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和圣约翰大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和圣约翰大学

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和圣约翰大学
2017-05-28 09:11:03
来源: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作者: 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关键词:人物 点击: 我要评论
美国人卜舫济,主持上海圣约翰大学53年,将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型教会学校,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哈佛大学”……

 

  

美国人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中文名字叫卜舫济,主持上海圣约翰大学53年,将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型教会学校,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哈佛大学”……

穿上中国长袍马褂学做上海人

1886年11月18日,一艘欧洲轮船驶进黄浦江,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缓缓靠岸。一位美国22岁的年青人随着熙熙攘攘的旅客走下船来,看见有人举着写有他名字的招牌,就大步迎了上去——他就是来自纽约的美国传教士卜舫济。

  

卜舫济乘上独轮车,睁大好奇的眼睛一路上四处观赏。那宽阔的外滩、整洁的街道、漂亮的楼房、头裹彩巾指挥交通的锡克籍巡捕和悬挂着各种金色招牌的中国店铺,让他感到来到一个东西方交汇的中心,一切是那么陌生而熟悉。卜舫济被接送到位于梵王渡的圣约翰书院——美国圣公会中国传教基地,受到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布恩生(William Boone Jr.)和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Schereschewsky)的接待。

经过10多天休整,卜舫济在其他传教士陪同下,前往上海县城参观。他边走边看:街道狭窄阴暗,屋檐与屋檐间几乎相接,道路泥泞而肮脏,空气中弥漫着臭气、粪便和垃圾随处可见、水沟充满了污水,行人掩鼻而行……

  

卜舫济颇为震惊,上海县城和租界有天壤之别啊!因为落后,才需要改进,基督教大有可为啊!要有所作为,必须入乡随俗,融入上海才能改造上海。他想。

卜舫济决心要用基督教理想来改变中国,于是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学习中国语言,融入中国,从做上海人开始。他来到嘉定县城,借住当地人家居住,从头开始学做上海人。他白天走在街上,常常被中国孩子追着喊“猴子”,当地人的目光都视他为“野蛮人”,他怒火燃烧,深感羞辱!夜幕降临,他看着那忽隐忽现的菜油灯、漆黑的街道和铜锣的打更人,他刹那间感觉时光倒退了500年,他仿佛被放逐到了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和世界隔绝得太久了,太需要改变了!”卜舫济对自己说。

他努力学做中国人:头戴平顶圆形瓜皮帽,脚上穿着方头寿字鞋,身穿中国长袍马褂,脑后拖着一条编结整齐的发辫,学说中国话,学习用毛笔写字,学习用中国的礼节待人接物……

1887年某日,卜舫济借住的那家主人外出,有人敲门,一位知名文人来访。卜舫济代替主人接待客人,小心翼翼向来客敬茶,递上水烟筒,用不流利的中文结结巴巴和客人交谈。来客起身告辞,卜舫济取下大门闩打开正门,躬身送客,口中说着中国式的客套话:慢走、慢走!

在嘉定待了一年,卜舫济除了在圣约翰教授英语外,不和其他在上海的外侨有来往,成为中国式的美国人。他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中国人际关系是靠礼、义、仁、智、信维持的;官僚的腐败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中国私塾从不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就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中国人盛行的私塾教育模式,远离自然科学知识,这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产生一流人才……

“怎么会这样呢?”卜舫济痛心地想道,“如何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来彻底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从而培养出新一代精英人物呢?”

简陋的小学校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

在嘉定学做上海人的见习期满,卜舫济就兴致勃勃地回到了圣约翰书院。此时,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已退出了圣约翰书院,掌门人是传教士文惠廉,华人牧师颜永京则帮衬着打点校务。

  

文惠廉

1888年6月,也就是卜舫济到了上海一年半,年仅24岁的卜舫济出任圣约翰书院院长。当时,创办近10年的圣约翰书院只是一所简陋的小书院,频临倒闭。卜舫济临危受命,立刻颁布并实施一个个新举措:

——除国文外,所有课本一律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教学,同学间交流必须用英文。

——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兴建“格致楼”,内设物理、化学实验室,这在当时中国各大学中实属仅有罕见;同时开设了化学、物理、算术、几何、写作、英文语法、会计、科学史、生理学和世界史等课程。

