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1962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时机、得失和疑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兴国家字号:

1962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时机、得失和疑点

1962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时机、得失和疑点
2017-07-05 14:41:05
来源:钝角网 作者: 余不洁
关键词:中国外交 印度 中印关系 点击: 我要评论
“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出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主动发起这场战争呢,为何在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后无条件撤军?

  1962年是国内时局波谲云诡的一年,而在这年发生的中印边界战争更是平添了许多疑惑。因为这场战争的爆发和结束有着太多的出人意料,特别是仓促撤兵放弃藏南更是成为长久性的话题。如何解开其中的谜团,还是回溯历史去寻找答案吧。

1962年中印战争照片.jpg

1962年中印战争照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印便开始了建交谈判,并在1950年4月1日正式建交。从中印建交谈判的过程来看,中方关注的是印度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领土、边界等问题并不在谈判的议题当中。至1951年5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了向西藏进军的训令,双方军队才有了面对面的接触。由于中印双方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边境的局势错综复杂。以今日之见,在双方对边界线认知存在一定模糊空间的情况下,各方军队强占实地形成既成事实、为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并非有挑战对方的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意图。

  在1954年,中印关系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印度在其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藏南地区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为“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公然将这片此前并不属于印度的领土并入版图。

  其二,这年的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毛泽东主席极尽东道主之宜。北京100 万人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印度贵宾。

  从51年到59年初,双方军队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关注的冲突。此后,随着西藏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印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历史上著名的空喀山口事件发生在1959年8月,印度军队60余人与中方巡逻队13人交火,最后以印军阵亡9人、被俘7人,中方1人阵亡结束。该事件显示,印度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远低于中国军队。

  在1959年之后边界地区东西各段的部署中,双方军队处于犬牙交错的状态下,即便如此双方也从未发生过重大战斗、仅有零星交火,显示在中印高层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某种默契。

  从当时的情况看,中印边界的摩擦并没有对国内的政治经济产生任何影响,不仅普通民众,就是镇守西藏的高级干部也没有双方发生战争的精神准备。

  ……在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地区)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发起了全面的反击攻势。

  据时任江孜军分区政委的阴法唐将军的回忆,1962年初夏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他立刻前往拉萨。他原本以为要他到西线阿克赛钦去谈判,因为那边双方在设立哨卡方面摩擦不断。然而,到拉萨却得知是命令他组建藏字419部队,在东线藏南地区备战。面对从友好的变成敌人,从和平转入战争状态,“也有个思想弯子的变化”。从阴法唐将军的回忆也可以看出,中方大约在初夏开始战争准备。1962年10月10号毛泽东亲自下令调54军130师进藏,实际上已经箭在弦上。

  1962年10月20日清晨7点30分,中国军队的炮火突然射向克节朗的印军阵地,边界战争正式爆发,原因当然是印度对中国边境地区的蚕食。10月25日中国军队兵不血刃进入达旺;11月16日,五十四军军长丁盛亲自指挥4个步兵团的部队发起瓦弄之战,共击毙印军754名、俘502名,是谓瓦弄大捷。

  由于印度方面占领这些领土已经长达十几年,从未遭到过中国军队的任何攻击,对中国的军事行动严重缺乏精神和物质准备,故而在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下,张皇失措,全线溃败。

  在我军收回的这些被占领土中,东段的藏南地区非常富饶,其中达旺地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环境和面积和浙江省非常相似,是西藏的江南,完全可以供养大部队。特别是达旺地区,从印度方向看,此地易守难攻,加之当地居民此前并不认同印度的统治,中国军队完全可以长期驻守,而且,其交通运输并不存在严重困难。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处喀喇昆仑山脉一侧,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当时完全是无人区,仅有中国在五十年代修筑的新(疆)(西)藏公路从此经过。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印度军队从来就没有占领过阿克赛钦地区,也没有控制过该公路。印度军队只是侵占了边境线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数十个高海拔据点。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便很快夺回了这些据点。

