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甄鹏:从波黑的国防和警察改革看其国家功能化的实现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字号:

甄鹏:从波黑的国防和警察改革看其国家功能化的实现

甄鹏:从波黑的国防和警察改革看其国家功能化的实现
2019-06-03 14:39:00
来源:钝角网-《新视角》 作者: 甄鹏
关键词:东欧 点击: 我要评论
波黑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国防改革、警察改革和宪法改革。本文主要论述了前二者,并顺便提及第三者。国防改革顺利实现,是塞族人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做出的巨大让步。同时,塞族人以牺牲国防权为代价,保存了警察权。警察改革持续了四年,换了三个高级代表,经历了风雨雷暴,证明波黑实现国家功能化是多么的不易。

  波黑是个欧洲小国,以20世纪90年代的战争为世人所知。战争结束20多年了,它的内部局势仍然非常严峻。波黑国家功能化与科索沃地位、马其顿国名争议成为巴尔干三大悬而未决的难题。

  波黑政治结构复杂,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两个实体,三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分为两个政治实体:一个叫波黑联邦,俗称穆克联邦,简称“联邦”;另一个叫斯普斯卡共和国,俗称塞族共和国,简称“斯国”[1]。三个主要民族是:波斯尼亚克族,即波黑穆斯林,简称波族;塞尔维亚族,简称塞族;克罗地亚族,简称克族。

  在波黑的国家和实体机构中实行严格的民族平等原则。例如,在国家主席团、民族院、部长会议、宪法法院、中央选举委员会等机构中,三族均拥有相同的名额。国家的职能非常微弱,大部分权力属于实体。波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因为《代顿协议》设置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高级代表。高级代表是凌驾于波黑所有国家机构之上的“太上皇”[2]。

  三大民族同床异梦:波族想建立权力集中的中央政府;塞族的长期目标是独立,现实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格局和权力;克族的长期目标是建立第三实体,现实目标是不沦为少数民族。波黑国家治理中的所有冲突,最终都可归于上述分歧。现以国防改革和警察改革为例说明。

  一、第一次国防改革

  2002年,雄心勃勃的英国前自由民主党领袖阿什当(Paddy Ashdown)被任命为高级代表。他一改前任们的风格,强力介入波黑内部事务。当年下半年,斯普斯卡共和国一家公司(Orao)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禁令,向伊拉克出售武器。斯国国防部长和军队总参谋长引咎辞职。阿什当不肯善罢甘休,他的目标是波黑主席团成员、案件发生时担任斯国总统的沙罗维奇(Mirko Šarovi)。后者在他的威胁下被迫辞职。

(1)阿什当(左)。.jpg

阿什当(左)

  阿什当的深层目标不是人,而是斯国军队。没有军队,斯国就没有独立的基础。走私武器案成了阿什当的借口。2003年5月,阿什当颁布命令,成立国防改革委员会,任务是提出具体方案。然而,他已经在命令中定下了基调——“必须保证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指挥和控制”[3]。

  塞族领导人不抵制国防改革,同意在国家层次建立联合司令部,唯一的要求是保留实体军队。国际社会显然没想到塞族人这么好说话,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也可能国际社会本来就没想取消斯国军队。反对最强烈的反而是波族人,以主席团成员、民主行动党主席蒂希奇(Sulejman Tihić)为代表。这次,国际社会站在塞族和克族一边。

  2003年9月,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名为《和平伙伴之路》的报告。根据报告,波黑军队作战指挥职能专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分属国家和实体;成立国家国防部、联合参谋部和作战司令部,各有两名副手,分别来自三个民族。(国家其他部只有一名副部长。)

  在批准阶段,斯国反对党在独立社会民主人士联盟(简称“独社民盟”)主席多迪克(Milorad Dodik)的领导下拒绝接受报告。他建议废除义务兵,走职业化道路,最终实现非军事化。作为西方宠儿[4]的多迪克与西方的代表阿什当发生了争执。2003年12月,国家和实体批准了改革方案。