——重视美育,组织男女唱诗班,对学生进行西方音乐的启蒙教育;还陆续组织了军乐会、摄影研究会、图画练习会、大学歌会、大学管弦社和圣约翰中学国乐会等组织。

  

卜舫济巡视学生军训

——学生每晚必须按时就寝,不准在寝室内饮酒、就餐;禁吸纸烟、不准赌博、不准在寝室内接纳女客;不准在寝室内喧哗。此外,学校实行“污点制”,如果哪位学生床铺不整、在教室喧哗或不按时就寝等,就记上一个污点,每有一个污点,星期六下午就要在教室待上半小时,卜舫济亲自前来陪伴,学生把这种处罚称之为“吃大菜”,即“与校长共进晚餐”;一学期学生记过超过25次,即勒令退学,最重者开除学籍。卜舫上任伊始,他就开除和淘汰了10多名不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

——一年级学生要上一学期礼仪课,要求学生要像绅士一样举止优雅得体,学校制定了学生礼仪手册;1922年,年近60岁的卜舫济还亲自为学生开设礼仪讲座课程。

——致力于提高办学层次,于1892年成立了大学部,4年后大学部得到美国教会方面认可,圣约翰改组为“圣约翰学校”;1905年11月,正式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注册为“圣约翰大学”,卜舫济被任命为校长。他还兼任文理学院院长,亲自讲授英语、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课程。

……

  

  

  

  

说来有意思,卜舫济平时神情严肃,不苟言笑,铁面无情,独断专行,师生们都畏之如虎,背地里称他为“卜老头子”;可是卜舫济又十分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友谊,每逢周末,卜舫济总会在自己家里举行晚会,邀请学生轮班前来做客、吃饭、喝茶、聊天和点唱歌曲……

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周有光先生这样回忆卜舫济校长:“卜舫济,美国人,能说一口浦东腔上海话。有一次,他用上海浦东话对学生说:‘你们离开房间的时候,要把电灯关掉,否则浪费电力,电厂就要发财,学校就要发穷!’学生大乐。卜舫济校长亲自授课,教哲学史。枯燥乏味的课程,他教得生动活泼。我至今还记得他在课堂上的传授:尼采说,不要生气,生气是把别人的错误来责罚自己。”

在卜舫济的治下,圣约翰大学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土赫赫有名的人物:外交界的施肇基、顾维钧;实业界刘鸿生、刘吉生;教育界陶行知、陈鹤琴;文学界林语堂、张爱玲;新闻界邹韬奋、医学界颜福庆、经济学界潘序伦、建筑界贝聿铭、政界宋子文、严家淦等,真可谓群星璀灿,盛极一时!

  

  

  

  

  

1941年1月,75岁高龄的卜舫济辞去校长,这时,他在上海生活工作超过了半个世纪,圣约翰大学从一所简陋的学院,成为闻名全国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哈佛”、“东方剑桥”。

不顾禁令追求中国姑娘

卜舫济在上海感到最奇异和最幸福的事,就是娶了一位中国新娘。

1888年8月23日,圣约翰校园内的圣约翰教堂举行一场婚礼:新郎是黄头发蓝眼珠但却是一身中国新郎装束的卜舫济,新娘黄素娥是身穿传统中国服饰的中国姑娘,手里捧着一束鲜艳的花束。

  

卜舫济的结婚照

原来,1886年年底卜舫济到上海后,在教堂里认识了中国姑娘黄素娥,他带领唱诗班唱圣歌,黄素娥弹琴伴奏。卜舫济很快了解了她的情况:是美国圣公会在华的第一个受洗教徒,是上海虹口救主堂堂牧黄光彩的女儿,也是圣玛利亚女校校长。她的学识,她的仪态,她的娴静清雅和稳重端庄,强烈地吸引了对中国极感兴趣的美国小伙子卜舫济。当时西方教会反对传教士与当地华人结婚,卜舫济才不管呢,对黄素娥发起了一次次狂热追求,尽管遭到了一次次的谢绝,他还是全力以赴地继续追求,黄素娥终于感动了,答应了他的求婚。