  受自然环境制约,此次战役,中方实际动用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除了几个团的边防部队外,仅仅调动了五十四军一个野战军和少量支援部队,而且主要用在东线。西线从喀喇昆仑山口(海拔5575米)到空喀山口(海拔5408米)、再到班公湖长达数百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线上,中方投入的兵力大约只有十个步兵连,分兵夺回了印度占据的46个据点。印度军方部署在该段边界一线的兵力大约仅有三个营,双方交战的规模基本上都在连排级别。这险峻的高山地区只能容纳极为有限的兵力,根本不是用武之地,双方的战斗规模与此前的朝鲜战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这次战争的宣传却很充分,声势极大,各种报纸、广播将中国军队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大地,甚至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然而,令世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中国政府在战场上获得压倒性胜利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却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归还缴获的印军全部武器装备,在东线将军队撤退至麦克马洪线以后二十公里,放弃了富饶的藏南和达旺地区,仅仅保留了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靠近新藏公路几十个高海拔据点。

  中国从开战到宣布撤兵,全部作战时间仅一个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除了“胜利”这个虚名之外,几乎丧失了一切。

  正如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所言:“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出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主动发起这场战争呢,为何在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后无条件撤军?

  关于撤军问题,很多人认为是气候和环境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为继,其实这不是原因。在中印边界冲突当中双方都是在山地作战,不仅中国方面后勤补给困难,同样印度方面的补给也相当困难。中国士兵面对严寒,印度士兵同样也要面对,而且,他们更加不适应。何况在达旺地区面对印度方面有“西山口”天险,且此地中方并不存在后勤补给困难。

  那么,撤军是否和其他的军事、经济、国际因素有关呢?

  就双方的军事实力而言,印度那时全部兵力仅仅六十余万,中国军队当时超过二百四十万,很明显,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中国军队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从战场上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远胜印度,相对中国士兵全套特制的防寒军服,印度士兵甚至连像样的冬装都没有。

  经济上,很多人认为,1962年中国的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但事实证明,这些都不是理由。从根本上说,选择何时开战,毛泽东主席掌握着主动权。中国的国力在印度之上,就是在全国人民挨饿的三年大饥荒中,中国依然没有停止过大规模援助亚非拉世界革命,还在不久后大规模卷入越南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经济原因绝对不是撤兵的理由。

  从国际因素看,中国此前在朝鲜曾经和整个西方世界对抗,中印战争之后又在越南和美国公开对抗,而且,就在对印作战前后,还有意损伤中苏同盟关系,完全不在意国家在国际社会面临孤立的困境。由此可知,这些外在条件和因素都不是战争发起和撤兵的关键原因。

  退一步讲,即便上述原因导致不得不撤兵,问题就在于,在战前,所有的客观条件,包括国际局势的发展,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既然知道这些因素必然导致无法守住这些领土,那就不应当劳民伤财、特别是在国民还在挨饿的时候,付出巨大代价和大量军人的生命去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倘若中国政府一开始就接受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境,那就更没有理由和必要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因为印度人的目标就是麦克马洪线。

  再者,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边疆领土被侵占这些情况,普通民众根本就一无所知,政府并不存在任何来自国内外的、导致被迫匆忙开战的压力,这与918东北沦亡之后的情况有天壤之别,也与英国政府面对马尔维纳斯岛失守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显然,中印边界战争爆发的时机和原因值得深究。

  现在,战争的结局反而是在麦克马洪线的基础上再后退二十公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印度人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动这场战争完全是得不偿失,不仅丧失了国土,而且还在中印关系中投下了永远磨灭不掉的阴影。一九七二年印度将藏南占领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一九八六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完成了并吞这片领土的全部法律程序。

  当年中印边界战争就是这样一个结局惨淡且荒诞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定论,人们关心的主要集中在决策者当时发动战争的动机。

