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林民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字号:

林民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

林民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
2021-04-07 11:29:07
来源:钝角网 作者: 林民旺
关键词:中印关系 点击: 我要评论
当年周总理有评价说:印度和尼赫鲁是高度机会主义的。当然这是历史。我个人的感觉也经常这样:印度的外交中,机会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

   (本文为3月19日共识国际讲坛林民旺老师讲座的文字整理稿。林老师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CqgNOlkK7AyAf84hAAAAAAAAAAA851.550x366.jpg

本文作者林民旺教授

  印度是一个非常规国家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印度,包括印度的外交、战略等各个方面。其实,要把印度弄懂,真的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这么说,印度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对于印度这样神奇的存在,不仅是中国人看不懂,一定意义上说,当年英国人也看不懂——英国人当年都统治了印度将近两百年,也经常看不懂,看走了眼。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印度过去有一任总督叫约翰·斯特雷奇(John Strachey),在1882年的时候就说过,印度这个国家特别难以理解。他也说过另外一句话——我看网络上大家都在说——他明确说过:印度哪是一个国家,印度就是一个大陆的概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存在“印度”这一国家。还有,丘吉尔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还曾说:印度怎么可能会独立,怎么能成为一个国家呢?后来,到了冷战期间,美国和英国的对印外交一直有一个核心的政策诉求,就是要让印度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尤其是1962年中国和印度打了边界战争之后,美国提供的对外经济援助,有三分之一给了印度。为什么给印度这么多呢?就是担心如果印度散架了怎么办——印度作为可以抗衡共产主义中国的力量,需要在中国西南方向一直保持存在的。1962年的边界战争之后,当时美国很怀疑印度还能不能继续存在。当然还有很多国家担心,比如英国,担心印度的民主制能不能继续存在,是不是哪天印度也发生军事政变,然后民主制度在这个国家就此终结。

  所以,从过去来看,大家都看不懂印度。印度人很自豪这点,印度旅游局打出来的口号就是“不可思议的印度”。也有美国很著名的一些政治学家,比如罗伯特·达尔,当年就说“印度这个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可以维持它的民主制度的可能性”,说它缺少一切有利的条件可以让它继续维持民主制度。但是,印度还确实没有解散,印度的大选虽然每次要进行好几个月,但是每次都还能顺顺利利。还有很多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关注印度,他们有一个很有趣的结论,说:印度向来是以打破社会科学理论而著称的——把任何理论放到印度身上看,好像最后都会被它打破,社会科学里的规律不适用于印度。

  我看到你们安排讲座的时候,海报上面有一句话说“龙象之争”,这个说法我印象特别深。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刚好我开始念大学,那时候我不是研究印度,但实际上关注到了这方面的文献。黄亚生那篇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2003年),还有其他学者写的文章,我都看过。那时候好像欧美学术界普遍倾向于认为:印度超过中国是肯定的,没有任何问题。当然,现在过了20多年左右,再回头去看的时候,就发现当时得出的很多结论,确实和现在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对印度的了解和判断,得自于我在印度工作时候的一些观感和经验。印度一直不像绝大多数媒体或者很多人认为的那么乐观,它几乎所有遭遇的事情都无法让人太乐观;但是也一直不像好多人说的那么悲观。所以,看印度的时候常常要中庸一点。因为有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其实也常常看不透。这是闲话了,就是谈谈我怎么理解印度的。我的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印度很多社会层面的因素,包括它的文化哲学等等,不是我研究的核心。一定意义上说,我确实还不太懂印度,大体上只能说说面上的感觉。下面,我主要谈谈我对印度外交的理解。

  印度眼中的全球“大变局”时代和自己的机遇

  今天选了一个题目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主要谈谈近些年来印度外交战略的特点。为什么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呢?虽然这个词汇主要是中国的官方话语,但是关于“大变局”这个概念本身,我相信在很多国家是没有争议的——无论在欧洲、印度,现在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大变局的过程之中,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的;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正在急剧转变的过渡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可能有分歧、有争议,但是这个时代本身是“大变局”,这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一点,中国加了“百年未有之”,印度人一般不会讲百年。虽然印度也说自己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印度人的视野可能没有中国这么长。印度的文明很难界定,也很难往前追溯,现在的印度政府又想跳开伊斯兰、跳开大英帝国统治的时代,这样的历史追寻就特别困难,所以现在印度想要构建一个具有文化文明连续性的历史叙述都会有很大问题。你去印度的时候,所能看到的大部分世界文化遗产都和伊斯兰穆斯林有关系,比如泰姬陵等,所以印度文明想要说成是印度教文明,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使命。

n4T9-fypnsip6349826.jpg

泰姬陵

  当印度专家学者谈大变局的时候,从来不加“百年未有之”,因为它到现在为止建国还不到75年,得到2022年才75年。在印度,对于“大变局”,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既然谈的是外交,谈的是战略,就来看看真正操作印度外交的人是怎么理解印度现在所处的时代的。要了解这方面,有一本书特别重要——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出了一本书《印度之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这本书其实也不厚;他自己说是他过去演讲的一些汇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论述。这个论述里谈了印度和美国、印度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印度和它的周边国家,谈了对大时代的理解,是一本非常系统地阐述印度外交战略的书。

  印度外交官退任之后写回忆录是很普遍的,基本上任何一任的外秘退休之后都会写一本回忆录;但是一个在任上的外长去写一本关于印度外交的书,这是非常罕见的。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信号,用这本书透露印度外交取向的信号。在俄罗斯人看来,这本书里最大的遗憾就是居然没有一章或者一节谈印度跟俄罗斯的关系,所以俄罗斯学者很生气。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处在转折点上的,待会儿我会讲。这本书是我们解读印度对“大变局”的看法很重要的一本参考著作。

  (一)以印度的理解,世界现在的“大变局”有三个很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它跟中国一样,认为目前这个世界处在一轮剧变之中。这个剧变的起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开始,这是世界政治的拐点时刻。核心的几个特征就是它跟冷战之后的世界的差别:发达国家开始拒绝全球化,全球的民族主义在加强,大国的冒险主义在上升,世界的多边主义被削弱,国家间表现出更强的冲突性。我想,核心的内容也不需要太多介绍,因为大家都很了解国际局势了,其实中国很多学者或者中国官方文件都谈到这些了。尤其特朗普上台之后,世界的民粹主义,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极化,民主制度和传统政治制度的失灵,都是这个剧变时代的具体表现。这轮剧变如果用学术性词汇概括的话——虽然印度人很少这么概括,但是如果我们用“左”和“右”这个简单说法——现在这个世界又往“左”的方向走了一点,往“左”的方向摆。世界大概总是在“左”和“右”之间摆来摆去,这一波我们是从“右”往“左”的方向摆,由民族主义的上升等都可以看得出,特朗普只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证而已。实际上,特朗普上台之前,拉美国家早就是这样,民粹主义早就已经在加强;在中东欧,比美国要早十几年,之前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了。这是第一点,就是说,印度人普遍赞同目前这个世界处在一个剧变时代。

  第二,印度认为,这个剧变时代的走向是多极化,认为多极化是目前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趋向。这点跟我们国内很多人的看法不太一样——国内很多人就说世界已经开始两极化。比如说,阎学通老师就很明显,他明确提出世界正在朝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印度几乎没有人说这个世界是两极化的这种说法——我反正没有看到。从印度人内心来说,他们不希望世界两极化,他们也不希望中国能成为实力跟美国完全对抗的一极。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当时虽然还没有官方层面上提出两国集团(G2),但媒体放风谈到所谓中美两国集团。这个概念当时把印度吓着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美国要给中国让渡地缘政治的空间,或者说势力范围。美国要让渡的话,就意味着美国在亚太把这些地盘让给中国了,印度不就成为三四流角色了吗?这是印度从内心上受不了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印度的战略家们普遍认为:世界是朝着多极化的,并没有两极化。我现在说的是印度外长苏杰生等人的判断,当然我们可以提出争议,因为这个判断肯定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定一致。为什么印度这些人这么看多极化呢?印度战略界认为,美国在科技领域遥遥领先,中国强大的地方在贸易和雄厚的资本上,欧洲的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仍然是世界领先,俄罗斯也是世界政治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俄罗斯的力量不在于它的经济实力,一定意义上说俄罗斯也在衰弱。但是苏杰生的说法是,俄罗斯的强大是依赖它的意志力——大概就是中国人理解的,俄罗斯人外交和做法上很强悍、很果断,战略上玩得很好,所以俄罗斯仍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这是苏杰生所理解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趋势,而不是两极化的趋势”。而且,中美竞争加剧之后,实际上是给了第三方势力尤其是中等强国更大的空间——所谓中等强国,他指的是G20(二十国集团)里非西方这些势力,比如说沙特、印尼、土耳其这类的——它们的空间大了之后,加速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向。这是第二点。他认为世界的走向是朝着多极化的方向走,而不是朝着两极的方向走;而中国的很多学者认为是朝着两极方向走。

  第三,印度的理解是,世界的这个大变局里,未来方向性的关键在于中美的战略竞争——中美战略竞争构成了当前世界大变局的主要矛盾或者叫核心矛盾。按印度的理解,中美为什么会有战略竞争呢?为什么中美关系现在会发展成对立的关系呢?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说法是,中美两国的实力接近,两国的利益就被稀释了。他说,现在的中美关系很像1948年的美国和苏联那样的关系——就是冷战刚刚开始时候的美苏关系——或者像1922年的英国和日本的关系。所以,在他的理解里,未来中美竞争是长期化的过程,而现在看不到结果,看不到未来谁会胜。中国胜还是美国胜呢?在印度人的分析里、他们的理解里,至少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说是中国赢还是美国赢。苏杰生说,只有技术上谁能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之后,我们才能看得到中美战略竞争的最终结果。当然,印度的战略实际上是有倾向性的,稍后我会说。实际上他更倾向于美国在中美战略竞争当中胜出的。以上就是印度理解的国际大变局的三个维度。一是世界大变,处于大变局当中;二是世界是朝着多极化;三是中美战略竞争谁胜谁负还未知。所以,在这种未知的、还没有明确趋势的状况下,对印度来说,它的战略也不是明显的选边。在印度看来,中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核心优势是,中国仍然有很强的经济活力。这点其实我们也不用说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等各方面,这个趋势还是不停往前走的,经济的活力在这儿。美国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美国——现在美国给大家的整体感觉是,国内政治的极化;它的经济活力、科技本身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印度的战略家来说,内心里是有倾向性的;但是做判断的时候,他们大部分还是说,中美战略竞争的结局怎么样还不好确定。这是印度所理解的国际大变局。

  (二)印度人普遍认为,现在的全球大变局是印度发展的一个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多极化了,印度这样的国家才有更大的空间。举个例子,印度的理由就有,它在战略上的有利之处是世界几乎所有大国都欢迎它崛起。

  美国现在很欢迎印度崛起。美国最早明确说欢迎印度崛起的是在2001年,当时小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明确说的,“美国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当然这话在印度很多人听起来,他们也不高兴——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印度还需要你帮吗?我们已经这么能耐了,需要你帮吗?不需要你帮,我们也可以。但是,他们很希望听到美国这样的姿态。

  对俄罗斯来说,肯定希望印度强大。因为在大国中间,与俄罗斯关系最好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实际上俄罗斯跟印度的关系,从历史上说,它俩从1971年开始就一直是盟友关系,印度就是俄罗斯的小弟,联合国一旦谈到克什米尔等问题时,都是苏联(俄罗斯)给它挡住,帮它投反对票的。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国有过短暂的关系变化,后来很快又恢复了。现在俄罗斯已经在体量上离印度有点距离了,但是军事方面,俄罗斯仍然是遥遥领先于印度的。印度过去在军事上对俄罗斯是依赖的:它的整个军事装备,最高比例的时候,有82%是来自苏联的。即便到了现在,也有将近60%的印度武器装备仍然是俄罗斯制式的。当然也包括印度军队的很多思想和训练等,俄罗斯人也还是帮了很多。不过,印度海军是跟美国走得比较近;陆军,一定意义上说跟俄罗斯走得比较近。