婚礼举行一个月后,1988年9月27日,卜舫济在给圣公会W。S。兰福德的信中说:“我的妻子和我希望成为一对模范夫妻,齐心协力地去完成比我们单独能做得更多的事。”

结婚后,黄素娥辞去了已担任5年的玛利亚校长职务,一心一意辅助丈夫的事业。黄素娥不顾身体赢弱,多次赴美,协同丈夫为圣约翰大学募捐经费;卜舫济每个周六都会邀请低年级学生轮流到他家做客,黄素娥总是热情招待;学生有病了,黄素娥总是前往看护并精心照顾……

“她积极筹备开学仪式和其他社交活动,在她的带动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加义务劳动”。圣约翰毕业生林语堂这样回忆道。

基督教《教务杂志》曾评价黄素娥对圣约翰大学的贡献:“作为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夫人,黄素娥同他丈夫一样热切关心学校的福利。她为圣约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素娥和卜舫济育有三子一女,子女成年后都曾在圣约翰工作过,长子卜其吉早在1924年即已在圣约翰任职,后到美国深造,毕业后回到圣约翰担任教育系主任和注册处主任,最后担任副校长。

1918年黄素娥因病去世。1919年11月15日,圣约翰举行建校40周年纪念会,该校校友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已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募捐活动修建了一个新交谊室。

卜舫济,这位中国的女婿,屡屡在公开场合和撰写的文章中,感激中国夫人让他和中国文化亲密接触,感激她为圣约翰大学做出的贡献。

“六三事件”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卜舫济心中的剧痛是师生“六三离校”事件。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前往公共租界示威游行,抗议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租界当局逮捕学生100余人,并下令向聚集在巡捕房门呼吁营救被捕学生的中国人开枪,造成13人死亡和几十人受伤的“五卅惨案”。

  

6月2日晚,圣约翰童子军副团长潘志杰,代表学生会面见卜舫济。他说,同学们决定在6月3日一大早下半旗致哀。

卜舫济校长表示许可。

6月3日晨6时,学生在圣约翰校园升旗,将美国旗升至旗杆顶,中华民国国旗则降半旗,然后聚集在礼堂开会。会议结束,学生们回到旗杆前,发现国旗已被校长取走。原来美国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指令卜舫济,圣约翰是美国学校,不应介入当前政治事件,要卜舫济将中国旗帜取下。卜舫济本来就认为政教宜分离,从来不主张学生参与政治,于是就遵命执行。

  

学生集会情景

学生代表向卜舫济校长问询:为什么要摘下中国旗帜?

“中美两国国旗宜平等高悬,不可独将中国国旗悬半旗。”卜舫济这样回答。

“我们降半旗,是表示中国人的愤怒;没有降下美国旗,因为顾及美国和英国是邦交国家,”学生代表质问:“校长已经口头允诺我们降半旗,为什么出尔反尔呢?”

卜舫济还是一口拒绝学生的要求。

学生代表离开,很快,学生们重新将国旗升起并高唱国歌,在场的学生们纷纷热烈鼓掌。

卜舫济闻讯赶来,恼羞成怒,当着众人的面再次将国旗从旗杆上扯下;学生们十分气愤,有的跺脚,有的痛哭。一名学生挺身而出:“您是校长,我们应该尊重;但你是外国人,不应该抢夺我们中国人的国旗!”

卜舫济愣了愣,就把国旗交还给学生。

“中华民国万岁,万岁,万万岁!”同学们举起国旗高呼口号。

美国校长卜舫济命令学生们到礼堂听训,但当他与外国教授赶到会场时,已经到达的学生们一反常态,没有一个起立表示欢迎。

卜舫济校长震怒了,立刻宣布:学校停课!所有学生马上离校!学校设施全部关闭!

同学们放声大哭,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553名学生和19名教师,当即宣誓永远与圣约翰脱离关系,然后列队离开。离校的中国师生于1925年9月成立了光华大学。

第二天,各大日报纸刊登了圣约翰大、中学生553人签名的脱离圣约翰宣言,中国教员孟宪承、钱基博等人也登报申明辞职。一时间,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指责圣约翰大学,批评卜舫济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就是著名的“六三事件”,或称“国旗事件”。

卜舫济主持圣约翰大学以来遭遇了最大的打击,他连声哀鸣:悲剧,悲剧!