  然而近年居然又有人从惨淡中发现了新的闪光点。那就是,放弃东线藏南华美之地而保有西线阿克赛钦实际上是个英明决策。国内某著名综合网站的百科词典就这样介绍阿克赛钦:“阿克赛钦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发生战争。中国的重装部队从阿克赛钦冲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而孟买等印度的经济中心地区就变得岌岌可危。”关于这样的论点,近来网上还有不少。在其中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最早的一篇宏论则是来自对手印度方面,据说是来自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尼赫鲁大学。这篇署名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迪帕克《印度教授:1962年中国放弃藏南背后的阴谋》的文章不仅长时间在国内流传,甚至海外著名中文网站也给予转载,并加了精彩的前言。“相对于东线,西线中国宣传极少,却实实在在是占到了便宜,各个制高点俯瞰印度首都新德里,令印度如鲠在喉。”

  印度教授这篇文章不长、论据很少,然而言辞凌厉、气势逼人,惊人之句比比皆是。谨摘录几句如下:“如果有另一轮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中国的装甲部队可以在24小时内抵达印度心脏新德里”,“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敌对的情况下,中国的重装部队可以通过阿克赛钦,轻松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随后席卷孟买等印度经济中心,并再次击败印度。”“通过控制阿克赛钦,印度已经永远被中国奴役。”噫吁嚱,阿克赛钦竟然如此了得!天下人真是有眼不识阿克赛钦?

  阿克赛钦地区位于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之间,是半封闭性的高原山区盆地,进出都不容易。古人通过空喀、莫尔多两个高海拔的山口可以到达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但车辆并不能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有新藏公路从阿克赛钦穿过。自新疆喀什到阿克赛钦大约800公里,且需要翻越海拔4950米(或说海拔5100米)的麻扎达坂(山岭),从西藏拉萨到阿克赛钦大约1700公里,则需要翻越海拔5406米的界山达坂(山岭),阿克赛钦路段海拔基本上都在海拔4800米以上。新藏公路阿克赛钦段和中印边界线几乎平行,间距大约120公里,都是高山深谷,山脉的走向几乎和阿克赛钦至德里一线的方向垂直,也就是说,从阿克赛钦直线前往印度德里地区,需要翻越海拔数千米的山脉。

  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平原和丘陵大约是坦克和重装部队驰骋的好战场,山区显然不利于重装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的发挥,陡峭的山坡更是坦克难以逾越的障碍。考虑到阿塞克钦这里空气稀薄,只有内陆的一半左右,坦克发动机在这种环境下功率折损四、五成,机动性、爬坡能力将大大降低。如果离开公路、在山地作战,速度不会比牦牛快多少,爬坡肯定要比牦牛差很多,何况要翻越这些比高几百米、数千米的高山。(以美军主战坦克M1A1为例,该车重61.0 吨,最大功率1,500马力,推重比24匹/吨,最大爬坡度31度。如果功率折损四成,推重比只有14匹/吨,性能接近二战时的坦克)。在阿克赛钦边界地带这些单兵爬上来都相当困难的地方,莫要说坦克无法逾越,就是直升机能否飞过都值得怀疑(美军黑鹰直升机的最大升限低于6000米)。“如果有另一轮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中国的装甲部队可以在24小时内抵达印度心脏新德里”,莫非我们的坦克部队可以地遁或者钻山?