  再看英国,英国也是欢迎印度在国际社会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印度是英联邦成员国——英联邦是大英帝国当年的势力范围或者说地盘。英国衰落之后,英联邦的重要性也在下降,但是英联邦还在,举行运动会,开开会等等,英国女王、查尔斯王子去印度还是很受欢迎的。在英联邦里,现在是印度当大哥,因为从体量上说,印度就要超过英国了。在英国脱欧之后,英联邦是英国外交很重要的支柱,所以肯定就更依赖印度了。下个月英国首相也要访问印度了。日本和东盟肯定都希望印度崛起。为什么呢?从日本来说,日本在中国的东边,印度在中国的西边,西边如果有另外一个跟中国关系不太好的国家能够崛起的话,那就有效地存在一个平衡中国的力量。东南亚国家更是明确的,东南亚国家一直奉行的战略是大国平衡。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8年就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亚洲地缘形态就像一架喷气式飞机,谁是这个机身呢?东南亚十国是飞机的机身,中国是飞机的左翼;一个飞机不可能只有左翼,只有左翼肯定飞不好,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右翼,右翼就是印度。所以,你可以看得到,东南亚国家是一直很欢迎印度在东南亚扮演更大的作用和角色的,只是印度有点不争气,让东南亚国家一再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印度来说,现在的世界大变局,印度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因为基本上大家都欢迎它崛起。所以,可以看得到,很少有“印度威胁论”。当然,“印度威胁论”在南亚小国是很普遍的,但是国际上大家很少听到而已。

  另外一个对印度利好的,就是中美的战略竞争;两强相争,对印度这种国家来说没有理由不好。所以,印度说,中美战略竞争扩大了印度的战略空间和战略利益。对印度来说,这都是利好的一面;世界的大变局对印度来说,整体而言是好的。当然,不好的地方也有。

  上面讲的主要是印度理解的大变局和印度在其中的机遇。

  “大变局”时代印度的内外战略

  印度的战略是要干什么呢?它的战略分对内和对外两部分。

  (一)印度对内战略有一个词汇,是它的国家发展战略,就是所谓“新印度”。

  2017年的时候,莫迪在印度独立日的演讲当中提出了“新印度”的愿景,很像我们说的百年复兴。这个“新印度”,把他过去所提的所有关于印度发展的概念、倡议都拉在里面——比如莫迪上台之后提了“数字印度”“清洁印度”“技能印度”“创业印度”等各种各样的“印度”,还有“印度制造”等,这都属于新印度的愿景里的一部分。

  这个“新印度”的核心是什么?还是要发展经济。印度也有目标,是到建国75周年的时候,也就是到2022年的时候,印度能发展成一个4万亿美元体量的经济体。到2025年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也就是在莫迪第二任期结束之后,印度要成为5万亿的经济体。可以看得到它的目标是什么。2019年时印度经济体量排在世界第五,达到2.8万亿美元;要成为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是要超过德国;要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则是要超过日本。所以,印度短期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赶德超日”,成为世界第三,这是它目前的目标。印度人提发展目标的时候,其实在承诺方面是很不严肃严谨的,这一点跟中国不太一样。印度也有五年计划等,但能完成50%都算是很优秀的了。但是,口号归口号。莫迪上台之后,实际上印度经济表现还是不错的,因为它的增长率从2014年到现在,年均是7.3%左右,是主要经济体里发展最快的国家,有几个年份比中国都高一点。但是,它有没有可能性在2022年达到4万亿美元呢?这个可能性基本没有。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我理解的“新印度”愿景,核心的意思就是,印度还是有宏伟目标的,有自己的一套战略设想。这是印度整个国家大的发展方向上的战略诉求。

  (二)在印度外交战略或者对外战略里,也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叫“领导型国家”(leading power)

  这一战略概念是2014年的时候莫迪提出来的。为什么用leading power的概念?是跟过去区分,过去印度的对外战略叫“平衡手”(balance of power的角色),作为体系平衡的力量。所谓体系平衡的力量,就类似于天平的一个砝码,在天平的左右秤里,它放到哪一块里就能改变平衡,实际上还是一个附属附庸的角色。但是,当leading power的时候就不是附属了。它的意思就是要在全球发挥领导作用,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平衡的力量。这是它对外战略最核心的概念。

  这个概念下它要干什么呢?要干的事情就多了。在这个概念下,可以听到印度经常说的“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的核心诉求是几个方面,最大的诉求就是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是联合国维和行动里派部队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体量世界第五,人口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前些年和中国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要求IMF改革等。这些倡议、希望基本都没有兑现,所以印度现在提的是“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样才是一个像样的领导型大国。还有就是印太战略,待会儿我详细说。另外还有“邻国优先战略”、印度洋互联互通、“向东看、向西走”等各种各样的词汇,这都是莫迪提出来的领导型大国战略里的一部分。太多太复杂,不便于理解。对于印度在这个剧变时代的战略,如果用更简单的词汇概括,那么看看印度原来的国家安全顾问,也是原来的驻华大使梅农(Shivshankar Menon)去年的一篇报告——这篇报告就是关于印度的国家对外战略,目标是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印度,就是发展经济;二是巩固周边;三是对外平衡。这是它核心的诉求。

  1.第一,增强印度实力、发展经济,这个不用多说了。

  2.第二,“巩固周边”,就是印度的门罗主义——南亚属于印度的地盘,印度洋属于印度的洋。印度地缘政治的门罗主义思维是非常强的,我觉得比俄罗斯甚至更强。对于俄罗斯而言,毕竟苏联解体没多久,苏联加盟共和国刚刚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出来二三十年,要让俄罗斯接受这种势力范围的损失,俄罗斯很难接受。但是,印度这个国家让人特别难以理解——印度怎么会有这么强的门罗主义思维呢?英国人都很震惊——英国人1947年离开印度之后就很震惊:印度居然比大英帝国当年还狠,所以称尼赫鲁是印度的寇准(当年主张搞前进政策的英国总督)。大英帝国当年都不敢把中国藏南给实质性地吞并,结果印度独立后却这么干——1951年印军大举北上,把达旺吞并了。英国人当年交给印度的地图,特别是中印边界西段,当时还是未定界,可是尼赫鲁在1954年的时候,居然全都改成了已定界。印度更狠的是对待像不丹、锡金这些国家;大英帝国当年都没把它们吞并,可是在尼赫鲁的时候,1952年,印度地图上直接把不丹和锡金都放在了印度领土范围内。

  很多人都很难理解印度的这些想法,甚至中国领导人一开始都很难理解印度人,因为我们总是把它当做第三世界国家,当做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国家。我们觉得,一个被殖民的民族好不容易争取民族独立之后,怎么还会去奴役其他民族呢?周恩来总理当年就有过这样的疑问。我的解释就是,大英帝国走的时候,那些有门罗主义思维的印度人还在;比如印度外交部的前身就是当年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对外事务部,上面的高级白人走了,回到英国了,但是下面办事的印度人在。还是那拨人,只是说他们的领导们走了而已。。1962年的时候,很多人说,印度为什么打仗比较差呢,毕竟也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队啊。这也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因为印度的军队,上面的将领,中级、高级的军官都是英国人,下级军官才是印度人。1954年的时候,陆军司令才改成印度人担任,印度军队才所谓“印度化”。1958年的时候,印度海军司令才换成印度人。所以,到1962年打仗的时候,印度高级军官根本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之类的经验,甚至更缺少的是战略谋划和思考的能力。这跟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肯定不是一个量级——无论战略谋划还是指挥等各方面来说。大家都听过“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个说法——打仗,军队不在于兵,而在于将;好的将军能把一堆熊包弄得很有战斗力。印度士兵,一定意义上来说还不差,但是将军确实是比较差的。虽然当时中印从兵力上,1962年中国没有对印度有太强的优势,但是确实把印度打得落花流水。这是后话,有点说远了。

  我想说的就是,南亚门罗主义思维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到了印度独立之后,实际上反而加强了。到了现在,莫迪政府反而更加加强了这个理念。这里就涉及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印度要发展成“印度教徒的印度”。现在的内政部长——印度的内政部长相当于内阁里的二号人物——他说:印度的范围在哪里呢?尼泊尔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属于印度的。尼泊尔是印度教国家,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就似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印度是肯定要吞并的。还有哪些国家要包含在印度里头呢?除了孟加拉国、不丹,锡金更不用说了,锡金早在1975年就被吞并了,还有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缅甸,这些“都属于印度应该有的国土”。当然,这种“大印度民族主义”,印度政府二号人物都可以公然拿出来说,是让人很震惊的。想象一下,中国哪一天说我们要恢复清朝时候的领土的话,会有多少个国家震惊、担心。但是,印度说这个,居然没有影响——这说明也许大家都很蔑视它,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的想法确实是很大的。这就是梅农说的“巩固周边”;这个“周边”可大可小,但是核心就是“南亚和印度洋是印度的”。

  3.第三,是对外平衡。对外平衡跟刚才所说的领导型大国确实还是有点矛盾的,但是核心的意思就是:印度现在在亚洲这个范围内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存在;中国的存在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威胁,印度的核心安全忧虑是中国。你要问:为什么这么担心中国?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解答的问题了。中国人根本不担心印度,但是你去印度看,印度一天到晚说中国扩张主义……中国是怎么怎么样欺负其他国家了。中国在它的眼里基本是扩张主义的姿态。甚至莫迪自己几次发言里都暗批中国,类似于我们批评美国一样——我们批评美国总是冷战心态和冷战思维——莫迪批评中国则说:中国是活在21世纪,但是仍然是19世纪的扩张主义心态。这是他在上台之前去藏南时候的一个讲话里明确说的。

下载 (3).jpg

莫迪

  1)印度的担忧是随着中印实力的对比而带来的,主要原因是中印对比的反差太大了。其实上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大英帝国当年给它留下的家底非常丰厚,那个时候绝对在世界排在前十。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印度的经济体量比中国还高;1991年印度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就比它高一点;但是现在的经济体量,中国是它的5倍。当然,印度人好的一点是会调整自己的看法。过去,印度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说:中国太差了,中国要跟我学。印度的真正变化在哪里呢?实际上是从2008年之后,之前大家听到的笑话都没有问题——印度人确实曾经认为自己是远强过中国的,认为孟买比上海好非常多——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印度人倒向另外一方面,夸大中国的能力——这也是它对“中国威胁论”为什么这么害怕的原因。中国的很多政策或者措施,比如说我们搞的数字货币试点,一般中国人根本没有听过,但是在印度战略家的文章里,好像这个东西就非常厉害,厉害到要取代美国的帝国霸权,取代美国的金融世界霸权。我们觉得“一带一路”本质上是经济合作,而在印度看来,中国就是要搞一个“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大战略。在它看来,南亚过去基本的态势是条条大路通德里的,加德满都是通往德里的,达卡是通往德里的,廷布也是通往德里的;但是现在中国搞的“一带一路”,要把南亚小国都搞成“条条大路通北京”。印度想象的中国非常之厉害;这种关于中国厉害的想象,一般中国学者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美国人造的一些词汇,在印度非常有市场,而且印度是毫无争议地接受了,就是觉得这些说法是理所当然——比如,说中国在印度洋搞“珍珠链”战略。中国2016年在吉布提有了一个补给的港口;其实有十几个国家在吉布提那儿都有一个后勤补给的港口,日本也有,还有中东国家、土耳其、北欧国家都有的。但是,你看印度文献,它一般从来不去考虑其他国家也有,只说中国有了军事港口。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就会觉得好像中国真的是在军事扩张似的。实际上,你要是平衡一点看的时候,发现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我们在巴基斯坦建港口,可是印度和日本在伊朗也建港口;中国经营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印度和日本也在斯里兰卡北边的亭可马里运营港务。中国的威胁被印度夸大了。当然这跟经济差距拉大到5倍之后相关,我觉得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印度认为中国带来的威胁感非常之强。

