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中东“混不吝”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兴国家字号:

中东“混不吝”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中东“混不吝”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2019-05-31 09:49:58
来源:二大爷view 作者: 二大爷
关键词:美国 中东 伊朗 美国外交 点击: 我要评论
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威胁要对美军展开袭击,对此,川普前所未有的强硬回应:"如果伊朗想打仗,那么伊朗将迎来正式的终结。永远不要再威胁美国。"谁是纸老虎,一打便知。事实上在这场博弈中,我们遭受的损失最大——中国是伊朗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如今足球赛场上出现女裁判已经并不新鲜了。但对于伊朗球迷而言,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2019年2月19日,正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德甲拜仁队比赛的伊朗球迷发现,电视台突然取消了直播——原因是这场比赛的的主裁判是个女人,39岁的比比安娜。

  因为裁判是女人,就取消直播?有这么奇葩吗?

  千真万确。因为伊朗的法律规定,电视台不能播放任何暴露女性身体躯干的画面,这其中当然就包括穿短裤的女裁判。

  在有伊朗运动员参赛的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怎么转播呢?这当然难不倒伟大的伊朗电视台。他们神奇的延迟打码技术可以确保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短袖、短裤的女性都能被遮蔽。国人乍一看还以为是熟悉的岛国爱情动作片。

  还能更奇葩吗?当然能。比如伊朗法律还规定女性不能骑自行车。因为最高灵修哈梅内伊认为,“骑自行车会引起男性的注意,增加社会腐败,违背女性的贞洁”。

  这就是伊朗。

155754729080660500_a640x364.jpg

焚烧美国国旗的伊朗民众

  一、祖上也阔过的伊朗

  但凡破落户的不肖子孙,往往对于祖上的荣光都特别重视,张口就是上下几千年。这当然也包括伊朗。说起来伊朗有实证可查的历史比中国久远多了——公元前2800年就已经出现国家,他们是真正的上下五千年。作为伊朗主体的波斯人属于雅利安人种,和德国人、印度人是一系的。

  到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波斯帝国之后,经过连年征战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也是版图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的赫赫威名,至今仍在无数影视作品中作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大反派发光。但实际上,波斯对于伊朗的意义,就像唐宋对于中国的意义一样。

  但伊朗显然比中国还要不幸。中国人灭国于蒙元、满清,文明发展虽然停滞甚至倒退,但基本属性没有太大的变化。波斯地区于公元637年被阿拉伯人征服,本土的拜火教被终结,从此开始了永不回头的伊斯兰化——不仅灭国灭教,连阿拉伯语都成为官方语言。

  此后波斯地区就成了外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蒙古人、土库曼人、土耳其人、俄国人、英国人先后成为宗主。特别是在土库曼人建立的萨非王朝时期,为了对抗当时作为伊斯兰世界老大的奥斯曼土耳其,萨非王朝的统治者强制推行少数派信仰——什叶派(因为奥斯曼帝国是逊尼派),这就为今天伊朗的怼天怼地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到二十世纪初恺加王朝统治的时候,伊朗事实上已经沦为俄国和英国的保护国,北面为俄国人势力范围,南面为英国人势力范围,整个国家羸弱不堪。

  二、艰难的转身

  在内外交困中,1921年,军官礼萨·汗仅仅带着2500人的骑兵和18挺机枪,兵不血刃就政变成功,推翻恺加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巴列维王朝。穷孩子出身的礼萨·汗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并不缺乏见识。他和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虽然并没有交集,却在治国的理念上殊途同归,深刻的认识到国家的没落和伊斯兰教的束缚密不可分,所以大力推行政教分离的世俗化政策。

  他一方面利用枪杆子压制宗教势力,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又仿效西方,对伊朗进行一连串改革,包括兴建现代化设施,如伊朗纵贯铁路、德黑兰大学、国家银行以及各种现代工厂。为了移风易俗,礼萨·汗还强制要求女性摘下遮盖了千百年的黑色面纱,王后和公主带头垂范。为镇压顽固的伊斯兰神棍,职业军人出身的礼萨·汗曾经亲自率兵前往什叶派领袖的居住地库姆,悍然穿着马靴踏入清真寺(伊斯兰教规定入清真寺不得穿鞋),用手杖抽打一名德高望重的宗教领袖,此举虽然大大的震慑了顽固的宗教势力,但是也埋下了在底层群众基础极广的神棍们与世俗政权之间仇恨的种子。