82岁回归他永远的家——上海

1941年1月,77岁的卜舫济辞去校长职务改任名誉校长,至此,从担任书院院长到圣约翰的校长,卜舫济主持了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

6月,上海最炎热的日子,卜舫济依依不舍地启程回国。他回到了家乡纽约,可是中国上海,始终让他魂牵梦绕,念念在兹。他不辞劳苦地到各地演讲及传道,讲述他在上海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见闻和心得,他在纽约不时与圣约翰毕业生如宋子文等人聚会。

1946年10月23日,他携老妻重返中国,出任圣约翰大学名誉校长。卜舫济于黄素娥病逝的次年与圣约翰英籍教员顾斐德(C.Gooper)的遗孀(Emily G.Gooper)结为夫妇。

卜舫济抵达上海的当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还要来中国时,他深情地回答:“这儿是我的家,我要永远在这儿,直到老死!”此时,他已经是体弱多病的82岁老人了。

  

  

不久,卜舫济因病入院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几个星期后,1947年3月7日,他因心脏衰竭而逝世于宏恩医院,享年83岁。卜舫济的灵榇运返万国殡仪馆火化,安葬在静安寺公墓。

1947年3月9日,圣约翰大学教职员、校友和他的中西亲友,在校内教堂举行追思礼拜,参加者有宋子文、孔祥熙、刘鸿生、颜惠庆、约大校长涂羽卿等七百余人,教育部长朱家骅唁电褒扬卜氏“春风广被,贡献良多”。

卜舫济24岁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登岸,83岁在上海静安公墓安眠,他永远地留在了上海。

  

卜舫济上海回忆录

卜舫济,一个美国人,用他生命中全部最美好最宝贵的所有时光,并且终老于上海。他创造了上海历史,为上海的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没有卜舫济,就没有圣约翰。当我们走进那年华深处,和圣约翰的美好时光相遇,我们的心灵深处就流淌着一种感动,当然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慨。

卜舫济的圣约翰已经不在了,美好的一切都已经化作了历史的尘烟;但,文明的价值和成就总是散发着恒久的芬芳——卜舫济的圣约翰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卜舫济的《中国的爆发》《中国史纲要》《上海简史》等著作仍然书香缭绕,在古人今人的回忆里,在上海城市的记忆中,仍然鲜活着卜舫济和他的圣约翰大学……

人物档案:卜舫济

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年生于美国纽约。卜舫济祖父为基督教圣公会牧师和史学家,父亲卜雅各是纽约的圣经出版商,同时兼任圣公会纽约教区的司库。1883年,卜舫济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毕业,随后进入圣公会总神学院(Gen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学习神学,1886年获神学学士学位。

不久,卜舫济来中国上海担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后任圣约翰大学校长,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

延伸阅读:教中国洗衣工英语

卜舫济在纽约研读神学期间,应邀到一个私人学校教中国洗衣工英语,因而对中国发生兴趣。从那时起,他开始阅读关于中国和它古老文明的书籍。渐渐地,卜舫济萌发了到中国宣教的愿望,并且最终成行。

延伸阅读:孙中山演讲

1913年2月,卜舫济邀请孙中山到圣约翰大学演讲,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

“你们从《圣经》里学到,你们有了光,就当给别人照亮道路。所以,你们在接受知识之后,就当去教导别人。”孙中山激昂地说,“一个民主国家的基础就是教育。只要人民需要学习,你们就有责任去教育他们。你们要把所得到的给予他人。”

台下掌声雷动。

延伸阅读:圣约翰大学遭遇肢解

卜舫济逝世5年后即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政府瓜分肢解:医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并入同济大学,理化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外语与历史等文科系并入复旦大学;圣约翰中学部,与大同大学附属中学兼并,合称五四中学。从1879年到1952年,圣约翰这座中国最早创立、办学时间最长、坚持全英文授习的高等学府,历经中国三个朝代更迭,就此化为一缕青烟飘去。

