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殷罡:走近以色列的基布兹
当前位置:首页 > 七洲志字号:

殷罡:走近以色列的基布兹

殷罡:走近以色列的基布兹
2021-09-27 10:37:29
来源:千渡文化 作者: 殷罡
关键词:犹太人 点击: 我要评论
基布兹会永久存在下去的,因为与时俱进的基布兹依旧体现了人类社会很美好的集体精神,对很多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以色列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有些外部事物对中国人的触动是超乎寻常的,以色列的基布兹就是如此。凡是了解基布兹情况或去过基布兹的人,总是会发出各种感慨,也总会有人拿基布兹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加以比较,尽管他们几乎没有可比性。其实,比一比也好,比过之后,你就明白了什么是基布兹了。

  笔者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是在吕梁山麓的小村庄里完成的,身份是北京知青。四年多的集体生活,留下的心灵烙印是无论如何抹不去的。后来做了中东研究,发现以色列也有类似人民公社的乡村组织,就很想闹个明白。20多年前,笔者在以色列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利用当时的各种便利,先后到约旦河谷、南部沙漠和戈兰高地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基布兹各自生活了一个月,身份是志愿者,待遇和基布兹成员相同,起居工作也和成员一样。只是在业余时间要做很多采访。除此之外,还到基布兹研究院做了一个月的资料研究,收获满满。

  本来是要写一本书的,名字叫做《生活在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后来一直忙着别的事儿,写书的愿望始终没有得逞。

  本期《千渡》的主题是基布兹。借此难得的机会,同读者分享一下对基布兹的感受。

hqdefault.jpg

本文作者殷罡

  ▌自愿原则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一听到基布兹,马上联想到人民公社,联想到生产队,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几乎没有例外。我多次跟基布兹的人谈到中国的人民公社,他们无一例外非常简单地回复:没办法比,完全不一样,你们是国家组织,强迫加入的,我们是自愿的。不是国家组织了我们,是我们组织了国家。你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苏联的集体农庄,我们也知道,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自愿和非自愿是基布兹和人民公社的本质区别。自愿不等于随意,加入基布兹其实是有严格条件的。19世纪晚期犹太人开始回归巴勒斯坦后,在巴勒斯坦创业的犹太先驱们先后尝试了各种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形成了自耕农、莫沙夫(家庭合作制农庄)和基布兹(共有制集体农庄)等不同形式的农业定居点。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移民知难而退返回了欧洲,有些人跳槽到了别的定居点或进城务工,不断完善的机制和条件使得以色列的农业组织保持了高度稳定。

  加入基布兹首先要提出申请,还要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过于自私或懒惰刁钻的人最终是不会被团体接纳的。一旦加入,就要服从规则,受不了限制或有更高志向,随时可以退出。

a13a7b6b710842869df48f3e31db4267.jpg

基布兹社区

  ▌犹太属性

  无论是莫沙夫还是基布兹,犹太属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土地是犹太团体购置的,定居目的也是为了建立犹太家园,非犹太人是绝对不会被接纳的。这是以色列基布兹同德国和日本的类似组织的最大区别。在约旦河谷的基布兹毛兹·哈依姆体验生活的时候,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基布兹附近的一个阿拉伯农民对犹太人的集体生活非常羡慕,请求带着家人和全部财产加入,那个阿拉伯人跟犹太人关系很好,但还是被拒绝了。

  土地公有是以色列体制的一大特点。现在的以色列土地93%是公有的,私有土地只占7%。尽管犹太人从13世纪初期就开始回归巴勒斯坦,但都居住在城镇,直到1855年才第一次购置农业用地,用来种柑橘,目的是养活那些只念经不干活的经学院师生。19世纪末期,犹太人的回归意识逐渐增强,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开始集资成规模购置土地,建立合作制农业定居点。1887年起,犹太金融家族法国分支的当家人罗斯柴尔德男爵开始资助回归运动,大量投资购置土地,并严格监督定居点建设,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拥有量迅速增加。19世纪末期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赶以及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一系列反犹举措,迫使数十万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而1907年成立的犹太民族基金会则竭尽全力在全球的犹太社区为安置巴勒斯坦犹太难民募集资金,甚至儿童们节省下来的零用钱都通过犹太复国组织的网络汇集到巴勒斯坦购置土地。

