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积怨过深,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兴国家字号:

积怨过深,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

积怨过深,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
2017-01-03 11:00:16
来源:钝角网 作者: 于洪君
关键词:印度 中印关系 点击: 我要评论
本文从中国打响中印边境的两次自卫反击战谈起,述及双方的武力冲突与和平谈判的波折,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冲突带来的教训。尽管中印两国不断寻求通过边界谈判解决问题,但由于历史积怨颇深,裹足不前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中国忍无可忍,被迫打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由于1960年国际形势对中国总体不利,印度当局拒绝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努力改善两国关系。当年6~12月间举行的有关边界问题的中印官员会晤,未能取得任何结果。此后,印方利用中国军队暂停边境巡逻之机,破坏西段实际控制线,在中国境内新建43个据点,中国被迫恢复巡逻。但印军毫无收敛,又在东线扩大入侵,仅1962年上半年,就沿着所谓麦克马洪线建立了24个新哨所。在这一过程中,印军多次攻击中国军队,打死打伤47名中国边防军人。

 

  1962年7月10日,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分三路向中方巡逻队推进,公然在距离有50米处进行挑衅。11日,印军两架直升机将援军运至侵略据点,以低空盘旋、侦查方式等恫吓中国军人,另有一支军队沿加勒万河下游前进,建立新的侵略据点。12日凌晨,毛泽东听取周恩来关于中印边境形势的汇报,中方开始考虑全面反击问题。21日,印军又侵入中国新疆奇普恰普河谷,突袭中国的边防哨所。22日凌晨,毛泽东再次听取周恩来的报告,但仍然没有做出全线反击的最后决定。当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提出了严重抗议。

 

  此时,尽管中印边境形势已极其严峻,中方仍在做最后努力,争取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7月23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向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等人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应当抓住印度总理尼赫鲁有恢复双方谈判意向的这一时机,约见印度国防部部长梅农,说明恢复谈判是中国政府历来的主张。最好能同梅农商定恢复谈判的手续、时间、地点和人员级别等有关事宜”。

 

  中方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是鲜明的,意图是明确的,态度也非常诚恳,但印度还是拒绝了中方的所有建议,继续加强战备,在中印边境筹划新的行动。1962年10月5日,印度国防部高调宣布,在东方军区建立新军团第四军,委任陆军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为军长,负责执行对华作战指挥。一周后,尼赫鲁下令,要印军把“东北边境特区”的中国人,亦即麦克马洪线与中印传统习惯线之间那一地区的中国军人赶出去。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发表讲话,声称要与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当时世界都预感到,印军将在未来几天内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势。

 

  此时,中国在政治上忍无可忍,军事上没有退路。10月8日,毛泽东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等人开会,再次讨论中印边境局势。鉴于印方已经做好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出了歼灭入侵克节朗的印军的预先命令。同一天,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向苏方表达了如果印军发动进攻,中方将坚决自卫的立场。同时,周恩来也含蓄地指出,印军使用苏制米格直升机在中印边界进行空投,运送军需,对我方战士有影响,对依然偏袒甚至暗中支持印度的苏联提出批评。

 

  10月17日,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炮击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开始大规模武装进攻。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也连续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当日下午,毛泽东再次召集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开会,研究部署自卫反击问题。当晚11时,毛泽东签发中央军委作战命令。命令指出:为了保卫祖国边疆,中央决定进行反击战役。Tibet军区部队首先粉碎印军对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进攻,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来援之印军。新疆边防部队,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并视情扩大战果。反击战开始时间当时定为10月19日拂晓,后因Tibet军区提出建议,改为20日拂晓。

 

  1962年10月20日凌晨,中国军队开始进行自卫反击,战事进展顺利。在东段,中国军队很快歼灭了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和其他印度部队,收回部分领土。在西段,中国军队清除了印度军队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43个据点。22日,中国国防部宣布,由于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为了防止印度军队卷土重来,再度发动进攻,我边防部队在自卫战斗中,没有必要再受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战斗进行到23日时,据马克斯韦尔说,随着印军第48旅彻底瓦解,“在东北边境特区以及在西段中国方面所主张的领土内,已经不存在任何有组织的印度军事力量了。从军事上来看,中国方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印度方面遭受到彻底的失败”。