  1935年,为了展示国家想要新生的决心,礼萨·汗干脆连“波斯”这个祖宗招牌都不要了,将国名改为伊朗,波斯语本意为“雅利安人之地”。

  因为德国人也是雅利安人,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礼萨·汗想利用同种这一点拉拢当时如日中天的法西斯德国做靠山,借以遏制苏联和英国人的势力。但显然这一步棋错了。二战爆发后,为避免伊朗落入德国之手,英国和苏联于1941年联合对伊朗进行军事威胁,迫于无奈,礼萨·汗被逼退位,由年仅22岁的儿子巴列维继位。

  伊朗真正的转身开始了。

  三、美国的盟友

  伊朗之所以成为几个大国争夺的焦点,跟石油密不可分。1890年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伊朗石油资源丰富,英国人1909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在阿巴丹建立了炼油厂,这是二战前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也是整个东半球最主要的航空燃料来源。为了争夺阿巴丹,希特勒还曾与英国交锋,一度打到伊朗的阿拉克,甚至连日本人也曾想派军舰来占领阿巴丹。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态势中,英国国势进一步衰弱,为了避免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落入苏联人的控制,美国开始取代英国,介入伊朗事务。

  1951年,伊朗掌握实权的首相摩萨台意图完全掌握在石油上的话语权,极力想赶走英国人,推进石油国有化。之前两国是按比例分账的,英国负责开采、销售,伊朗坐地收钱,这下完全被赶走了,英国人利益受损,当然不干。英国说服美国,在中央情报局策划下,于1953年发动政变,让躲在幕后的国王巴列维走上了前台。

  权力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巴列维看清了美国才是新秩序的老大,果断的抱紧了美国的大腿,西方石油公司开始重回伊朗。美国也看中了伊朗在中东的重要作用,把大力扶持以色列、伊朗、沙特、土耳其作为中东政策的基石所在。

  巩固权力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巴列维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开始了大踏步的现代化运动,飞涨的石油价格恰逢其时地为巴列维的改革提供了资本。1963 年,巴列维依照美国的蓝图,推进包括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容许非穆斯林担任公职、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为药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之所以叫做白色,是为了区别于共运的红色,以及伊斯兰的神棍们一直坚持的黑色。

  这些符合潮流的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伊朗的经济开始迅速腾飞。

责任编辑:昀舒
中东“混不吝”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中东“混不吝”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2019-05-31 09:49:58
来源:二大爷view 作者: 二大爷
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威胁要对美军展开袭击,对此,川普前所未有的强硬回应:"如果伊朗想打仗,那么伊朗将迎来正式的终结。永远不要再威胁美国。"谁是纸老虎,一打便知。事实上在这场博弈中,我们遭受的损失最大——中国是伊朗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如今足球赛场上出现女裁判已经并不新鲜了。但对于伊朗球迷而言,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2019年2月19日,正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德甲拜仁队比赛的伊朗球迷发现,电视台突然取消了直播——原因是这场比赛的的主裁判是个女人,39岁的比比安娜。

  因为裁判是女人,就取消直播?有这么奇葩吗?

  千真万确。因为伊朗的法律规定,电视台不能播放任何暴露女性身体躯干的画面,这其中当然就包括穿短裤的女裁判。

  在有伊朗运动员参赛的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怎么转播呢?这当然难不倒伟大的伊朗电视台。他们神奇的延迟打码技术可以确保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短袖、短裤的女性都能被遮蔽。国人乍一看还以为是熟悉的岛国爱情动作片。

  还能更奇葩吗?当然能。比如伊朗法律还规定女性不能骑自行车。因为最高灵修哈梅内伊认为,“骑自行车会引起男性的注意,增加社会腐败,违背女性的贞洁”。

  这就是伊朗。

155754729080660500_a640x364.jpg

焚烧美国国旗的伊朗民众

  一、祖上也阔过的伊朗

  但凡破落户的不肖子孙,往往对于祖上的荣光都特别重视,张口就是上下几千年。这当然也包括伊朗。说起来伊朗有实证可查的历史比中国久远多了——公元前2800年就已经出现国家,他们是真正的上下五千年。作为伊朗主体的波斯人属于雅利安人种,和德国人、印度人是一系的。

