就开始带头编造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而且还是阿拉伯人中的穆斯林……,大造舆论吹捧阿拉伯人如何伟大,阿拉伯人创建的伊斯兰教对回族人是何等重要,恐吓回族人缺少了伊斯兰教就会死光光。一方面千方百计、巧立名目的把回族传统和伊斯兰教挂钩,实在挂不上的就诬陷为“汉俗”、“异端”、“陋习”。一方面又得意的说:看,你们回族还有什么地方能说和伊斯兰教没关系!

  因回族大众对伊斯兰教不了解,搞不清楚回族传统是不是伊斯兰教教规,况且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发言的权利与机会,没有渠道去正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各宗派势力遮天的环境下失去了起码的尊严和勇气,任凭他们胡诌八扯,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回族人的沉默与麻木使他们变的更加肆无忌惮。

  先从饮食方面来说吧,伊斯兰教对这方面最严厉的当数禁止喝酒(包括制造和买卖),而酒肆(酒馆)却属于回族历来的经营项目,中国的葡萄酒以及酿造技术也是由历史上的回回人地域带过来,元代,由回回人传入到中国的还有“阿刺吉酒”及酿造方法。阿刺吉是波斯语ararki的音译,“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即指蒸馏法制成的酒。中国制酒起源虽早,但因不知蒸馏法,酒精含量无法提高,所以元以前中国的酒基本是低度酒。“阿刺吉”的制法传入后,使中国制酒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古代波斯、花拉子模等地各族人很早就形成了浓厚的饮酒风尚与文化,不但爱喝酒、而且酒量很大,还习惯在醉醺醺的时候讨论大事。现实生活中的回族人喝酒太普遍了,而且还有回族家庭有祖传的酿酒手艺,从古至今,回族人开的饭店餐馆哪有不卖酒的(不要拿西北撒拉族、东乡族或汉族伊斯兰教信徒开的饭店说事),也许在民国或解放初个别时段回族人不喝酒的比例高一些,但纵观整个历史和现实,那些短暂的低比例现象代表不了什么。回族对于食物方面的禁忌和伊斯兰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内容不同由来也不同,不过是有的相似而已。

  还有回族的“清真”和伊斯兰教的“哈俩里”是两种概念

  请某些自诩为道德高尚、诚实厚道、大地上最优秀的人们不要再偷换概念了,否则千多年来回族人开的饭店酒馆都是假冒清真吗?回族大众祖祖辈辈的饮食都不是清真的吗?清真食品和饭店历来都没有在中国出现过对吗?你们要想弘扬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大可光明正大的开办“哈俩里”餐厅和拉面馆,估计不会有人反对。

  丧葬方面,伊斯兰教不允许哭亡人,而传统的回族人(不包括西北一些地区解放后被错误划进来的所谓河西、汉、藏等类)不但哭,而且还有一套独特的习俗和曲调。伊斯兰教不允许游坟诵经时下跪,而传统的回族人是要跪的。伊斯兰教不允许戴孝,而回族人是要戴的,而且是本民族的风格。回族把去世称为“无常”,这是伊斯兰教所不能解释的(伊斯兰教对去世称“归真”)。回族人无常后要过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这也是伊斯兰教所不允许的。伊斯兰教不允许在葬礼上燃香,而回族却相反,回族葬礼上关于这方面琐碎的对立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就不一一介绍了。符合伊斯兰教的应该是要请穆斯林(即“阿訇”,其实这一回族用的称谓来源波斯景教、摩尼教等)诵经等仪式,虽然也是用阿拉伯语,但是传统回族人的诵经方式和声调和阿拉伯人的不同,阿拉伯人听不明白。当然,除了阿訇和个别乡老外,回族人也不知道具体在念什么,是什么意思,历来如此。可能有少部分地带回族人在这方面的情况和上面讲的不完全相同,那只是在近代被伊斯兰教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婚姻方面,伊斯兰教规定女性初潮就算是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穆罕默德他老人家在五十二岁时娶了个九岁的女孩做老婆。回族可从来没有这样的做法,至于娶四个老婆,说三句不要了就等于离婚等等更是天方夜谭。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和同信仰的人结婚,或者有经人。但回族大众在选择对象时只是在意对方的民族,人品,家庭、收入等方面,没有谁会打听对方的信仰情况。就算是外族人嫁到回族家庭,也只是在意对方的人品、是否愿意或适应本民族的饮食、风俗。至于伊斯兰教所描述的天堂中人们的最小奖赏,是一座有8万名奴隶和72位处女的豪华住所现象,绝大多数普通回族大众一无所知,就算有人和他们说起也难以相信,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宗教。