责任编辑:
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和圣约翰大学

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和圣约翰大学

2017-05-28 09:11:03
来源: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作者: 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关键词:人物 我要评论
美国人卜舫济,主持上海圣约翰大学53年,将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型教会学校,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哈佛大学”……

 

  

美国人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中文名字叫卜舫济,主持上海圣约翰大学53年,将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型教会学校,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哈佛大学”……

穿上中国长袍马褂学做上海人

1886年11月18日,一艘欧洲轮船驶进黄浦江,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缓缓靠岸。一位美国22岁的年青人随着熙熙攘攘的旅客走下船来,看见有人举着写有他名字的招牌,就大步迎了上去——他就是来自纽约的美国传教士卜舫济。

  

卜舫济乘上独轮车,睁大好奇的眼睛一路上四处观赏。那宽阔的外滩、整洁的街道、漂亮的楼房、头裹彩巾指挥交通的锡克籍巡捕和悬挂着各种金色招牌的中国店铺,让他感到来到一个东西方交汇的中心,一切是那么陌生而熟悉。卜舫济被接送到位于梵王渡的圣约翰书院——美国圣公会中国传教基地,受到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布恩生(William Boone Jr.)和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Schereschewsky)的接待。

经过10多天休整,卜舫济在其他传教士陪同下,前往上海县城参观。他边走边看:街道狭窄阴暗,屋檐与屋檐间几乎相接,道路泥泞而肮脏,空气中弥漫着臭气、粪便和垃圾随处可见、水沟充满了污水,行人掩鼻而行……

  

卜舫济颇为震惊,上海县城和租界有天壤之别啊!因为落后,才需要改进,基督教大有可为啊!要有所作为,必须入乡随俗,融入上海才能改造上海。他想。

卜舫济决心要用基督教理想来改变中国,于是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学习中国语言,融入中国,从做上海人开始。他来到嘉定县城,借住当地人家居住,从头开始学做上海人。他白天走在街上,常常被中国孩子追着喊“猴子”,当地人的目光都视他为“野蛮人”,他怒火燃烧,深感羞辱!夜幕降临,他看着那忽隐忽现的菜油灯、漆黑的街道和铜锣的打更人,他刹那间感觉时光倒退了500年,他仿佛被放逐到了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和世界隔绝得太久了,太需要改变了!”卜舫济对自己说。

他努力学做中国人:头戴平顶圆形瓜皮帽,脚上穿着方头寿字鞋,身穿中国长袍马褂,脑后拖着一条编结整齐的发辫,学说中国话,学习用毛笔写字,学习用中国的礼节待人接物……

1887年某日,卜舫济借住的那家主人外出,有人敲门,一位知名文人来访。卜舫济代替主人接待客人,小心翼翼向来客敬茶,递上水烟筒,用不流利的中文结结巴巴和客人交谈。来客起身告辞,卜舫济取下大门闩打开正门,躬身送客,口中说着中国式的客套话:慢走、慢走!

在嘉定待了一年,卜舫济除了在圣约翰教授英语外,不和其他在上海的外侨有来往,成为中国式的美国人。他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中国人际关系是靠礼、义、仁、智、信维持的;官僚的腐败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中国私塾从不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就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中国人盛行的私塾教育模式,远离自然科学知识,这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产生一流人才……

“怎么会这样呢?”卜舫济痛心地想道,“如何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来彻底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从而培养出新一代精英人物呢?”

简陋的小学校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

在嘉定学做上海人的见习期满,卜舫济就兴致勃勃地回到了圣约翰书院。此时,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已退出了圣约翰书院,掌门人是传教士文惠廉,华人牧师颜永京则帮衬着打点校务。

  

文惠廉

1888年6月,也就是卜舫济到了上海一年半,年仅24岁的卜舫济出任圣约翰书院院长。当时,创办近10年的圣约翰书院只是一所简陋的小书院,频临倒闭。卜舫济临危受命,立刻颁布并实施一个个新举措:

——除国文外,所有课本一律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教学,同学间交流必须用英文。

——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兴建“格致楼”,内设物理、化学实验室,这在当时中国各大学中实属仅有罕见;同时开设了化学、物理、算术、几何、写作、英文语法、会计、科学史、生理学和世界史等课程。