  几年前,印度一个记者,隔了15年之后来中国访问。去成都,在成都待了一阵子,回去写了一篇文章,说:过去我们总是拿印度跟中国比,现在不要比了,根本不具可比性。为什么呢?他说:成都拿到印度来,印度都没有一个城市比得过成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是这样的?从基础设施上,更不用说了——成都的基础设施,可能印度没有一个城市比得上。印度最富的城市是孟买,孟买如果在中国排名的话,从经济体量等各方面来说,现在可能连前十都进不了。很多印度精英来了中国之后,这种差距感、落差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印度现在战略界为什么把中国当作一个核心威胁的原因。中国周边国家里,对“中国威胁”感受最强的、最有敌意的国家,其实是印度。一定意义上说,日本还根本没有这么强的敌意,毕竟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差距不大,至少没有中印之间那么大,中国经济总量只是日本的二点几倍。日本还有靠山,美国是它的靠山;日本有盟友,有世界霸主的支持,科技等方面对中国还有优势,所以日本的不安全感不像印度这样。印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华的安全感没了。

  印度在过去虽然说不结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靠着苏联替它撑着的。现在俄罗斯跟中国关系这么好了,俄罗斯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俄罗斯也反对印太战略,因为美国的印太战略里,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当然也有伊朗和朝鲜。但是,即便俄罗斯反对印太战略,印度还是要加入“印太”,为什么?因为印度认为最大的威胁是中国,俄罗斯没法再给它提供安全感。现在,印度的“对外平衡”的诉求,只能通过转向美国来获得。

  2)印度和美国关系的发展过程

  印度跟美国的关系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远的不说,从冷战结束之后,是慢慢转变的过程。一开始印度想要跟美国改善关系,从谁身上开始呢?选择从以色列。1992年,印度才跟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原来印度一直是站在阿拉伯联盟一边的,因为阿拉伯国家数量很多,印度当时又搞不结盟运动,是这个运动的领头羊——为了团结多数,它是站在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这边的,跟以色列是一直对着干的。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印度没有靠山了;那年印度又逢上经济困难,开始搞经济改革开放。为此,印度朝着跟美国阵营开始改善关系的道路走,作为第一步,是首先跟以色列建交;当然这一步也有代价,伤害了同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但整体而言,至少是印度可以接受的。跟以色列建交,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华盛顿、跟美国改善关系的大门。之前,从1971年开始,印度是和苏联在一个阵营的,和美国是多少存在一种敌对的关系;但是,印度总是比较滑头的,即便跟美国是在不同阵营里,印度也不是那种替苏联冲锋陷阵出头的国家,所以美国还没有讨厌印度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当然印美关系的具体情况还取决于美国每个领导人的不同战略的权衡了。比如尼克松跟印度人之间就非常的脾气不合,他很讨厌印度;里根也非常讨厌印度;但是卡特不太一样,因为卡特的母亲原来在印度当过志愿者,而且卡特是把“民主”“人权”之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印度这么大一个民主国家,卡特觉得要予以重视。

  印度从1992年和以色列建交之后,试图改善跟美国的关系。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梗阻,就是美国不让印度发展核武器,不允许印度再搞核试验。印度1974年就开始搞了第一次核试验,但是之后一直停滞在那儿。这也是印度战略界觉得印度耽误了它的大国地位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印度政府做得不太对,早就应该继续搞核爆。1998年的时候,印度搞了第二次核试验。美国是不想让它搞核试验的,过去一直是压制它的,明确说:只要你敢进行核试验,就制裁你。1998年印度核试验了之后,美国及其同盟就开始制裁印度。印度被美国所有盟友制裁。有两个国家,印度当时对它们特别没有好感:一个是澳大利亚;另外一个是日本。日本对核武器方面的发展是很关切的,因为日本是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在禁止核武器方面是很严肃认真的。所以,它比美国对印度制裁更狠。还有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一直是美国的“打手”,冲在最前面,所以印度人对澳大利亚一直是没有好感的。一直到去年才稍微有点变化,为什么?因为现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发生外交冲突了,印度觉得澳大利亚这样挺好的。另外一点,澳大利亚原来禁止浓缩铀出口给印度,现在双方关系改善了,这条禁令有了松动,所以印澳关系也越来越走近了。

  1998年印度搞了核试验之后,美国制裁它;制裁了之后,美国也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所以,1999年的时候,美国自己又打开了美印关系的僵局。克林顿当年去访问印度,开始把印美关系的“梗”给逐步解掉。解掉这个“梗”之后,还是个问题;因为印度不承诺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不承认它是有核国家,直到2005年双方签了《民用核能协议》才有所改变。详细的内容不说了,简而言之,就是印度只能发展民用的,军用部分核武器要受到国际原子能监督机构的监控等。印度加入这样一个条约之后,印美两国才把双方关系里的大问题解除掉。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年克林顿的时候,美国很重视的一点是印度1991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美国当时的对印政策跟对华政策很相似,就是说:印度这么大一个市场,对美国的商界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也是美国改善与印度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从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印关系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中国因素成为美国对印政策非常重要的考量。这个考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提升为印度和美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过去,如果说有这个因素,只能说是放得比较靠后,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战略竞争的态势。而现在,形势不同了。这是印度为什么会加入印太战略、跟着美国阵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印度认为,中国是它最重要的敌人和威胁。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它短期内没有可能赶上的。印度如果真的要在2025年赶上中国的话,印度现在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40%。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印度基本上无望在短期内赶上中国,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美国跟中国的战略竞争越来越加剧,所以美国需要印度,这才有了印度积极加入印太四国集团等举动。

  (三)关于印度的对外战略,印度外长说得更清楚,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印度在目前这么一个剧变时代,外交战略叫“交好美国”。苏杰生的书里有一个说法:现在我们说西方衰落或者不行了,可能有点太早了。他说:过去150年的世界历史来看的话,主动跟西方世界靠近的,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东南亚也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韩国也是这样。印度从1971年开始跟苏联在一块,到苏联1991年解体,印度搞的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印度1991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等各方面才发展起来,计划经济才慢慢被削减掉;现在则要更深一步地和美国的产业链,跟美国的盟友和美国的整个体系相融入。现在的印度,跟中国不一样,反而是要寻求和美国整个体系的深度融入。

  苏杰生说的第二个说法叫“应对中国”。“应对”,他说的英文叫做manage,也翻译成“管理”。刚才我已经讲过了,印度认为:与中国的关系是它唯一需要管理的一对大国关系;其他的几个国家对它来说都是改进的,中国是一个威胁。

  2.对于欧洲,苏杰生说,要“深耕欧洲”,发展跟欧洲的关系。印度跟法国的关系一直是很好的,因为法国的外交也比较讲究独立性,印度过去也有很强的反美、反英的外交趋势,法国外交则是相对独立于美、英的,所以印度过去跟法国的关系一直都还可以。印度和德国的关系也是有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是印度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欧洲国家方面,对印度来说,有一点不好的是,欧洲国家绝大多数是看不起印度的。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印度人去欧洲留学、工作等,受到欧洲的歧视,印度人的自尊又很强,会因为这些事情跟欧洲国家起摩擦。当然,这些事都是小事,不是特别大的战略上的问题。比如说几年前有一个意大利的海军士兵事件:印度的渔民在公海上,被意大利的海军士兵给误杀了;误杀之后,这里就有解读空间了——到底是不是误杀?对意大利士兵,要不要按照国际法要求处理?是适用国际法,还是适用印度国内的法?最后这个士兵跑到意大利之后,印度想要把他弄回印度来,他不来。印度干什么呢?印度直接把意大利驻印度的大使扣留下来,不允许这位大使出境。这就违反了国际上关于外交官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当时欧盟很生气,集体发了一个声明谴责印度。印度跟欧洲之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德国的右翼或者德国有些人士虐待了在德国留学的印度学生,而印度是自尊心非常强而且很情绪化的国家,所以德国这样的事件很快在印度国内发酵,爆发了反德示威游行。

  这样的事情很多,其实印度与美国之间也有。2013年的时候,印度和美国之间就爆发过一次摩擦。印度现在驻柬埔寨的大使科布拉加德,当时在美国当驻纽约的副总领事;她是一个女外交官,从印度国内找保姆,弄到美国去,这个保姆给她家看孩子,她给这个保姆付的薪水是按照印度国内的标准来付的;后来,这个保姆就不满意了,去美国司法部门告这个印度外交官。很显然,这个印度外交官是犯法的——按照美国法律,她是不可以这样的,美国有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障等,肯定要按美国工资发薪水给人家——但是她又是一个外交官,美国警察当时就没法在使馆抓她。美国警察就趁她送孩子上学——那时候她已经出了印度使馆——把她抓起来了。关键是抓起来之后,美国警察大概是对她搜身了;而对印度女外交官搜身,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经印度媒体报道之后,印度国内群情激愤,两国关系就闹得一度要崩裂的状况。

  其实,印度跟美国、欧洲之间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在欧美也经常会有印度人受歧视虐待之类的事件。

  3.还有就是印度和日本的关系。苏杰生说,要“调动日本”。这是什么意思呢?日本跟印度都是有很强的安全关切的,都很担心中国崛起;日本在中国东边,印度在中国西边。但是日本好的一点是,它跟中国的实力差距没有那么大,再说日本原来还侵华过,日本对中国还是有很强的心理上的优势。印度老是觉得日本的反华表现“不力”,感到很失望。这些年来,只有一个日本领导人是令印度非常满意的,就是安倍。2012年安倍一上台,印度就非常高兴。“印太”概念是安倍2006年第一次上台的时候在印度议会演讲中提出来的,当时最积极的就是印度和日本,而澳大利亚彼时不满意,退出去了。这是第一波“印太”热。第二波就是2017年“印太”重新热起,也是安倍说服特朗普才搞起来的,还可以看得到日本和印度才是最积极的。而去年安倍下台之后,菅义伟一上台,当时蓬佩奥说“印太”就是亚洲小北约;菅义伟就出来公开说,日本理解的“印太”不是亚洲小北约。当时印度就很失望,说菅义伟居然在印太的问题上往后退了。