  宗教活动方面,每天五次的礼拜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基本的要求,而事实上在回族聚居的农村,一般两三千人口的村子中的清真寺里,有上二、三十个回族老人能坚持每周隔三岔五去一两次就不错了,礼拜的动作在某些西北各族阿拉伯追随者看来是粗糙甚至偷工减料的。有的老人能用波斯腔的阿拉伯语练习着念上几小段经文(这也被西北某些阿拉伯腿子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和阿拉伯人听不懂),但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他们的理解中,经文和语言是没有关系。老人去的就不多,年轻人去清真寺的次数更是少的可怜,每年遇到需参加亲友无常或纪念亡人仪式时去寺里做个沐浴(换水,冲头),也很少有人按照伊斯兰教的步骤去洗,多数就跟平时沐浴洗澡一样。甚至有的寺中除了专职的宗教人员,而没有民众。在城市中去礼拜的回族人就更少了,以数万左右回族人口的城市来说,每天能去趟清真寺的乐观点也很难超过五十位,每年一度的开斋节那天单位学校准许放假,去清真寺的人口可能能达到数千人,其中包括外省市的流动人口以及其他多个民族,当然也会有汉族等民族的,节假日的这些来寺里的人很多不会基本的礼拜动作和步骤,更不要说念了,一辈子不会也没做过礼拜的回族人大有人在。在西部,由于一些回族聚集地周围的东乡族、撒拉族和部分汉族藏等族的伊斯兰教意识浓厚,受其影响,回族人礼拜的比例稍高一些(其中保持传统的部分西部回族在宗教仪式等方面仍会受到他们的寻衅和“教导”),但与他们所言称的当地穆斯林数量相比仍很悬殊,甚至没有其他民族为主,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礼拜,佛教寺庙烧香还愿的人多,但也没见那些民族中有哪个被大主教和法师们扣上“基督教/民族”或“佛教/民族”等的帽子。南方城乡的回族生活自古和伊斯兰教关系更小,有的地区至今信仰的还是西域色彩佛教等宗教,也有不少地带没有任何宗教生活,因此成了近年西北各族绿化活跃分子垂涎的舞台,那种情况很适合他们冒充回族身份,然后用回族就得信仰或回归伊斯兰教的谎言去行骗,也就有了向阿拉伯人方面寻求更多宣教资金支持的借口。

  上面只是介绍了容易被混淆的几点,至于回族生活传统的其他方面,更与伊斯兰教没瓜葛,就是这样一个个别方面能与伊斯兰教或穆斯林勉强挂上钩,更多方面却是对其一无所知甚至对立的民族,衣不遮羞、抽烟喝酒不礼拜,不会念经不去朝觐,用他们的话说都是下火狱的料,愣是被扣上了穆斯林民族的帽子自欺欺人,有的宗派人士对此做出了回族虽然不等于穆斯林,但回族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载体的解释。一再宣称自己所属的“乌玛(意为世界范围的伊斯兰团体,但中国的一些宗教人士却翻译为‘民族’)”是最优秀正义和贤良的人,难道还需要回族这样一个与伊斯兰教关系不大,被你们处处嘲笑歪曲和打击的民族做为载体而寄生吗?更可笑的是他们总是强调回族身上没有了他们的寄生,回族就会死亡。但事实却是,对于真正的回族人来说,无论宗教形势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所属的族群身份和民族归属感,这一点历史已经做出的充分的证明。恰恰相反,在中国,要是回族清醒后不在做你们的“载体”,才是你们这些近代以信仰为幌子混淆回族、冒充回族的神棍们最害怕的,因为那将会彻底暴露出他们鱼目混珠、一无是处的真实面目。