  阿克赛钦对中国很重要,因为它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必经之路,但它对印度并不能构成威胁。这不是中苏对抗时代的中蒙边界,一马平川,苏联部队的装甲洪流可以威慑华北、威胁北京。像阿克赛钦这样一个高寒缺氧地带,根本就不具备大规模屯兵的可能性。况且只有一条漫长而狭窄的高山公路对外相连,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中国目前在阿塞克钦大约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哨所、不过几个连的人马。而在喀喇昆仑山的另一侧——富饶的克什米尔地区,为了抗衡巴基斯坦、压制当地原住民的独立意识,印度有驻军50万人之多。“通过控制阿克赛钦,印度已经永远被中国奴役。”——印度教授的奇谈怪论简直自轻自贱到了病态的地步。

  随便查一下地形图就可知道,靠近中印边界的阿克赛钦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两个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错的地方,遍布崇山峻岭,高峡深谷,这可能是地球上最不适合坦克装甲部队作战、甚至通过的区域。“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敌对的情况下,中国的重装部队可以通过阿克赛钦,轻松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这完全是无知和邪恶的鬼话,表现出的是一种弱智儿病态的轻狂。

  说出上诉那样的胡话,不是傻子、疯子,就是骗子。此文出自一个名校的教授之手,着实令人奇怪。为了查清这篇文章的原委,上网检索了一下,印度尼赫鲁大学果然有个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果然有个B.R. Deepak教授,译作迪帕克倒也顺达。而且这位Deepak教授通晓中文,写了不少和中国有关的论文。在他的个人主页http://www.jnu.ac.in/Faculty/bdeepak上罗列了不少中、英文论文目录。然而,却未曾见到上述大作。为慎重起见,余正式给Deepak教授发电子邮件询问此文的情况,并附上奇文的中文文稿和网址。不久,得到Deepak教授的简短答复,他明确否认曾写过这篇文章,谁知竟然是一场乌龙。此事虽然归于无聊,依然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印度教授”启发了国内的著名网站,还是这些网站启发了“印度教授”,竟让阿克赛钦获得如此殊荣?

  毫无疑问,我们的每一寸国土都有她存在的价值,但她的存在却绝非是为了威胁他国。我们有权力通过各种手段收回被非法夺取的领土,但是,我们却没有理由更无必要去威胁其他国家,而不着边际的大话除了遗笑天下之外,并不能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国家的强大只能源自国民的强大,靠喂食致幻剂,似乎培养不出真正的勇士和强大的国民。

责任编辑:昀舒
1962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时机、得失和疑点

1962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时机、得失和疑点

2017-07-05 14:41:05
来源:钝角网 作者: 余不洁
“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出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主动发起这场战争呢,为何在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后无条件撤军?

  1962年是国内时局波谲云诡的一年,而在这年发生的中印边界战争更是平添了许多疑惑。因为这场战争的爆发和结束有着太多的出人意料,特别是仓促撤兵放弃藏南更是成为长久性的话题。如何解开其中的谜团,还是回溯历史去寻找答案吧。

1962年中印战争照片.jpg

1962年中印战争照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印便开始了建交谈判,并在1950年4月1日正式建交。从中印建交谈判的过程来看,中方关注的是印度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领土、边界等问题并不在谈判的议题当中。至1951年5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了向西藏进军的训令,双方军队才有了面对面的接触。由于中印双方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边境的局势错综复杂。以今日之见,在双方对边界线认知存在一定模糊空间的情况下,各方军队强占实地形成既成事实、为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并非有挑战对方的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意图。

  在1954年,中印关系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印度在其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藏南地区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为“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公然将这片此前并不属于印度的领土并入版图。

  其二,这年的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毛泽东主席极尽东道主之宜。北京100 万人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印度贵宾。

  从51年到59年初,双方军队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关注的冲突。此后,随着西藏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印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历史上著名的空喀山口事件发生在1959年8月,印度军队60余人与中方巡逻队13人交火,最后以印军阵亡9人、被俘7人,中方1人阵亡结束。该事件显示,印度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远低于中国军队。

  在1959年之后边界地区东西各段的部署中,双方军队处于犬牙交错的状态下,即便如此双方也从未发生过重大战斗、仅有零星交火,显示在中印高层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某种默契。

  从当时的情况看,中印边界的摩擦并没有对国内的政治经济产生任何影响,不仅普通民众,就是镇守西藏的高级干部也没有双方发生战争的精神准备。

  ……在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地区)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发起了全面的反击攻势。