 

  10月24日,中国政府声明全文发表,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中印双方确认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之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境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人员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第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内,同时在两国边境中段和西段,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解决。第三,中国政府认为,为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总理愿意前往新德里进行会谈。

 

  印度拱手求和,中国借机再寻和谈可能

 

  就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的同一天,周恩来致信尼赫鲁,呼吁他响应中方建议。这是两国总理1960年4月在新德里会面后第一次通信。在信中,周恩来力劝尼赫鲁:“我们应该向前看,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扭转局势。”为了配合政府发表声明和总理致函尼赫鲁等重大外交行动,中国军队这一天停止了对印军的追歼行动,集结在东段达旺河以北地区等候命令。

 

  中国军队以胜利之师勒兵不前,等待的是中印两国的和谈与边境地区的和平。然而,10月27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复信周恩来,不但强势拒绝周恩来提出的和谈建议,反而自命不凡地要求中方恢复1962年9月8日前两国边境的局面,实际上是要中国承认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并以此作为双方停战条件。

 

  11月4日,中国以极大的政治耐心再次向印方发出和平倡议,印度却以宣布紧急状态、成立战时内阁、发行战争公债、进行军事动员、调集重兵增援边境相回应。印度人之“胆儿肥”令人大跌眼镜。11月14日至16日,印军猛攻中国军队,试图挽回战场上颓势。要争脸面的尼赫鲁和不甘失败的军人集团,似乎要对国内膨胀的民族主义势力做个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被迫于11月16日至20日组织了第二次自卫反击。在这次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击溃进犯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的印军,一直推进到传统习惯线附近。中国境内另一批印军据点共16处,亦被全部铲除。这时,印度民族主义政客终于扛不下去了,印度军队也无力再战了。18日,尼赫鲁在印度“国防义勇军日”发表讲话,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之间的分歧。

 

  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同一天也发表了类似讲话。这时候,据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在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也使他“第一次看到了公众士气的瓦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19日看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召集周恩来等人开会。会后,周恩来、陈毅紧急约见了印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表示中国非常同意印度领导人的主张,双方可以立即进行谈判。紧接着,周恩来又约见了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向他表示,中国领导人希望苏加诺总统能出面促进中印和谈。

 

  11月20日,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再次讨论中印边境局势问题,决定中国政府先走一步,主动采取积极步骤,争取扭转日趋严重的中印边境局势。这天夜里,“显得衰老、疲乏”并且“讲的尽是泄气话”的尼赫鲁也在寻找出路,他“直言不讳地紧急呼吁美国进行干预,要美国派遣轰炸机和战斗机中队同中国军队作战”。据说,尼赫鲁的“呼吁书提得很详细,甚至写明了所需要的空军中队的数量——十五个”。

    

 

  (尼赫鲁与周恩来会面)

 

  美国的确也给了尼赫鲁面子,派一艘航空母舰驶向印度海面,但24小时后,美国发现危机已经结束,那艘航母尚未抵达孟加拉湾就掉头返航了。虽然有一支C-130运输机中队飞到了印度,但印军在战场上失败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

 

  11月21日零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声明指出:印度政府直到现在仍拒绝中国政府10月24日提出的三点建议,继续扩大边境冲突,使中印边境局势日趋严重。为了扭转这种局势,中国政府决定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这三项建议的实现:一、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二、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三、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

 

  根据这一声明,在中印边界东段,中国军队虽然已经进入传统习惯线以北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是在中国境内作战,但仍然准备撤回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处。在中段和西段,中国军队也将从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国在获得巨大战果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决策,和平意愿真的无可置疑。

 