  还有什么解放前回族就是中国境内所有禁食猪肉人群的统称等等别有用心的愚蠢论调,你们以为别人都不知道民国以前的这些民族都是什么名称吗?不论你们是汉、藏还是撒拉、东乡……,要说你们是穆斯林或者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随便。但要心怀鬼胎的非说自己是回民是回族,那就得说道说道了,难道今天有人骂一句你是猪,你们家祖上就真的都是猪了?

  每个宗教中都有好人和坏人,上面那些话是针对伊斯兰教中的邪恶和别有用心的分子。正常的回族人也好其他民族也好,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取决与对方是否信教和信仰哪种宗教,而是他的具体为人和言行。回族中有很多很好的阿訇(阿訇一词来源于回回教门中的波斯景教),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着做为一名穆斯林的基本责任,用回族信仰者的方式解决回族大众在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心理层面上的需要,回族大众敬重和拥护这样的本族宗教职业者,这就是回族人与穆斯林之间最真切的关联。

责任编辑: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关系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关系

2019-06-10 09:47:27
来源:回族在线 作者: 单眼皮的猫
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却说自己就是穆斯林,这真是一种悲哀。

   长期以来,在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的回族大众几乎没有解本民族的知识的途径,因此无论一些舆论对我们民族做出怎样的诠释和宣传(如把回族等同与穆斯林),民间很少又人去真正的思考和质疑。零散分布在各地的回族大众,多数为了生活忙于奔波和劳作,在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不自觉的接受着任人摆布的命运。关于回族的历史、文化种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宣传基本满足了宗派特权阶层和旧时的统治者的意愿,错误的、含糊其词的宣传直接导致了让回族人在社会上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误解。不仅其他兄弟民族对回族产生了各种混乱的认识,很多回族人对此也是一头雾水,假如在大街上找位做生意或田里耕作地回族人,然后问他什么是回族?什么是穆斯林?十有八九得到地回答是“回族就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回族啊。”如果你在单问他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可能就回答不上来了。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却说自己就是穆斯林,这真是一种悲哀。那种愚弄和奴役大众的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得不承认,至今回族还并未完全解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相关知识太缺乏了解,因此在如今这个比较开放和民主的时代,我们回族大众和各民族兄弟应该去积极的了解和探讨这些问题。

images (1).jpg

  什么是伊斯兰教、什么是穆斯林?

  历史上的亚洲中、西部是很多宗教的发源地,先后涌现了拜火教、犹太教、拜星教、拜月教、太阳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等等,伊斯兰教就是继这些宗教后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建,后把原安放在麦加神殿上一块长约三十公分的陨石供信徒朝拜。“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即伊斯兰教教徒。伊斯兰教经过各种争斗在亚洲西部的部分阿拉伯人中传播开来后,又以战争的方式把触角伸向了东方的古波斯、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地、史国等昭武九姓各小邦和吐厥各部落,这些小国和部落所处就是后来的回回国花拉子模区域,即今日伊朗、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等所处区域。当时这些地带的国家和民众的信仰主要是拜火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佛教、犹太教等,阿拉伯军队入侵后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推行伊斯兰教,并实行各种压迫制度。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构成统治阶层,改信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称为“Mawali”,汉语音译“满喇”,通指“被释放者”、“被管理者”)和阿拉伯人订立顺服契约,保持自己原有信仰的非穆斯林(称为“迪米”)以及大量的奴隶,构成被统治群体。波斯人被与驴和狗相提并论,毫无尊严。如果一个骑马的波斯人见到步行的阿拉伯人,他必须立即下马,把马让给阿拉伯人骑。在许多场合,波斯人不得与阿拉伯人并肩而立或并排行走。随后其他相继被阿拉伯侵略的诸回回国属地居民遭遇也基本类似。阿拉伯人对于高度发达的波斯和亚细亚文化采取了完全毁灭的破坏性态度。无数精致的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被销毁熔化,铸造成钱币。很多壮丽的宫殿和城市被毁为瓦砾和废墟,无数的文学、歌舞音乐、科技文化等书籍被焚毁,通行于波斯帝国和部分中亚国家的波斯语被禁用,代之以阿拉伯语。以残暴著称的总督哈查只屠杀了成千上万名坚持使用巴列维语的波斯人,并折磨那些颂扬波斯文化的人,所有这些民族、国家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和文化成就都被划到了阿拉伯穆斯林的名下,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文明。因此,在这期间有很多波斯和中亚各族人为了逃避阿拉伯穆斯林军团的迫害,东来进入大唐,是比较早期的回族先民,在长安和洛阳等地建立了大量的景教和拜火教等寺庙,围寺而居,以经营酒店餐饮业为主,形成较早时期的回坊。

