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或许暂时搁置了他原先提议的、旨在针对几乎所有国家的全面关税计划。但他仍在颠覆全球贸易秩序。特朗普已对大多数进口商品征收了10%的基准关税,还提高了包括钢铁在内的多种特定商品的关税税率。此外,他还对来自世界最大制造国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了高达145%的关税,尽管他现在已同意将其降至30%。结果是,华盛顿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爆发了一系列贸易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北京之间的冲突。
特朗普对全球经济的扰乱是严重的,可能令人感到新奇。但当前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我们无需回顾很久以前的历史,就能了解总统的关税政策可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成立之前、甚至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于1947年成立之前就已存在的问题类似。在这些机构帮助规范商业活动之前,各国经常将贸易作为手段,迫使对方做出让步。他们创造并利用了经济学家所说的“套牢问题”:即一国或一家企业在另一国或另一家企业进行投资,其利润的实现取决于双方关系的持续。例如,一个国家可以在另一个国家建设石油基础设施,而只有供应方才能对其进行维护或运营。一旦达成此类协议,强国只需威胁修改协议条款,便能胁迫其合作伙伴。
短期内,各国或许能从挥舞贸易大棒中获益。但从长远来看,贸易战几乎导致所有国家的境况恶化。当各国频繁利用经济杠杆迫使弱势伙伴国让步时,投资和经济增长就会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政治不稳定因素则会上升。对经济胁迫感到不满的国家有时会诉诸军事反击。曾经因商业往来而合作的国家转变为竞争对手。即使是亲密的盟友也会渐行渐远。特朗普或许认为他的关税制度会让美国变得更富裕、更安全、更强大。但历史表明,其效果恰恰相反。
依赖的代价
十九世纪初,美国商人开始与夏威夷王国开展贸易,其中包括当地的美国定居者。当时,夏威夷群岛的经济以甘蔗种植园为中心,其中许多种植园由美国商人拥有或控制,他们将糖出口到美国市场。最终,为了扶持夏威夷的糖种植者,两国于1875年签署了《互惠条约》,取消了夏威夷糖进入美国的关税。夏威夷的糖业经济因此蓬勃发展。
起初,这份条约对夏威夷来说相当有利,它通过出口变得富裕起来。但这使得夏威夷王国更加依赖美国,而美国得以利用这种依赖为自己谋利。例如,华盛顿拒绝续签《互惠条约》,除非夏威夷给予美国珍珠港的独家使用权。随后,美国官员在19世纪90年代取消了对所有外国糖的关税,并向国内生产商提供补贴,以保护美国糖业免受外国竞争,并确保低价。这剥夺了夏威夷的成本优势。夏威夷种植园主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增加了美国精英对吞并夏威夷群岛的支持。尽管遭到夏威夷原住民的强烈反对,精英的推动还是取得了成功。
夏威夷并非唯一因贸易依赖而受损的国家。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墨西哥的铁路、矿山和石油基础设施方面都有投资,但墨西哥直接或通过监管改革的方式征用了这些投资。其在中国的银行和铁路也受到清朝政府的干预或冲击。西方国家在古巴的投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遭到破坏。或许最著名的例子是,二战前,德国利用其作为东欧农产品最大进口国之一的优势地位,在该地区获得了政治影响力。
这些风险反过来又抑制了整体经济交流。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征服或胁迫,因此许多国家对国际贸易持谨慎态度(或: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担心,即使在赢得独立战争后,对英国的经济依赖会让伦敦拥有过度的影响力,因此他们限制了跨大西洋贸易。清朝中国担心贸易依赖会带来安全漏洞,因此限制了与全球市场的互动,反而受阻不前。为了避免自身脆弱性,沙皇俄国在19世纪末实行了自给自足。20世纪30年代,日本甚至占领了满洲,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集团,该集团无需与西方谈判即可向东京提供原材料。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贸易战频发,造成不稳定。有时,贸易战甚至会引发直接冲突。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美国超过2万种商品的关税,引发了一场全球贸易战,加剧了地缘政治竞争,并促使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走向自给自足和扩张主义。最著名的例子是,在美国对日本的石油、废金属和航空燃料实施关税、禁运和出口管制之后,东京于1941年发动了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贸易紧张局势也促成了许多其他军事冲突。例如,贸易压力和海上胁迫也导致了1812年战争。