  11月22日零时,中国边防部队主动在中印边境全线实行停火。一周后,周恩来再次致信尼赫鲁,希望印方能与中方一道共同推动局势缓和,指派官员在边界各段进行会晤,商谈停火后的相关事宜。由于中方的不懈努力,中印边界最终实现了全线停火,两国军队脱离接触,边境地区的局势逐渐平和下来。直到这时,“印度政府才知道,中国不是要侵略印度,而是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惩罚”。

 

  中印双方积怨甚深,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任重道远

 

  中印边境反击战是中方被迫进行的一场战争。1962年11月27日,亦即中国军队全线停火5天后,周恩来致信与中印两国领导人均有良好关系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表示中国政府将派特使去雅加达,通报有关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希望苏加诺能够推动印度对中国政府的声明采取相应措施,促成双方的边界问题谈判。同一天,周恩来还致信中印两国领导人都尊重的缅甸总理奈温,向他通报中印边界问题,并高度评价奈温为推动中印双方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而做的努力。毛泽东对此信非常重视,在文字上做了许多修改和润色。

 

  从外交上看,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好的效果。“打了胜仗的中国并没有在硝烟未散之时,把胜利者的条件强加于对方”,国际社会评价甚高。曾任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的卡西亚对此十分感慨:“一个大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取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中方在这场战争中全面获胜,对印度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印度国防部1965年公布说,印度在这场战争中死亡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3968人(这个数字与中方宣布释放的被俘印军人数对不上,原因不详)。如此惨重的伤亡,对印度人来说无疑是巨大耻辱。中方具体伤亡多少,至今未见权威数字;根据目前看到的相关材料,至少有722人牺牲,至少有2名军人被俘后长期关在印度精神病院里。中印外交关系在这场战争之后降至代办级。双方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联系几乎完全中断,更遑论政治交往。但双方毕竟从这场战争中汲取了教训,对待边界事务,彼此格外谨慎,迄今未再发生大规模的边境流血冲突。

 

  1970年代末,中国和印度从各自利益出发,开始了有限的接触与往来。印方也同意通过谈判与中方共同解决边界问题。1979年,时任印度外长、后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来华访问,他提议双方设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中方早有此意,立即予以响应。从1981年到1987年,双方举行了8轮副外长级官员会谈,主要讨论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

 

  在当今世界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中方在谈判中主张照顾历史背景、现实情况和两国人民的感情,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但印方坚持原来立场,双方8轮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法案,将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建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中国政府当即发表声明,表示绝对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和阿鲁纳恰尔邦。中印边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两国领导人同意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同意成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组。此后,1989年至2005年间,双方又举行15轮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会谈。但由于印方立场没有变化,这些会谈均无果而终。

 

  2003年6月,瓦杰帕伊作为印度总理正式访华,中印双方除承诺发展两国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外,同意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印度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曾经担任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的米什拉和中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戴秉国,分别成为两国特别代表。不巧的是,2004年5月,瓦杰帕伊领导的人民党在大选中失败,戴秉国与米什拉的会晤只进行了两轮。国大党新政府任命新的国家安全顾问迪克希特为印方特别代表,此人与戴秉国只举行过一次会晤,于2005年1月去世。当年3月,印度新任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继任特别代表。从那时起,直到2012年1月,戴秉国与纳拉亚南进行了九次会晤,其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2004年4月中国总理访问印度时,双方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议。

 

 

 

  (瓦杰帕伊正式访华)

 

  中印双方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发表,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积极成果,但根据这些原则确定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结构,依然步履维艰。2005~2009年间,中印双方特别代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8次会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5月,国大党赢得大选,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印度新政府向中方表示,希望在三四年内解决印中之间所有问题。然而,一直到戴秉国与纳拉亚南2009年8月上旬举行第十三次会晤,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未取得突破。2010年3月以后,印度新任国家安全顾问梅农作为印方特别代表,同戴秉国又进行了两轮会谈,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中印边界谈判早已在路上,但双方积怨太深,化解矛盾和分歧异常困难。任重道远漫漫路,不知何处是归途!