  “穆斯林”并不是某一民族的称呼,而是对任何民族中的伊斯兰教信徒的统称,和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是一种性质的称谓。穆斯林和其他宗教徒的区别是要履行伊斯兰教的五功,也就是五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功课,即:念经、礼拜、斋戒、天课、朝觐。

  第一条的念,起码要念阿拉伯语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第二条的礼拜,是伊斯兰教信徒(穆斯林)功课的主要部分。每天礼五次拜,在礼拜前必须先做净礼,包括大净小净等步骤。拜功的仪式主要由端立、诵念礼拜经文、鞠躬、抬手、叩头、跪坐等动作组成。每天的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

  第三条的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的斋月里,必须实行斋戒。斋戒是指在斋月内每天从拂晓至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吸烟以及房事等。

  第四条的天课是穆斯林每年财产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时,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给宗教组织。

  第五条朝觐或朝圣,凡达到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须最少去朝觐麦加圣地一次。

  按上面五条生活的人,才可以被看作穆斯林。但对与回族来说,恐怕除了很少数从事宗教职业的外,回族大众能达到这五条要求的人数用九牛一毛来形容都不夸张。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要求还有很多,涉及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精神思想等等所有人类生活的方面无微不至。要熟读古兰经和各种圣训(《塔志圣训》、《利雅德圣训》、《穆宛塔圣训》、《穆赫塔勒圣训》、《布哈里圣训》、《艾布·达吾德圣训》、《铁密济圣训》、《奈萨仪圣训》、《伊本·马哲圣训》、《米什卡体圣训》、《穆斯奈德圣训》等)并按照其中的教导去做,才是真正的穆斯林。其他各种类派各个时期不断问世的各种经典名目繁多。

  广大回族人是不是穆斯林?

  上面对穆斯林的标准有了简要的介绍,那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从古至今的回族人是不是象上述那样去生活的?和穆斯林又有多少关系?

  唐宋和之前的回族先民中基本上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所以也就谈不上有穆斯林(所谓的唐代朝廷为回族先民建立了伊斯兰教大寺,唐代蕃坊都有伊斯兰教教堂说法都被证实是错误的,事实上是景教和拜火教寺庙)。宋代是当时回回人拜火教、景教、波斯摩尼教等转为明教的时代。之后,随着又一批经商、从军回回人的入华,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格局,假如象他们所说,元代的回回都是穆斯林,那应该有大量伊斯兰教教堂存在才合理,然而元代期间整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堂屈指可数,与“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很不相称。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伊斯兰教在回族人中并没多少影响,事实上多是信仰明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回回人,就是有一些,也多属于不久前刚迫于阿拉伯入侵者的压力而接受的,实际生活中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和事前的信仰影响,很难说就真是穆斯林。明代,靠明教完成大业的明太祖认为最终的光明已经实现,从而开始禁绝崇尚与黑暗斗争的明教。并在回族人中推行他认为是“和平之教”的伊斯兰教,于是回族人的大量宗教寺庙被改称为伊斯兰教的教堂,从回族传统式样清真寺不仅有各种伊斯兰教严禁的雕饰物,其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样式也相差巨大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明教(摩尼教)的主旨“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被伊斯兰教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所替代。从明代开始,回族人历来尊重的“阿訇(波斯语大意:学者,是与伊斯兰教无关的称谓,早在拜火教时期就开始使用)”虽然继续得以保留和使用,但实际上却被换为伊斯兰教“伊吗目(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教长)”的性质。从此,回族人中的宗教人士开始了用中亚波斯语调去诵读阿拉伯语经文、回族大众开始用本民族古老的风俗传统去接触伊斯兰教的日子。