在世贸组织成立之前,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全球贸易往来也曾有过积极进展。例如,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80年,美国授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根据美国法律,这意味着给予中国优惠关税待遇。但随后的二十年里,美国国会每年都必须投票决定是否延长中国的正常贸易地位,而议员们设定了各种条件,要求北京在人权和防扩散等方面做出让步。尽管国会始终授予中国正常贸易地位,但这种反复出现的不确定性抑制了贸易和投资,因为企业不愿与一个随时可能失去美国市场准入资格的伙伴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毕竟,企业和投资者需要稳定且可预测的框架来进行长期投资。
作为回应,北京自世贸组织成立之初便积极推动加入,希望该机构能保障中国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享有可预测的准入条件。此举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关于是否允许中国加入的激烈争论。支持经济一体化的人士认为,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有助于阻止中国发动军事冲突,因为它将面临被切断联系的风险,同时也将鼓励政治自由化进程。反对者则担心,经济一体化先于政治自由化,只会增强一个专制竞争对手的实力。最终,乐观主义者占了上风:华盛顿于2001年允许北京加入世贸组织。该组织随后阻止了美国每年威胁提高对华关税的行为,从而缓解了中国此前面临的贸易不确定性问题。原本已实现稳健增长的中国经济,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对世贸组织而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堪称一场胜利。该组织的成立旨在促进全球贸易,阻止各国将贸易作为武器,而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曾经的对手)纳入其中,则表明该组织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时情况确实如此——各国普遍遵守世贸组织的共同规则,服从其仲裁机构的裁决,并配合其争端解决机制。由此产生的体系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它未能阻止中国利用产业政策扶持特定行业或企业(这往往以牺牲外国公司为代价),也未能阻止中国限制对批评北京的国家出口商品。但总体而言,世贸组织还是极为成功的。贸易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预期。
长远考虑
随后,特朗普于2016年当选总统。这位长期以来一直批评自由贸易的总统,迅速抛弃并削弱了世贸组织框架,将反对该组织的论调推向了新的高度。美国曾是该组织最大的捍卫者,如今已基本无视其指导。它采取了公然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贸易做法,并瘫痪了世贸组织的上诉机构,以进一步削弱这一体系。相反,华盛顿的领导人重新拥抱了交易型贸易观,将关税作为惩罚和胁迫的钝器。“套牢问题”,这个曾经被认为已经得到控制的问题,如今却卷土重来。随着地缘政治考量再次抬头,长期投资和跨境经济规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这些政策促使美国贸易伙伴采取了更具防御性的姿态。例如,欧盟制定了新的地缘经济政策,例如其反胁迫工具,允许欧盟在面临经济胁迫时,通过征收关税、限制市场准入或暂停履行国际义务等方式进行反制。中美两国开始着手投资脱钩。这些行动很可能抑制了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尽管很难将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下降,与新冠疫情的影响区分开来。然而,即使特朗普的政策在首次实施时影响有限,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现在的影响会微不足道。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曾有许多顾问阻止他实施类似其在2025年所实施的广泛关税。如今,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企业已经在加大力度,从其供应链中移除外国零部件。欧盟也是如此。
特朗普的关税不太可能提振美国经济。其声称的主要目标——将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很可能无法实现,因为当华盛顿不断签订和撕毁贸易协议时,企业将不愿在国内增加投资。毕竟,白宫可以通过大幅削减关税,导致美国国内企业正在建设的工厂立即失去盈利能力。特朗普还想利用关税作为杠杆,迫使各国像多边贸易体系出现之前那样与美国签署双边协议,但这些协议也无助于鼓励投资。与多边体系不同,双边协议难以执行,因此各国和企业也难以对其产生信任。在双边体系中,贸易伙伴还需不断担心,他们与美国签署的任何协议,都可能因华盛顿与另一个政府达成的新协议而受到削弱。结果就是不确定性加剧,从而导致投资减少。