  还有很多事情,在印度看来日本都不够反华、不够“铁”,所以,印度说要把日本调动起来。比如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日本也不希望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搞起来,印度当然是最明确表示反对的。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举行的时候,印度明确表示反对“一带一路”,并和日本达成一个同盟,共同搞一个亚非增长走廊,两国说好了都是要抵制中国的“一带一路”,也有一些其他的协调合作的措施;但是,中国总理去日本访问(2018年5月)之后,日本跟中国要搞中日的第三方合作,也就是日本变相地接受了“一带一路”。这就给印度一个印象,印度就认为:虽然日本对中国也有防范,但是日本意志不够坚决。4.对于俄罗斯,印度外长的说法叫“安抚俄罗斯”。在印度国内是有很强的一拨亲俄派的,国大党是很亲俄的。但是现任的莫迪政府,相对而言,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没有很高的认识。第一,印度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就很弱;俄罗斯基本是靠卖军火和石油。而印度买俄罗斯的石油要到哪里买呢?要跑到东边,就是俄罗斯萨哈林岛这边。其实印度最好是从中亚或者俄罗斯西伯利亚买,问题是不可能,这些石油管道等都要穿过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不允许通过。所以,印度跟俄罗斯之间主要就是武器上的买卖合作。而且,在印度的战略界看起来,俄罗斯属于没落衰落的一个国家;对俄罗斯不能得罪,俄罗斯仍然是印度的一个朋友,但是已经不是印度可以作为依靠的大国了。印度跟美国关系这么好,所以又得安抚好俄罗斯才行。我们看得到,如果印度跟美国的关系走近一步的话,它就得想办法和俄罗斯的关系也走近一步。而印俄关系唯一可以走近一步的,就是印度买俄罗斯的武器。俄罗斯过去卖给印度的武器,在先进程度上要比卖给中国的武器要先进得多。印度现在最尴尬的就是,它要用这种大规模购买军火的方式,才能拉住俄罗斯。俄罗斯对印度也很不满,尤其是莫迪政府跟美国关系走得近的这几年。详细的不多说了,俄罗斯也有很多打压措施。比如说,最近刚报道的,俄罗斯举办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就不邀请印度参加。美国一看,这不行,反而是美国把印度拉上了。为什么呢?对俄罗斯来说,印度跟它在阿富汗的政策是对立的,干吗要拉印度呢?对美国来说,印度跟它的政策是一致的,所以拉上印度。5.苏杰生同样说,印度要“整合邻国”。这里说的“整合”就有很深度融合的含义,包括互联互通。对印度来说,“整合邻国”其实是一件困难比较大的事情,因为它1971年把巴基斯坦肢解、1975年把锡金吞并之后,造成了邻国的普遍恐慌。现在南亚小国都是大气不敢出,不丹怕被“锡金化”掉,尼泊尔也怕被“锡金化”掉。尼泊尔南部是平原,印度跟它是开放边界,人员往来自由,所以很多尼泊尔人都在印度打工生活、娶妻、生孩子,都已经慢慢快融入印度。尼泊尔的特莱平原40%多人口都属于印度裔,印度的后代。所以,客观上就形成了尼泊尔南部亲印、北部亲华的态势。尼泊尔很多精英人士很担心哪一天尼泊尔被印度“锡金化”掉,最后被印度吞并。现在印度要求跟尼泊尔搞互联互通,但实际上尼泊尔很害怕,反而越来越担心;所以,尼泊尔要跟北边的中国发展更多的互联互通、更多的经贸往来等。不丹也是一样的情况,基本上算是被印度捏在手上的一个小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跟中国建交,不可以跟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任何一个国家建交。2012年时当时的不丹政府步子想迈得更大一点,他的的首相跟中国总理见了一面,回去之后印度就把他搞下来了。

  这就是印度所谓“整合邻国”:南亚就是我的地盘,其他的小国都要乖乖听话。有亲近中国的倾向的南亚小国,印度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斯里兰卡的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大幅推进中斯关系,印度就设法促成反对党在大选中联合让他败选下台。这就是印度的对外战略,用它的外长的话,叫:交好美国、应对中国、深耕欧洲、安抚俄罗斯、调动日本、整合邻国。这是它一个很具体明确的外交路线。

  (四)在形式上,大家可能又会看得到印度人说不结盟、战略自主等——甚至2018年印度领导人在武汉跟我们领导人会晤的时候,还说印度搞战略自主。这个战略自主,肯定是政治正确的概念。如果是一个领导型大国的话,还只能当一个平衡手,还没法自己拉队伍,那还能叫什么大国呢?但是,实际上从印度外交的具体行动来说,是越来越跟着美国和西方体系的,慢慢疏远俄罗斯,希望能够拉更多国家来平衡中国。

  新冠疫情之后,印度为什么在对付中国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呢?因为印度其实早就有心要对付中国,有心要跟美国靠近,问题是美国没把它当回事。奥巴马2009年一上台,要跟中国搞“两国集团”。当时,在美中印三角关系里,美国是把中国放在优先位置的。中国对印度是有优势的;而对印度来说,反华它是不敢冲锋陷阵的。现在印度为什么可以这样呢?为什么美国发现它可以呢?2011年,希拉里访问金奈的时候说过:印度不要光说不练,要干起来;莫迪上台之后,到了2017年,莫迪跟中国搞了一次洞朗对峙,对峙了72天;后来美国智库的评价就是:印度不错,你看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根本就挡不住中国——东南亚都太小了,没有一个敢跟中国强横的,但是印度还可以,居然可以在边境上跟中国抗衡了72天,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这样,印度在两个方面上都有平衡对抗中国的潜质。第一,印度有能力;第二,印度有意愿。所以到了2017年年底,“印太战略”就被提出来了,而印度接受“印太”概念也是有慢慢接受的一个过程,也不能太快。在这个事情上,它也是走两步退一步,用这种方式让大家慢慢接受现状。

  同样的,去年新冠疫情之后,印度和美国阵营基本上走在一块了。在对付中国的问题上,印度比美国还早、还快、还狠。比如说封禁中国的APP,是印度开始封杀中国APP,总共封杀了200多款,字节跳动已经退出印度市场了,阿里巴巴也基本都退出来了。印度刚开始封杀中国在印度的APP之时,美国还没有这样搞。当时,我是先看到蓬佩奥推特上转了印度封杀中国APP的消息,当时我心里就有一个念头闪过:情况不好。结果过了一个星期,蓬佩奥就说要封杀中国的TikTok,封杀中国的微信等等。所以,印度有的时候是暗示或者是给美国提供一个它也挺厉害的榜样信号的。

  这次印太四国(美、日、印、澳)峰会开完之后,接下来印度就要做什么呢?接下来可能它就要退一步了,就要在美印关系中制造点小矛盾,让大家看着好像美印关系也没那么好。所以,如果上半年它唱亲美调,下半年就要唱亲中俄的调;如果上半年唱的是亲中、亲俄调的话,下半年就得唱亲美调——总是这么一个平衡。这就是印度的宿命,一直以来都是这么玩——在大国当中是靠玩不结盟这种套路,就是把几个球都能扔在空中,都不让它们落地;有一个落地的话,就很惨了。有一个大国不理它的话,它就玩不转了,就很惨了——就像1962年之前一样的状况。1962年的时候,印度可以强硬地对待中国,中国则保持着非常大的耐心和印度好好说的。当时苏联帮印度、美国帮印度,所以它有跟中国强硬的资本。但是,1962年边界战争之后,印度就非常悲惨了,整个状况就非常糟糕。1962年时,尼赫鲁认为中国肯定不敢打印度。为什么?他认为,印度跟苏联、美国关系这么好,中国如果敢打印度,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他自己的原话,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印度从来搞不清自己在其他国家心里的分量,结果,被打了之后,赫鲁晓夫没有帮它,美国也没有很及时出手相助。所以,一下子就发现了它的外交问题所在:好像跟所有人关系都不错,几方都讨好它。但是它真有事的时候,谁都不会立马帮它。到了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执政的时候,印度为什么会跟苏联结盟呢?这是有1962年的背景的。

  现在印度的外交特别像1959-1962年那段时期。1962年10-11月中印边境战争之前,当年7月也发生了一次加勒万河谷事件。那次事件是印度沿着加勒万河一直往东推,推到了中国的哨所附近;中国就给它包围住了,要把它的哨所端掉。中国正打算动粗的时候,在中国驻印大使回国之前,尼赫鲁宴请中国大使,实际上是变相地求中国别把印度哨所端了。中国大使赶紧向国内汇报,说:我走的时候,尼赫鲁宴请我,求中国放过印军这一马。中国就放过了,围而不打,没把那个印军哨所端了。尼赫鲁后来就认为:看来中国人也不是很强硬的,所以印度搞“前进政策”没什么问题,还可以继续往前拱。到了10月20日,中国就开始反击了,彻底地给了印度一个大的教训。

  去年的加勒万河谷事件也是一模一样的互动。我总觉得历史有一个宿命,人性也有宿命,一个民族的性格也是有这个宿命的。现在的中国对印度的做法和方式,和1962年之前的互动方式一模一样,真没有什么变化。中国当年是以大局为重,毛泽东主席专门写了句话,让当时的驻印度大使跟尼赫鲁说:中国的敌人在东边,中国不希望西边有一个敌人,我相信你们印度也是这样——不希望两面都是敌人。这句话意思很明显:我主要的对象是在台湾这边。当时蒋介石正想着要反攻大陆,中国逢上“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意思就是说:印度不要逼我,我确实不希望两头都很困难。但是,印度人看到这个信息之后,他们的理解是什么呢?“你这意思是告诉我说,你在示弱,不希望印中边境这边出事;那如果我在这边搞事之后,是不是跟中国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空间?”而且,尼赫鲁的理解就是:“你不会对我动武的,因为你东边还有压力。”

  所以,当年周总理有评价说:印度和尼赫鲁是高度机会主义的。当然这是历史。我个人的感觉也经常这样:印度的外交中,机会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中国现在的对印外交还是以大局为重的。所以,去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之后,我常常有种担心——1962年会不会重新回来?当然,这个问题现在也不好说,毕竟现在中印都有核武器了,而且时代也有变化了。

  问答

  提问:特朗普当政的时候,美国媒体就批评说莫迪是一个有威权倾向的领导人,他和特朗普走得很近;拜登上台以后,拜登会打民主牌、人权牌,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像您刚才说的,美印关系会出现一些摩擦和疏远呢?

  林民旺:拜登很重视人权等,包括拜登在去年7月份的竞选活动里,明确批评过印度,他的搭档——印度裔副总统也都批评过莫迪;所以,他俩当选之后,印度政府当时都很担心。印度政府当时有一个预期:印度和美国的关系肯定得糟糕一阵子。为什么?因为莫迪当时和蓬佩奥、特朗普关系这么好,尤其是莫迪当时在接待特朗普的时候,在印度高呼说“特朗普时代已经到来了”;才过了一年,特朗普就下去了,拜登上来了,莫迪就很担心拜登会很介意这个事。

  拜登的印度政策,其实是把地缘政治的竞争或者考量放在了优先——印度可以平衡中国,可以制约中国,这一点的重要性更大;印度民主、人权的事情,美国私下里对印度批一批就行了,但是不公开说。拜登在处理人权的事情上,有的时候是把地缘政治放在更核心位置上的。沙特记者遇害那个事件上,他对沙特王储也是一样的。他可以把事实真相、把他掌握的相关情报拿出来公开;公开之后,美国制裁的不是沙特的王储,而是下面的官员。拜登要保持美国和沙特的整体战略。

  拜登现在对印度就是这样,更重视它的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上可以利用的价值;在人权方面,比如说克什米尔问题上、莫迪对穆斯林的政策上,他现在更倾向于采取私下的政策,不公开化。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侄女最近跟印度莫迪政府斗得一塌糊涂,就是关于印度农民的事情,她不停地批评印度;哈里斯自己也批评,但是没有影响到美印之间的外交战略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外交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美印关系里,拜登确实觉得,跟中国的战略竞争是首要的考虑,至于印度的人权问题,可以排在后面。

  提问:印度和中国是斗而不破的格局吗?