  接下来的焦点是国防部长之争——三族都想要这个位置。争来争去,波族和克族让步,塞族当国防部长。不过,波、克二族也没有损失。总参谋长和作战司令,二者各占其一;情报和安全局长、信息和保卫局长,二者又各占其一。塞族如愿拿到了国防部长职位,在推荐人选上却大费周折。第一个被推荐的人,因为战争罪嫌疑被部长会议主席、波族人特尔兹奇(Adnan Terzić)否决;第二个被推荐的、众望所归的斯国国防部长自己拒绝了;第三个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被高级代表阿什当反对;第四次被推荐的拉多瓦诺维奇(Nikola Radovanović)成为波黑首任国防部长。

  二、警察改革和第二次国防改革

  国防改革顺利推进,但是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2004年3月,多国稳定部队突袭帕莱,搜寻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导致一名教士和他的儿子严重受伤,引起塞族的强烈反应。阿什当冻结了对执政的塞尔维亚民主党的拨款,解除斯国总参谋长等人的职务。

  2004年6月,北约伊斯坦布尔峰会没有邀请波黑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主要原因有:国防改革需要深化(单一军队);未能与前南法庭合作。两天之后,阿什当宣布解除斯普斯卡共和国59名官员的职务。主要针对执政的塞尔维亚民主党,党主席兼国民议会主席卡利尼奇(Dragan Kalinić)、5名副主席被撤职;其次针对警察,内政部长被撤职。态度温和的斯国总统查维奇(Dragan Čavić)侥幸不在名单上;他是国防改革的功臣,也较早承认了塞族在斯雷布雷尼察的犯罪行为。

  卡利尼奇在斯国议会演讲,说:“这是斯国迄今为止最野蛮的政治清洗。”他称高级代表阿什当和美国大使邦德(Clifford Bond)是“牛仔和殖民主义者”。查维奇发表声明,称:“这是现代民主的粗暴的、史无前例的、闻所未闻的行为。”“斯普斯卡共和国进入代顿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5]随后,阿什当成立警察重建委员会,启动警察改革。

  2004年年底的时候,前南法庭主席和检察长在安理会指责斯国不与法庭合作,北约第二次拒绝波黑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阿什当说,将在12月16日,即警察重建委员会提交报告的第二天,宣布对斯国的惩罚措施。舆论推测,阿什当将废除斯国内政部,并解除总统查维奇和总理米凯热维奇(Dragan Mikerević)的职务。斯国方面也酝酿着激烈的对抗,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2004年12月16日,阿什当宣布措施,上述两件事情一件也没发生。不过,措施对斯国相当不利。第一,启动第二轮国防改革,实体国防部将停止存在;第二,若波黑第三次仍不能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将直接严厉地处置斯国的财产和机构。

  第二天,斯国总理米凯热维奇抗议阿什当的举动,宣布辞职。随后,同属民主进步党的波黑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外交部长伊万尼奇(Mladen Ivanić)递交辞呈。查维奇发出警告,必要时将诉诸全民公决。俄罗斯外交部、塞尔维亚东正教会警告或者谴责阿什当。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和议长联合呼吁阿什当尊重波黑宪法。

  斯国六个主要塞族政党签署协调政治行动协议,涉及七个方面。协议称:“无人能质疑斯国内政部的存在,该存在不违背国际标准。”“国防改革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下一步的目标是军队的专业化或非军事化。”“高级代表通过命令解决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6]

  面对塞族人的绝地反击,阿什当表现出一定的妥协。他声称:“没人能废除斯普斯卡共和国,没人能强迫斯国执行警察改革。”[7]和平实施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发布公告,警告那些要求废除斯国的政治领导人,强调只有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国防和警察改革。