  据时任江孜军分区政委的阴法唐将军的回忆,1962年初夏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他立刻前往拉萨。他原本以为要他到西线阿克赛钦去谈判,因为那边双方在设立哨卡方面摩擦不断。然而,到拉萨却得知是命令他组建藏字419部队,在东线藏南地区备战。面对从友好的变成敌人,从和平转入战争状态,“也有个思想弯子的变化”。从阴法唐将军的回忆也可以看出,中方大约在初夏开始战争准备。1962年10月10号毛泽东亲自下令调54军130师进藏,实际上已经箭在弦上。

  1962年10月20日清晨7点30分,中国军队的炮火突然射向克节朗的印军阵地,边界战争正式爆发,原因当然是印度对中国边境地区的蚕食。10月25日中国军队兵不血刃进入达旺;11月16日,五十四军军长丁盛亲自指挥4个步兵团的部队发起瓦弄之战,共击毙印军754名、俘502名,是谓瓦弄大捷。

  由于印度方面占领这些领土已经长达十几年,从未遭到过中国军队的任何攻击,对中国的军事行动严重缺乏精神和物质准备,故而在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下,张皇失措,全线溃败。

  在我军收回的这些被占领土中,东段的藏南地区非常富饶,其中达旺地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环境和面积和浙江省非常相似,是西藏的江南,完全可以供养大部队。特别是达旺地区,从印度方向看,此地易守难攻,加之当地居民此前并不认同印度的统治,中国军队完全可以长期驻守,而且,其交通运输并不存在严重困难。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处喀喇昆仑山脉一侧,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当时完全是无人区,仅有中国在五十年代修筑的新(疆)(西)藏公路从此经过。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印度军队从来就没有占领过阿克赛钦地区,也没有控制过该公路。印度军队只是侵占了边境线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数十个高海拔据点。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便很快夺回了这些据点。

  受自然环境制约,此次战役,中方实际动用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除了几个团的边防部队外,仅仅调动了五十四军一个野战军和少量支援部队,而且主要用在东线。西线从喀喇昆仑山口(海拔5575米)到空喀山口(海拔5408米)、再到班公湖长达数百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线上,中方投入的兵力大约只有十个步兵连,分兵夺回了印度占据的46个据点。印度军方部署在该段边界一线的兵力大约仅有三个营,双方交战的规模基本上都在连排级别。这险峻的高山地区只能容纳极为有限的兵力,根本不是用武之地,双方的战斗规模与此前的朝鲜战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这次战争的宣传却很充分,声势极大,各种报纸、广播将中国军队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大地,甚至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然而,令世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中国政府在战场上获得压倒性胜利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却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归还缴获的印军全部武器装备,在东线将军队撤退至麦克马洪线以后二十公里,放弃了富饶的藏南和达旺地区,仅仅保留了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靠近新藏公路几十个高海拔据点。

  中国从开战到宣布撤兵,全部作战时间仅一个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除了“胜利”这个虚名之外,几乎丧失了一切。

  正如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所言:“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出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主动发起这场战争呢,为何在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后无条件撤军?

  关于撤军问题,很多人认为是气候和环境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为继,其实这不是原因。在中印边界冲突当中双方都是在山地作战,不仅中国方面后勤补给困难,同样印度方面的补给也相当困难。中国士兵面对严寒,印度士兵同样也要面对,而且,他们更加不适应。何况在达旺地区面对印度方面有“西山口”天险,且此地中方并不存在后勤补给困难。

  那么,撤军是否和其他的军事、经济、国际因素有关呢?