责任编辑:
积怨过深,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

积怨过深,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

2017-01-03 11:00:16
来源:钝角网 作者: 于洪君
本文从中国打响中印边境的两次自卫反击战谈起,述及双方的武力冲突与和平谈判的波折,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冲突带来的教训。尽管中印两国不断寻求通过边界谈判解决问题,但由于历史积怨颇深,裹足不前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中国忍无可忍,被迫打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由于1960年国际形势对中国总体不利,印度当局拒绝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努力改善两国关系。当年6~12月间举行的有关边界问题的中印官员会晤,未能取得任何结果。此后,印方利用中国军队暂停边境巡逻之机,破坏西段实际控制线,在中国境内新建43个据点,中国被迫恢复巡逻。但印军毫无收敛,又在东线扩大入侵,仅1962年上半年,就沿着所谓麦克马洪线建立了24个新哨所。在这一过程中,印军多次攻击中国军队,打死打伤47名中国边防军人。

 

  1962年7月10日,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分三路向中方巡逻队推进,公然在距离有50米处进行挑衅。11日,印军两架直升机将援军运至侵略据点,以低空盘旋、侦查方式等恫吓中国军人,另有一支军队沿加勒万河下游前进,建立新的侵略据点。12日凌晨,毛泽东听取周恩来关于中印边境形势的汇报,中方开始考虑全面反击问题。21日,印军又侵入中国新疆奇普恰普河谷,突袭中国的边防哨所。22日凌晨,毛泽东再次听取周恩来的报告,但仍然没有做出全线反击的最后决定。当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提出了严重抗议。

 

  此时,尽管中印边境形势已极其严峻,中方仍在做最后努力,争取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7月23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向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等人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应当抓住印度总理尼赫鲁有恢复双方谈判意向的这一时机,约见印度国防部部长梅农,说明恢复谈判是中国政府历来的主张。最好能同梅农商定恢复谈判的手续、时间、地点和人员级别等有关事宜”。

 

  中方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是鲜明的,意图是明确的,态度也非常诚恳,但印度还是拒绝了中方的所有建议,继续加强战备,在中印边境筹划新的行动。1962年10月5日,印度国防部高调宣布,在东方军区建立新军团第四军,委任陆军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为军长,负责执行对华作战指挥。一周后,尼赫鲁下令,要印军把“东北边境特区”的中国人,亦即麦克马洪线与中印传统习惯线之间那一地区的中国军人赶出去。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发表讲话,声称要与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当时世界都预感到,印军将在未来几天内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势。

 

  此时,中国在政治上忍无可忍,军事上没有退路。10月8日,毛泽东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等人开会,再次讨论中印边境局势。鉴于印方已经做好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出了歼灭入侵克节朗的印军的预先命令。同一天,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向苏方表达了如果印军发动进攻,中方将坚决自卫的立场。同时,周恩来也含蓄地指出,印军使用苏制米格直升机在中印边界进行空投,运送军需,对我方战士有影响,对依然偏袒甚至暗中支持印度的苏联提出批评。

 

  10月17日,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炮击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开始大规模武装进攻。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也连续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当日下午,毛泽东再次召集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开会,研究部署自卫反击问题。当晚11时,毛泽东签发中央军委作战命令。命令指出:为了保卫祖国边疆,中央决定进行反击战役。Tibet军区部队首先粉碎印军对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进攻,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来援之印军。新疆边防部队,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并视情扩大战果。反击战开始时间当时定为10月19日拂晓,后因Tibet军区提出建议,改为20日拂晓。

 

  1962年10月20日凌晨,中国军队开始进行自卫反击,战事进展顺利。在东段,中国军队很快歼灭了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和其他印度部队,收回部分领土。在西段,中国军队清除了印度军队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43个据点。22日,中国国防部宣布,由于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为了防止印度军队卷土重来,再度发动进攻,我边防部队在自卫战斗中,没有必要再受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战斗进行到23日时,据马克斯韦尔说,随着印军第48旅彻底瓦解,“在东北边境特区以及在西段中国方面所主张的领土内,已经不存在任何有组织的印度军事力量了。从军事上来看,中国方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印度方面遭受到彻底的失败”。