  林民旺:“斗而不破”这个说法普遍适用,关键是度把握在哪里。对很多人来说,都希望是这样——斗而不破。但是这需要智慧,双方都需要智慧。“破”的底线在哪里?很多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像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时候,印度也不知道中国的底线在哪里;它不停地往前拱,不停地搞“前进政策”,每次往前进一点,觉得没事,发现也确实没事,于是就再往前拱,也发现没事,所以就不停地往前拱。而另外一方则是一再忍让,直到对方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但是,自己的底线会不会一开始就告诉别人呢?首先,不一定会告诉别人。第二,你告诉别人说这是你的底线,别人还不一定相信。就像中国和印度的边界谈判,这么多年来,特别代表谈了22轮。中国跟几乎所有周边国家的领土边界问题都解决了,跟不丹的划界事宜1997年也差点解决了——印度不让不丹跟我们签协定,最后也就放下来了。“斗而不破”的问题,就是有一方认为自己太聪明,老是觉得还没有触及对方底线,老是要拿到最优的。

  印度是谈判桌上的高手,而且是很固执的那种。要实现中印“斗而不破”,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我很担心,“斗而不破”这种愿望,可能对印度是玩不转的,到最后又不得不“破”。

责任编辑:
林民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

林民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

2021-04-07 11:29:07
来源:钝角网 作者: 林民旺
当年周总理有评价说:印度和尼赫鲁是高度机会主义的。当然这是历史。我个人的感觉也经常这样:印度的外交中,机会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

   (本文为3月19日共识国际讲坛林民旺老师讲座的文字整理稿。林老师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CqgNOlkK7AyAf84hAAAAAAAAAAA851.550x366.jpg

本文作者林民旺教授

  印度是一个非常规国家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印度,包括印度的外交、战略等各个方面。其实,要把印度弄懂,真的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这么说,印度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对于印度这样神奇的存在,不仅是中国人看不懂,一定意义上说,当年英国人也看不懂——英国人当年都统治了印度将近两百年,也经常看不懂,看走了眼。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印度过去有一任总督叫约翰·斯特雷奇(John Strachey),在1882年的时候就说过,印度这个国家特别难以理解。他也说过另外一句话——我看网络上大家都在说——他明确说过:印度哪是一个国家,印度就是一个大陆的概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存在“印度”这一国家。还有,丘吉尔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还曾说:印度怎么可能会独立,怎么能成为一个国家呢?后来,到了冷战期间,美国和英国的对印外交一直有一个核心的政策诉求,就是要让印度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尤其是1962年中国和印度打了边界战争之后,美国提供的对外经济援助,有三分之一给了印度。为什么给印度这么多呢?就是担心如果印度散架了怎么办——印度作为可以抗衡共产主义中国的力量,需要在中国西南方向一直保持存在的。1962年的边界战争之后,当时美国很怀疑印度还能不能继续存在。当然还有很多国家担心,比如英国,担心印度的民主制能不能继续存在,是不是哪天印度也发生军事政变,然后民主制度在这个国家就此终结。

  所以,从过去来看,大家都看不懂印度。印度人很自豪这点,印度旅游局打出来的口号就是“不可思议的印度”。也有美国很著名的一些政治学家,比如罗伯特·达尔,当年就说“印度这个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可以维持它的民主制度的可能性”,说它缺少一切有利的条件可以让它继续维持民主制度。但是,印度还确实没有解散,印度的大选虽然每次要进行好几个月,但是每次都还能顺顺利利。还有很多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关注印度,他们有一个很有趣的结论,说:印度向来是以打破社会科学理论而著称的——把任何理论放到印度身上看,好像最后都会被它打破,社会科学里的规律不适用于印度。

  我看到你们安排讲座的时候,海报上面有一句话说“龙象之争”,这个说法我印象特别深。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刚好我开始念大学,那时候我不是研究印度,但实际上关注到了这方面的文献。黄亚生那篇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2003年),还有其他学者写的文章,我都看过。那时候好像欧美学术界普遍倾向于认为:印度超过中国是肯定的,没有任何问题。当然,现在过了20多年左右,再回头去看的时候,就发现当时得出的很多结论,确实和现在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对印度的了解和判断,得自于我在印度工作时候的一些观感和经验。印度一直不像绝大多数媒体或者很多人认为的那么乐观,它几乎所有遭遇的事情都无法让人太乐观;但是也一直不像好多人说的那么悲观。所以,看印度的时候常常要中庸一点。因为有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其实也常常看不透。这是闲话了,就是谈谈我怎么理解印度的。我的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印度很多社会层面的因素,包括它的文化哲学等等,不是我研究的核心。一定意义上说,我确实还不太懂印度,大体上只能说说面上的感觉。下面,我主要谈谈我对印度外交的理解。

  印度眼中的全球“大变局”时代和自己的机遇

  今天选了一个题目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主要谈谈近些年来印度外交战略的特点。为什么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呢?虽然这个词汇主要是中国的官方话语,但是关于“大变局”这个概念本身,我相信在很多国家是没有争议的——无论在欧洲、印度,现在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大变局的过程之中,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的;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正在急剧转变的过渡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可能有分歧、有争议,但是这个时代本身是“大变局”,这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一点,中国加了“百年未有之”,印度人一般不会讲百年。虽然印度也说自己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印度人的视野可能没有中国这么长。印度的文明很难界定,也很难往前追溯,现在的印度政府又想跳开伊斯兰、跳开大英帝国统治的时代,这样的历史追寻就特别困难,所以现在印度想要构建一个具有文化文明连续性的历史叙述都会有很大问题。你去印度的时候,所能看到的大部分世界文化遗产都和伊斯兰穆斯林有关系,比如泰姬陵等,所以印度文明想要说成是印度教文明,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使命。

n4T9-fypnsip6349826.jpg

泰姬陵

  当印度专家学者谈大变局的时候,从来不加“百年未有之”,因为它到现在为止建国还不到75年,得到2022年才75年。在印度,对于“大变局”,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既然谈的是外交,谈的是战略,就来看看真正操作印度外交的人是怎么理解印度现在所处的时代的。要了解这方面,有一本书特别重要——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出了一本书《印度之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这本书其实也不厚;他自己说是他过去演讲的一些汇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论述。这个论述里谈了印度和美国、印度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印度和它的周边国家,谈了对大时代的理解,是一本非常系统地阐述印度外交战略的书。

  印度外交官退任之后写回忆录是很普遍的,基本上任何一任的外秘退休之后都会写一本回忆录;但是一个在任上的外长去写一本关于印度外交的书,这是非常罕见的。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信号,用这本书透露印度外交取向的信号。在俄罗斯人看来,这本书里最大的遗憾就是居然没有一章或者一节谈印度跟俄罗斯的关系,所以俄罗斯学者很生气。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处在转折点上的,待会儿我会讲。这本书是我们解读印度对“大变局”的看法很重要的一本参考著作。

  (一)以印度的理解,世界现在的“大变局”有三个很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它跟中国一样,认为目前这个世界处在一轮剧变之中。这个剧变的起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开始,这是世界政治的拐点时刻。核心的几个特征就是它跟冷战之后的世界的差别:发达国家开始拒绝全球化,全球的民族主义在加强,大国的冒险主义在上升,世界的多边主义被削弱,国家间表现出更强的冲突性。我想,核心的内容也不需要太多介绍,因为大家都很了解国际局势了,其实中国很多学者或者中国官方文件都谈到这些了。尤其特朗普上台之后,世界的民粹主义,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极化,民主制度和传统政治制度的失灵,都是这个剧变时代的具体表现。这轮剧变如果用学术性词汇概括的话——虽然印度人很少这么概括,但是如果我们用“左”和“右”这个简单说法——现在这个世界又往“左”的方向走了一点,往“左”的方向摆。世界大概总是在“左”和“右”之间摆来摆去,这一波我们是从“右”往“左”的方向摆,由民族主义的上升等都可以看得出,特朗普只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证而已。实际上,特朗普上台之前,拉美国家早就是这样,民粹主义早就已经在加强;在中东欧,比美国要早十几年,之前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了。这是第一点,就是说,印度人普遍赞同目前这个世界处在一个剧变时代。

  第二,印度认为,这个剧变时代的走向是多极化,认为多极化是目前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趋向。这点跟我们国内很多人的看法不太一样——国内很多人就说世界已经开始两极化。比如说,阎学通老师就很明显,他明确提出世界正在朝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印度几乎没有人说这个世界是两极化的这种说法——我反正没有看到。从印度人内心来说,他们不希望世界两极化,他们也不希望中国能成为实力跟美国完全对抗的一极。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当时虽然还没有官方层面上提出两国集团(G2),但媒体放风谈到所谓中美两国集团。这个概念当时把印度吓着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美国要给中国让渡地缘政治的空间,或者说势力范围。美国要让渡的话,就意味着美国在亚太把这些地盘让给中国了,印度不就成为三四流角色了吗?这是印度从内心上受不了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印度的战略家们普遍认为:世界是朝着多极化的,并没有两极化。我现在说的是印度外长苏杰生等人的判断,当然我们可以提出争议,因为这个判断肯定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定一致。为什么印度这些人这么看多极化呢?印度战略界认为,美国在科技领域遥遥领先,中国强大的地方在贸易和雄厚的资本上,欧洲的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仍然是世界领先,俄罗斯也是世界政治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俄罗斯的力量不在于它的经济实力,一定意义上说俄罗斯也在衰弱。但是苏杰生的说法是,俄罗斯的强大是依赖它的意志力——大概就是中国人理解的,俄罗斯人外交和做法上很强悍、很果断,战略上玩得很好,所以俄罗斯仍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这是苏杰生所理解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趋势,而不是两极化的趋势”。而且,中美竞争加剧之后,实际上是给了第三方势力尤其是中等强国更大的空间——所谓中等强国,他指的是G20(二十国集团)里非西方这些势力,比如说沙特、印尼、土耳其这类的——它们的空间大了之后,加速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向。这是第二点。他认为世界的走向是朝着多极化的方向走,而不是朝着两极的方向走;而中国的很多学者认为是朝着两极方向走。

  第三,印度的理解是,世界的这个大变局里,未来方向性的关键在于中美的战略竞争——中美战略竞争构成了当前世界大变局的主要矛盾或者叫核心矛盾。按印度的理解,中美为什么会有战略竞争呢?为什么中美关系现在会发展成对立的关系呢?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说法是,中美两国的实力接近,两国的利益就被稀释了。他说,现在的中美关系很像1948年的美国和苏联那样的关系——就是冷战刚刚开始时候的美苏关系——或者像1922年的英国和日本的关系。所以,在他的理解里,未来中美竞争是长期化的过程,而现在看不到结果,看不到未来谁会胜。中国胜还是美国胜呢?在印度人的分析里、他们的理解里,至少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说是中国赢还是美国赢。苏杰生说,只有技术上谁能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之后,我们才能看得到中美战略竞争的最终结果。当然,印度的战略实际上是有倾向性的,稍后我会说。实际上他更倾向于美国在中美战略竞争当中胜出的。以上就是印度理解的国际大变局的三个维度。一是世界大变,处于大变局当中;二是世界是朝着多极化;三是中美战略竞争谁胜谁负还未知。所以,在这种未知的、还没有明确趋势的状况下,对印度来说,它的战略也不是明显的选边。在印度看来,中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核心优势是,中国仍然有很强的经济活力。这点其实我们也不用说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等各方面,这个趋势还是不停往前走的,经济的活力在这儿。美国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美国——现在美国给大家的整体感觉是,国内政治的极化;它的经济活力、科技本身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印度的战略家来说,内心里是有倾向性的;但是做判断的时候,他们大部分还是说,中美战略竞争的结局怎么样还不好确定。这是印度所理解的国际大变局。

  (二)印度人普遍认为,现在的全球大变局是印度发展的一个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多极化了,印度这样的国家才有更大的空间。举个例子,印度的理由就有,它在战略上的有利之处是世界几乎所有大国都欢迎它崛起。

  美国现在很欢迎印度崛起。美国最早明确说欢迎印度崛起的是在2001年,当时小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明确说的,“美国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当然这话在印度很多人听起来,他们也不高兴——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印度还需要你帮吗?我们已经这么能耐了,需要你帮吗?不需要你帮,我们也可以。但是,他们很希望听到美国这样的姿态。

  对俄罗斯来说,肯定希望印度强大。因为在大国中间,与俄罗斯关系最好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实际上俄罗斯跟印度的关系,从历史上说,它俩从1971年开始就一直是盟友关系,印度就是俄罗斯的小弟,联合国一旦谈到克什米尔等问题时,都是苏联(俄罗斯)给它挡住,帮它投反对票的。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国有过短暂的关系变化,后来很快又恢复了。现在俄罗斯已经在体量上离印度有点距离了,但是军事方面,俄罗斯仍然是遥遥领先于印度的。印度过去在军事上对俄罗斯是依赖的:它的整个军事装备,最高比例的时候,有82%是来自苏联的。即便到了现在,也有将近60%的印度武器装备仍然是俄罗斯制式的。当然也包括印度军队的很多思想和训练等,俄罗斯人也还是帮了很多。不过,印度海军是跟美国走得比较近;陆军,一定意义上说跟俄罗斯走得比较近。