换句话说,特朗普的贸易战很可能会产生与以往类似的经济影响,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政治后果。随着各国寻求规避风险、拓展经济联系,而非仅仅依赖合作伙伴的信任,联盟关系可能会破裂。各国政府将利用关税来削弱竞争对手。特朗普显然已经利用关税似乎是试图吞并加拿大——这奇怪地呼应了美国当年对夏威夷的政策——他声称加拿大只有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才能避免关税,否则就将威胁其“经济力量”。作为回应,加拿大人开始疏远美国,包括抵制美国产品。其他国家的民众也是如此;例如,自特朗普获胜以来,西欧民众对美国的整体好感度有所下降。
尽管特朗普曾威胁丹麦控制的格陵兰岛,但美国不太可能直接攻击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但通过减少相互依赖,他的关税确实降低了军事对抗的成本。例如,如果美国减少对台湾半导体的经济依赖,北京可能会认为,即使中国封锁改岛,华盛顿也不会做出有力回应。相反,在一个更注重交易的世界里,各国可以利用任何残存的相互依赖关系来获取政治优势——就像柏林在20世纪30年代利用农业优势所做的那样。尤其是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这种策略,通过操纵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来迫使其周边国家做出政治让步,从而加剧地区冲突。
莫斯科的策略自然导致许多邻国纷纷转向经济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如今,美国正因采取类似策略而付出代价。但如果华盛顿失去经济信誉,其后果可能比那些不信任克里姆林宫的国家所面临的更加动荡不安。华盛顿信守协议的能力一直是包括北约在内的许多重要全球机构的支柱。这也是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一个关键原因。如果没有可靠的框架,国际政治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和动荡,更容易导致误判和冲突。这种情况可能会开始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情况,其部分原因是国际联盟的解体以及欧洲列强未能将德国的扩张主义扼杀在萌芽之中。
特朗普最终可能会降低部分关税,尤其是在他与越来越多国家进行谈判时。他已经与英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但这位总统却抛弃了曾经稳定全球贸易秩序的制度和规范。他此举带来的并非美国再度崛起的时代,而是停滞、分裂和危险的时代。毕竟,历史表明,贸易战正是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
作者简介:艾莉森·卡内基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或许暂时搁置了他原先提议的、旨在针对几乎所有国家的全面关税计划。但他仍在颠覆全球贸易秩序。特朗普已对大多数进口商品征收了10%的基准关税,还提高了包括钢铁在内的多种特定商品的关税税率。此外,他还对来自世界最大制造国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了高达145%的关税,尽管他现在已同意将其降至30%。结果是,华盛顿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爆发了一系列贸易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北京之间的冲突。
特朗普对全球经济的扰乱是严重的,可能令人感到新奇。但当前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我们无需回顾很久以前的历史,就能了解总统的关税政策可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成立之前、甚至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于1947年成立之前就已存在的问题类似。在这些机构帮助规范商业活动之前,各国经常将贸易作为手段,迫使对方做出让步。他们创造并利用了经济学家所说的“套牢问题”:即一国或一家企业在另一国或另一家企业进行投资,其利润的实现取决于双方关系的持续。例如,一个国家可以在另一个国家建设石油基础设施,而只有供应方才能对其进行维护或运营。一旦达成此类协议,强国只需威胁修改协议条款,便能胁迫其合作伙伴。
短期内,各国或许能从挥舞贸易大棒中获益。但从长远来看,贸易战几乎导致所有国家的境况恶化。当各国频繁利用经济杠杆迫使弱势伙伴国让步时,投资和经济增长就会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政治不稳定因素则会上升。对经济胁迫感到不满的国家有时会诉诸军事反击。曾经因商业往来而合作的国家转变为竞争对手。即使是亲密的盟友也会渐行渐远。特朗普或许认为他的关税制度会让美国变得更富裕、更安全、更强大。但历史表明,其效果恰恰相反。
依赖的代价
十九世纪初,美国商人开始与夏威夷王国开展贸易,其中包括当地的美国定居者。当时,夏威夷群岛的经济以甘蔗种植园为中心,其中许多种植园由美国商人拥有或控制,他们将糖出口到美国市场。最终,为了扶持夏威夷的糖种植者,两国于1875年签署了《互惠条约》,取消了夏威夷糖进入美国的关税。夏威夷的糖业经济因此蓬勃发展。