  就双方的军事实力而言,印度那时全部兵力仅仅六十余万,中国军队当时超过二百四十万,很明显,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中国军队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从战场上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远胜印度,相对中国士兵全套特制的防寒军服,印度士兵甚至连像样的冬装都没有。

  经济上,很多人认为,1962年中国的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但事实证明,这些都不是理由。从根本上说,选择何时开战,毛泽东主席掌握着主动权。中国的国力在印度之上,就是在全国人民挨饿的三年大饥荒中,中国依然没有停止过大规模援助亚非拉世界革命,还在不久后大规模卷入越南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经济原因绝对不是撤兵的理由。

  从国际因素看,中国此前在朝鲜曾经和整个西方世界对抗,中印战争之后又在越南和美国公开对抗,而且,就在对印作战前后,还有意损伤中苏同盟关系,完全不在意国家在国际社会面临孤立的困境。由此可知,这些外在条件和因素都不是战争发起和撤兵的关键原因。

  退一步讲,即便上述原因导致不得不撤兵,问题就在于,在战前,所有的客观条件,包括国际局势的发展,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既然知道这些因素必然导致无法守住这些领土,那就不应当劳民伤财、特别是在国民还在挨饿的时候,付出巨大代价和大量军人的生命去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倘若中国政府一开始就接受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境,那就更没有理由和必要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因为印度人的目标就是麦克马洪线。

  再者,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边疆领土被侵占这些情况,普通民众根本就一无所知,政府并不存在任何来自国内外的、导致被迫匆忙开战的压力,这与918东北沦亡之后的情况有天壤之别,也与英国政府面对马尔维纳斯岛失守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显然,中印边界战争爆发的时机和原因值得深究。

  现在,战争的结局反而是在麦克马洪线的基础上再后退二十公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印度人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动这场战争完全是得不偿失,不仅丧失了国土,而且还在中印关系中投下了永远磨灭不掉的阴影。一九七二年印度将藏南占领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一九八六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完成了并吞这片领土的全部法律程序。

  当年中印边界战争就是这样一个结局惨淡且荒诞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定论,人们关心的主要集中在决策者当时发动战争的动机。

  然而近年居然又有人从惨淡中发现了新的闪光点。那就是,放弃东线藏南华美之地而保有西线阿克赛钦实际上是个英明决策。国内某著名综合网站的百科词典就这样介绍阿克赛钦:“阿克赛钦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发生战争。中国的重装部队从阿克赛钦冲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而孟买等印度的经济中心地区就变得岌岌可危。”关于这样的论点,近来网上还有不少。在其中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最早的一篇宏论则是来自对手印度方面,据说是来自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尼赫鲁大学。这篇署名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迪帕克《印度教授:1962年中国放弃藏南背后的阴谋》的文章不仅长时间在国内流传,甚至海外著名中文网站也给予转载,并加了精彩的前言。“相对于东线,西线中国宣传极少,却实实在在是占到了便宜,各个制高点俯瞰印度首都新德里,令印度如鲠在喉。”

  印度教授这篇文章不长、论据很少,然而言辞凌厉、气势逼人,惊人之句比比皆是。谨摘录几句如下:“如果有另一轮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中国的装甲部队可以在24小时内抵达印度心脏新德里”,“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敌对的情况下,中国的重装部队可以通过阿克赛钦,轻松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随后席卷孟买等印度经济中心,并再次击败印度。”“通过控制阿克赛钦,印度已经永远被中国奴役。”噫吁嚱,阿克赛钦竟然如此了得!天下人真是有眼不识阿克赛钦?