  再看英国,英国也是欢迎印度在国际社会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印度是英联邦成员国——英联邦是大英帝国当年的势力范围或者说地盘。英国衰落之后,英联邦的重要性也在下降,但是英联邦还在,举行运动会,开开会等等,英国女王、查尔斯王子去印度还是很受欢迎的。在英联邦里,现在是印度当大哥,因为从体量上说,印度就要超过英国了。在英国脱欧之后,英联邦是英国外交很重要的支柱,所以肯定就更依赖印度了。下个月英国首相也要访问印度了。日本和东盟肯定都希望印度崛起。为什么呢?从日本来说,日本在中国的东边,印度在中国的西边,西边如果有另外一个跟中国关系不太好的国家能够崛起的话,那就有效地存在一个平衡中国的力量。东南亚国家更是明确的,东南亚国家一直奉行的战略是大国平衡。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8年就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亚洲地缘形态就像一架喷气式飞机,谁是这个机身呢?东南亚十国是飞机的机身,中国是飞机的左翼;一个飞机不可能只有左翼,只有左翼肯定飞不好,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右翼,右翼就是印度。所以,你可以看得到,东南亚国家是一直很欢迎印度在东南亚扮演更大的作用和角色的,只是印度有点不争气,让东南亚国家一再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印度来说,现在的世界大变局,印度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因为基本上大家都欢迎它崛起。所以,可以看得到,很少有“印度威胁论”。当然,“印度威胁论”在南亚小国是很普遍的,但是国际上大家很少听到而已。

  另外一个对印度利好的,就是中美的战略竞争;两强相争,对印度这种国家来说没有理由不好。所以,印度说,中美战略竞争扩大了印度的战略空间和战略利益。对印度来说,这都是利好的一面;世界的大变局对印度来说,整体而言是好的。当然,不好的地方也有。

  上面讲的主要是印度理解的大变局和印度在其中的机遇。

  “大变局”时代印度的内外战略

  印度的战略是要干什么呢?它的战略分对内和对外两部分。

  (一)印度对内战略有一个词汇,是它的国家发展战略,就是所谓“新印度”。

  2017年的时候,莫迪在印度独立日的演讲当中提出了“新印度”的愿景,很像我们说的百年复兴。这个“新印度”,把他过去所提的所有关于印度发展的概念、倡议都拉在里面——比如莫迪上台之后提了“数字印度”“清洁印度”“技能印度”“创业印度”等各种各样的“印度”,还有“印度制造”等,这都属于新印度的愿景里的一部分。

  这个“新印度”的核心是什么?还是要发展经济。印度也有目标,是到建国75周年的时候,也就是到2022年的时候,印度能发展成一个4万亿美元体量的经济体。到2025年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也就是在莫迪第二任期结束之后,印度要成为5万亿的经济体。可以看得到它的目标是什么。2019年时印度经济体量排在世界第五,达到2.8万亿美元;要成为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是要超过德国;要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则是要超过日本。所以,印度短期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赶德超日”,成为世界第三,这是它目前的目标。印度人提发展目标的时候,其实在承诺方面是很不严肃严谨的,这一点跟中国不太一样。印度也有五年计划等,但能完成50%都算是很优秀的了。但是,口号归口号。莫迪上台之后,实际上印度经济表现还是不错的,因为它的增长率从2014年到现在,年均是7.3%左右,是主要经济体里发展最快的国家,有几个年份比中国都高一点。但是,它有没有可能性在2022年达到4万亿美元呢?这个可能性基本没有。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我理解的“新印度”愿景,核心的意思就是,印度还是有宏伟目标的,有自己的一套战略设想。这是印度整个国家大的发展方向上的战略诉求。

  (二)在印度外交战略或者对外战略里,也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叫“领导型国家”(leading power)

  这一战略概念是2014年的时候莫迪提出来的。为什么用leading power的概念?是跟过去区分,过去印度的对外战略叫“平衡手”(balance of power的角色),作为体系平衡的力量。所谓体系平衡的力量,就类似于天平的一个砝码,在天平的左右秤里,它放到哪一块里就能改变平衡,实际上还是一个附属附庸的角色。但是,当leading power的时候就不是附属了。它的意思就是要在全球发挥领导作用,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平衡的力量。这是它对外战略最核心的概念。

  这个概念下它要干什么呢?要干的事情就多了。在这个概念下,可以听到印度经常说的“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的核心诉求是几个方面,最大的诉求就是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是联合国维和行动里派部队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体量世界第五,人口很快就是世界第一了。前些年和中国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要求IMF改革等。这些倡议、希望基本都没有兑现,所以印度现在提的是“改革的多边主义”。印度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样才是一个像样的领导型大国。还有就是印太战略,待会儿我详细说。另外还有“邻国优先战略”、印度洋互联互通、“向东看、向西走”等各种各样的词汇,这都是莫迪提出来的领导型大国战略里的一部分。太多太复杂,不便于理解。对于印度在这个剧变时代的战略,如果用更简单的词汇概括,那么看看印度原来的国家安全顾问,也是原来的驻华大使梅农(Shivshankar Menon)去年的一篇报告——这篇报告就是关于印度的国家对外战略,目标是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印度,就是发展经济;二是巩固周边;三是对外平衡。这是它核心的诉求。

  1.第一,增强印度实力、发展经济,这个不用多说了。

  2.第二,“巩固周边”,就是印度的门罗主义——南亚属于印度的地盘,印度洋属于印度的洋。印度地缘政治的门罗主义思维是非常强的,我觉得比俄罗斯甚至更强。对于俄罗斯而言,毕竟苏联解体没多久,苏联加盟共和国刚刚从苏联解体中独立出来二三十年,要让俄罗斯接受这种势力范围的损失,俄罗斯很难接受。但是,印度这个国家让人特别难以理解——印度怎么会有这么强的门罗主义思维呢?英国人都很震惊——英国人1947年离开印度之后就很震惊:印度居然比大英帝国当年还狠,所以称尼赫鲁是印度的寇准(当年主张搞前进政策的英国总督)。大英帝国当年都不敢把中国藏南给实质性地吞并,结果印度独立后却这么干——1951年印军大举北上,把达旺吞并了。英国人当年交给印度的地图,特别是中印边界西段,当时还是未定界,可是尼赫鲁在1954年的时候,居然全都改成了已定界。印度更狠的是对待像不丹、锡金这些国家;大英帝国当年都没把它们吞并,可是在尼赫鲁的时候,1952年,印度地图上直接把不丹和锡金都放在了印度领土范围内。

  很多人都很难理解印度的这些想法,甚至中国领导人一开始都很难理解印度人,因为我们总是把它当做第三世界国家,当做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国家。我们觉得,一个被殖民的民族好不容易争取民族独立之后,怎么还会去奴役其他民族呢?周恩来总理当年就有过这样的疑问。我的解释就是,大英帝国走的时候,那些有门罗主义思维的印度人还在;比如印度外交部的前身就是当年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对外事务部,上面的高级白人走了,回到英国了,但是下面办事的印度人在。还是那拨人,只是说他们的领导们走了而已。。1962年的时候,很多人说,印度为什么打仗比较差呢,毕竟也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队啊。这也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因为印度的军队,上面的将领,中级、高级的军官都是英国人,下级军官才是印度人。1954年的时候,陆军司令才改成印度人担任,印度军队才所谓“印度化”。1958年的时候,印度海军司令才换成印度人。所以,到1962年打仗的时候,印度高级军官根本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之类的经验,甚至更缺少的是战略谋划和思考的能力。这跟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肯定不是一个量级——无论战略谋划还是指挥等各方面来说。大家都听过“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个说法——打仗,军队不在于兵,而在于将;好的将军能把一堆熊包弄得很有战斗力。印度士兵,一定意义上来说还不差,但是将军确实是比较差的。虽然当时中印从兵力上,1962年中国没有对印度有太强的优势,但是确实把印度打得落花流水。这是后话,有点说远了。

  我想说的就是,南亚门罗主义思维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到了印度独立之后,实际上反而加强了。到了现在,莫迪政府反而更加加强了这个理念。这里就涉及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印度要发展成“印度教徒的印度”。现在的内政部长——印度的内政部长相当于内阁里的二号人物——他说:印度的范围在哪里呢?尼泊尔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属于印度的。尼泊尔是印度教国家,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就似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印度是肯定要吞并的。还有哪些国家要包含在印度里头呢?除了孟加拉国、不丹,锡金更不用说了,锡金早在1975年就被吞并了,还有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缅甸,这些“都属于印度应该有的国土”。当然,这种“大印度民族主义”,印度政府二号人物都可以公然拿出来说,是让人很震惊的。想象一下,中国哪一天说我们要恢复清朝时候的领土的话,会有多少个国家震惊、担心。但是,印度说这个,居然没有影响——这说明也许大家都很蔑视它,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的想法确实是很大的。这就是梅农说的“巩固周边”;这个“周边”可大可小,但是核心就是“南亚和印度洋是印度的”。

  3.第三,是对外平衡。对外平衡跟刚才所说的领导型大国确实还是有点矛盾的,但是核心的意思就是:印度现在在亚洲这个范围内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存在;中国的存在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威胁,印度的核心安全忧虑是中国。你要问:为什么这么担心中国?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解答的问题了。中国人根本不担心印度,但是你去印度看,印度一天到晚说中国扩张主义……中国是怎么怎么样欺负其他国家了。中国在它的眼里基本是扩张主义的姿态。甚至莫迪自己几次发言里都暗批中国,类似于我们批评美国一样——我们批评美国总是冷战心态和冷战思维——莫迪批评中国则说:中国是活在21世纪,但是仍然是19世纪的扩张主义心态。这是他在上台之前去藏南时候的一个讲话里明确说的。

下载 (3).jpg

莫迪

  1)印度的担忧是随着中印实力的对比而带来的,主要原因是中印对比的反差太大了。其实上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大英帝国当年给它留下的家底非常丰厚,那个时候绝对在世界排在前十。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印度的经济体量比中国还高;1991年印度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就比它高一点;但是现在的经济体量,中国是它的5倍。当然,印度人好的一点是会调整自己的看法。过去,印度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说:中国太差了,中国要跟我学。印度的真正变化在哪里呢?实际上是从2008年之后,之前大家听到的笑话都没有问题——印度人确实曾经认为自己是远强过中国的,认为孟买比上海好非常多——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印度人倒向另外一方面,夸大中国的能力——这也是它对“中国威胁论”为什么这么害怕的原因。中国的很多政策或者措施,比如说我们搞的数字货币试点,一般中国人根本没有听过,但是在印度战略家的文章里,好像这个东西就非常厉害,厉害到要取代美国的帝国霸权,取代美国的金融世界霸权。我们觉得“一带一路”本质上是经济合作,而在印度看来,中国就是要搞一个“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大战略。在它看来,南亚过去基本的态势是条条大路通德里的,加德满都是通往德里的,达卡是通往德里的,廷布也是通往德里的;但是现在中国搞的“一带一路”,要把南亚小国都搞成“条条大路通北京”。印度想象的中国非常之厉害;这种关于中国厉害的想象,一般中国学者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美国人造的一些词汇,在印度非常有市场,而且印度是毫无争议地接受了,就是觉得这些说法是理所当然——比如,说中国在印度洋搞“珍珠链”战略。中国2016年在吉布提有了一个补给的港口;其实有十几个国家在吉布提那儿都有一个后勤补给的港口,日本也有,还有中东国家、土耳其、北欧国家都有的。但是,你看印度文献,它一般从来不去考虑其他国家也有,只说中国有了军事港口。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就会觉得好像中国真的是在军事扩张似的。实际上,你要是平衡一点看的时候,发现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我们在巴基斯坦建港口,可是印度和日本在伊朗也建港口;中国经营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印度和日本也在斯里兰卡北边的亭可马里运营港务。中国的威胁被印度夸大了。当然这跟经济差距拉大到5倍之后相关,我觉得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印度认为中国带来的威胁感非常之强。