  到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波斯帝国之后,经过连年征战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也是版图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的赫赫威名,至今仍在无数影视作品中作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大反派发光。但实际上,波斯对于伊朗的意义,就像唐宋对于中国的意义一样。

  但伊朗显然比中国还要不幸。中国人灭国于蒙元、满清,文明发展虽然停滞甚至倒退,但基本属性没有太大的变化。波斯地区于公元637年被阿拉伯人征服,本土的拜火教被终结,从此开始了永不回头的伊斯兰化——不仅灭国灭教,连阿拉伯语都成为官方语言。

  此后波斯地区就成了外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蒙古人、土库曼人、土耳其人、俄国人、英国人先后成为宗主。特别是在土库曼人建立的萨非王朝时期,为了对抗当时作为伊斯兰世界老大的奥斯曼土耳其,萨非王朝的统治者强制推行少数派信仰——什叶派(因为奥斯曼帝国是逊尼派),这就为今天伊朗的怼天怼地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到二十世纪初恺加王朝统治的时候,伊朗事实上已经沦为俄国和英国的保护国,北面为俄国人势力范围,南面为英国人势力范围,整个国家羸弱不堪。

  二、艰难的转身

  在内外交困中,1921年,军官礼萨·汗仅仅带着2500人的骑兵和18挺机枪,兵不血刃就政变成功,推翻恺加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巴列维王朝。穷孩子出身的礼萨·汗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并不缺乏见识。他和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虽然并没有交集,却在治国的理念上殊途同归,深刻的认识到国家的没落和伊斯兰教的束缚密不可分,所以大力推行政教分离的世俗化政策。

  他一方面利用枪杆子压制宗教势力,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又仿效西方,对伊朗进行一连串改革,包括兴建现代化设施,如伊朗纵贯铁路、德黑兰大学、国家银行以及各种现代工厂。为了移风易俗,礼萨·汗还强制要求女性摘下遮盖了千百年的黑色面纱,王后和公主带头垂范。为镇压顽固的伊斯兰神棍,职业军人出身的礼萨·汗曾经亲自率兵前往什叶派领袖的居住地库姆,悍然穿着马靴踏入清真寺(伊斯兰教规定入清真寺不得穿鞋),用手杖抽打一名德高望重的宗教领袖,此举虽然大大的震慑了顽固的宗教势力,但是也埋下了在底层群众基础极广的神棍们与世俗政权之间仇恨的种子。

  1935年,为了展示国家想要新生的决心,礼萨·汗干脆连“波斯”这个祖宗招牌都不要了,将国名改为伊朗,波斯语本意为“雅利安人之地”。

  因为德国人也是雅利安人,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礼萨·汗想利用同种这一点拉拢当时如日中天的法西斯德国做靠山,借以遏制苏联和英国人的势力。但显然这一步棋错了。二战爆发后,为避免伊朗落入德国之手,英国和苏联于1941年联合对伊朗进行军事威胁,迫于无奈,礼萨·汗被逼退位,由年仅22岁的儿子巴列维继位。

  伊朗真正的转身开始了。

  三、美国的盟友

  伊朗之所以成为几个大国争夺的焦点,跟石油密不可分。1890年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伊朗石油资源丰富,英国人1909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在阿巴丹建立了炼油厂,这是二战前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也是整个东半球最主要的航空燃料来源。为了争夺阿巴丹,希特勒还曾与英国交锋,一度打到伊朗的阿拉克,甚至连日本人也曾想派军舰来占领阿巴丹。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态势中,英国国势进一步衰弱,为了避免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落入苏联人的控制,美国开始取代英国,介入伊朗事务。

  1951年,伊朗掌握实权的首相摩萨台意图完全掌握在石油上的话语权,极力想赶走英国人,推进石油国有化。之前两国是按比例分账的,英国负责开采、销售,伊朗坐地收钱,这下完全被赶走了,英国人利益受损,当然不干。英国说服美国,在中央情报局策划下,于1953年发动政变,让躲在幕后的国王巴列维走上了前台。