  阿克赛钦地区位于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之间,是半封闭性的高原山区盆地,进出都不容易。古人通过空喀、莫尔多两个高海拔的山口可以到达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但车辆并不能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有新藏公路从阿克赛钦穿过。自新疆喀什到阿克赛钦大约800公里,且需要翻越海拔4950米(或说海拔5100米)的麻扎达坂(山岭),从西藏拉萨到阿克赛钦大约1700公里,则需要翻越海拔5406米的界山达坂(山岭),阿克赛钦路段海拔基本上都在海拔4800米以上。新藏公路阿克赛钦段和中印边界线几乎平行,间距大约120公里,都是高山深谷,山脉的走向几乎和阿克赛钦至德里一线的方向垂直,也就是说,从阿克赛钦直线前往印度德里地区,需要翻越海拔数千米的山脉。

  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平原和丘陵大约是坦克和重装部队驰骋的好战场,山区显然不利于重装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的发挥,陡峭的山坡更是坦克难以逾越的障碍。考虑到阿塞克钦这里空气稀薄,只有内陆的一半左右,坦克发动机在这种环境下功率折损四、五成,机动性、爬坡能力将大大降低。如果离开公路、在山地作战,速度不会比牦牛快多少,爬坡肯定要比牦牛差很多,何况要翻越这些比高几百米、数千米的高山。(以美军主战坦克M1A1为例,该车重61.0 吨,最大功率1,500马力,推重比24匹/吨,最大爬坡度31度。如果功率折损四成,推重比只有14匹/吨,性能接近二战时的坦克)。在阿克赛钦边界地带这些单兵爬上来都相当困难的地方,莫要说坦克无法逾越,就是直升机能否飞过都值得怀疑(美军黑鹰直升机的最大升限低于6000米)。“如果有另一轮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中国的装甲部队可以在24小时内抵达印度心脏新德里”,莫非我们的坦克部队可以地遁或者钻山?

  阿克赛钦对中国很重要,因为它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必经之路,但它对印度并不能构成威胁。这不是中苏对抗时代的中蒙边界,一马平川,苏联部队的装甲洪流可以威慑华北、威胁北京。像阿克赛钦这样一个高寒缺氧地带,根本就不具备大规模屯兵的可能性。况且只有一条漫长而狭窄的高山公路对外相连,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中国目前在阿塞克钦大约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哨所、不过几个连的人马。而在喀喇昆仑山的另一侧——富饶的克什米尔地区,为了抗衡巴基斯坦、压制当地原住民的独立意识,印度有驻军50万人之多。“通过控制阿克赛钦,印度已经永远被中国奴役。”——印度教授的奇谈怪论简直自轻自贱到了病态的地步。

  随便查一下地形图就可知道,靠近中印边界的阿克赛钦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两个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错的地方,遍布崇山峻岭,高峡深谷,这可能是地球上最不适合坦克装甲部队作战、甚至通过的区域。“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敌对的情况下,中国的重装部队可以通过阿克赛钦,轻松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这完全是无知和邪恶的鬼话,表现出的是一种弱智儿病态的轻狂。

  说出上诉那样的胡话,不是傻子、疯子,就是骗子。此文出自一个名校的教授之手,着实令人奇怪。为了查清这篇文章的原委,上网检索了一下,印度尼赫鲁大学果然有个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果然有个B.R. Deepak教授,译作迪帕克倒也顺达。而且这位Deepak教授通晓中文,写了不少和中国有关的论文。在他的个人主页http://www.jnu.ac.in/Faculty/bdeepak上罗列了不少中、英文论文目录。然而,却未曾见到上述大作。为慎重起见,余正式给Deepak教授发电子邮件询问此文的情况,并附上奇文的中文文稿和网址。不久,得到Deepak教授的简短答复,他明确否认曾写过这篇文章,谁知竟然是一场乌龙。此事虽然归于无聊,依然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印度教授”启发了国内的著名网站,还是这些网站启发了“印度教授”,竟让阿克赛钦获得如此殊荣?

  毫无疑问,我们的每一寸国土都有她存在的价值,但她的存在却绝非是为了威胁他国。我们有权力通过各种手段收回被非法夺取的领土,但是,我们却没有理由更无必要去威胁其他国家,而不着边际的大话除了遗笑天下之外,并不能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国家的强大只能源自国民的强大,靠喂食致幻剂,似乎培养不出真正的勇士和强大的国民。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1962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时机、得失和疑点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