 

  10月24日,中国政府声明全文发表,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中印双方确认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之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境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人员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第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内,同时在两国边境中段和西段,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解决。第三,中国政府认为,为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总理愿意前往新德里进行会谈。

 

  印度拱手求和,中国借机再寻和谈可能

 

  就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的同一天,周恩来致信尼赫鲁,呼吁他响应中方建议。这是两国总理1960年4月在新德里会面后第一次通信。在信中,周恩来力劝尼赫鲁:“我们应该向前看,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扭转局势。”为了配合政府发表声明和总理致函尼赫鲁等重大外交行动,中国军队这一天停止了对印军的追歼行动,集结在东段达旺河以北地区等候命令。

 

  中国军队以胜利之师勒兵不前,等待的是中印两国的和谈与边境地区的和平。然而,10月27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复信周恩来,不但强势拒绝周恩来提出的和谈建议,反而自命不凡地要求中方恢复1962年9月8日前两国边境的局面,实际上是要中国承认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并以此作为双方停战条件。

 

  11月4日,中国以极大的政治耐心再次向印方发出和平倡议,印度却以宣布紧急状态、成立战时内阁、发行战争公债、进行军事动员、调集重兵增援边境相回应。印度人之“胆儿肥”令人大跌眼镜。11月14日至16日,印军猛攻中国军队,试图挽回战场上颓势。要争脸面的尼赫鲁和不甘失败的军人集团,似乎要对国内膨胀的民族主义势力做个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被迫于11月16日至20日组织了第二次自卫反击。在这次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击溃进犯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的印军,一直推进到传统习惯线附近。中国境内另一批印军据点共16处,亦被全部铲除。这时,印度民族主义政客终于扛不下去了,印度军队也无力再战了。18日,尼赫鲁在印度“国防义勇军日”发表讲话,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之间的分歧。

 

  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同一天也发表了类似讲话。这时候,据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在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也使他“第一次看到了公众士气的瓦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19日看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召集周恩来等人开会。会后,周恩来、陈毅紧急约见了印度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表示中国非常同意印度领导人的主张,双方可以立即进行谈判。紧接着,周恩来又约见了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向他表示,中国领导人希望苏加诺总统能出面促进中印和谈。

 

  11月20日,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再次讨论中印边境局势问题,决定中国政府先走一步,主动采取积极步骤,争取扭转日趋严重的中印边境局势。这天夜里,“显得衰老、疲乏”并且“讲的尽是泄气话”的尼赫鲁也在寻找出路,他“直言不讳地紧急呼吁美国进行干预,要美国派遣轰炸机和战斗机中队同中国军队作战”。据说,尼赫鲁的“呼吁书提得很详细,甚至写明了所需要的空军中队的数量——十五个”。

    

 

  (尼赫鲁与周恩来会面)

 

  美国的确也给了尼赫鲁面子,派一艘航空母舰驶向印度海面,但24小时后,美国发现危机已经结束,那艘航母尚未抵达孟加拉湾就掉头返航了。虽然有一支C-130运输机中队飞到了印度,但印军在战场上失败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

 

  11月21日零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声明指出:印度政府直到现在仍拒绝中国政府10月24日提出的三点建议,继续扩大边境冲突,使中印边境局势日趋严重。为了扭转这种局势,中国政府决定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这三项建议的实现:一、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二、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三、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

 

  根据这一声明,在中印边界东段,中国军队虽然已经进入传统习惯线以北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是在中国境内作战,但仍然准备撤回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处。在中段和西段,中国军队也将从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国在获得巨大战果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决策,和平意愿真的无可置疑。

 