——重视美育,组织男女唱诗班,对学生进行西方音乐的启蒙教育;还陆续组织了军乐会、摄影研究会、图画练习会、大学歌会、大学管弦社和圣约翰中学国乐会等组织。

  

卜舫济巡视学生军训

——学生每晚必须按时就寝,不准在寝室内饮酒、就餐;禁吸纸烟、不准赌博、不准在寝室内接纳女客;不准在寝室内喧哗。此外,学校实行“污点制”,如果哪位学生床铺不整、在教室喧哗或不按时就寝等,就记上一个污点,每有一个污点,星期六下午就要在教室待上半小时,卜舫济亲自前来陪伴,学生把这种处罚称之为“吃大菜”,即“与校长共进晚餐”;一学期学生记过超过25次,即勒令退学,最重者开除学籍。卜舫上任伊始,他就开除和淘汰了10多名不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

——一年级学生要上一学期礼仪课,要求学生要像绅士一样举止优雅得体,学校制定了学生礼仪手册;1922年,年近60岁的卜舫济还亲自为学生开设礼仪讲座课程。

——致力于提高办学层次,于1892年成立了大学部,4年后大学部得到美国教会方面认可,圣约翰改组为“圣约翰学校”;1905年11月,正式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注册为“圣约翰大学”,卜舫济被任命为校长。他还兼任文理学院院长,亲自讲授英语、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课程。

……

  

  

  

  

说来有意思,卜舫济平时神情严肃,不苟言笑,铁面无情,独断专行,师生们都畏之如虎,背地里称他为“卜老头子”;可是卜舫济又十分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友谊,每逢周末,卜舫济总会在自己家里举行晚会,邀请学生轮班前来做客、吃饭、喝茶、聊天和点唱歌曲……

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周有光先生这样回忆卜舫济校长:“卜舫济,美国人,能说一口浦东腔上海话。有一次,他用上海浦东话对学生说:‘你们离开房间的时候,要把电灯关掉,否则浪费电力,电厂就要发财,学校就要发穷!’学生大乐。卜舫济校长亲自授课,教哲学史。枯燥乏味的课程,他教得生动活泼。我至今还记得他在课堂上的传授:尼采说,不要生气,生气是把别人的错误来责罚自己。”

在卜舫济的治下,圣约翰大学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土赫赫有名的人物:外交界的施肇基、顾维钧;实业界刘鸿生、刘吉生;教育界陶行知、陈鹤琴;文学界林语堂、张爱玲;新闻界邹韬奋、医学界颜福庆、经济学界潘序伦、建筑界贝聿铭、政界宋子文、严家淦等,真可谓群星璀灿,盛极一时!

  

  

  

  

  

1941年1月,75岁高龄的卜舫济辞去校长,这时,他在上海生活工作超过了半个世纪,圣约翰大学从一所简陋的学院,成为闻名全国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哈佛”、“东方剑桥”。

不顾禁令追求中国姑娘

卜舫济在上海感到最奇异和最幸福的事,就是娶了一位中国新娘。

1888年8月23日,圣约翰校园内的圣约翰教堂举行一场婚礼:新郎是黄头发蓝眼珠但却是一身中国新郎装束的卜舫济,新娘黄素娥是身穿传统中国服饰的中国姑娘,手里捧着一束鲜艳的花束。

  

卜舫济的结婚照

原来,1886年年底卜舫济到上海后,在教堂里认识了中国姑娘黄素娥,他带领唱诗班唱圣歌,黄素娥弹琴伴奏。卜舫济很快了解了她的情况:是美国圣公会在华的第一个受洗教徒,是上海虹口救主堂堂牧黄光彩的女儿,也是圣玛利亚女校校长。她的学识,她的仪态,她的娴静清雅和稳重端庄,强烈地吸引了对中国极感兴趣的美国小伙子卜舫济。当时西方教会反对传教士与当地华人结婚,卜舫济才不管呢,对黄素娥发起了一次次狂热追求,尽管遭到了一次次的谢绝,他还是全力以赴地继续追求,黄素娥终于感动了,答应了他的求婚。