  虽然迫于统治阶级压力或引导,相当多的回族信仰了伊斯兰教,但很大程度只是名义上的。现实中,回族大众和本民族的宗教人士大多还是按照回族的民俗行事,回族宗教人士依然继承了自隋唐景教、拜火教时期的“不译经,不传教”传统。历经了清、民国直至当代回族式伊斯兰教的熏陶,传统的回族大众在各族伊斯兰教人士那里得到了“穆斯林”的美称,天长日久觉得这个名称也怪洋气,很多既不能识文也不能断字的回族人也就稀里糊涂的接受了。期间一些回族学士出于对宗教的不了解和保护回族的出发点,在某些宗派势力操控舆论的环境下顺从了回族等于穆斯林、保护伊斯兰教就是保护回族的说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真成了伊斯兰名义下的回族。

  然而世事无常,晚清以后,西北地区其他类似(不吃猪肉的,或与伊斯兰教有关联)的民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历史上西夏王国的后裔党项人(也叫河西人,回回称其为“汤屋特”,蒙古称“唐兀人”)、维族、汉、藏和西北地区回族等的部分宗教人士和军阀发动了各种层出不穷的“运动”,吸收和诱惑了大量的汉、藏、蒙、土等民族的加入,所有这些人在民国时期曾被混乱的称为过“回民”,这种含糊的称谓却成了日后他们混淆身份对回族指手画脚的资本。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历史比回族至少晚上千年,伊斯兰教化的程度很高。上述这些人中的有些宗教人士频繁的跨越中亚而出入阿拉伯等国家,带回了境外各种伊斯兰势力互相革命的讯息和纲领,有的还得到了美元的大力支持,回来后大搞各种尊经革俗,一切朝阿拉伯看齐……,一场接一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了……。远在天方的一些阿拉伯人仍不想放过曾经被他们侵略过的民族们在中国的后代,妄图靠一些见利忘义的狗腿子继续奴役他们的精神,让认欺压过他们先民的强盗和骗子为祖宗。于是,一些狗腿子就开始带头编造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而且还是阿拉伯人中的穆斯林……,大造舆论吹捧阿拉伯人如何伟大,阿拉伯人创建的伊斯兰教对回族人是何等重要,恐吓回族人缺少了伊斯兰教就会死光光。一方面千方百计、巧立名目的把回族传统和伊斯兰教挂钩,实在挂不上的就诬陷为“汉俗”、“异端”、“陋习”。一方面又得意的说:看,你们回族还有什么地方能说和伊斯兰教没关系!

  因回族大众对伊斯兰教不了解,搞不清楚回族传统是不是伊斯兰教教规,况且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发言的权利与机会,没有渠道去正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各宗派势力遮天的环境下失去了起码的尊严和勇气,任凭他们胡诌八扯,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回族人的沉默与麻木使他们变的更加肆无忌惮。