  11月22日零时,中国边防部队主动在中印边境全线实行停火。一周后,周恩来再次致信尼赫鲁,希望印方能与中方一道共同推动局势缓和,指派官员在边界各段进行会晤,商谈停火后的相关事宜。由于中方的不懈努力,中印边界最终实现了全线停火,两国军队脱离接触,边境地区的局势逐渐平和下来。直到这时,“印度政府才知道,中国不是要侵略印度,而是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惩罚”。

 

  中印双方积怨甚深,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任重道远

 

  中印边境反击战是中方被迫进行的一场战争。1962年11月27日,亦即中国军队全线停火5天后,周恩来致信与中印两国领导人均有良好关系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表示中国政府将派特使去雅加达,通报有关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希望苏加诺能够推动印度对中国政府的声明采取相应措施,促成双方的边界问题谈判。同一天,周恩来还致信中印两国领导人都尊重的缅甸总理奈温,向他通报中印边界问题,并高度评价奈温为推动中印双方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而做的努力。毛泽东对此信非常重视,在文字上做了许多修改和润色。

 

  从外交上看,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好的效果。“打了胜仗的中国并没有在硝烟未散之时,把胜利者的条件强加于对方”,国际社会评价甚高。曾任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的卡西亚对此十分感慨:“一个大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取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中方在这场战争中全面获胜,对印度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印度国防部1965年公布说,印度在这场战争中死亡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3968人(这个数字与中方宣布释放的被俘印军人数对不上,原因不详)。如此惨重的伤亡,对印度人来说无疑是巨大耻辱。中方具体伤亡多少,至今未见权威数字;根据目前看到的相关材料,至少有722人牺牲,至少有2名军人被俘后长期关在印度精神病院里。中印外交关系在这场战争之后降至代办级。双方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联系几乎完全中断,更遑论政治交往。但双方毕竟从这场战争中汲取了教训,对待边界事务,彼此格外谨慎,迄今未再发生大规模的边境流血冲突。

 

  1970年代末,中国和印度从各自利益出发,开始了有限的接触与往来。印方也同意通过谈判与中方共同解决边界问题。1979年,时任印度外长、后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来华访问,他提议双方设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中方早有此意,立即予以响应。从1981年到1987年,双方举行了8轮副外长级官员会谈,主要讨论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

 

  在当今世界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中方在谈判中主张照顾历史背景、现实情况和两国人民的感情,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但印方坚持原来立场,双方8轮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法案,将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建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中国政府当即发表声明,表示绝对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和阿鲁纳恰尔邦。中印边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两国领导人同意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同意成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组。此后,1989年至2005年间,双方又举行15轮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会谈。但由于印方立场没有变化,这些会谈均无果而终。

 

  2003年6月,瓦杰帕伊作为印度总理正式访华,中印双方除承诺发展两国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外,同意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印度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曾经担任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的米什拉和中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戴秉国,分别成为两国特别代表。不巧的是,2004年5月,瓦杰帕伊领导的人民党在大选中失败,戴秉国与米什拉的会晤只进行了两轮。国大党新政府任命新的国家安全顾问迪克希特为印方特别代表,此人与戴秉国只举行过一次会晤,于2005年1月去世。当年3月,印度新任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继任特别代表。从那时起,直到2012年1月,戴秉国与纳拉亚南进行了九次会晤,其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2004年4月中国总理访问印度时,双方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议。

 

 

 

  (瓦杰帕伊正式访华)

 

  中印双方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发表,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积极成果,但根据这些原则确定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结构,依然步履维艰。2005~2009年间,中印双方特别代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8次会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5月,国大党赢得大选,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印度新政府向中方表示,希望在三四年内解决印中之间所有问题。然而,一直到戴秉国与纳拉亚南2009年8月上旬举行第十三次会晤,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未取得突破。2010年3月以后,印度新任国家安全顾问梅农作为印方特别代表,同戴秉国又进行了两轮会谈,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中印边界谈判早已在路上,但双方积怨太深,化解矛盾和分歧异常困难。任重道远漫漫路,不知何处是归途!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积怨过深,中印边界谈判裹足不前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