  2005年4月,阿什当在斯国议会发表演讲,提出了警察改革的两个核心观点:保留实体内政部;警察区可越过实体线。他召集波黑11个主要政党领导人在乌拉什奇山(Vlašić)谈判。会议接受了“欧盟三原则”,同意了阿什当的两点意见。所谓的“欧盟三原则”是:所有的立法和预算职能在国家层面;政治不阻碍警察事务;警察功能区基于技术判据确定。

  欧盟警察特派团提出了“五区”方案,即全国分为五个警察区,中心分别是萨拉热窝、巴尼亚-卢卡、图兹拉、泽尼察和莫斯塔尔。单纯从技术判据讲,这个方案相当完美。可是从政治角度讲,这是塞族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五个警察区总部,只有一个在斯国!于是,方案不断被调整,数目增加,总部变动。塞族的理想方案是,警察区之类都不动,只在中央设立一个协调机构。多迪克等人认为越过实体线的地方尽可能少,总部尽可能在斯国(例如比耶利纳)——对于前者,高级代表和波族人已经同意;对于后者,可以谈。

  2005年5月,塞尔维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决定,警察改革必须在斯国和波黑宪法之内,不能越过实体线。这推翻了其主席查维奇在乌拉什奇山谈判的结果。查维奇称,斯国的形势极富戏剧性,危机可能大爆发。他一直考虑辞职,但不想火上浇油。

  面对国际社会和波族人的要求,有更好的应对方案。笔者给斯国总统查维奇、总理布凯伊洛维奇(Pero Bukejlović)和议长斯托伊契奇(Dušan Stojičić)写了一封英文信,有四个要点:1.警察区可以越过实体线;2.越过实体线的警察区总部必须在斯国;3.斯国内政部对越过实体线的警察区有相应的权威;4.波黑警察机构总部必须在斯国。[8]

  塞族主要政党在姆拉科维查山(Mrakovica)举行秘密会谈。第二天,在举世关注下,斯国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决议:警察区越过实体边界线是不可接受的。斯国总参谋长因为新兵宣誓事件被国际社会免职。查维奇说这个夏天是“风暴前的寂静”[9]。知名西方智库“国际危机组织”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如果塞尔维亚民主党不同意对波斯尼亚未来必需的警察改革,国际社会应当做出最深,也许是最后的,对波斯尼亚政治的直接干预,通过肢解这个党并且禁止那些一直最不具有建设性的成员担任公职。”[10]在这种背景下,国防改革委员会形成了结论:废除实体国防部,废除义务兵制等。斯国议会以2/3多数通过国防改革议案。

  警察改革谈判,由原来的政党之间,改为在波黑机构内举行。斯国议会再次以绝对多数反对警察区越过实体线。阿什当决定塞尔维亚民主党只能有一个银行账户。布凯伊洛维奇政府提出一个比较模糊的方案,五年内完成警察改革,被国际社会拒绝。高级代表、美英大使、欧盟委员会驻波黑代表团再次联合呼吁斯国接受警察改革。斯国政府愤怒地要求欧盟委员会解释:“欧盟三原则”是什么?斯国机构的职能是什么?警察改革是否是最后一项大改革?

  2005年10月5日是个重要的日子。波黑民族院通过国防法和军队组织法,国防改革方案得到批准。斯国议会通过了查维奇和多迪克提出的妥协的警察改革建议:同意“欧盟三原则”;成立警察重建实施督导会,由它提出具体方案;在五年内完成。已经上膛的子弹被延迟发射很久。国际社会支持,波黑部长会议、议会两院通过,欧盟启动和波黑的稳定与联系协议谈判。

  第二轮国防改革之后,国防权全部归于国家。波黑军队总人数为16000人,其中职业军队10000人,文职人员1000人,预备役部队5000人。民族构成以1991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适当调整。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总参谋部下设作战司令部和支持司令部。旅是基本作战单位。共有五个旅,包括三个步兵旅(分别负责南部、东北和西北防区)、一个空军和防空旅(驻巴尼亚-卢卡)和一个战略支援旅(驻萨拉热窝)。三个团分别代表波、塞、克三族,表明了军事继承和身份,但无作战管理权。