  先从饮食方面来说吧,伊斯兰教对这方面最严厉的当数禁止喝酒(包括制造和买卖),而酒肆(酒馆)却属于回族历来的经营项目,中国的葡萄酒以及酿造技术也是由历史上的回回人地域带过来,元代,由回回人传入到中国的还有“阿刺吉酒”及酿造方法。阿刺吉是波斯语ararki的音译,“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即指蒸馏法制成的酒。中国制酒起源虽早,但因不知蒸馏法,酒精含量无法提高,所以元以前中国的酒基本是低度酒。“阿刺吉”的制法传入后,使中国制酒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古代波斯、花拉子模等地各族人很早就形成了浓厚的饮酒风尚与文化,不但爱喝酒、而且酒量很大,还习惯在醉醺醺的时候讨论大事。现实生活中的回族人喝酒太普遍了,而且还有回族家庭有祖传的酿酒手艺,从古至今,回族人开的饭店餐馆哪有不卖酒的(不要拿西北撒拉族、东乡族或汉族伊斯兰教信徒开的饭店说事),也许在民国或解放初个别时段回族人不喝酒的比例高一些,但纵观整个历史和现实,那些短暂的低比例现象代表不了什么。回族对于食物方面的禁忌和伊斯兰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内容不同由来也不同,不过是有的相似而已。

  还有回族的“清真”和伊斯兰教的“哈俩里”是两种概念

  请某些自诩为道德高尚、诚实厚道、大地上最优秀的人们不要再偷换概念了,否则千多年来回族人开的饭店酒馆都是假冒清真吗?回族大众祖祖辈辈的饮食都不是清真的吗?清真食品和饭店历来都没有在中国出现过对吗?你们要想弘扬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大可光明正大的开办“哈俩里”餐厅和拉面馆,估计不会有人反对。

  丧葬方面,伊斯兰教不允许哭亡人,而传统的回族人(不包括西北一些地区解放后被错误划进来的所谓河西、汉、藏等类)不但哭,而且还有一套独特的习俗和曲调。伊斯兰教不允许游坟诵经时下跪,而传统的回族人是要跪的。伊斯兰教不允许戴孝,而回族人是要戴的,而且是本民族的风格。回族把去世称为“无常”,这是伊斯兰教所不能解释的(伊斯兰教对去世称“归真”)。回族人无常后要过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这也是伊斯兰教所不允许的。伊斯兰教不允许在葬礼上燃香,而回族却相反,回族葬礼上关于这方面琐碎的对立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就不一一介绍了。符合伊斯兰教的应该是要请穆斯林(即“阿訇”,其实这一回族用的称谓来源波斯景教、摩尼教等)诵经等仪式,虽然也是用阿拉伯语,但是传统回族人的诵经方式和声调和阿拉伯人的不同,阿拉伯人听不明白。当然,除了阿訇和个别乡老外,回族人也不知道具体在念什么,是什么意思,历来如此。可能有少部分地带回族人在这方面的情况和上面讲的不完全相同,那只是在近代被伊斯兰教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婚姻方面,伊斯兰教规定女性初潮就算是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穆罕默德他老人家在五十二岁时娶了个九岁的女孩做老婆。回族可从来没有这样的做法,至于娶四个老婆,说三句不要了就等于离婚等等更是天方夜谭。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和同信仰的人结婚,或者有经人。但回族大众在选择对象时只是在意对方的民族,人品,家庭、收入等方面,没有谁会打听对方的信仰情况。就算是外族人嫁到回族家庭,也只是在意对方的人品、是否愿意或适应本民族的饮食、风俗。至于伊斯兰教所描述的天堂中人们的最小奖赏,是一座有8万名奴隶和72位处女的豪华住所现象,绝大多数普通回族大众一无所知,就算有人和他们说起也难以相信,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宗教。