  到1947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时,犹太人已经得到了巴勒斯坦约7%的土地所有权(阿拉伯人拥有27%,其余为政府控制的公有土地),在这些土地上建立了302个定居点,其中145个是基布兹。土地主要是从阿拉伯在外地主手中购买的,有的地主远在摩洛哥,住在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的比较多。他们卖的大多是阿拉伯人不喜欢的沙地和沼泽。此外,犹太垦殖者还得到了少量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授权开发的山地。302个定居点不均匀分布在巴勒斯坦,但有一定整体布局,很像一盘下到中途的围棋,圈出一片片地盘,构成了联合国划分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领地的基础。难怪基布兹的人说,不是国家组织了我们,是我们组织了国家。

  ▌平等原则

  基布兹成员的地位与待遇是平等的,平等到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每个成员,无论职位高低,待遇绝对同等。都是一套房子、吃食堂,子女免费上学,经济条件好的基布兹还有轮流到土耳其等地旅游的安排。生活在基布兹,是用不着货币的,一切都靠集体供应。后来出现了需求不一的问题,最难办的是有的人抽烟,集体要花很多钱买烟,不抽烟的人就很别扭,爱化妆的女人就提出要买化妆品,声称集体买烟构成了对不抽烟的人的不平等。于是,各基布兹都建立了零花钱制度,一般都是每月100美元。村里的商店划卡记账。我曾经问过一位基布兹管理干部,待遇一样,你们却比别人干的多,是不是不公平?他的回答挺有意思:我们愿意多尽些责任,一个社区总要有人管理,多做些工作。其实,额外的工作也给我们带来其他成员没有的机会,比如工作需要到外国出差,不当干部想去就去不了。

  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是最出名的基布兹成员,他在基布兹也要上缴收入、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本-古里安在位时大力推动南部沙漠区开发,下野后加入他力主建立的斯德博克基布兹,住一套简单的木屋,卧室只有10平米,床只有80厘米宽,工作任务是每天到气象站记录气象数据。他的加入鼓舞了基布兹运动,推动了周边建设,但也增加了集体负担。因为国家要派警卫班,基布兹就要给警卫战士盖房子。包括拉宾和佩雷斯在内的达官贵人常来拜访,基布兹还要在村外旷野修一条简易土跑道,供来往官员乘坐的小飞机起降。后来在基布兹旁边建立了本-古里安大学斯德博克校区,在这个校区学习工作过的中国留学生不下百人。校园内的本-古里安档案馆是研究以色列建国史的好去处,曾吸引我逗留了4个星期。现在,斯德博克基布兹和本-古里安墓地是以色列重要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过的中国人就更多了。

  ▌既是美丽家园,也是坚强堡垒

  到基布兹参观过的人无不赞叹那里的美丽静怡。对基布兹的防御功能似乎注意不够。实际上,基布兹的存在和布局,不仅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地理依据,而且在保卫国土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和其他定居点一样,基布兹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安全和防卫。大多数基布兹居住区外沿,都建有防御工事,一般由相互通达的地堡组成。住宅区内都有地下室,可供全体成员在炮击和轰炸时避难,定居点建设的首批工程一定是地下避难室。这些工事在独立战争和随后的冲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定居点都建有瞭望塔,以提供预警。边界地带甚至有大型碉堡。1948年独立战争期间,内盖夫地区的基布兹碉堡曾成功地阻击了埃及军队的进攻。最早建立的德加尼亚基布兹仅依靠70名自卫队员就击退了叙利亚装甲部队的进攻,当一辆叙利亚坦克冲破防线进入基布兹时,一位18岁的女自卫队员抱着土炸弹与坦克同归于尽,其他坦克随即撤出战场,退回戈兰高地。

微信图片_20210927104627.jpg

  今天,那位姑娘的大幅照片陈列在基布兹展览室最醒目的位置,被炸坏的叙利亚坦克则摆放在战场原地。著名的独眼将军达扬也同那位姑娘一样,出生在德加尼亚基布兹,在同一个幼儿园里长大。叙利亚军队进攻基布兹的时候,达扬正率领突击营在约旦河谷机动作战,叙利亚军队撤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听到传言:达扬带着大炮打过来了。

  随着定居点的建立,犹太移民的自卫武装哈加纳的训练和指挥机构也愈加完善,它的小分队和训练基地分布在各个基布兹,前总理拉宾就是在基布兹里接受培训的,在独立战争期间已当上旅长。