起初,这份条约对夏威夷来说相当有利,它通过出口变得富裕起来。但这使得夏威夷王国更加依赖美国,而美国得以利用这种依赖为自己谋利。例如,华盛顿拒绝续签《互惠条约》,除非夏威夷给予美国珍珠港的独家使用权。随后,美国官员在19世纪90年代取消了对所有外国糖的关税,并向国内生产商提供补贴,以保护美国糖业免受外国竞争,并确保低价。这剥夺了夏威夷的成本优势。夏威夷种植园主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增加了美国精英对吞并夏威夷群岛的支持。尽管遭到夏威夷原住民的强烈反对,精英的推动还是取得了成功。
夏威夷并非唯一因贸易依赖而受损的国家。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墨西哥的铁路、矿山和石油基础设施方面都有投资,但墨西哥直接或通过监管改革的方式征用了这些投资。其在中国的银行和铁路也受到清朝政府的干预或冲击。西方国家在古巴的投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遭到破坏。或许最著名的例子是,二战前,德国利用其作为东欧农产品最大进口国之一的优势地位,在该地区获得了政治影响力。
这些风险反过来又抑制了整体经济交流。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征服或胁迫,因此许多国家对国际贸易持谨慎态度(或: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担心,即使在赢得独立战争后,对英国的经济依赖会让伦敦拥有过度的影响力,因此他们限制了跨大西洋贸易。清朝中国担心贸易依赖会带来安全漏洞,因此限制了与全球市场的互动,反而受阻不前。为了避免自身脆弱性,沙皇俄国在19世纪末实行了自给自足。20世纪30年代,日本甚至占领了满洲,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集团,该集团无需与西方谈判即可向东京提供原材料。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贸易战频发,造成不稳定。有时,贸易战甚至会引发直接冲突。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美国超过2万种商品的关税,引发了一场全球贸易战,加剧了地缘政治竞争,并促使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走向自给自足和扩张主义。最著名的例子是,在美国对日本的石油、废金属和航空燃料实施关税、禁运和出口管制之后,东京于1941年发动了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贸易紧张局势也促成了许多其他军事冲突。例如,贸易压力和海上胁迫也导致了1812年战争。
在世贸组织成立之前,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全球贸易往来也曾有过积极进展。例如,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80年,美国授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根据美国法律,这意味着给予中国优惠关税待遇。但随后的二十年里,美国国会每年都必须投票决定是否延长中国的正常贸易地位,而议员们设定了各种条件,要求北京在人权和防扩散等方面做出让步。尽管国会始终授予中国正常贸易地位,但这种反复出现的不确定性抑制了贸易和投资,因为企业不愿与一个随时可能失去美国市场准入资格的伙伴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毕竟,企业和投资者需要稳定且可预测的框架来进行长期投资。
作为回应,北京自世贸组织成立之初便积极推动加入,希望该机构能保障中国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享有可预测的准入条件。此举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关于是否允许中国加入的激烈争论。支持经济一体化的人士认为,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有助于阻止中国发动军事冲突,因为它将面临被切断联系的风险,同时也将鼓励政治自由化进程。反对者则担心,经济一体化先于政治自由化,只会增强一个专制竞争对手的实力。最终,乐观主义者占了上风:华盛顿于2001年允许北京加入世贸组织。该组织随后阻止了美国每年威胁提高对华关税的行为,从而缓解了中国此前面临的贸易不确定性问题。原本已实现稳健增长的中国经济,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对世贸组织而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堪称一场胜利。该组织的成立旨在促进全球贸易,阻止各国将贸易作为武器,而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曾经的对手)纳入其中,则表明该组织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时情况确实如此——各国普遍遵守世贸组织的共同规则,服从其仲裁机构的裁决,并配合其争端解决机制。由此产生的体系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它未能阻止中国利用产业政策扶持特定行业或企业(这往往以牺牲外国公司为代价),也未能阻止中国限制对批评北京的国家出口商品。但总体而言,世贸组织还是极为成功的。贸易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预期。
长远考虑