  宗教活动方面,每天五次的礼拜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基本的要求,而事实上在回族聚居的农村,一般两三千人口的村子中的清真寺里,有上二、三十个回族老人能坚持每周隔三岔五去一两次就不错了,礼拜的动作在某些西北各族阿拉伯追随者看来是粗糙甚至偷工减料的。有的老人能用波斯腔的阿拉伯语练习着念上几小段经文(这也被西北某些阿拉伯腿子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和阿拉伯人听不懂),但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他们的理解中,经文和语言是没有关系。老人去的就不多,年轻人去清真寺的次数更是少的可怜,每年遇到需参加亲友无常或纪念亡人仪式时去寺里做个沐浴(换水,冲头),也很少有人按照伊斯兰教的步骤去洗,多数就跟平时沐浴洗澡一样。甚至有的寺中除了专职的宗教人员,而没有民众。在城市中去礼拜的回族人就更少了,以数万左右回族人口的城市来说,每天能去趟清真寺的乐观点也很难超过五十位,每年一度的开斋节那天单位学校准许放假,去清真寺的人口可能能达到数千人,其中包括外省市的流动人口以及其他多个民族,当然也会有汉族等民族的,节假日的这些来寺里的人很多不会基本的礼拜动作和步骤,更不要说念了,一辈子不会也没做过礼拜的回族人大有人在。在西部,由于一些回族聚集地周围的东乡族、撒拉族和部分汉族藏等族的伊斯兰教意识浓厚,受其影响,回族人礼拜的比例稍高一些(其中保持传统的部分西部回族在宗教仪式等方面仍会受到他们的寻衅和“教导”),但与他们所言称的当地穆斯林数量相比仍很悬殊,甚至没有其他民族为主,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礼拜,佛教寺庙烧香还愿的人多,但也没见那些民族中有哪个被大主教和法师们扣上“基督教/民族”或“佛教/民族”等的帽子。南方城乡的回族生活自古和伊斯兰教关系更小,有的地区至今信仰的还是西域色彩佛教等宗教,也有不少地带没有任何宗教生活,因此成了近年西北各族绿化活跃分子垂涎的舞台,那种情况很适合他们冒充回族身份,然后用回族就得信仰或回归伊斯兰教的谎言去行骗,也就有了向阿拉伯人方面寻求更多宣教资金支持的借口。

  上面只是介绍了容易被混淆的几点,至于回族生活传统的其他方面,更与伊斯兰教没瓜葛,就是这样一个个别方面能与伊斯兰教或穆斯林勉强挂上钩,更多方面却是对其一无所知甚至对立的民族,衣不遮羞、抽烟喝酒不礼拜,不会念经不去朝觐,用他们的话说都是下火狱的料,愣是被扣上了穆斯林民族的帽子自欺欺人,有的宗派人士对此做出了回族虽然不等于穆斯林,但回族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载体的解释。一再宣称自己所属的“乌玛(意为世界范围的伊斯兰团体,但中国的一些宗教人士却翻译为‘民族’)”是最优秀正义和贤良的人,难道还需要回族这样一个与伊斯兰教关系不大,被你们处处嘲笑歪曲和打击的民族做为载体而寄生吗?更可笑的是他们总是强调回族身上没有了他们的寄生,回族就会死亡。但事实却是,对于真正的回族人来说,无论宗教形势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所属的族群身份和民族归属感,这一点历史已经做出的充分的证明。恰恰相反,在中国,要是回族清醒后不在做你们的“载体”,才是你们这些近代以信仰为幌子混淆回族、冒充回族的神棍们最害怕的,因为那将会彻底暴露出他们鱼目混珠、一无是处的真实面目。

  还有什么解放前回族就是中国境内所有禁食猪肉人群的统称等等别有用心的愚蠢论调,你们以为别人都不知道民国以前的这些民族都是什么名称吗?不论你们是汉、藏还是撒拉、东乡……,要说你们是穆斯林或者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随便。但要心怀鬼胎的非说自己是回民是回族,那就得说道说道了,难道今天有人骂一句你是猪,你们家祖上就真的都是猪了?

  每个宗教中都有好人和坏人,上面那些话是针对伊斯兰教中的邪恶和别有用心的分子。正常的回族人也好其他民族也好,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取决与对方是否信教和信仰哪种宗教,而是他的具体为人和言行。回族中有很多很好的阿訇(阿訇一词来源于回回教门中的波斯景教),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着做为一名穆斯林的基本责任,用回族信仰者的方式解决回族大众在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心理层面上的需要,回族大众敬重和拥护这样的本族宗教职业者,这就是回族人与穆斯林之间最真切的关联。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关系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