  一些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基布兹成员在战后返回原来的基布兹,继续建设家园。我在约旦河谷的基布兹就认识一位这样的老人,他是当年拉宾的情报助手,独立战争后期曾协助拉宾一直打到埃及西奈半岛的阿里什,他家里有许多当年的照片,但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在基布兹受训的时候,本-古里安的女儿成了他的第一个女朋友。他不愿意从政,尽管一直同拉宾保持联系,但始终生活在基布兹,70多岁了,还带着草帽在路边修建花草。

  还有的基布兹是独立战争后的复员兵新建的,位于特拉维夫以南风景极为美丽的帕尔马赫基布兹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的成员许多是拉宾的部下,基布兹的名称也取自拉宾为旅长的精锐犹太武装帕尔马赫,他们原打算建立一个渔业基布兹,买了渔船,但没有成功。后来国家看上了这个地方,在基布兹边上建立了火箭发射场,如今那里已是以色列的航天基地了,名字也叫帕尔马赫。

  ▌特定群体的家园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基布兹生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基布兹成员的共性是与世无争。他们安于集体生活集体经济,对个人前途没有过高奢望,不大喜欢闯荡,极度热爱自己所在的集体家园,互助意识根深蒂固。基布兹的规模不大,一般都是两三百人,几十个家庭,同我在山西插队的小村子规模相似。这样的规模,各方面都好协调,谁都不好意思偷懒做坏事,也不容易产生帮派,每个人的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地位平等,待遇相同,规则严谨,也没有什么可争可斗的事儿,喜欢争斗的和才干超群的人是不会加入基布兹的,外面的天地更广阔的,更可以有作为。

  基布兹的创业者是一批有集体主义理想和一定献身精神的人,大多接受工党阵营的基布兹运动指导,信奉社会主义,世俗化程度很高。尽管犹太习俗完整保留,但绝大多数基布兹没有犹太会堂,也就是没有专门的宗教场所。他们熟悉马克思,但极度反对阶级斗争。中国革命一度是基布兹学习会的讨论内容,他们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因为中国社会不存在反犹文化,尽管上世纪60年代中国支持的巴解游击队曾对我生活过的基布兹发动炮击和地雷袭扰,造成毁坏和伤亡,但他们并不记恨,只是说:冷战么,总要站在一边。

  当然也有宗教势力建立的基布兹,犹太色彩更为浓厚。

  基布兹的特定环境还未以色列社会的整体稳定和谐发挥独特的吸纳作用。在基布兹,你有时会发现城里的孤儿或问题青年的身影,亲友们把他们送到基布兹过集体生活,基布兹派专人照料,一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基布兹也收留在海外长期执行特殊任务人员的家属,我在戈兰高地的基布兹就见过这样的人。问她孩子的爸爸呢?她抱着孩子说,不知道,国家派他出去了。

  ▌基布兹在与时俱进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基布兹已经变了很多。本刊收录的崔守军先生的文章对此做了出色的概述。其实,基布兹最大的变化是平等权利还在,集体主义还在,但平均主义消失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布兹运动早在30年前就开始讨论和试点按劳取酬。原来的书记和保洁工挣得一样多,后来没有人愿意当书记了,因为太操劳,太民主,太累人。甚至还有轮流当书记的基布兹,很像中国有些地方的人民公社,没有人愿意当生产队长,因为一不能脱产,二是非太多,甚至耽误种自留地,吃亏很多。

  现在的变化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有了薪酬制,就有可能吸引更好的人才加入,毕竟所有基布兹都有了科技产业,不能让与世无争安于现状的好人来管理。利用优厚条件吸引专门人才的事情其实早就存在了,基布兹也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因为不这样做根本活不下去。而适当的改革和基布兹特有的集体生活环境,会让基布兹更有生命力地存在下去,成为最适宜最吸引人的生活社区和产业园地。

  1999年李鹏总理访问基布兹的时候,对基布兹的科技发展、管理方式和平均分配体制极感兴趣,很认真地做笔记,很认真地询问,甚至问道对懒汉怎么办。我想,他的询问可能是基布兹管理者听到过的最认真的询问,因为只有中国人才可能对基布兹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至于懒汉问题,原来的办法是“大家冷落他”,因为在基布兹这个集体中,被冷落是最大的惩罚。现在好了,懒汉挣不到钱,就会变得勤快些。

  基布兹会永久存在下去的,因为与时俱进的基布兹依旧体现了人类社会很美好的集体精神,对很多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以色列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
殷罡:走近以色列的基布兹