责任编辑:昀舒
甄鹏:从波黑的国防和警察改革看其国家功能化的实现

甄鹏:从波黑的国防和警察改革看其国家功能化的实现

2019-06-03 14:39:00
来源:钝角网-《新视角》 作者: 甄鹏
关键词:东欧 我要评论
波黑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国防改革、警察改革和宪法改革。本文主要论述了前二者,并顺便提及第三者。国防改革顺利实现,是塞族人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做出的巨大让步。同时,塞族人以牺牲国防权为代价,保存了警察权。警察改革持续了四年,换了三个高级代表,经历了风雨雷暴,证明波黑实现国家功能化是多么的不易。

  波黑是个欧洲小国,以20世纪90年代的战争为世人所知。战争结束20多年了,它的内部局势仍然非常严峻。波黑国家功能化与科索沃地位、马其顿国名争议成为巴尔干三大悬而未决的难题。

  波黑政治结构复杂,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两个实体,三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分为两个政治实体:一个叫波黑联邦,俗称穆克联邦,简称“联邦”;另一个叫斯普斯卡共和国,俗称塞族共和国,简称“斯国”[1]。三个主要民族是:波斯尼亚克族,即波黑穆斯林,简称波族;塞尔维亚族,简称塞族;克罗地亚族,简称克族。

  在波黑的国家和实体机构中实行严格的民族平等原则。例如,在国家主席团、民族院、部长会议、宪法法院、中央选举委员会等机构中,三族均拥有相同的名额。国家的职能非常微弱,大部分权力属于实体。波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因为《代顿协议》设置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高级代表。高级代表是凌驾于波黑所有国家机构之上的“太上皇”[2]。

  三大民族同床异梦:波族想建立权力集中的中央政府;塞族的长期目标是独立,现实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格局和权力;克族的长期目标是建立第三实体,现实目标是不沦为少数民族。波黑国家治理中的所有冲突,最终都可归于上述分歧。现以国防改革和警察改革为例说明。

  一、第一次国防改革

  2002年,雄心勃勃的英国前自由民主党领袖阿什当(Paddy Ashdown)被任命为高级代表。他一改前任们的风格,强力介入波黑内部事务。当年下半年,斯普斯卡共和国一家公司(Orao)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禁令,向伊拉克出售武器。斯国国防部长和军队总参谋长引咎辞职。阿什当不肯善罢甘休,他的目标是波黑主席团成员、案件发生时担任斯国总统的沙罗维奇(Mirko Šarovi)。后者在他的威胁下被迫辞职。

(1)阿什当(左)。.jpg

阿什当(左)

  阿什当的深层目标不是人,而是斯国军队。没有军队,斯国就没有独立的基础。走私武器案成了阿什当的借口。2003年5月,阿什当颁布命令,成立国防改革委员会,任务是提出具体方案。然而,他已经在命令中定下了基调——“必须保证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指挥和控制”[3]。

  塞族领导人不抵制国防改革,同意在国家层次建立联合司令部,唯一的要求是保留实体军队。国际社会显然没想到塞族人这么好说话,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也可能国际社会本来就没想取消斯国军队。反对最强烈的反而是波族人,以主席团成员、民主行动党主席蒂希奇(Sulejman Tihić)为代表。这次,国际社会站在塞族和克族一边。

  2003年9月,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名为《和平伙伴之路》的报告。根据报告,波黑军队作战指挥职能专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分属国家和实体;成立国家国防部、联合参谋部和作战司令部,各有两名副手,分别来自三个民族。(国家其他部只有一名副部长。)