婚礼举行一个月后,1988年9月27日,卜舫济在给圣公会W。S。兰福德的信中说:“我的妻子和我希望成为一对模范夫妻,齐心协力地去完成比我们单独能做得更多的事。”

结婚后,黄素娥辞去了已担任5年的玛利亚校长职务,一心一意辅助丈夫的事业。黄素娥不顾身体赢弱,多次赴美,协同丈夫为圣约翰大学募捐经费;卜舫济每个周六都会邀请低年级学生轮流到他家做客,黄素娥总是热情招待;学生有病了,黄素娥总是前往看护并精心照顾……

“她积极筹备开学仪式和其他社交活动,在她的带动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加义务劳动”。圣约翰毕业生林语堂这样回忆道。

基督教《教务杂志》曾评价黄素娥对圣约翰大学的贡献:“作为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夫人,黄素娥同他丈夫一样热切关心学校的福利。她为圣约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素娥和卜舫济育有三子一女,子女成年后都曾在圣约翰工作过,长子卜其吉早在1924年即已在圣约翰任职,后到美国深造,毕业后回到圣约翰担任教育系主任和注册处主任,最后担任副校长。

1918年黄素娥因病去世。1919年11月15日,圣约翰举行建校40周年纪念会,该校校友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已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募捐活动修建了一个新交谊室。

卜舫济,这位中国的女婿,屡屡在公开场合和撰写的文章中,感激中国夫人让他和中国文化亲密接触,感激她为圣约翰大学做出的贡献。

“六三事件”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卜舫济心中的剧痛是师生“六三离校”事件。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前往公共租界示威游行,抗议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租界当局逮捕学生100余人,并下令向聚集在巡捕房门呼吁营救被捕学生的中国人开枪,造成13人死亡和几十人受伤的“五卅惨案”。

  

6月2日晚,圣约翰童子军副团长潘志杰,代表学生会面见卜舫济。他说,同学们决定在6月3日一大早下半旗致哀。

卜舫济校长表示许可。

6月3日晨6时,学生在圣约翰校园升旗,将美国旗升至旗杆顶,中华民国国旗则降半旗,然后聚集在礼堂开会。会议结束,学生们回到旗杆前,发现国旗已被校长取走。原来美国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指令卜舫济,圣约翰是美国学校,不应介入当前政治事件,要卜舫济将中国旗帜取下。卜舫济本来就认为政教宜分离,从来不主张学生参与政治,于是就遵命执行。

  

学生集会情景

学生代表向卜舫济校长问询:为什么要摘下中国旗帜?

“中美两国国旗宜平等高悬,不可独将中国国旗悬半旗。”卜舫济这样回答。

“我们降半旗,是表示中国人的愤怒;没有降下美国旗,因为顾及美国和英国是邦交国家,”学生代表质问:“校长已经口头允诺我们降半旗,为什么出尔反尔呢?”

卜舫济还是一口拒绝学生的要求。

学生代表离开,很快,学生们重新将国旗升起并高唱国歌,在场的学生们纷纷热烈鼓掌。

卜舫济闻讯赶来,恼羞成怒,当着众人的面再次将国旗从旗杆上扯下;学生们十分气愤,有的跺脚,有的痛哭。一名学生挺身而出:“您是校长,我们应该尊重;但你是外国人,不应该抢夺我们中国人的国旗!”

卜舫济愣了愣,就把国旗交还给学生。

“中华民国万岁,万岁,万万岁!”同学们举起国旗高呼口号。

美国校长卜舫济命令学生们到礼堂听训,但当他与外国教授赶到会场时,已经到达的学生们一反常态,没有一个起立表示欢迎。

卜舫济校长震怒了,立刻宣布:学校停课!所有学生马上离校!学校设施全部关闭!

同学们放声大哭,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553名学生和19名教师,当即宣誓永远与圣约翰脱离关系,然后列队离开。离校的中国师生于1925年9月成立了光华大学。

第二天,各大日报纸刊登了圣约翰大、中学生553人签名的脱离圣约翰宣言,中国教员孟宪承、钱基博等人也登报申明辞职。一时间,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指责圣约翰大学,批评卜舫济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就是著名的“六三事件”,或称“国旗事件”。

卜舫济主持圣约翰大学以来遭遇了最大的打击,他连声哀鸣:悲剧,悲剧!