殷罡:走近以色列的基布兹

2021-09-27 10:37:29
来源:千渡文化 作者: 殷罡
关键词:犹太人 我要评论
基布兹会永久存在下去的,因为与时俱进的基布兹依旧体现了人类社会很美好的集体精神,对很多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以色列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有些外部事物对中国人的触动是超乎寻常的,以色列的基布兹就是如此。凡是了解基布兹情况或去过基布兹的人,总是会发出各种感慨,也总会有人拿基布兹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加以比较,尽管他们几乎没有可比性。其实,比一比也好,比过之后,你就明白了什么是基布兹了。

  笔者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是在吕梁山麓的小村庄里完成的,身份是北京知青。四年多的集体生活,留下的心灵烙印是无论如何抹不去的。后来做了中东研究,发现以色列也有类似人民公社的乡村组织,就很想闹个明白。20多年前,笔者在以色列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利用当时的各种便利,先后到约旦河谷、南部沙漠和戈兰高地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基布兹各自生活了一个月,身份是志愿者,待遇和基布兹成员相同,起居工作也和成员一样。只是在业余时间要做很多采访。除此之外,还到基布兹研究院做了一个月的资料研究,收获满满。

  本来是要写一本书的,名字叫做《生活在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后来一直忙着别的事儿,写书的愿望始终没有得逞。

  本期《千渡》的主题是基布兹。借此难得的机会,同读者分享一下对基布兹的感受。

hqdefault.jpg

本文作者殷罡

  ▌自愿原则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一听到基布兹,马上联想到人民公社,联想到生产队,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几乎没有例外。我多次跟基布兹的人谈到中国的人民公社,他们无一例外非常简单地回复:没办法比,完全不一样,你们是国家组织,强迫加入的,我们是自愿的。不是国家组织了我们,是我们组织了国家。你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苏联的集体农庄,我们也知道,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自愿和非自愿是基布兹和人民公社的本质区别。自愿不等于随意,加入基布兹其实是有严格条件的。19世纪晚期犹太人开始回归巴勒斯坦后,在巴勒斯坦创业的犹太先驱们先后尝试了各种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形成了自耕农、莫沙夫(家庭合作制农庄)和基布兹(共有制集体农庄)等不同形式的农业定居点。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移民知难而退返回了欧洲,有些人跳槽到了别的定居点或进城务工,不断完善的机制和条件使得以色列的农业组织保持了高度稳定。

  加入基布兹首先要提出申请,还要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过于自私或懒惰刁钻的人最终是不会被团体接纳的。一旦加入,就要服从规则,受不了限制或有更高志向,随时可以退出。

a13a7b6b710842869df48f3e31db4267.jpg

基布兹社区

  ▌犹太属性

  无论是莫沙夫还是基布兹,犹太属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土地是犹太团体购置的,定居目的也是为了建立犹太家园,非犹太人是绝对不会被接纳的。这是以色列基布兹同德国和日本的类似组织的最大区别。在约旦河谷的基布兹毛兹·哈依姆体验生活的时候,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基布兹附近的一个阿拉伯农民对犹太人的集体生活非常羡慕,请求带着家人和全部财产加入,那个阿拉伯人跟犹太人关系很好,但还是被拒绝了。

  土地公有是以色列体制的一大特点。现在的以色列土地93%是公有的,私有土地只占7%。尽管犹太人从13世纪初期就开始回归巴勒斯坦,但都居住在城镇,直到1855年才第一次购置农业用地,用来种柑橘,目的是养活那些只念经不干活的经学院师生。19世纪末期,犹太人的回归意识逐渐增强,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开始集资成规模购置土地,建立合作制农业定居点。1887年起,犹太金融家族法国分支的当家人罗斯柴尔德男爵开始资助回归运动,大量投资购置土地,并严格监督定居点建设,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拥有量迅速增加。19世纪末期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赶以及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一系列反犹举措,迫使数十万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而1907年成立的犹太民族基金会则竭尽全力在全球的犹太社区为安置巴勒斯坦犹太难民募集资金,甚至儿童们节省下来的零用钱都通过犹太复国组织的网络汇集到巴勒斯坦购置土地。