  在批准阶段,斯国反对党在独立社会民主人士联盟(简称“独社民盟”)主席多迪克(Milorad Dodik)的领导下拒绝接受报告。他建议废除义务兵,走职业化道路,最终实现非军事化。作为西方宠儿[4]的多迪克与西方的代表阿什当发生了争执。2003年12月,国家和实体批准了改革方案。

  接下来的焦点是国防部长之争——三族都想要这个位置。争来争去,波族和克族让步,塞族当国防部长。不过,波、克二族也没有损失。总参谋长和作战司令,二者各占其一;情报和安全局长、信息和保卫局长,二者又各占其一。塞族如愿拿到了国防部长职位,在推荐人选上却大费周折。第一个被推荐的人,因为战争罪嫌疑被部长会议主席、波族人特尔兹奇(Adnan Terzić)否决;第二个被推荐的、众望所归的斯国国防部长自己拒绝了;第三个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被高级代表阿什当反对;第四次被推荐的拉多瓦诺维奇(Nikola Radovanović)成为波黑首任国防部长。

  二、警察改革和第二次国防改革

  国防改革顺利推进,但是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2004年3月,多国稳定部队突袭帕莱,搜寻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导致一名教士和他的儿子严重受伤,引起塞族的强烈反应。阿什当冻结了对执政的塞尔维亚民主党的拨款,解除斯国总参谋长等人的职务。

  2004年6月,北约伊斯坦布尔峰会没有邀请波黑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主要原因有:国防改革需要深化(单一军队);未能与前南法庭合作。两天之后,阿什当宣布解除斯普斯卡共和国59名官员的职务。主要针对执政的塞尔维亚民主党,党主席兼国民议会主席卡利尼奇(Dragan Kalinić)、5名副主席被撤职;其次针对警察,内政部长被撤职。态度温和的斯国总统查维奇(Dragan Čavić)侥幸不在名单上;他是国防改革的功臣,也较早承认了塞族在斯雷布雷尼察的犯罪行为。

  卡利尼奇在斯国议会演讲,说:“这是斯国迄今为止最野蛮的政治清洗。”他称高级代表阿什当和美国大使邦德(Clifford Bond)是“牛仔和殖民主义者”。查维奇发表声明,称:“这是现代民主的粗暴的、史无前例的、闻所未闻的行为。”“斯普斯卡共和国进入代顿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5]随后,阿什当成立警察重建委员会,启动警察改革。

  2004年年底的时候,前南法庭主席和检察长在安理会指责斯国不与法庭合作,北约第二次拒绝波黑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阿什当说,将在12月16日,即警察重建委员会提交报告的第二天,宣布对斯国的惩罚措施。舆论推测,阿什当将废除斯国内政部,并解除总统查维奇和总理米凯热维奇(Dragan Mikerević)的职务。斯国方面也酝酿着激烈的对抗,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2004年12月16日,阿什当宣布措施,上述两件事情一件也没发生。不过,措施对斯国相当不利。第一,启动第二轮国防改革,实体国防部将停止存在;第二,若波黑第三次仍不能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将直接严厉地处置斯国的财产和机构。

  第二天,斯国总理米凯热维奇抗议阿什当的举动,宣布辞职。随后,同属民主进步党的波黑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外交部长伊万尼奇(Mladen Ivanić)递交辞呈。查维奇发出警告,必要时将诉诸全民公决。俄罗斯外交部、塞尔维亚东正教会警告或者谴责阿什当。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和议长联合呼吁阿什当尊重波黑宪法。

  斯国六个主要塞族政党签署协调政治行动协议,涉及七个方面。协议称:“无人能质疑斯国内政部的存在,该存在不违背国际标准。”“国防改革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下一步的目标是军队的专业化或非军事化。”“高级代表通过命令解决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6]

  面对塞族人的绝地反击,阿什当表现出一定的妥协。他声称:“没人能废除斯普斯卡共和国,没人能强迫斯国执行警察改革。”[7]和平实施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发布公告,警告那些要求废除斯国的政治领导人,强调只有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国防和警察改革。