82岁回归他永远的家——上海

1941年1月,77岁的卜舫济辞去校长职务改任名誉校长,至此,从担任书院院长到圣约翰的校长,卜舫济主持了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

6月,上海最炎热的日子,卜舫济依依不舍地启程回国。他回到了家乡纽约,可是中国上海,始终让他魂牵梦绕,念念在兹。他不辞劳苦地到各地演讲及传道,讲述他在上海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见闻和心得,他在纽约不时与圣约翰毕业生如宋子文等人聚会。

1946年10月23日,他携老妻重返中国,出任圣约翰大学名誉校长。卜舫济于黄素娥病逝的次年与圣约翰英籍教员顾斐德(C.Gooper)的遗孀(Emily G.Gooper)结为夫妇。

卜舫济抵达上海的当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还要来中国时,他深情地回答:“这儿是我的家,我要永远在这儿,直到老死!”此时,他已经是体弱多病的82岁老人了。

  

  

不久,卜舫济因病入院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几个星期后,1947年3月7日,他因心脏衰竭而逝世于宏恩医院,享年83岁。卜舫济的灵榇运返万国殡仪馆火化,安葬在静安寺公墓。

1947年3月9日,圣约翰大学教职员、校友和他的中西亲友,在校内教堂举行追思礼拜,参加者有宋子文、孔祥熙、刘鸿生、颜惠庆、约大校长涂羽卿等七百余人,教育部长朱家骅唁电褒扬卜氏“春风广被,贡献良多”。

卜舫济24岁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登岸,83岁在上海静安公墓安眠,他永远地留在了上海。

  

卜舫济上海回忆录

卜舫济,一个美国人,用他生命中全部最美好最宝贵的所有时光,并且终老于上海。他创造了上海历史,为上海的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没有卜舫济,就没有圣约翰。当我们走进那年华深处,和圣约翰的美好时光相遇,我们的心灵深处就流淌着一种感动,当然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慨。

卜舫济的圣约翰已经不在了,美好的一切都已经化作了历史的尘烟;但,文明的价值和成就总是散发着恒久的芬芳——卜舫济的圣约翰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卜舫济的《中国的爆发》《中国史纲要》《上海简史》等著作仍然书香缭绕,在古人今人的回忆里,在上海城市的记忆中,仍然鲜活着卜舫济和他的圣约翰大学……

人物档案:卜舫济

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年生于美国纽约。卜舫济祖父为基督教圣公会牧师和史学家,父亲卜雅各是纽约的圣经出版商,同时兼任圣公会纽约教区的司库。1883年,卜舫济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毕业,随后进入圣公会总神学院(Gen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学习神学,1886年获神学学士学位。

不久,卜舫济来中国上海担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后任圣约翰大学校长,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

延伸阅读:教中国洗衣工英语

卜舫济在纽约研读神学期间,应邀到一个私人学校教中国洗衣工英语,因而对中国发生兴趣。从那时起,他开始阅读关于中国和它古老文明的书籍。渐渐地,卜舫济萌发了到中国宣教的愿望,并且最终成行。

延伸阅读:孙中山演讲

1913年2月,卜舫济邀请孙中山到圣约翰大学演讲,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

“你们从《圣经》里学到,你们有了光,就当给别人照亮道路。所以,你们在接受知识之后,就当去教导别人。”孙中山激昂地说,“一个民主国家的基础就是教育。只要人民需要学习,你们就有责任去教育他们。你们要把所得到的给予他人。”

台下掌声雷动。

延伸阅读:圣约翰大学遭遇肢解

卜舫济逝世5年后即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政府瓜分肢解:医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并入同济大学,理化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外语与历史等文科系并入复旦大学;圣约翰中学部,与大同大学附属中学兼并,合称五四中学。从1879年到1952年,圣约翰这座中国最早创立、办学时间最长、坚持全英文授习的高等学府,历经中国三个朝代更迭,就此化为一缕青烟飘去。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和圣约翰大学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