  到1947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时,犹太人已经得到了巴勒斯坦约7%的土地所有权(阿拉伯人拥有27%,其余为政府控制的公有土地),在这些土地上建立了302个定居点,其中145个是基布兹。土地主要是从阿拉伯在外地主手中购买的,有的地主远在摩洛哥,住在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的比较多。他们卖的大多是阿拉伯人不喜欢的沙地和沼泽。此外,犹太垦殖者还得到了少量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授权开发的山地。302个定居点不均匀分布在巴勒斯坦,但有一定整体布局,很像一盘下到中途的围棋,圈出一片片地盘,构成了联合国划分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领地的基础。难怪基布兹的人说,不是国家组织了我们,是我们组织了国家。

  ▌平等原则

  基布兹成员的地位与待遇是平等的,平等到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每个成员,无论职位高低,待遇绝对同等。都是一套房子、吃食堂,子女免费上学,经济条件好的基布兹还有轮流到土耳其等地旅游的安排。生活在基布兹,是用不着货币的,一切都靠集体供应。后来出现了需求不一的问题,最难办的是有的人抽烟,集体要花很多钱买烟,不抽烟的人就很别扭,爱化妆的女人就提出要买化妆品,声称集体买烟构成了对不抽烟的人的不平等。于是,各基布兹都建立了零花钱制度,一般都是每月100美元。村里的商店划卡记账。我曾经问过一位基布兹管理干部,待遇一样,你们却比别人干的多,是不是不公平?他的回答挺有意思:我们愿意多尽些责任,一个社区总要有人管理,多做些工作。其实,额外的工作也给我们带来其他成员没有的机会,比如工作需要到外国出差,不当干部想去就去不了。

  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是最出名的基布兹成员,他在基布兹也要上缴收入、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本-古里安在位时大力推动南部沙漠区开发,下野后加入他力主建立的斯德博克基布兹,住一套简单的木屋,卧室只有10平米,床只有80厘米宽,工作任务是每天到气象站记录气象数据。他的加入鼓舞了基布兹运动,推动了周边建设,但也增加了集体负担。因为国家要派警卫班,基布兹就要给警卫战士盖房子。包括拉宾和佩雷斯在内的达官贵人常来拜访,基布兹还要在村外旷野修一条简易土跑道,供来往官员乘坐的小飞机起降。后来在基布兹旁边建立了本-古里安大学斯德博克校区,在这个校区学习工作过的中国留学生不下百人。校园内的本-古里安档案馆是研究以色列建国史的好去处,曾吸引我逗留了4个星期。现在,斯德博克基布兹和本-古里安墓地是以色列重要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过的中国人就更多了。

  ▌既是美丽家园,也是坚强堡垒

  到基布兹参观过的人无不赞叹那里的美丽静怡。对基布兹的防御功能似乎注意不够。实际上,基布兹的存在和布局,不仅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地理依据,而且在保卫国土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和其他定居点一样,基布兹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安全和防卫。大多数基布兹居住区外沿,都建有防御工事,一般由相互通达的地堡组成。住宅区内都有地下室,可供全体成员在炮击和轰炸时避难,定居点建设的首批工程一定是地下避难室。这些工事在独立战争和随后的冲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定居点都建有瞭望塔,以提供预警。边界地带甚至有大型碉堡。1948年独立战争期间,内盖夫地区的基布兹碉堡曾成功地阻击了埃及军队的进攻。最早建立的德加尼亚基布兹仅依靠70名自卫队员就击退了叙利亚装甲部队的进攻,当一辆叙利亚坦克冲破防线进入基布兹时,一位18岁的女自卫队员抱着土炸弹与坦克同归于尽,其他坦克随即撤出战场,退回戈兰高地。

微信图片_20210927104627.jpg

  今天,那位姑娘的大幅照片陈列在基布兹展览室最醒目的位置,被炸坏的叙利亚坦克则摆放在战场原地。著名的独眼将军达扬也同那位姑娘一样,出生在德加尼亚基布兹,在同一个幼儿园里长大。叙利亚军队进攻基布兹的时候,达扬正率领突击营在约旦河谷机动作战,叙利亚军队撤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听到传言:达扬带着大炮打过来了。

  随着定居点的建立,犹太移民的自卫武装哈加纳的训练和指挥机构也愈加完善,它的小分队和训练基地分布在各个基布兹,前总理拉宾就是在基布兹里接受培训的,在独立战争期间已当上旅长。