随后,特朗普于2016年当选总统。这位长期以来一直批评自由贸易的总统,迅速抛弃并削弱了世贸组织框架,将反对该组织的论调推向了新的高度。美国曾是该组织最大的捍卫者,如今已基本无视其指导。它采取了公然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贸易做法,并瘫痪了世贸组织的上诉机构,以进一步削弱这一体系。相反,华盛顿的领导人重新拥抱了交易型贸易观,将关税作为惩罚和胁迫的钝器。“套牢问题”,这个曾经被认为已经得到控制的问题,如今却卷土重来。随着地缘政治考量再次抬头,长期投资和跨境经济规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这些政策促使美国贸易伙伴采取了更具防御性的姿态。例如,欧盟制定了新的地缘经济政策,例如其反胁迫工具,允许欧盟在面临经济胁迫时,通过征收关税、限制市场准入或暂停履行国际义务等方式进行反制。中美两国开始着手投资脱钩。这些行动很可能抑制了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尽管很难将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下降,与新冠疫情的影响区分开来。然而,即使特朗普的政策在首次实施时影响有限,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现在的影响会微不足道。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曾有许多顾问阻止他实施类似其在2025年所实施的广泛关税。如今,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企业已经在加大力度,从其供应链中移除外国零部件。欧盟也是如此。
特朗普的关税不太可能提振美国经济。其声称的主要目标——将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很可能无法实现,因为当华盛顿不断签订和撕毁贸易协议时,企业将不愿在国内增加投资。毕竟,白宫可以通过大幅削减关税,导致美国国内企业正在建设的工厂立即失去盈利能力。特朗普还想利用关税作为杠杆,迫使各国像多边贸易体系出现之前那样与美国签署双边协议,但这些协议也无助于鼓励投资。与多边体系不同,双边协议难以执行,因此各国和企业也难以对其产生信任。在双边体系中,贸易伙伴还需不断担心,他们与美国签署的任何协议,都可能因华盛顿与另一个政府达成的新协议而受到削弱。结果就是不确定性加剧,从而导致投资减少。
换句话说,特朗普的贸易战很可能会产生与以往类似的经济影响,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政治后果。随着各国寻求规避风险、拓展经济联系,而非仅仅依赖合作伙伴的信任,联盟关系可能会破裂。各国政府将利用关税来削弱竞争对手。特朗普显然已经利用关税似乎是试图吞并加拿大——这奇怪地呼应了美国当年对夏威夷的政策——他声称加拿大只有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才能避免关税,否则就将威胁其“经济力量”。作为回应,加拿大人开始疏远美国,包括抵制美国产品。其他国家的民众也是如此;例如,自特朗普获胜以来,西欧民众对美国的整体好感度有所下降。
尽管特朗普曾威胁丹麦控制的格陵兰岛,但美国不太可能直接攻击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但通过减少相互依赖,他的关税确实降低了军事对抗的成本。例如,如果美国减少对台湾半导体的经济依赖,北京可能会认为,即使中国封锁改岛,华盛顿也不会做出有力回应。相反,在一个更注重交易的世界里,各国可以利用任何残存的相互依赖关系来获取政治优势——就像柏林在20世纪30年代利用农业优势所做的那样。尤其是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这种策略,通过操纵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来迫使其周边国家做出政治让步,从而加剧地区冲突。
莫斯科的策略自然导致许多邻国纷纷转向经济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如今,美国正因采取类似策略而付出代价。但如果华盛顿失去经济信誉,其后果可能比那些不信任克里姆林宫的国家所面临的更加动荡不安。华盛顿信守协议的能力一直是包括北约在内的许多重要全球机构的支柱。这也是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一个关键原因。如果没有可靠的框架,国际政治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和动荡,更容易导致误判和冲突。这种情况可能会开始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情况,其部分原因是国际联盟的解体以及欧洲列强未能将德国的扩张主义扼杀在萌芽之中。
特朗普最终可能会降低部分关税,尤其是在他与越来越多国家进行谈判时。他已经与英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但这位总统却抛弃了曾经稳定全球贸易秩序的制度和规范。他此举带来的并非美国再度崛起的时代,而是停滞、分裂和危险的时代。毕竟,历史表明,贸易战正是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
作者简介:艾莉森·卡内基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