  权力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巴列维看清了美国才是新秩序的老大,果断的抱紧了美国的大腿,西方石油公司开始重回伊朗。美国也看中了伊朗在中东的重要作用,把大力扶持以色列、伊朗、沙特、土耳其作为中东政策的基石所在。

  巩固权力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巴列维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开始了大踏步的现代化运动,飞涨的石油价格恰逢其时地为巴列维的改革提供了资本。1963 年,巴列维依照美国的蓝图,推进包括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容许非穆斯林担任公职、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为药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之所以叫做白色,是为了区别于共运的红色,以及伊斯兰的神棍们一直坚持的黑色。

  这些符合潮流的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伊朗的经济开始迅速腾飞。

  四、富甲一方的国度

  豪不夸张的说,虽然君主制下有无数的贪腐和不公,但巴列维治下依然算是伊朗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大量外国资本的进入,使贫穷的伊朗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和第九富裕的国家,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德黑兰由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破败小城,摇身一变成为东方巴黎,跻身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速公路四通八达,200 万辆小汽车拥堵在大街小巷。

  国家的开放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男人们的大罩袍和女人们的黑面巾不见了,德黑兰的大街小巷充斥着西装洋服、超短裙、太阳镜、卷花头,甚至连赌场、酒吧、电影院、豪华酒店这些在伊斯兰世界不可想象的东西也遍地开花,开放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座西方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巴列维还将建立起一支多达40万人的军队,通过疯狂的购买美式军备,将伊朗打造成中东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

  1971年10月,巴列维举行盛大庆典,专门在古波斯的首都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的庆典活动,他想要和伊斯兰以及阿拉伯世界进行割裂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看上去似乎伊朗重拾波斯帝国的荣光,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他没有想到,被他家两代人压制的宗教势力,即将开始反扑。

  五、伊斯兰革命

  所谓伊斯兰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这种完全封闭自成一体,依靠屠杀和生殖进行扩张的宗教,但凡成势,基本无法根除。巴列维家两代人虽然极力推行世俗化政策,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大部分民众依然是伊斯兰的拥趸的现实。宗教领袖们虽然无权,但在精神层面依然拥有强大的号召力。

  尽管白色革命二十年间为伊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腐败泛滥、贫富差距悬殊,使得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对改革自然也就从支持变为不满;而底层原教旨的宗教信徒,对西方生活模式带来的灯红酒绿极为恐慌、抵触;作为中产的知识分子也对君主制下逼仄的民主空间颇有微词……这些反对声音的累积,促成了被流放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日渐得势。

  霍梅尼祖上来自克什米尔,他自幼学习神学知识,步入政坛之前,在库姆神学院当了几十年的讲师,最终爬上了大阿亚图拉——伊朗最高宗教领袖的位置。作为原教旨的信徒,他一直致力于反对世俗主义,主张回到政教合一的老路,和阿拉伯国家一起干掉以色列,对于巴列维推动的西方化的白色革命更是根本否定。《伊斯兰政府》是霍梅尼的代表作,反映了他的神权理念:“社会的法则应该也只可以由真主的法则组成,涵盖所有的人的生活”,所以“宗教统治的制度是必需的”。

  霍梅尼还公开煽动民众反叛,宣称国王是“犹太人的代理人、头部被石头砸碎的美国大蛇”。不出所料,1964年他被驱逐出国,流亡伊拉克、法国等地。反对派的形象为他加了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的神权统治主张,对其抱有相当的好感。流亡期间,他借助另一个神棍在几百年前临终前预言“一位来自库姆的男子会带领人民走向合适的道路”,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声势。

  1977年起,在宗教势力的领导下,伊朗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各地游行示威不断升级,群众抬着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口号。巴列维铁血镇压,造成大量示威者喋血街头,这成为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索,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造成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一个反对国王的统一战线逐渐形成,远在异国的霍梅尼成为他们共同的领袖。

  关键时刻,巴列维的靠山,美国人又犯下了足以令自己后悔几十年的错误。

  六、霍梅尼上台

  美国人对霍梅尼并不了解,天真的认为,即便政权的转变,也不会导致美伊关系破裂。所以他们与霍梅尼达成秘约:只要美国说服伊朗军队不发动政变,同时把巴列维赶出伊朗,霍梅尼执政后将继续保持与美国的关系。