  一些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基布兹成员在战后返回原来的基布兹,继续建设家园。我在约旦河谷的基布兹就认识一位这样的老人,他是当年拉宾的情报助手,独立战争后期曾协助拉宾一直打到埃及西奈半岛的阿里什,他家里有许多当年的照片,但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在基布兹受训的时候,本-古里安的女儿成了他的第一个女朋友。他不愿意从政,尽管一直同拉宾保持联系,但始终生活在基布兹,70多岁了,还带着草帽在路边修建花草。

  还有的基布兹是独立战争后的复员兵新建的,位于特拉维夫以南风景极为美丽的帕尔马赫基布兹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的成员许多是拉宾的部下,基布兹的名称也取自拉宾为旅长的精锐犹太武装帕尔马赫,他们原打算建立一个渔业基布兹,买了渔船,但没有成功。后来国家看上了这个地方,在基布兹边上建立了火箭发射场,如今那里已是以色列的航天基地了,名字也叫帕尔马赫。

  ▌特定群体的家园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基布兹生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基布兹成员的共性是与世无争。他们安于集体生活集体经济,对个人前途没有过高奢望,不大喜欢闯荡,极度热爱自己所在的集体家园,互助意识根深蒂固。基布兹的规模不大,一般都是两三百人,几十个家庭,同我在山西插队的小村子规模相似。这样的规模,各方面都好协调,谁都不好意思偷懒做坏事,也不容易产生帮派,每个人的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地位平等,待遇相同,规则严谨,也没有什么可争可斗的事儿,喜欢争斗的和才干超群的人是不会加入基布兹的,外面的天地更广阔的,更可以有作为。

  基布兹的创业者是一批有集体主义理想和一定献身精神的人,大多接受工党阵营的基布兹运动指导,信奉社会主义,世俗化程度很高。尽管犹太习俗完整保留,但绝大多数基布兹没有犹太会堂,也就是没有专门的宗教场所。他们熟悉马克思,但极度反对阶级斗争。中国革命一度是基布兹学习会的讨论内容,他们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因为中国社会不存在反犹文化,尽管上世纪60年代中国支持的巴解游击队曾对我生活过的基布兹发动炮击和地雷袭扰,造成毁坏和伤亡,但他们并不记恨,只是说:冷战么,总要站在一边。

  当然也有宗教势力建立的基布兹,犹太色彩更为浓厚。

  基布兹的特定环境还未以色列社会的整体稳定和谐发挥独特的吸纳作用。在基布兹,你有时会发现城里的孤儿或问题青年的身影,亲友们把他们送到基布兹过集体生活,基布兹派专人照料,一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基布兹也收留在海外长期执行特殊任务人员的家属,我在戈兰高地的基布兹就见过这样的人。问她孩子的爸爸呢?她抱着孩子说,不知道,国家派他出去了。

  ▌基布兹在与时俱进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基布兹已经变了很多。本刊收录的崔守军先生的文章对此做了出色的概述。其实,基布兹最大的变化是平等权利还在,集体主义还在,但平均主义消失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布兹运动早在30年前就开始讨论和试点按劳取酬。原来的书记和保洁工挣得一样多,后来没有人愿意当书记了,因为太操劳,太民主,太累人。甚至还有轮流当书记的基布兹,很像中国有些地方的人民公社,没有人愿意当生产队长,因为一不能脱产,二是非太多,甚至耽误种自留地,吃亏很多。

  现在的变化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有了薪酬制,就有可能吸引更好的人才加入,毕竟所有基布兹都有了科技产业,不能让与世无争安于现状的好人来管理。利用优厚条件吸引专门人才的事情其实早就存在了,基布兹也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因为不这样做根本活不下去。而适当的改革和基布兹特有的集体生活环境,会让基布兹更有生命力地存在下去,成为最适宜最吸引人的生活社区和产业园地。

  1999年李鹏总理访问基布兹的时候,对基布兹的科技发展、管理方式和平均分配体制极感兴趣,很认真地做笔记,很认真地询问,甚至问道对懒汉怎么办。我想,他的询问可能是基布兹管理者听到过的最认真的询问,因为只有中国人才可能对基布兹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至于懒汉问题,原来的办法是“大家冷落他”,因为在基布兹这个集体中,被冷落是最大的惩罚。现在好了,懒汉挣不到钱,就会变得勤快些。

  基布兹会永久存在下去的,因为与时俱进的基布兹依旧体现了人类社会很美好的集体精神,对很多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以色列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殷罡:走近以色列的基布兹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