  2005年4月,阿什当在斯国议会发表演讲,提出了警察改革的两个核心观点:保留实体内政部;警察区可越过实体线。他召集波黑11个主要政党领导人在乌拉什奇山(Vlašić)谈判。会议接受了“欧盟三原则”,同意了阿什当的两点意见。所谓的“欧盟三原则”是:所有的立法和预算职能在国家层面;政治不阻碍警察事务;警察功能区基于技术判据确定。

  欧盟警察特派团提出了“五区”方案,即全国分为五个警察区,中心分别是萨拉热窝、巴尼亚-卢卡、图兹拉、泽尼察和莫斯塔尔。单纯从技术判据讲,这个方案相当完美。可是从政治角度讲,这是塞族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五个警察区总部,只有一个在斯国!于是,方案不断被调整,数目增加,总部变动。塞族的理想方案是,警察区之类都不动,只在中央设立一个协调机构。多迪克等人认为越过实体线的地方尽可能少,总部尽可能在斯国(例如比耶利纳)——对于前者,高级代表和波族人已经同意;对于后者,可以谈。

  2005年5月,塞尔维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决定,警察改革必须在斯国和波黑宪法之内,不能越过实体线。这推翻了其主席查维奇在乌拉什奇山谈判的结果。查维奇称,斯国的形势极富戏剧性,危机可能大爆发。他一直考虑辞职,但不想火上浇油。

  面对国际社会和波族人的要求,有更好的应对方案。笔者给斯国总统查维奇、总理布凯伊洛维奇(Pero Bukejlović)和议长斯托伊契奇(Dušan Stojičić)写了一封英文信,有四个要点:1.警察区可以越过实体线;2.越过实体线的警察区总部必须在斯国;3.斯国内政部对越过实体线的警察区有相应的权威;4.波黑警察机构总部必须在斯国。[8]

  塞族主要政党在姆拉科维查山(Mrakovica)举行秘密会谈。第二天,在举世关注下,斯国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决议:警察区越过实体边界线是不可接受的。斯国总参谋长因为新兵宣誓事件被国际社会免职。查维奇说这个夏天是“风暴前的寂静”[9]。知名西方智库“国际危机组织”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如果塞尔维亚民主党不同意对波斯尼亚未来必需的警察改革,国际社会应当做出最深,也许是最后的,对波斯尼亚政治的直接干预,通过肢解这个党并且禁止那些一直最不具有建设性的成员担任公职。”[10]在这种背景下,国防改革委员会形成了结论:废除实体国防部,废除义务兵制等。斯国议会以2/3多数通过国防改革议案。

  警察改革谈判,由原来的政党之间,改为在波黑机构内举行。斯国议会再次以绝对多数反对警察区越过实体线。阿什当决定塞尔维亚民主党只能有一个银行账户。布凯伊洛维奇政府提出一个比较模糊的方案,五年内完成警察改革,被国际社会拒绝。高级代表、美英大使、欧盟委员会驻波黑代表团再次联合呼吁斯国接受警察改革。斯国政府愤怒地要求欧盟委员会解释:“欧盟三原则”是什么?斯国机构的职能是什么?警察改革是否是最后一项大改革?