  这种对政权性质判断的致命错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事实上已经在东方犯过一次。没想到这次又栽在同一个坑里。

  1979 年 1 月 16 日,在美国驻伊朗大使沙利文的逼宫下,交出了军权的巴列维被迫流亡海外,最终客死埃及。巴列维王朝的倒台,美国恐怕至少要负一半责任。

  美国也很快就品尝到了苦果。霍梅尼的神权理念注定和美国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一上台就立即变脸,“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响彻伊朗,和文明世界全面对立的神权模式从此开启。特别是巴列维流亡美国期间,为了逼迫美国交出巴列维,同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默许下,一群伊斯兰暴徒学生占领了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胁持了52名使馆人员长达444日,这就是著名的“伊朗人质危机”。2005年成为伊朗总统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就是当年的暴徒之一。

  这种把外交人员当做人质的恶劣行径(鸦片战争中满清也干过),不仅造成了伊朗国际形象的全面崩塌,也招来了美帝长达四十年的制裁。1980年,美帝正式与伊朗断交,并全面禁止和伊朗的贸易。1983年,在伊朗的指使下,黎巴嫩真主党策划了贝鲁特美国大使馆的爆炸案。至此美伊关系转为敌国,再不可收拾。

  曾经最铁的盟友,最强的大腿,转瞬之间就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不仅是美国,连以色列这种和伊朗没有地缘、历史、宗教纠葛,又有共同的阿拉伯敌人的国家,仅仅因为是美国的盟友,霍梅尼也照反不误,多次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掉。这种全然不顾国家实际利益得失,只靠宗教意识形态来决定大政方针的态度,看似儿戏一般,实则是原教旨的必然。他安身立命的东西,就是树立各种各样的敌人,鼓动仇恨,或者说仇恨就是他最根本的利益所在。这一点,我们怕也是深有体会的。

  霍梅尼利用人质危机引爆的宗教狂热,举行公民投票,以98%的得票率成功修改宪法,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自己成为超越国王的“最高灵修”。这种本质上和古代“哈里发”一样的政权,所谓的总统只是个经济内阁,权力极其有限。

  这里要说一说所谓的人民。当年巴列维在白色革命之前,举行了伊朗史上第一次全民投票,获得90% 以上的赞成票;而今反对巴列维,霍梅尼登上神权宝座,获得98%的得票率……两次投票的都是同样的人民。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不假,但人民的选择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在群体性的癫狂之中,人民更多的是一个个随波逐流的水滴,不懂方向,也难辨是非,极易受到霍梅尼之类的打着诱人的信仰旗号的革命灵修蛊惑,欣然接受他们画出来的人人均贫富的大饼。这样的人民,不吃一点亏,恐怕真的对不起他们。

  只是这样的亏,一亏就是几十年,一亏就是几代人。霍梅尼上台后,不仅没有给期盼他推进改革的人带来民主,反而是大开杀戒,对前政权成员以及异见者一律杀无赦。仅仅在1988年,就处决了1400人以上。

  七、伊朗的血泪

  前面提到过,当年为了和奥斯曼土耳其对抗,统治波斯的萨非王朝选择了伊斯兰教的小宗信仰——什叶派,而大部分伊斯兰国家信仰的是逊尼派。虽然都是一个教,但这两派从来都没有对过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霍梅尼掌握权力后很快露出了原教旨好战的本色,号召信徒发起伊斯兰革命,试图将什叶派的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包括其阿拉伯睦邻、什叶派信徒占主导的伊拉克。但伊拉克掌权的萨达姆是逊尼派,你号召什叶派革命,不就是要我萨达姆的命吗?

  加上之前本来就有的领土争端,号称雄狮的萨达姆当然咽不下这口气,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拉开序幕。伊朗领土面积是伊拉克四倍,人口三倍,GDP两倍,就是这么占有绝对有优势的情况下,由于霍梅尼几乎将世界得罪了一个遍,率先开战的伊拉克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两国鏖战八年,白骨累累。霍梅尼甚至利用宗教煽动,鼓励包括儿童在内的无武装群众发动人海冲锋,为装甲部队清空雷区。到198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伊朗自己统计的死亡人数就高达30万人。而外界估计实际死亡人数在45万人以上,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