  几年前,印度一个记者,隔了15年之后来中国访问。去成都,在成都待了一阵子,回去写了一篇文章,说:过去我们总是拿印度跟中国比,现在不要比了,根本不具可比性。为什么呢?他说:成都拿到印度来,印度都没有一个城市比得过成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是这样的?从基础设施上,更不用说了——成都的基础设施,可能印度没有一个城市比得上。印度最富的城市是孟买,孟买如果在中国排名的话,从经济体量等各方面来说,现在可能连前十都进不了。很多印度精英来了中国之后,这种差距感、落差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印度现在战略界为什么把中国当作一个核心威胁的原因。中国周边国家里,对“中国威胁”感受最强的、最有敌意的国家,其实是印度。一定意义上说,日本还根本没有这么强的敌意,毕竟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差距不大,至少没有中印之间那么大,中国经济总量只是日本的二点几倍。日本还有靠山,美国是它的靠山;日本有盟友,有世界霸主的支持,科技等方面对中国还有优势,所以日本的不安全感不像印度这样。印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华的安全感没了。

  印度在过去虽然说不结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靠着苏联替它撑着的。现在俄罗斯跟中国关系这么好了,俄罗斯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俄罗斯也反对印太战略,因为美国的印太战略里,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当然也有伊朗和朝鲜。但是,即便俄罗斯反对印太战略,印度还是要加入“印太”,为什么?因为印度认为最大的威胁是中国,俄罗斯没法再给它提供安全感。现在,印度的“对外平衡”的诉求,只能通过转向美国来获得。

  2)印度和美国关系的发展过程

  印度跟美国的关系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远的不说,从冷战结束之后,是慢慢转变的过程。一开始印度想要跟美国改善关系,从谁身上开始呢?选择从以色列。1992年,印度才跟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原来印度一直是站在阿拉伯联盟一边的,因为阿拉伯国家数量很多,印度当时又搞不结盟运动,是这个运动的领头羊——为了团结多数,它是站在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这边的,跟以色列是一直对着干的。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印度没有靠山了;那年印度又逢上经济困难,开始搞经济改革开放。为此,印度朝着跟美国阵营开始改善关系的道路走,作为第一步,是首先跟以色列建交;当然这一步也有代价,伤害了同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但整体而言,至少是印度可以接受的。跟以色列建交,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华盛顿、跟美国改善关系的大门。之前,从1971年开始,印度是和苏联在一个阵营的,和美国是多少存在一种敌对的关系;但是,印度总是比较滑头的,即便跟美国是在不同阵营里,印度也不是那种替苏联冲锋陷阵出头的国家,所以美国还没有讨厌印度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当然印美关系的具体情况还取决于美国每个领导人的不同战略的权衡了。比如尼克松跟印度人之间就非常的脾气不合,他很讨厌印度;里根也非常讨厌印度;但是卡特不太一样,因为卡特的母亲原来在印度当过志愿者,而且卡特是把“民主”“人权”之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印度这么大一个民主国家,卡特觉得要予以重视。

  印度从1992年和以色列建交之后,试图改善跟美国的关系。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梗阻,就是美国不让印度发展核武器,不允许印度再搞核试验。印度1974年就开始搞了第一次核试验,但是之后一直停滞在那儿。这也是印度战略界觉得印度耽误了它的大国地位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印度政府做得不太对,早就应该继续搞核爆。1998年的时候,印度搞了第二次核试验。美国是不想让它搞核试验的,过去一直是压制它的,明确说:只要你敢进行核试验,就制裁你。1998年印度核试验了之后,美国及其同盟就开始制裁印度。印度被美国所有盟友制裁。有两个国家,印度当时对它们特别没有好感:一个是澳大利亚;另外一个是日本。日本对核武器方面的发展是很关切的,因为日本是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在禁止核武器方面是很严肃认真的。所以,它比美国对印度制裁更狠。还有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一直是美国的“打手”,冲在最前面,所以印度人对澳大利亚一直是没有好感的。一直到去年才稍微有点变化,为什么?因为现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发生外交冲突了,印度觉得澳大利亚这样挺好的。另外一点,澳大利亚原来禁止浓缩铀出口给印度,现在双方关系改善了,这条禁令有了松动,所以印澳关系也越来越走近了。

  1998年印度搞了核试验之后,美国制裁它;制裁了之后,美国也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所以,1999年的时候,美国自己又打开了美印关系的僵局。克林顿当年去访问印度,开始把印美关系的“梗”给逐步解掉。解掉这个“梗”之后,还是个问题;因为印度不承诺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不承认它是有核国家,直到2005年双方签了《民用核能协议》才有所改变。详细的内容不说了,简而言之,就是印度只能发展民用的,军用部分核武器要受到国际原子能监督机构的监控等。印度加入这样一个条约之后,印美两国才把双方关系里的大问题解除掉。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年克林顿的时候,美国很重视的一点是印度1991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美国当时的对印政策跟对华政策很相似,就是说:印度这么大一个市场,对美国的商界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也是美国改善与印度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从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印关系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中国因素成为美国对印政策非常重要的考量。这个考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提升为印度和美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过去,如果说有这个因素,只能说是放得比较靠后,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战略竞争的态势。而现在,形势不同了。这是印度为什么会加入印太战略、跟着美国阵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印度认为,中国是它最重要的敌人和威胁。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它短期内没有可能赶上的。印度如果真的要在2025年赶上中国的话,印度现在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40%。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印度基本上无望在短期内赶上中国,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美国跟中国的战略竞争越来越加剧,所以美国需要印度,这才有了印度积极加入印太四国集团等举动。

  (三)关于印度的对外战略,印度外长说得更清楚,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印度在目前这么一个剧变时代,外交战略叫“交好美国”。苏杰生的书里有一个说法:现在我们说西方衰落或者不行了,可能有点太早了。他说:过去150年的世界历史来看的话,主动跟西方世界靠近的,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东南亚也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韩国也是这样。印度从1971年开始跟苏联在一块,到苏联1991年解体,印度搞的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印度1991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等各方面才发展起来,计划经济才慢慢被削减掉;现在则要更深一步地和美国的产业链,跟美国的盟友和美国的整个体系相融入。现在的印度,跟中国不一样,反而是要寻求和美国整个体系的深度融入。

  苏杰生说的第二个说法叫“应对中国”。“应对”,他说的英文叫做manage,也翻译成“管理”。刚才我已经讲过了,印度认为:与中国的关系是它唯一需要管理的一对大国关系;其他的几个国家对它来说都是改进的,中国是一个威胁。

  2.对于欧洲,苏杰生说,要“深耕欧洲”,发展跟欧洲的关系。印度跟法国的关系一直是很好的,因为法国的外交也比较讲究独立性,印度过去也有很强的反美、反英的外交趋势,法国外交则是相对独立于美、英的,所以印度过去跟法国的关系一直都还可以。印度和德国的关系也是有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是印度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欧洲国家方面,对印度来说,有一点不好的是,欧洲国家绝大多数是看不起印度的。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印度人去欧洲留学、工作等,受到欧洲的歧视,印度人的自尊又很强,会因为这些事情跟欧洲国家起摩擦。当然,这些事都是小事,不是特别大的战略上的问题。比如说几年前有一个意大利的海军士兵事件:印度的渔民在公海上,被意大利的海军士兵给误杀了;误杀之后,这里就有解读空间了——到底是不是误杀?对意大利士兵,要不要按照国际法要求处理?是适用国际法,还是适用印度国内的法?最后这个士兵跑到意大利之后,印度想要把他弄回印度来,他不来。印度干什么呢?印度直接把意大利驻印度的大使扣留下来,不允许这位大使出境。这就违反了国际上关于外交官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当时欧盟很生气,集体发了一个声明谴责印度。印度跟欧洲之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德国的右翼或者德国有些人士虐待了在德国留学的印度学生,而印度是自尊心非常强而且很情绪化的国家,所以德国这样的事件很快在印度国内发酵,爆发了反德示威游行。

  这样的事情很多,其实印度与美国之间也有。2013年的时候,印度和美国之间就爆发过一次摩擦。印度现在驻柬埔寨的大使科布拉加德,当时在美国当驻纽约的副总领事;她是一个女外交官,从印度国内找保姆,弄到美国去,这个保姆给她家看孩子,她给这个保姆付的薪水是按照印度国内的标准来付的;后来,这个保姆就不满意了,去美国司法部门告这个印度外交官。很显然,这个印度外交官是犯法的——按照美国法律,她是不可以这样的,美国有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障等,肯定要按美国工资发薪水给人家——但是她又是一个外交官,美国警察当时就没法在使馆抓她。美国警察就趁她送孩子上学——那时候她已经出了印度使馆——把她抓起来了。关键是抓起来之后,美国警察大概是对她搜身了;而对印度女外交官搜身,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经印度媒体报道之后,印度国内群情激愤,两国关系就闹得一度要崩裂的状况。

  其实,印度跟美国、欧洲之间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在欧美也经常会有印度人受歧视虐待之类的事件。

  3.还有就是印度和日本的关系。苏杰生说,要“调动日本”。这是什么意思呢?日本跟印度都是有很强的安全关切的,都很担心中国崛起;日本在中国东边,印度在中国西边。但是日本好的一点是,它跟中国的实力差距没有那么大,再说日本原来还侵华过,日本对中国还是有很强的心理上的优势。印度老是觉得日本的反华表现“不力”,感到很失望。这些年来,只有一个日本领导人是令印度非常满意的,就是安倍。2012年安倍一上台,印度就非常高兴。“印太”概念是安倍2006年第一次上台的时候在印度议会演讲中提出来的,当时最积极的就是印度和日本,而澳大利亚彼时不满意,退出去了。这是第一波“印太”热。第二波就是2017年“印太”重新热起,也是安倍说服特朗普才搞起来的,还可以看得到日本和印度才是最积极的。而去年安倍下台之后,菅义伟一上台,当时蓬佩奥说“印太”就是亚洲小北约;菅义伟就出来公开说,日本理解的“印太”不是亚洲小北约。当时印度就很失望,说菅义伟居然在印太的问题上往后退了。