  2005年10月5日是个重要的日子。波黑民族院通过国防法和军队组织法,国防改革方案得到批准。斯国议会通过了查维奇和多迪克提出的妥协的警察改革建议:同意“欧盟三原则”;成立警察重建实施督导会,由它提出具体方案;在五年内完成。已经上膛的子弹被延迟发射很久。国际社会支持,波黑部长会议、议会两院通过,欧盟启动和波黑的稳定与联系协议谈判。

  第二轮国防改革之后,国防权全部归于国家。波黑军队总人数为16000人,其中职业军队10000人,文职人员1000人,预备役部队5000人。民族构成以1991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适当调整。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总参谋部下设作战司令部和支持司令部。旅是基本作战单位。共有五个旅,包括三个步兵旅(分别负责南部、东北和西北防区)、一个空军和防空旅(驻巴尼亚-卢卡)和一个战略支援旅(驻萨拉热窝)。三个团分别代表波、塞、克三族,表明了军事继承和身份,但无作战管理权。

  三、警察改革第二阶段

  国际危机组织以为肢解塞民主党后,反对派上台会支持西方提出的改革。这是重大误解。反对派领袖多迪克说,国际危机组织从来没有正面作用,只是使波黑局势复杂化。2006年1月,民主党和民主进步党合作破裂,多迪克成为总理。同月,德国前邮政和通信部长施瓦茨-席林(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取代阿什当成为新的高级代表。阿什当全力推动的警察改革未能完成。

(5)施瓦茨-席林。.jpg

施瓦茨-席林

  面对新的局面,塞族领导人多迪克和查维奇态度又趋强硬。2006年下半年,波黑举行大选,查维奇落败。“独社民盟大获全胜,原塞族最大的政党——民主党——沦为第二大党。随后,独社民盟成员什皮里奇(Nikola Špirić)和多迪克分别出任波黑部长会议主席和斯国总理。从警察改革开始,独社民盟转而坚持强硬的民族主义路线,这是其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4]

  警察重建实施督导会的指导委员会通过国家、当地二级管理的意见。塞族反对,找了很多合理和不合理的理由。有专家提出:德国有17个州、17个内政部,国家有内政部;瑞士有26个州、26个内政部,国家则无。正在强加给斯国的警察模型,不存在于任何欧洲国家。和平实施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称,违背承诺和不合作的人必将接受后果。多迪克则回应:“如果我害怕制裁,我不会从事政治。”施瓦茨-席林回忆,他本计划在这段时间解除多迪克的职务,因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作罢。

  2007年,第一副高级代表兼布尔奇科督导格里高利(Raffi Gregorian)主持警察改革谈判。正赶上波黑诉塞黑关于应用《预防和惩罚种族灭绝罪宣言》案件宣判。国际法院认为:斯普斯卡共和国军队成员的行为是种族灭绝;塞尔维亚共和国未犯有种族灭绝罪,但是违反了阻止和惩罚种族灭绝的义务。波族领导人借此要求废除斯国警察,并要求斯雷布雷尼察成为一个单独的警察区。这些是插曲,本轮谈判失败的原因是名字问题。主席团波族成员、波黑党主席西拉伊季奇(Haris Silajdžić)要求将“斯普斯卡共和国警察”改为“在斯普斯卡共和国的波黑警察”。美国特意邀请西拉伊季奇和多迪克到美国商谈,未能达成一致。

  2007年7月,斯洛伐克前驻南联盟大使莱恰克(Miroslav Lajčák)成为高级代表。他把警察改革当作最紧要的任务,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方案。主要内容有:成立警察协调局(Police Coordination Directorate)管理全国的警察,两个实体的警察由协调局的各一名副局长分管;警察区不越过实体线,但是斯雷布雷尼察为单独的区;预算权在国家,实体有建议权。克族和一些政党支持,多迪克和西拉伊季奇反对。二人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警察结构符合波黑的宪法结构;斯雷布雷尼察不单独设区。新方案未得到广泛支持。

  2007年10月,波黑六个执政党发表莫斯塔尔宣言:通过宪法改革实现警察改革。11月,执政党领导人会议通过了西拉伊季奇提交的执行莫斯塔尔宣言的行动计划。在2006年4月否决第二次宪法改革的“罪魁祸首”西拉伊季奇,成为警察改革的“天降神兵”,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件奇怪的事是,当时莱恰克与塞族领导人发生非常严重的冲突,部长会议主席什皮里奇辞职[2]。在这种环境下,警察改革难题解决了!