  即便元气大伤,霍梅尼也没有消停。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在1988年出版了一本宗教背景的小说《撒旦诗篇》,霍梅尼认为里面的内容亵渎了先知穆罕默德,遂于1989年初颁布对鲁西迪的全球追杀令。一个国家的最高灵修,因为一本著作公然号召杀人,这在当代历史上绝对是令人震惊的奇葩。悬赏追杀作者的奖金至今有效,并被伊朗当局一再提高,现在已经高达3百万美元。

  尽管鲁西迪隐姓埋名在英国的保护下苟且偷生,但《撒旦诗篇》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就没这么好命了,在意大利、日本、土耳其、挪威已有多名翻译这本著作的人遇袭受伤甚至身亡。

  不仅如此,出于宗教意识形态的考虑,伊朗对外输出革命和战争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15年签署伊朗核协议后,国际制裁被暂时搁置,伊朗又获得了大规模出口石油的机会。但伊朗并没有爱惜这样的机会去搞已经不能再糟糕的民生,反而用来之不易的美元,把军事预算增长了40%,先后介入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伊拉克内战、阿富汗内战……为了稳固自己什叶派老大的地位,不惜血本,出钱出人。只要能实现神棍们的圣战梦想,自己的人民生活得苦一点怕什么呢。那都是代价而已。

  所以面对美帝的新一轮的制裁,愿意且敢于跟伊朗勾肩搭背的正常国家,也就两三个了。

  八、人民的觉醒

  不管宗教口号多么能忽悠那些狂热的信徒,但生活终究要回到现实。

  事实上,在霍梅尼的伊斯兰式严格管治下,伊朗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其统治时期的前6年内增加了45%,伊朗人移居国外的情况也加剧。革命后的短短几年,伊朗大概有200万-400万企业家、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移居国外。人民举手的时候可能会选择错,但是跑路的时候是绝对不会错的。

  巴列维王朝有很多的缺点,但它好歹是顺着潮流的方向。而在霍梅尼们手里,已经不仅是顺流逆流的问题,而是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尤其是当年支持霍梅尼的那些知识分子,到了张不开嘴的时候,肠子都快悔青。

  2017年年末,面对国内飞涨的物价和依然穷兵黩武的郭家,不堪忍受的伊朗民众走上了街头,第二大城市马什哈德多达数十万民众参与散步,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部分民众的诉求不仅仅限于保障生活,慢慢的延伸到了反抗神权统治。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勇敢的摘下头巾,以示对神权桎梏的不满。这就是著名的“摘头巾运动”,更多民众要求哈梅内伊下台,并在德黑兰焚烧其画像。

  在全国断网、全面抓捕的恐怖之下,这场反抗很快被平息。其中29名女性因为“摘头巾运动”被捕,为这些女性提供辩护的著名女律师索托德因为不屈于压力,也连带被捕,恼羞成怒的伊朗当局判了她38年徒刑外加148记鞭刑!

  这样的国家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恐怕也只能说一句“良有以也”。

  九、伊朗的未来

  自从川普去年铁心退出伊朗核协议以来,美国对解决伊朗问题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十分清晰。美国不仅在经济上加大了制裁的力度,而且在武力部署上,也明显增强。2019年的5月初,甚至专门增派了一个航母群封锁波斯湾,意在彻底截断伊朗石油的出路。

  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威胁要对美军展开袭击,对此,川普前所未有的强硬回应:"如果伊朗想打仗,那么伊朗将迎来正式的终结。永远不要再威胁美国。"

  谁是纸老虎,一打便知。

  事实上在这场博弈中,我们遭受的损失最大——中国是伊朗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因为和伊朗做生意,前有昆仑银行,后有中兴,现在是华为以及最新公布的13家……,这么多中国公司前赴后继遭到严厉制裁,损失惨重,恐怕很难结束。

  内忧外患之下,伊朗能够挺到何时,这个很难估计。神权政治的特点就是,外部压力越大,对内的压榨越重。但墙倒众人推,最终的结果如何,并不需要预测。政教合一这种极端残忍的制度,在人类的世界迟早要扫进垃圾堆。

  即便不站在人类道义的角度,仅仅是站在国家利益或者商业利益的角度,我想也是不难选择的。

  可怕的是,始终在一起。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中东“混不吝”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