  还有很多事情,在印度看来日本都不够反华、不够“铁”,所以,印度说要把日本调动起来。比如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日本也不希望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搞起来,印度当然是最明确表示反对的。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举行的时候,印度明确表示反对“一带一路”,并和日本达成一个同盟,共同搞一个亚非增长走廊,两国说好了都是要抵制中国的“一带一路”,也有一些其他的协调合作的措施;但是,中国总理去日本访问(2018年5月)之后,日本跟中国要搞中日的第三方合作,也就是日本变相地接受了“一带一路”。这就给印度一个印象,印度就认为:虽然日本对中国也有防范,但是日本意志不够坚决。4.对于俄罗斯,印度外长的说法叫“安抚俄罗斯”。在印度国内是有很强的一拨亲俄派的,国大党是很亲俄的。但是现任的莫迪政府,相对而言,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没有很高的认识。第一,印度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就很弱;俄罗斯基本是靠卖军火和石油。而印度买俄罗斯的石油要到哪里买呢?要跑到东边,就是俄罗斯萨哈林岛这边。其实印度最好是从中亚或者俄罗斯西伯利亚买,问题是不可能,这些石油管道等都要穿过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不允许通过。所以,印度跟俄罗斯之间主要就是武器上的买卖合作。而且,在印度的战略界看起来,俄罗斯属于没落衰落的一个国家;对俄罗斯不能得罪,俄罗斯仍然是印度的一个朋友,但是已经不是印度可以作为依靠的大国了。印度跟美国关系这么好,所以又得安抚好俄罗斯才行。我们看得到,如果印度跟美国的关系走近一步的话,它就得想办法和俄罗斯的关系也走近一步。而印俄关系唯一可以走近一步的,就是印度买俄罗斯的武器。俄罗斯过去卖给印度的武器,在先进程度上要比卖给中国的武器要先进得多。印度现在最尴尬的就是,它要用这种大规模购买军火的方式,才能拉住俄罗斯。俄罗斯对印度也很不满,尤其是莫迪政府跟美国关系走得近的这几年。详细的不多说了,俄罗斯也有很多打压措施。比如说,最近刚报道的,俄罗斯举办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就不邀请印度参加。美国一看,这不行,反而是美国把印度拉上了。为什么呢?对俄罗斯来说,印度跟它在阿富汗的政策是对立的,干吗要拉印度呢?对美国来说,印度跟它的政策是一致的,所以拉上印度。5.苏杰生同样说,印度要“整合邻国”。这里说的“整合”就有很深度融合的含义,包括互联互通。对印度来说,“整合邻国”其实是一件困难比较大的事情,因为它1971年把巴基斯坦肢解、1975年把锡金吞并之后,造成了邻国的普遍恐慌。现在南亚小国都是大气不敢出,不丹怕被“锡金化”掉,尼泊尔也怕被“锡金化”掉。尼泊尔南部是平原,印度跟它是开放边界,人员往来自由,所以很多尼泊尔人都在印度打工生活、娶妻、生孩子,都已经慢慢快融入印度。尼泊尔的特莱平原40%多人口都属于印度裔,印度的后代。所以,客观上就形成了尼泊尔南部亲印、北部亲华的态势。尼泊尔很多精英人士很担心哪一天尼泊尔被印度“锡金化”掉,最后被印度吞并。现在印度要求跟尼泊尔搞互联互通,但实际上尼泊尔很害怕,反而越来越担心;所以,尼泊尔要跟北边的中国发展更多的互联互通、更多的经贸往来等。不丹也是一样的情况,基本上算是被印度捏在手上的一个小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跟中国建交,不可以跟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任何一个国家建交。2012年时当时的不丹政府步子想迈得更大一点,他的的首相跟中国总理见了一面,回去之后印度就把他搞下来了。

  这就是印度所谓“整合邻国”:南亚就是我的地盘,其他的小国都要乖乖听话。有亲近中国的倾向的南亚小国,印度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斯里兰卡的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大幅推进中斯关系,印度就设法促成反对党在大选中联合让他败选下台。这就是印度的对外战略,用它的外长的话,叫:交好美国、应对中国、深耕欧洲、安抚俄罗斯、调动日本、整合邻国。这是它一个很具体明确的外交路线。

  (四)在形式上,大家可能又会看得到印度人说不结盟、战略自主等——甚至2018年印度领导人在武汉跟我们领导人会晤的时候,还说印度搞战略自主。这个战略自主,肯定是政治正确的概念。如果是一个领导型大国的话,还只能当一个平衡手,还没法自己拉队伍,那还能叫什么大国呢?但是,实际上从印度外交的具体行动来说,是越来越跟着美国和西方体系的,慢慢疏远俄罗斯,希望能够拉更多国家来平衡中国。

  新冠疫情之后,印度为什么在对付中国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呢?因为印度其实早就有心要对付中国,有心要跟美国靠近,问题是美国没把它当回事。奥巴马2009年一上台,要跟中国搞“两国集团”。当时,在美中印三角关系里,美国是把中国放在优先位置的。中国对印度是有优势的;而对印度来说,反华它是不敢冲锋陷阵的。现在印度为什么可以这样呢?为什么美国发现它可以呢?2011年,希拉里访问金奈的时候说过:印度不要光说不练,要干起来;莫迪上台之后,到了2017年,莫迪跟中国搞了一次洞朗对峙,对峙了72天;后来美国智库的评价就是:印度不错,你看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根本就挡不住中国——东南亚都太小了,没有一个敢跟中国强横的,但是印度还可以,居然可以在边境上跟中国抗衡了72天,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这样,印度在两个方面上都有平衡对抗中国的潜质。第一,印度有能力;第二,印度有意愿。所以到了2017年年底,“印太战略”就被提出来了,而印度接受“印太”概念也是有慢慢接受的一个过程,也不能太快。在这个事情上,它也是走两步退一步,用这种方式让大家慢慢接受现状。

  同样的,去年新冠疫情之后,印度和美国阵营基本上走在一块了。在对付中国的问题上,印度比美国还早、还快、还狠。比如说封禁中国的APP,是印度开始封杀中国APP,总共封杀了200多款,字节跳动已经退出印度市场了,阿里巴巴也基本都退出来了。印度刚开始封杀中国在印度的APP之时,美国还没有这样搞。当时,我是先看到蓬佩奥推特上转了印度封杀中国APP的消息,当时我心里就有一个念头闪过:情况不好。结果过了一个星期,蓬佩奥就说要封杀中国的TikTok,封杀中国的微信等等。所以,印度有的时候是暗示或者是给美国提供一个它也挺厉害的榜样信号的。

  这次印太四国(美、日、印、澳)峰会开完之后,接下来印度就要做什么呢?接下来可能它就要退一步了,就要在美印关系中制造点小矛盾,让大家看着好像美印关系也没那么好。所以,如果上半年它唱亲美调,下半年就要唱亲中俄的调;如果上半年唱的是亲中、亲俄调的话,下半年就得唱亲美调——总是这么一个平衡。这就是印度的宿命,一直以来都是这么玩——在大国当中是靠玩不结盟这种套路,就是把几个球都能扔在空中,都不让它们落地;有一个落地的话,就很惨了。有一个大国不理它的话,它就玩不转了,就很惨了——就像1962年之前一样的状况。1962年的时候,印度可以强硬地对待中国,中国则保持着非常大的耐心和印度好好说的。当时苏联帮印度、美国帮印度,所以它有跟中国强硬的资本。但是,1962年边界战争之后,印度就非常悲惨了,整个状况就非常糟糕。1962年时,尼赫鲁认为中国肯定不敢打印度。为什么?他认为,印度跟苏联、美国关系这么好,中国如果敢打印度,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他自己的原话,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印度从来搞不清自己在其他国家心里的分量,结果,被打了之后,赫鲁晓夫没有帮它,美国也没有很及时出手相助。所以,一下子就发现了它的外交问题所在:好像跟所有人关系都不错,几方都讨好它。但是它真有事的时候,谁都不会立马帮它。到了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执政的时候,印度为什么会跟苏联结盟呢?这是有1962年的背景的。

  现在印度的外交特别像1959-1962年那段时期。1962年10-11月中印边境战争之前,当年7月也发生了一次加勒万河谷事件。那次事件是印度沿着加勒万河一直往东推,推到了中国的哨所附近;中国就给它包围住了,要把它的哨所端掉。中国正打算动粗的时候,在中国驻印大使回国之前,尼赫鲁宴请中国大使,实际上是变相地求中国别把印度哨所端了。中国大使赶紧向国内汇报,说:我走的时候,尼赫鲁宴请我,求中国放过印军这一马。中国就放过了,围而不打,没把那个印军哨所端了。尼赫鲁后来就认为:看来中国人也不是很强硬的,所以印度搞“前进政策”没什么问题,还可以继续往前拱。到了10月20日,中国就开始反击了,彻底地给了印度一个大的教训。

  去年的加勒万河谷事件也是一模一样的互动。我总觉得历史有一个宿命,人性也有宿命,一个民族的性格也是有这个宿命的。现在的中国对印度的做法和方式,和1962年之前的互动方式一模一样,真没有什么变化。中国当年是以大局为重,毛泽东主席专门写了句话,让当时的驻印度大使跟尼赫鲁说:中国的敌人在东边,中国不希望西边有一个敌人,我相信你们印度也是这样——不希望两面都是敌人。这句话意思很明显:我主要的对象是在台湾这边。当时蒋介石正想着要反攻大陆,中国逢上“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意思就是说:印度不要逼我,我确实不希望两头都很困难。但是,印度人看到这个信息之后,他们的理解是什么呢?“你这意思是告诉我说,你在示弱,不希望印中边境这边出事;那如果我在这边搞事之后,是不是跟中国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空间?”而且,尼赫鲁的理解就是:“你不会对我动武的,因为你东边还有压力。”

  所以,当年周总理有评价说:印度和尼赫鲁是高度机会主义的。当然这是历史。我个人的感觉也经常这样:印度的外交中,机会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中国现在的对印外交还是以大局为重的。所以,去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之后,我常常有种担心——1962年会不会重新回来?当然,这个问题现在也不好说,毕竟现在中印都有核武器了,而且时代也有变化了。

  问答

  提问:特朗普当政的时候,美国媒体就批评说莫迪是一个有威权倾向的领导人,他和特朗普走得很近;拜登上台以后,拜登会打民主牌、人权牌,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像您刚才说的,美印关系会出现一些摩擦和疏远呢?

  林民旺:拜登很重视人权等,包括拜登在去年7月份的竞选活动里,明确批评过印度,他的搭档——印度裔副总统也都批评过莫迪;所以,他俩当选之后,印度政府当时都很担心。印度政府当时有一个预期:印度和美国的关系肯定得糟糕一阵子。为什么?因为莫迪当时和蓬佩奥、特朗普关系这么好,尤其是莫迪当时在接待特朗普的时候,在印度高呼说“特朗普时代已经到来了”;才过了一年,特朗普就下去了,拜登上来了,莫迪就很担心拜登会很介意这个事。

  拜登的印度政策,其实是把地缘政治的竞争或者考量放在了优先——印度可以平衡中国,可以制约中国,这一点的重要性更大;印度民主、人权的事情,美国私下里对印度批一批就行了,但是不公开说。拜登在处理人权的事情上,有的时候是把地缘政治放在更核心位置上的。沙特记者遇害那个事件上,他对沙特王储也是一样的。他可以把事实真相、把他掌握的相关情报拿出来公开;公开之后,美国制裁的不是沙特的王储,而是下面的官员。拜登要保持美国和沙特的整体战略。

  拜登现在对印度就是这样,更重视它的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上可以利用的价值;在人权方面,比如说克什米尔问题上、莫迪对穆斯林的政策上,他现在更倾向于采取私下的政策,不公开化。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侄女最近跟印度莫迪政府斗得一塌糊涂,就是关于印度农民的事情,她不停地批评印度;哈里斯自己也批评,但是没有影响到美印之间的外交战略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外交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美印关系里,拜登确实觉得,跟中国的战略竞争是首要的考虑,至于印度的人权问题,可以排在后面。

  提问:印度和中国是斗而不破的格局吗?

  林民旺:“斗而不破”这个说法普遍适用,关键是度把握在哪里。对很多人来说,都希望是这样——斗而不破。但是这需要智慧,双方都需要智慧。“破”的底线在哪里?很多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像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时候,印度也不知道中国的底线在哪里;它不停地往前拱,不停地搞“前进政策”,每次往前进一点,觉得没事,发现也确实没事,于是就再往前拱,也发现没事,所以就不停地往前拱。而另外一方则是一再忍让,直到对方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但是,自己的底线会不会一开始就告诉别人呢?首先,不一定会告诉别人。第二,你告诉别人说这是你的底线,别人还不一定相信。就像中国和印度的边界谈判,这么多年来,特别代表谈了22轮。中国跟几乎所有周边国家的领土边界问题都解决了,跟不丹的划界事宜1997年也差点解决了——印度不让不丹跟我们签协定,最后也就放下来了。“斗而不破”的问题,就是有一方认为自己太聪明,老是觉得还没有触及对方底线,老是要拿到最优的。

  印度是谈判桌上的高手,而且是很固执的那种。要实现中印“斗而不破”,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我很担心,“斗而不破”这种愿望,可能对印度是玩不转的,到最后又不得不“破”。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林民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印度外交战略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