  根据宣言和行动计划,执政联盟起草了两个法案,但是在议会表决程序中受挫。2008年4月,经过莱恰克的调解,波黑代表院和民族院先后以紧急程序表决通过。代表院的支持票仅有22票(共42票)。警察改革结束了,波黑如愿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警察协调局负责人直到2010年3月才被任命。

  四、结语

  警察改革中关键的警察区的设置,留待宪法改革来实现。由于宪法改革失败,警察区维持了原状。警察改革的最大成就是成立了警察协调局,局长一人,副局长二人,分别来自波、塞、克三族。“警察改革草草收场,宪法改革停滞不前,高级代表丧失权威,成为波黑政治僵局的三大标志。”[4]

  查维奇的灵活、布凯伊洛维奇的强硬、多迪克的坚持和伊万尼奇的合作,共同造就了这个结果。没有布凯伊洛维奇等强硬派,查维奇和多迪克将同意警察区越过实体线;没有查维奇和多迪克等实践派,斯国将遭受严厉的制裁。伊万尼奇等人的合作也发挥了作用。斯国在警察改革中把损失减为最小,团结是最重要的。国际社会试图通过警察改革使塞尔维亚民主党裂变,没有成功。[10]受到孤立的查维奇顾及斯国政治,直到2008年才另立新党。

  战争结束后,波黑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国防改革、警察改革和宪法改革。本文主要论述了前二者,并顺便提及第三者。国防改革顺利实现,是塞族人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做出的巨大让步。同时,塞族人以牺牲国防权为代价,保存了警察权。警察改革持续了四年,换了三个高级代表,经历了风雨雷暴,证明波黑实现国家功能化是多么的不易。

  巴尔干三大难题中,马其顿国名争议取得突破[11],科索沃地位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这两个问题解决后,国际社会将把精力放到波黑问题上。由于三个主体民族的核心诉求不一样,波黑能否长期、稳定的存在面临着不确定性。

  (相关简介:甄鹏,山东大学研究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学者,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具有律师资格。)

  参考文献

  [1]甄鹏:塞尔维亚人名和地名翻译勘误[Z/OL](2011-09-08)[2018-08-20访问,中括号里的日期表示访问网页的时间,下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b915f10100t6ax.html。

  [2]甄鹏:波黑高级代表制的政治和法律考察[J],《新视角》(香港),2017(总75):115、116。

  [3]Office of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Decision Establishing the Defense Reform Commission [Z/OL]. (2003-05-09)[2018-08-17]. http://www.ohr.int/?p=65835.

  [4]甄鹏:波黑2010年大选与左翼政党状况[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1):109、110、106。

  [5]Office of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OHR BiH Media Round-up [Z/OL]. (2004-07-01)[2018-08-17]. http://www.ohr.int/?ohr_archive=ohr-bih-media-round-up-172004.

  [6]Office of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OHR BiH Media Round-up [Z/OL]. (2004-12-26)[2018-08-17]. http://www.ohr.int/?ohr_archive=ohr-bih-media-round-up-26122004.

  [7]Office of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High Representative’s New year message 2005 [Z/OL]. (2004-12-31)[2018-08-17]. http://www.ohr.int/?p=44315.

  [8]甄鹏:甄鹏日记[Z](2005-05-19),甄鹏提供。

  [9]Office of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OHR BiH Media Round-up [Z/OL]. (2005-06-27)[2018-08-17]. http://www.ohr.int/?ohr_archive=ohr-bih-media-round-up-2762005.

  [10]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Bosnia's Stalled Police Reform: No Progress, No EU [R]. (2005-09-06). P. 12.

  [11]甄鹏:“北马其顿共和国”会成为现实吗?[N],《联合早报》(新加坡),2018-06-22(20)。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甄鹏:从波黑的国防和警察改革看其国家功能化的实现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